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明文 |
---|---|
論文名稱: |
桃園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ICT教育發展之研究--以國際電腦網路核心能力檢測為基礎 A Study of Developing the Educational Staffs’ ICT Education for Taoyuan County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 Competence |
指導教授: |
饒達欽
Rau, Dar-Chin 戴建耘 Dai, Jiann-Yun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8 |
中文關鍵詞: | 資訊素養 、資訊網路與通訊科技 、國際電腦網路核心能力檢測 、桃園縣教育人員資訊網路與通訊科技教育 |
英文關鍵詞: | information literacy, 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³ (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 TYCESICT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6 下載:7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教育人員資訊素養能力之良窳是資訊化社會中教學成敗的關鍵,而資訊網路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能力已是教育人員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專業能力。資訊素養必須從小培養紮根,所以教育人員更應具備資訊網路與通訊科技教育整合的教學能力。教育與國際接軌是台灣在國際化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本研究在探討國內資訊素養有關的文獻時,發現過去所有的研究都偏重態度與知覺的探討,缺乏實證研究與全球標準差異的研究。
本研究使用國際電腦網路核心能力檢測 (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IC³),一種全球性資訊素養課程教學與檢測認證的平台,以桃園縣國民中小學現任校長、主任與教師為取樣對象,來檢測教育人員資訊素養能力,從三個科目與十一項能力指標的檢測與國際標準作比較,建立評估模式,並依取樣樣本之背景資料,運用集群分析將教育人員的資訊素養能力分為三大集群,探討三大集群教育人員在國際ICT能力檢測各項能力指標的差異性。在抽樣桃園縣教育人員600人的研究中發現:
1.高級資訊素養群教育人員(約佔樣本數42.73%),其資訊素養能力普遍已達到全球標準,其他集群教育人員(中級資訊素養群佔樣本數28.36%、初級資訊素養群約佔樣本數28.91%),其資訊素養能力仍是落後全球標準,並且皆以「常用應用軟體」科目為最弱一環。
2.所有集群教育人員在「網路應用與安全」方面,普遍表現達全球標準,可見近年來教育單位對於網路應用能力的加強與重視,已獲得初步成果。
3.影響教育人員資訊素養之相關背景變項以「班別」、「性別」、「現職」、「年齡」、「每週使用電腦的總時數」及「個人修習電腦相關課程情形」等六項顯示有差異,然而本研究與過去研究的「學歷」變項結果顯示有所不同。
以全球資訊素養能力為基礎,發展桃園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之資訊網路與通訊科技(ICT)教育,分為「ICT教育願景」、「環境基礎建設」、「教師資訊素養專業發展」、「教材與教法」、「學生資訊學習與評量」、「行政規劃與社區資源」等六大發展工作。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供教育主管機關及學校規劃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資訊素養能力研習、進修與檢測的參考。
關鍵詞:資訊素養、資訊網路與通訊科技、國際電腦網路核心能力檢測、桃園縣教育人員資訊網路與通訊科技教育
Abstract
A successful edu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depends on educational staffs’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e, an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has become one of the crucial skills for teachers’ instruction. The proficiency of ICT must be built from early schooling , Therefore, teachers ought to not only obtain the educational ability , but also to integrate ICT competence within educational instruction . One of the main approach for Taiwan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globe village is related with the dercelopment of ICT competence in education. Thus, this study reviewed the previous researches,which most of them put too much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lack of scientific researches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s in this area,thus,it indicates there is some discrepancy of the global standard in ICT competency for educators and education, expecially in Taiwan.
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 (IC3), which is a wored-wide validated platform , via the standard-based training and certification program for basic computing and internet knowledge and skills, was adopted as the basis for conducting this research. Principals, directors and teachers of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were sampled to examine their information competencies. The three subjects and eleven competency indexes of ICT competency have been used to compare with this global standards, samples were group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information competencies. A close examination has performed to look into the discrepancy of these samples in ICT test.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analysed by there six-hundred samplings:
1. The top-level information competency samples (about 42.73% of the total samples) have achieved the global standard, the rest categories (the middle-level and basic-level samples 28.36% and 28.91% accordingly) were lower than the global standard, “The basic software application” was the weakest subject item for both category groups.
2. All the three category groups have all passed the global standard in the subject item of “Internet application and network safety”, proved the effort for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network application skills.
3. Variables of affectting samples’ information competency have been analysed, only these six backgrounds show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following: “teaching subjects”, “genders”, “titles”, “ages”, and “the total hours of using computer every week”. However, the study indicated a different result distinguished from the past research,i,e; “education background”.
“the educational visions of ICT ”, “ basic infrastructure”, “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formation proficiency”,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 student’s information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and “ administration planning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are the six major developmental items for Taoyuan’s ICT education based on the global information proficiency.
This research could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to conduct further computing and internet literacy studies for teacher in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Key Word:information literacy、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³ (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TYCESICTE.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天下雜誌(2006)。2006年教育專刊:海闊天空十週年—關鍵能力。台北:天下。
王立行(1992)。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與實務探討。資訊與教育,29,24-35。
王奐敏、曾武清、施曉娟(2003)。從資訊素養的觀點探討數位落差縮小的可能性:以新竹市龍山國小資訊教育為例。2003網路與社會研討會,1-30。
王振德(1984)。兒童與電腦。台北:心理。
王健華(1999)。教學媒體之運用演講稿。地點:台中中等教師研習會。
王淑如、王裕德(2001)。e世代國中教師的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82,75-81。
王萬清(1988)。兒童的LOGO問題解決課程設計及效果分析。臺南師院學報,21,117~206。
王曉璿(1998)。從NII對社會的影響--談現代教師的基本電腦素養。菁莪季刊,10(2)期,10-15。
司徒達賢(1995)。策略管理。台北:遠流出版社。
司徒達賢(2001)。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台北:智勝。
台北市教育局(1998)。台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第一期。2006年9月1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public.asp?SEL=223
台北市教育局(2001)。台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第二期。2006年9月1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public.asp?SEL=223
台南市教育局(2000)。台南市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2006年9月1日。取自http://digschool.nknu.edu.tw/passport/
田振榮、李基常、康鳳梅、楊紹裘、饒達欽、吳明振(2001)。我國高職學生專業能力標準之建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教處與教育部合作目標導向計畫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9-2511-S-003-154-X03。
田振榮、李基常、康鳳梅、楊紹裘、饒達欽、宋修德(2002)。我國高職學生專業能力標準之建構(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9-2511-S-003-154-X03。
田振榮、邱茂城、鄭聰興、吳育昇、李金鈴、鍾怡慧、李瑞棋、周宜龍(2002)。以知識本位建構能力標準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0-2511-S-003-090。
先勝工作室編譯(2006)。IC3計算機綜合能力總考核國際認證。台北:台科大。
羊憶蓉、成露茜(1997)。邁向二十一世紀新教育-從澳洲關鍵能力教育計畫試探台灣教改前景,社教雙月刊,78,13-16。
行政院(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4)。94年個人/家戶數位落差調查報告。2006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digitaldivide.nat.gov.tw/數位落差調查報告/94_個人家戶數位落差調查報告/menu.html
何榮桂(1996a)。我國電腦輔助教學的發展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台灣區網際網路(TANet’96)研討會論文集。
何榮桂(1996b)。國中電腦課程標準的內涵與特色。資訊與教育,51期,2~10。
何榮桂(2001)。九年一貫資訊教育課程規劃與相關問題。載於國立臺灣師大實習處地方輔導組主辦「新世紀課程教學九年一貫課程議題教育研討會」程序手冊,6~10。
何榮桂(2002)。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34。
吳局振(1997)。大學畢業生工作能力發展之研究---以電機電子類為例。國立台灣師范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麥田。
吳美美(1996)。資訊時代人人需要資訊素養。社教雙月刊,73,4-5。
吳清山、林天祐(2004)。教育名詞:資訊素養。教育資料與研究,57,95-96。
吳雪萍等(1997)。澳大利亞「二十一世紀教師」計畫。述評全球教育展望。12,62-65。
李昆翰、許育健、徐愛婷、陳怡君(2002)。正視國民資訊教育素養。國教新知,48(3),87-95。
李德竹(2000)。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1-25。
李啟塤、陳秀枝(1988)。教育心理學名詞彙編。台北:千華。
李進寶(2000)。線上學習演講稿。高雄:高雄師範大學。
李瑞全(2003)。數位落差與教育:多層次的分析。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7。2006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ncu.edu.tw/~phi/NRAE/newsletter/
卓素珍(2004)。數位影音檔案整合與教學應用之研究。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
林素芬(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資訊素養成就之研究─以台中縣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世懿(2004)。FCC:2004上半全美寬頻用戶達3,250萬戶成長幅度15%。2006年9月10日。取自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FIND 網站。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friendly_print.asp?news_id=3643
林世懿(2005)。2004年全球寬頻用戶達1.5億台灣寬頻滲透率排名第七。2006年9月12日。取自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FIND 網站。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friendly_print.asp?news_id=3643
林建仲、鄭宗文(2001)。合作式學習與問題解決— 培養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網路合作學習。資訊與教育雜誌,85,55 - 62。
林菁(2000)。兒童素養研究之研究。2004年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9月13日。取自http://www.ntnu.edu.tw/ace/new/2-1.htm
邱茂城(2005)。高中職學校教師本位決策、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師大。
金炫辰譯(2005)。2010年韓國大趨勢。台北:麥田。
洪榮昭(2004)。問題導向的教學與策略。教師天地,128,45-48。
胡明、蔡金寶(2002)。遠程教育快車難破磚瓦學校舊陣。2006年9月13日。取自http://education.163.com/editor_2002/021104/021104_86675.html
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科技與媒體,29,13-22。
徐新逸(1999)。情境學習對教學革新之回應。研習資訊,15(1),16-23。
祝智庭(2002)。資訊教育展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祝智庭(2003)。Developing UNESCO Asia-Pacific reg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 competencies in technology-pedagogy intcgration ,9。
高雄市教育局(1998)。高雄市資訊教育白皮書。高雄:出版者。
高雄市教育局(2001)。高雄市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能力指標。2006年9月15日。取自http://digschool.nknu.edu.tw/。
張世忠(2001)。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張民杰(2001)。統整課程與創新教學的有效方案:問題基礎學習在中小學之應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創新教學研討會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2000b)。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下冊)。台北:松崗。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2000a)。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上冊)。台北:松崗。
教育統籌局(1998)。與時並進善用資訊科技學習五年策略1998/99 至 2002/03。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
教育統籌局(2004)。善用資訊新科技,開拓教育新世紀。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
教育部(1998a)。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台北:教育部。2006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edu.tw/information/infpln/bascont.htm
教育部(1998b)。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國民中小學教師育資訊基本素養指標。2006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hhps.tp.edu.tw/edu/teacher/teacher1.htm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九十一年提昇大學競爭力重點發展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統計處公務填報系統。2006年9月15日。取自http://140.111.34.58/
教育部電算中心(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教育部。
莊道明(1998)。以資訊素養為基礎的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世新大學圖書管實施方式。書苑季刊,35,27-36。
許美美(1983)。國民中學家政教師專業能力需求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2003)。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台北:五南。
陳立祥(1999)。我國資訊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載於國立中山大學主辦「1999臺灣區網際網路(TANet'99)研討會」論文集(光碟), TANET028,1~8。
陳任廣、楊義明(1987)。英漢教育辭典。台北:五洲。
陳俊彬、張博勛、宋美盈(2004)。數位學習對國家競爭力之影響。2006年9月15日。取自數位學習產業推動與發展計畫網站。http://www.elearn.org.tw/NR/exeres/9C9C67A6-A95E-41D1-83B2-0B3AC299E656.htm
陳美靜(1999)。國中教師電腦基本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惠邦(2005)。Lessons of ICT education from the European schools(歐洲學校實施ICT教育之啟示)。2005台北市資訊教育國際研討會。台北:中崙高中。
陳敬如(2000)。臺灣地區中等學校學生數位鴻溝差距狀況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德懷、林玉珮編(2002)。啟動學習革命-全球第一個網路教育城市亞卓市。台北:遠流。
陳德懷、黃亮華編(2003)。邁向數位學習社會。台北:遠流。
陳麗娟(2001)。Big Six教學法之應用與實作經驗分享-以「歡樂的世界」主題為例。中師圖書館館訊,36,5-7。
曾娉妍、蘇桂美、陳麗娟及黃志龍(2004)。資訊素養融入國小五年級自然科教學之研究。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0(1),41-54。
曾淑芬、吳齊殷(2001)。台灣地區數位落差問題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游婉琳(2002)。資訊素養融入國小課程之教學研究-以台中市X國小C課程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寶達、劉明宗(2002)。電子化學習之發展趨勢探討與分析。資訊與教育雜誌雙月刊,89,3- 9。
湯維玲、顏慶祥主編(2002)。教育百科辭典。台北:五南。
黃政傑(1985)。教育與進步,台北:文景。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國峰(2006)。建構我國高職生命教育e-learning環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郭鍾(2004)。應用大六教學法於專題式學習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津山惠子(2004)。數位強國加拿大(黃碧君譯)。台北:商周。
楊世緘(1997)。迎接資訊時代 提升國家競爭力。主計月報,84(1),37-38。
楊朝祥編著(1984)。技術職業教育辭典。台北︰三民。
溫嘉榮、李士欣、李春雄、蘇英吉(2003)。資訊能力檢測建置與推廣。2003ICCAI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台北:臺灣師範大學。
溫嘉榮、施文玲(2002)。從網路學習理論觀點談教師在科技變革中的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雜誌,91,90-99。
溫嘉榮、施文玲、林鳳釵(2004)。中小學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能力指標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7,97-113。
資策會(2004)。縮減數位落差的政策推行。數位台灣季刊,12月,6-7。台北:資策會。
鄒慧英(2001)。課程、教學、評量三位一體的專題教學。國立台南師範學報,34,155-194。
榮泰生(1997)。策略管理學。台北:華泰。
劉芳梅(2004)。韓國政府編列540億韓圜提昇弱勢族群資訊科技能力。2006年9月16日。取自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FIND 網站。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friendly_print.asp?news_id=3023
劉慶仁(2005)。美國新世紀教育改革。台北:心理。
樂以媛、趙建宏(2005)。普及全民資訊素養成就資訊社會--消弭國際數位落差之探討。資訊社會評論,12,84-111。
鄭夙珍(2002)。小組探究教學結合網路學習成效初探。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10(5),11-136。
鄭晉昌(1993)。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中教材內容的設計-從幾個教學系統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雙月刊,12,3-14。
賴苑玲(2000)。以資訊素養為基礎之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52-54,11-18。
賴苑玲(2001)。如何將Big Six技能融入國小課程。書苑季刊,48,25-38。
賴錦緣(2001)。ISTE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及其對師資培育資訊。資訊與教育,85,45-54。
戴建耘(2005)。一種動態式全球計算機綜合能力標準建構模式—網路與計算機核心能力標準與國際認證IC3。中美技職教育研討會。台北:臺灣師範大學。
戴建耘、吳政達、張明文、鄭福昌(2006)。中學教師數位素養能力與全球標準比較之模式建立與試探。TBI 2006台灣商管與資訊研討會。台北:臺北大學。
謝琇玲、陳碧姬、郭閔然(2003)。由教師資訊素養談資訊融入教學之道。資訊與教育,92,87-95。
謝瀛春(1998)。網際網路內容的傳播理論探討──從「傳播即文化」的向度談起。2006年9月17日。取自http://www.ascc.net/~cdp/project/02/5_1.htm
鍾仁貴(1999)。超媒體的傳播媒體理論基礎。2006年9月17日。取自http://cslsrv.ice.ntnu.edu.tw/LabNews/Minutes98/981201Jrg.html
韓善民(1997)。我國資訊教育之現況與展望。載於國立臺灣師大資訊教育系主辦「1997亞太地區中小學教育研討會」手冊。45~70。
張明文、王世英(2000)。增進中小學資訊基本能力之方法初探─以桃園縣資訊護照為例。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9,41-45。
羅清水(1998)。認知心理學理論對電腦輔助教學設計發展與成效之影響。研習資訊,15(1),1-15。
羅豪章(2001)。鷹架理論在電腦輔助教學上之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2(4),20-30。
Alex Miller, Gregory G. Dess (1999)。策略管理(蘇哲仁、林家五合譯)。台北:五南。
西文部份
Aaker, D. A.(1988).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N Y: John Wiley & Sons.
Abid, A. (2004).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lifelong learning. Paper prepared for the Worl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ongress: 70th IFLA General Conference and Council. Paris, France: UNESCO.
Anderson, R. S., & Puckett, J. B. (2003). Assessing stude-nts's problem-solving assign- ments.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95, 81-87.
APEC(2002). APEC TEL digital divide blueprint for action.2002Tele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Ministerial Meeting. 29-30 May, Shanghai,China. Retrieved March 16,200,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apec.org/apec/documents_reports/telecommunications_information_ministerial_meetings/2002.html
Baggett, P., & Ehrenfeucht, A. (1992). What should be the role of calculators and computer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 11, 61-72.
Barbara ,A. J (2004). Evaluating Units of Instruction the Big6 Way. Retrieved March 16,2005,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big6.com/showarticle.php?id=441
Bereiter, C. (2002). Education and mind in the knowledge age. Mahwah,New Jersey:Erbaum Associates.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 32-41.
Certiport®(2002). IC³ Examination Development Report. The Donath Group , Inc.
Certiport®(2005): IC³ 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certiport.com
Cohen, J.(1988).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2nd ed.)Hillsdale, NJ: Lawrence-Erlbaum.
Driscoll, M. P. (1994). 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Needham Hts, MA:Allyn & Bacon.
Eisenberg,M.,& Berkowitz,B.(1990).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kills curriculum scope and sequence: The big six skills. School Library Media Activities Monthly 5(1),26-28,45,50-51.
Eisenberg,M.,& Lee, H.(1999).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e Big Six Approach to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pp. 398-409)。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Evensen, D. H., & Hmelo, C. (2000). Problem-based learning: A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interactions. 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ill,W.L.&Jones,G.R.(1998).Strategic Management an Integrated Approach(4th ed.).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Clark.
Johnson, D. & Johnson, R. (1999). What makes cooperative learning work.(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87B41).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The Council.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1997)“Falling Through the Net II: New Data on the Digital Divide.” Retrieved February 7,2004,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net2/falling.html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1999)“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 Retrieved February 12,2004,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fttn99/contents.html
OECD(2001)Closing the gap:Securing benefits for all from education and training,in“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Porter,M.E.(1996).What is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onmez, D., & Lee, H. (2003).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scienc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82724).
Taylor, R. P. (Ed.) (1980). The Computers in the school: Tutor, tool, tute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The Big 6 (2006):Comparison of Information Skills Process Models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big6.com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einert, F.E. (1999).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Concepts of Competenc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http://www.portal-stat.admin.ch/deseco/weinert_report.pdf
WSIS (World Sub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03). 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Build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 global challenge in the new Millennium. Paper prepared for the Geneva: World Sub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