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偉軒
論文名稱: -神工鬼斧-商周青銅器紋飾藝術研究及其在水墨創作中之表現
指導教授: 林昌德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1
中文關鍵詞: 青銅器紋飾水墨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1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傳統紋飾圖案,在藝術發展上來說,它具有時代歷史的象徵意涵。世界上每一個民族,都有著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傳統紋飾。一直以來,中國的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繪畫藝術,被認為是中國藝術的正統。事實上,繪畫藝術的發展比裝飾藝術晚了許多,裝飾藝術也是中國繪畫藝術的源頭,其中裝飾性的審美元素,是否可以再度成為創作的重要題材。
    歷史上的商周時期,是中國的「青銅器時代」。大量的青銅器及其紋飾藝術表現上,已是歷史上不容抹滅的印記,說它是中國藝術發展的源頭之一,一點也不為過。它傳承了數千年的文化蘊含,孕育、演化出日後中國豐富而多樣的裝飾紋樣母題。這樣的藝術資產不論對於世界或是中國的紋飾藝術,都具有崇高的實質意義。
    商周時期是中國由傳說時代邁向信史時代的關鍵時期。商與周兩個不同的政治實體,在其文化背景與歷史環境,卻有著相當程度的關聯性,特別是對於宗教觀念以及封建制度下,從青銅器及其紋飾的演變上,可窺其一二。青銅器紋飾藝術在商周時期的文化表現上中,佔據了相當重要的部份。青銅器不僅造型精美,豐富多樣的紋飾更是當時人們思想與審美的呈現,其巧妙精巧表現風格,不論在內容與形式上,皆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質。
    透過商周紋飾的分析、解讀,不僅可以探求商周時期的思想元素以及審美原則,更能刺激並引發傳統水墨繪畫的多元能量,了解原始藝術的感染力是從何而來,為中國繪畫的現代化,提供與以往不同的動力。另外,關於其中宗教的神秘力量,所反映出的神話色彩,是一種單純卻強烈的情感穿透,這是否能為現代水(彩)墨發展的另一條途徑。這其中關係到繪畫的傳統觀,其價值應當重新釐清。在自我創作上,戮力進行實驗與想像力的串聯,將形式上的題材、造型、筆墨、色彩、技巧上,充分的結合,進而成為一種既不違背傳統,又能符合時代意義的創作態勢。
    本文主要在探討水墨創作中多元性的表現試探,由「青銅器裝飾紋樣」的探源、研究,了解其背後的繪畫性與其審美觀,進而繼承傳統卻又極為厚實的繪畫概念,提升水(彩)墨畫之內涵,藉此重新審視、論述自我創作意念,並檢討與反省,以期自我創作面相在傳統與現代的能量下發生變化,將水(彩)墨的藝術表現,發展成融合東方韻味的當代面貌。

    Abstracts
    The traditional decoration pattern has its historically emblematic meaning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rt. Every ethnic around the world has his unique traditional ethnic decoration patterns. The painting of people, landscape, and flower-and-bird have been regarded as the orthodox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style.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development of painting art is much later than that of decoration art. In addition, the decoration art is the origin of Chinese painting art. And the decoratively aesthetic elements would be the main theme of artistic creation again.
    Shan-Chou Dynasty is the Bronze Age in Chinese history. A lot of bronze ware and decoration art are inerasable impress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art. It is true that traditional decoration pattern is the origin of Chinese painting art. And the decoration art acceded to thousands of Chinese culture holdings that evolved into later Chinese colorful decoration themes. This kind of artistic heritage has highly significant meanings to either the world or Chinese decoration art.
    Shan-Chou Dynasty is the key time from legendary time to pursuivant time. While Shan and Chou Dynasties are two different entities,and they have considerably connection between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People can get a picture from the changes of bronze ware and its decoration arts especially under the political ideas and feudalism. The bronze ware and its decoration ar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Shan-Chou Dynasty. The bronze ware is not only delicate in shape but its colorful decoration is also the existence of people’s thoughts and aestheticism. In addition, the delicacy style of the bronze ware has a unique trait in either the content or the form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ecoration patterns of Shan-Chou Dynasty, we can not only find out the thoughts elements and aesthetic principles of Shan-Chou Dynasty but also can intrigue polybasic energy of traditional ink painting. As a result, we can realize where the appeal of original art is from and that can offer the power different from that of befor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art. In addition, the secret power of the Bronze ware and the decoration art reflect not only simple but also strong feeling penetration that would develop another math of modern painting. As a result, In self-creation of art, the researcher tried hard to do the combination of experiment and imagination.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And the dissertation is aimed at exploring the multiple performance in Chinese painting. We may explore and study the origin of the decoration patterns of Bronze Age so that we can realize the spirit and the aestheticism of decoration art of the Bronze Age.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er tried to promote the content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would like to re-investigate the thoughts of self-creation so that the researcher can review the result and hope to make a difference between self-creation and traditionally modern power. And finally the researcher would like to create an oriental painting style in painting performanc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紋飾圖案的價值與定位………………………………………1 第二節 商周青銅器紋飾的溯源與特質………………………………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7 第二章 自將磨洗認前朝 -青銅器紋飾藝術表現………………………………11 第一節 青銅器的時代:商周文明……………………………………11 第二節 鬼神崇拜的青銅文化…………………………………………14 第三節 地位尊崇的青銅彝器…………………………………………18 第四節 青銅器紋飾的分類與命名問題………………………………21 第五節 商周青銅器紋飾分析…………………………………………24 第三章 青銅美學意念的內涵試探…………………………………………37 第一節 藝術創作的神話性質與浪漫思維…………………………………37 第二節 古與今的千年之約-傳統觀的檢討…………………………41 第三節 青銅美學要素的自我審視…………………………………………46 第四章 創作脈絡概述與作畫過程記錄……………………………………52 第一節 創作分期與自我剖析…………………………………………52 第二節 創作理念與實踐………………………………………………57 第三節 創作過程紀錄…………………………………………………75 第五章 結論…………………………………………………………………84 參考書目………………………………………………………………………89

    參考書目
    一、專書
    1.王大有,王雙有,《圖說中國圖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2.王小盾,《傳奇.掌故.趣聞-神話話神》,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1992年。
    3.王秀蘭:《工藝與美學》,出版項不詳。
    4.王朝聞總主編,《中國美術史-卷2.夏商周卷》,濟南市:齊魯書社,2000年。
    5.王慶生,《繪畫:東西方文化的衝撞》,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
    6.田自秉,楊伯達,《中國工藝美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7.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台北縣中和市:谷風出版社,1986年。
    8.成耆仁,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中國紋飾及其象徵意義》,臺北市: 史博館,2003年。
    9.托爾斯泰 著,耿濟之 譯,《藝術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
    10.李仲生 著,蕭瓊瑞 編,《李仲生文集》,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4年。
    11.李明偉,《中國現代重彩畫法》,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2年。
    12.李來源、林木 編,《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3.李建偉、牛瑞紅,《中國青銅器圖錄》,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0年。
    14.李學勤,《中國青銅器的奧秘》,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15.杜迺松,《中國古代青銅器簡說》,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2年。
    16.何懷碩,《苦澀的美感》,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出版,1998年。
    17.何懷碩,《給未來的藝術家》,台北:立緒文化,2003年。
    18.林昌德,《先秦至兩宋繪畫寫生理論之研究》,台北:藝風堂出版社,1988年。
    19.林昭賢,黃光男審定,《藝術概論-藝術與人生》,臺北縣中和市:海頓出版社,2000年。
    20.林風眠 著,朱樸 輯錄,《林風眠畫語》,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1997年。
    21.林惺嶽,《神秘的探索》,台北市:書評書目出版社,1975年。
    22.邱福海,《古玉簡史-第2冊‧殷商至漢》,台北市:淑馨出版社,1993-1997。
    23.俞美霞,《戰國玉器研究》,台北市:南天出版社, 1995年。
    24.馬承源主編;陳佩芬,吳鎮烽,熊傳新 編撰,《中國青銅器》,台北市:南天出版社,1991年。
    25.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頁99-156。
    26.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台北市:康橋出版社,1986年。
    27.陳佩芬,《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海:上海博物館,1995年。
    28.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
    29.郭沫若,《青銅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245。
    30.張 禾,《中國工筆人物畫畫法圖解》,杭州:杭州攝影出版社,2001年。
    31.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頁353。
    32.張曉凌,《中國原始藝術精神》,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
    33.傅抱石,《基本圖案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36年。
    34.曾祖蔭,《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35.葉劉天增,《中國紋飾研究》,台北:南天出版社,1997年。
    36.葉劉天增,《中國裝飾藝術史》,台北:南天版社,2002年。
    37.劉紹薈,《新編芥子園畫傳 人物篇.現代重彩》,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38.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
    39.潘絜茲,《潘絜茲工筆人物畫藝術》,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1年。
    40.閻麗川,《中國美術史略》,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41.顧生岳,《工筆人物畫》,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
    42.E.H.貢布里希著;楊思梁,范景中編選,《象征的圖像-貢布里希圖像學文集》,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1990年。
    43.E.H.貢布里希著;范景中,楊思梁,徐一維譯,《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長沙市,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44.邱夑友注譯,《新譯唐詩三百首》,台北市:三民書局,2006年。

    二、期刊論文
    1.李振明,<變與不變之間-台灣彩墨發展的變因探討>,《水墨新紀元水墨畫理論與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師大美術系,2002年。
    2.余秋雨,<東方美學的現代生命>,《東方美學與現代美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北市美術館,1992年。
    3.黃光男,專題演說,<神仙之境-夢幻美學>,《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屆》,台北:史博館,2002年。
    4.彭 德,<女相水墨畫>,《水墨新紀元水墨畫理論與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師大美術系,2002年。
    5.劉煜輝,<先秦青銅器紋飾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7年。
    6.劉國松,<現代水墨畫的起源、發展及影響>,《水墨新紀元水墨畫理論與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師大美術系,2002年。
    7.謝東山、朱佩儀,<前衛水墨-中國傳統繪畫的最後出路>,《水墨新紀元水墨畫理論與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師大美術系,2002年。
    8.譚旦冏,<鬼神崇拜的商周時代:中國歷代紋飾考‧丙篇(上)>,《故宮季刊,卷47》,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