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宇雯
Lu, Yu-wen
論文名稱: 臺灣老街動態標誌與視覺識別系統設計創作研究–以內灣老街為例
Research on the Design and Creation of Dynamic Logo and Visual Identity System in Taiwan Old Street – A Case Study of Neiwan Old Street
指導教授: 施令紅
Shih, Ling-Hung
口試委員: 張妃滿
Chang, Fei-Man
周賢彬
Chou, Shyan-Bin
施令紅
Shih, Ling-hung
口試日期: 2023/07/13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2
中文關鍵詞: 同質化在地文化特色動態標誌識別系統地方視覺形象
英文關鍵詞: homogenization,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dynamic logo, identification system, local visual image
研究方法: 主題分析內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14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的老街隨著年代的演進與政策的改變,從早期的地方商業中心,演變為現今的觀光休閒景點。由於商業的發展,老街內店家種類重複性逐漸增高,老街的原貌及其文化價值則相對被忽視,使人難以分辨不同老街之間存在的差異。故本創作研究動機即為「發現目前臺灣的老街普遍具有過度商業化與同質化的現象,使得老街各自的在地文化特色逐漸式微」。

    有鑑於此,本創作研究以「新竹縣內灣老街為研究對象」,除了因本研究者出生於新竹、與內灣老街具地緣關係外,亦發現內灣老街具有至今約200年的發展史,保有其自然地理環境、歷史建設(如支線鐵路、內灣戲院、林業與礦業開發遺址等)及客家人文風情等特色為名。本創作研究旨在「分析新竹縣內灣老街在地文化特色,以進行老街的動態標誌設計創作與整體視覺規劃」。透過歸納整理出內灣老街既有的歷史與文化脈絡,分析出屬於內灣老街的獨特文化元素,並加以轉換為具多變特質、可被廣泛使用的動態標誌設計,進而發展出一套屬於內灣老街的視覺識別設計,以提升地方視覺形象的一致性與辨識度。

    於文獻探討的部分,彙整臺灣老街發展現況、內灣老街之歷史文化及概況、動態標誌與識別系統相關論述等。而在研究方法中,運用文獻蒐集與案例分析法,分析現有之國內與國外老街的識別系統及視覺規劃設計,作為後續設計參考,並發現現今國內及國外案例中皆有應用動態標誌的案例。並於最終設計創作出:內灣老街的動態標誌設計、內灣老街視覺識別設計基本要素與應用要素。期望透過本創作研究,提供未來老街於發展文化產業或於行銷推廣時,能結合動態標誌與視覺識別規劃,建立具備老街特色的品牌形象,並有具體可參考之依據。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times and the change of policies, the old streets in Taiwan have evolved from the early local commercial centers to the current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attractions.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e, the repetitive nature of the types of shops in the old street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old street and its cultural value have been relatively ignored, making it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old streets. Therefore, the motivation for this creation and research is "discovering that the old streets in Taiwan are generally over-commercialized and homogenized, which makes the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ld streets gradually diminish."

    In view of this, this creative research takes "Neiwan Old Street in Hsinchu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addition to being born in Hsinchu and having a geographical relationship with Neiwan Old Street, the researcher also found that Neiwan Old Street has a history of about 200 years. It is famous for its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such as branch railway, Neiwan theater, forestry and mining development sites, etc.) and Hakka cultural customs. The purpose of this creative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Neiwan Old Street in Hsinchu County, so as to carry out the creation of dynamic logo design and overall visual planning of the old street." By summarizing the exist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Neiwan Old Street, analyzing the unique cultural elements belonging to Neiwan Old Street, and transforming them into a dynamic logo design with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that can be widely used, and then developing the visual identity design of Neiwan Old Street to enhance the consistency and recognition of the local visual image.

    In the part of literature discussi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aiwan old streets,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Neiwan old streets and their general situation, dynamic logos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s are summarized. In the research method, use literature collection and case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existing identification systems and visual planning desig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old streets, as a reference for subsequent design, and find that there are cases of applying dynamic logos in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cases today. And in the final design and creation output: the dynamic logo design of Neiwan Old Street, the basic elements and application elements of the visual identity design of Neiwan Old Street.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is creativ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when the old street develops cultural industries or promotes marketing, it can combine dynamic logos and visual identity planning to establish a brand imag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ld street, and have a specific basis for reference.

    Abstract 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研究目的 2 1-3、研究範圍與限制 2 1-4、研究架構與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2-1、臺灣老街發展現況 5 2-1-1、臺灣老街的起源 5 2-1-2、臺灣老街的發展與演變 6 2-1-3、臺灣老街定義與分布 9 2-2、內灣老街之歷史文化及概況 11 2-2-1、內灣老街簡介 11 2-2-2、內灣老街的歷史沿革 24 2-3、動態標誌相關論述 27 2-3-1、動態標誌定義 27 2-3-2、動態標誌的起源與目的 28 2-3-3、動態標誌設計 32 2-4、識別系統相關論述 41 2-4-1、企業識別系統概述 41 2-4-2、視覺識別系統概述 45 2-5、小結 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2 3-1、老街視覺識別規劃案例分析 52 3-1-1、國內案例分析 52 3-1-2、國外案例分析 92 3-2、案例分析小結 116 第四章 設計創作 118 4-1、設計創作規劃與流程 118 4-2、內灣老街特色定位 119 4-3、內灣老街動態標誌設計 121 4-4、內灣老街視覺識別設計 128 4-5、設計創作成果 14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1 5-1、研究結論 171 5-2、後續研究與建議 175 參考文獻 176

    中文文獻
    王桂沰(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新北市:全華圖書。
    朱陳源(2020)。內灣形象商圈發展策略與相關議題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新竹市。
    朱嘉洲(2014)。中醫醫療機構視覺識別系統設計之創作與研究—以廈門市華醫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吳亭葶(2018)。臺灣六都城市動態標誌設計創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呂玉娟、吳怡銘(2002)。形象商圈推動內灣風華再現。能力雜誌,554,64-71。
    呂欣怡(2009)。觀光產業與地方性形構:以橫山鄉內灣地區為例。客家研究,3(2),1-48。
    沈文台(2002)。台灣老街地圖。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周琪偉(2005)。從地區行銷觀點探討地方產業發展策略-以新竹縣橫山鄉內灣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臺中市。
    林依俐(2009)。大學附設單位品牌識別設計策略規劃—以臺師大國語教學中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林怡(2020)。端午話粽子。清流雙月刊 No.27:人類生物安全緊急狀態。新北市:法務部調查局。
    林致維(2017)。動態視覺識別系統應用於臺南市之創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數位內容與應用設計研究所,臺南市。
    林峪安(2007)。動態logo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研究所,新北市。
    林磐聳(1985)。企業識別系統。台北市:藝風堂。
    邱竣揚(2011)。動態品牌識別設計應用於網路媒體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研究所,桃園市。
    段岩濤(2009)。非符號化標誌設計及其啟示。包裝工程,30(10),156-158。
    洪華偉(2012)。企業識別系統CIS。宜蘭縣:憲業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金門串街路 老街再生。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6(2),104-110。
    張云瑄(2020)。應用擴增實境於動態標誌之創作研究—以高雄城市意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張岩、關強(2012)。視覺傳達設計準則。台北市:上奇資訊。
    莊復茗(2014)。探究設計認知思維與企業(品牌)行銷組合之分析研究-以動態商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研究所,桃園市。
    許傑(2022)。台灣老街:從街屋建築、城市文化、庶民美食,看見最懷念的時代故事,尋訪最道地的台灣味。台北市:創意市集Inno-Fair(城邦文化)。
    彭啓原(2002)。臺灣客庄影像。臺灣省政府出版。
    曾琬樺(2014)。無言的山丘-金瓜石的美麗與哀愁。藝術欣賞,10(3),95-98。
    黃沼元(2002)。台灣的老街。新北市:遠足文化。
    黃柏學(2020)。臺灣老街空間均質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葉龍彥(2006)。台灣的老戲院。新北市:遠足文化。
    廖淑容(2017)。鄉村文化觀光之經濟議題的研究—以新竹內灣商圈為例。台灣土地研究,20(1),1-35。
    趙敏(2016)。動態標誌設計與應用。現代裝飾理論,7。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劉女豪(2007)。新竹縣橫山鄉內灣聚落的社會經濟變遷(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在職專班,台北市。
    蔡世群(2008)。客家地區社區營造策略之比較研究—以內灣與九讚頭社區的發展現況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教師研究所在職專班,新竹市。
    錢運財(2006)。傳統聚落發展觀光之遊憩衝突研究-以新竹縣內灣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新竹市。
    戴震宇(2002)。台灣的鐵道。新北市:遠足文化。
    韓國棟(總編輯)。(2009)。走讀台灣 新竹縣2。台北市:國家文化總會(中華文化總會)。
    羅敏儀(2003)。台灣老街發展之社會經濟分析-以北台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新北市。
    蘇映塵(2014)。風貌式老街再造的技術政治:以三峽和深坑老街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市。

    英文文獻
    Budelmann, K, Kim Y., & Wozniak, C. (2010). Brand Identity Essentials: 100 Principles for Designing Logos and Building Brands. NY: Quayside Pub Group.
    Buono, V. D. (2020). Shaping Complex Identities. Managing Dynamic Brands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2CO Communicating Complexity. Contributions from the 2017 Tenerife Conference (pp. 189-195). Ferrara (Italy): University of Ferrara.
    Corraini, P. & Caprioli, S.(2014)。品牌設計玩轉指南(吳家姍、陳奕君譯;二版)。新北市:龍溪。(原著出版於2009)
    Mollerup, P. (1999). Marks of Excellence: The History and Taxonomy of Trademarks. NY: Phaidon Inc Ltd.
    Nes, I. V. (2012). DYNAMIC IDENTITIES: How to create A living brand. Netherlands: BIS.
    Wheeler, A. (2009). Designing Brand Identity: An Essential Guide for the Whole Branding Team.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網路資料
    傳旭科技(日期不詳)。剝皮寮歷史街區官方網站。Digital Communication。https://www.dc.com.tw/portfolio-items/bopiliao/?portfolioCats=119%2C69%2C86%2C122%2C75%2C72
    中華民國文化部(日期不詳)。劉興欽漫畫教育博物館。博物之島MUSEUMS。https://museums.moc.gov.tw/MusData/Detail?museumsId=85782171-e753-4f69-9e74-58619e461149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日期不詳)。交通部觀光局官方網站。https://www.taiwan.net.tw/
    內灣形象商圈發展協會(2020)。內灣 gogogo攻略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NeiwanOldStreet
    內灣國民小學(日期不詳)。學校沿革。新竹縣橫山鄉內灣國民小學官方網站。https://nwes.hcc.edu.tw/p/412-1097-36.php?Lang=zh-tw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日期不詳)。內灣派出所。國家文化資產網。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060808000004
    司法院法務部(2016)。文化資產保存法。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001
    客家委員會(日期不詳)。內灣開基伯公。客家雲。https://cloud.hakka.gov.tw/details?p=70230
    旅遊王 TravelKing(日期不詳)。內灣車站、內灣吊橋。旅遊王 TravelKing。https://www.travelking.com.tw/tourguide/scenery103122.html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期不詳)。台灣資料剪報系統。http://192.192.13.206/cgi-bin/gs/pgsweb.cgi?o=dclip
    彭日鏡(2011)。早期運送木材的拉木馬行業會吃人。人間通訊社。http://www.lnanews.com/news/56014
    新竹縣政府(2019)。2019內灣仲夏電影文化節 7/27、8/3日登場。新竹縣政府全球資訊網 縣府新聞。https://www.hsinchu.gov.tw/News_Content.aspx?n=153&s=202128
    新竹縣政府(2020)。2020橫山鄉內灣電影文化節 再現經典小鎮風華。新竹縣政府全球資訊網 縣府新聞。https://www.hsinchu.gov.tw/News_Content.aspx?n=153&s=230605
    新竹縣政府(2022)。賀!「內灣形象商圈」獲全國環保商圈評鑑特優。新竹縣政府全球資訊網 縣府新聞。https://www.hsinchu.gov.tw/News_Content.aspx?n=153&s=240368
    新竹縣政府交通旅遊處(2015)。內灣天主堂。新竹縣旅遊網。https://travel.hsinchu.gov.tw/Article/Details/8972C685-E736-40E6-9402-4FD6F2F4E74A?collectionid=49053371-0687-4588-B88E-A5F5F6755534
    新竹縣政府教育處(2021)。新竹縣國民中小學戶外教育資源網。https://fieldtrip.hcc.edu.tw/features_107_11.php
    葉淑美(2020)。內灣林業展示館 戀戀山城懷古 木馬飄樟腦香。人間福報。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606597
    臺灣商圈產業觀光發展聯合總會(日期不詳)。新竹縣橫山鄉內灣形象商圈發展協會。臺灣商圈產業觀光發展聯合總會。https://www.tcitc.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37
    橫山鄉公所(日期不詳)。天主堂。橫山鄉公所官方網站。https://www.hchst.gov.tw/site/Channel/Detail/96
    橫山鄉公所(日期不詳)。拉木馬。橫山鄉公所官方網站。http://www.hchst.gov.tw/site/Channel/Detail/121
    橫山鄉公所(日期不詳)。福德宮。橫山鄉公所官方網站。https://www.hchst.gov.tw/site/Channel/Detail/109
    橫山鄉公所(日期不詳)。輕便車。橫山鄉公所官方網站。http://www.hchst.gov.tw/site/Channel/Detail/120
    橫山鄉公所(日期不詳)。廣濟宮。橫山鄉公所官方網站。https://www.hchst.gov.tw/site/Channel/Detail/108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6/01/0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