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珈弘 Lin, Chia-Hung |
---|---|
論文名稱: |
融合環境中低口語智能障礙生溝通手飾之設計研發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Bracelet for Limited Speech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t Inclusive Classroom |
指導教授: |
劉秀丹
Liu, Hsiu-Tam |
口試委員: |
劉秀丹
Liu, Hsiu-Tam 王曉嵐 Wang, Hsiao Lan 李芃娟 Lee, Pone-Chuan |
口試日期: | 2023/04/20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3 |
中文關鍵詞: | 融合班級 、溝通輔具 、低口語 |
英文關鍵詞: | Inclusive classroom, Assistive communication device, Limited speech |
研究方法: | 行動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522 |
論文種類: | 代替論文:專業實務報告(專業實務類) |
相關次數: | 點閱:105 下載:2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專業實務報告旨在研發一組便於攜帶、使用,且外觀不突兀的配戴式溝通圖卡手飾,並透過此手飾,輔助低口語學生於融合班級中表達各種生活、互動之需求,進而降低負向行為問題。
研發過程先透過評估表來了解個案的喜好、能力和溝通需求,再依評估結果決定溝通手飾的組成元素。產品製作完成後,接著以三個月的課程教學建立個案運用手飾表達需求的習慣,並透過入班宣導來營造原班友善的溝通環境。使用成果顯示,個案的主動溝通行為增加、負向行為改善,簡單的口語也被誘發,同儕開始更主動的與個案互動,教師亦能更清楚的理解個案需求。
本研發可提供資源班教師溝通輔具的製作建議,並藉此改善普通班伴有溝通困難學生之溝通品質。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design and develop a bracelet with communication pictures that is easy to carry and use, and does not look abrupt in appearance. Through this assistive bracelet, students with limited speech are 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to conveniently express their basic living needs and interactive demands at inclusive classroom.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begins by using an evaluation form to understand the preferences, abilities, and communication needs of each case, and then determining the elements of the communication bracelet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fter the product is completed, a three-month course is taught to establish the habit of expressing needs using bracelet and create a friendly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through class promo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ase who wore the assistive bracelets were motivated to increase their proactive communication behavior and decrease nagative behavior. Moreover, it triggered case to build simple verbal abilities and even drove peers to interact with them initiatively.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an provide resource class teachers with production suggestions for communication aids, thereby improving the communication quality of students with communication difficulties in regular classes.
內政部(2010)。身心障礙權益保障法。
吳欣如、朱思穎(2018)。請聽我說話-輔助溝通系統之應用。桃竹區特殊教育,32,13-19。
余益興(1996)。如何幫助普通班智能障礙兒童-同儕輔導。特教之友,37(2),55-56。
李淑靜、陳明聰(2020)。輔助溝通系統服務提供者在特殊教育實踐現況之調查。特殊教育學報,52,1-27。
https://doi:10.3966/207455832020120052001
宋慧敏、孫淑柔(1993)。圖片兌換溝通系統對促進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叢書,臺中市:臺中師範學院。
林欣怡、楊宗仁(2005)。圖卡兌換溝通系統對改善國小低功能自閉症學生自發性溝通行為類化之成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9,199-224。https://doi:10.6172/BSE200509.2901010
林坤燦(2012)。融合教育現場教師行動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周信鐘、林郁真(2008)。如何使用「圖片兌換溝通系統」提升重度智能障礙學生的溝通能力。雲嘉特教,7,42-47。
林桂如(2008)。情境語言教學法對提升智能障礙學生語言能力初探。花蓮教育大學特教通訊,39,35-40。
林淑莉、胡心慈、趙玉嵐、邱滿艷(2012)。圖卡兌換溝通系統訓練對一位多重障礙兒童之功能性溝通行為的改變。特殊教育季刊,122,1-12。https://doi:10.6217/SEQ.201203_(122).0001
林惠芬(2001)。功能性評量對智能障礙學生問題行為介入處理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85-105。
https://doi:10.6768/JSE.200109.0085
林惠芬(2007)。智能障礙者的特徵。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市:五南。
林慶仁、許棋凱(2021)。融合教育50年發展的歷程與問題省思。學生事務與輔導,59(4),58-62。
https://doi:10.6506/SAGC.202103_59(4).0006
林寶貴(2003)。語言障礙與矯治。臺北市:五南。
林寶貴(2004)。溝通障礙: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林寶貴(2014)。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胡汶佩(2018)。應用圖卡教學方案對提升無口語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語言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洪佳琪(2008)。國中階段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訓練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姜雅玲(2010)。運用輔助科技對增進國小中度自閉症學生溝通能力之研究。工業科技教育學刊,3,77-86。
洪榮照(2000)。智能障礙者之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49-107。臺北:心理。
洪儷瑜(2014)。[特殊教育法立法三十年專文]邁向融合教育之路-回顧特殊教育法立法三十年。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03,21-31。
孫淑柔(2016)。智能障礙者之身心特質與支持服務。載於何素華(主編),智能障礙。臺北市:華騰文化。
唐淑惠(2017)。入班宣導活動隊於國小普通班學生接納特教班智能障礙兒童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莊妙芬(1997)。智能障礙兒童與自閉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5,1-35。
莊妙芬(2000)。替代性溝通訓練對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能力與異常行為之影響。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8,1-26。
莊妙芬(2002)。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的異常行為與溝通功能之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4,53-76。
教育部(2011)。特殊教育統計年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九月二日教育部臺教學(四)字第1020125519B號令修正發布。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教總綱。
教育部(2019)。身心障礙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
教育部(2022)。特殊教育統計年報。臺北市:教育部。
許玲甄(2012)。AAC介入方案對國小重度智能障礙兒童語言表達能力之研究-以繪本教學活動為例。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許珠芬、王明泉(2014)智能障礙兒童社交技巧教學之探討。雲嘉特教,20,28-36。
陳家欣(2014)。圖卡兌換溝通系統訓練方案對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重度唐氏症學生自發性溝通行為的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書婷(2018)。我國融合教育的發展與實施困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7),137-141。
陸晴(2016)。輔助溝通系統介入對提升無口語唐氏症兒童溝通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梁黃真理(2005)。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性溝通能力的培養及實務經驗:以融合式學校教學為例。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13-121。
https: //doi:10.30072/JDR.200506.0004
郭雅雯、陳明聰(2019)。學校中輔助溝通系統選用模式之探討。雲嘉特教期刊,29,35-46。
張蓓莉(2009)。臺灣的融合教育。中等教育,60(4),8-18。
陳榮華(1992)。行為改變技術。臺北:五南。
許耀分(2003)。圖片兌換溝通系統教學對增進自閉症學生自發性使用圖片溝通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鈕文英(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台北:心理。
黃志雄(2003)。重度智能障礙兒童的溝通訓練。特殊教育季刊,88,30-36。
黃志雄、陳明聰(2008)。阿明的電腦夢:重度障礙學生輔助溝通介入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7,129-156。https://doi:10.6768/JSE.200806.0129
黃裕惠、佘曉珍(譯)(2001)。特殊教育概論(原作者:Kirk,S.A.,Gallagher,J.,& Anastasiow,N.J.)。臺北市:雙葉書廊。
楊熾康(譯)(2007)。輔助科技:原則與實行(原作者:A.M. Cook &S.M.Hussey)。臺北市:心理。
楊熾康、黃光慧(2004)。淺談輔助溝通的基本理念。國教天地,156,18-23。
鄧文(2012)。探討圖卡兌換溝通系統(PECS)運用於身心障礙學生之後設分析。國小特殊教育,53,96-110。
衛生福利部(2016)。溝通輔具服務工作手冊。臺北市: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鄧育欣(2007)。圖片兌換溝通系統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溝通行為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歐真真、張茹茵(2012)。輔助溝通系統教學對國小中重度智能障礙兒童溝通與行為之介入成效。國小特殊教育,54,68-80。
盧台華(1992)。智能不足者之適應行為研究。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蕭惠伶(2001)。融合教育下身心障礙幼兒社交技能與社會地位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錡寶香(2006)。兒童語言障礙理論:評量與教學。臺北市:心理。
錡寶香(2015)。重度障礙學生的溝通服務與支持。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羅翌菁、王淑娟、葉秀鈺(2015)。國小特教班學生溝通輔具需求與現況之調查研究。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34,53-86。
https: //doi:10.6143/JSLHAT.2015.04.03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21).Intellectual disability: Definition, diagnosis, classification, and systems of suppor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aidd.org/publications/bookstore-home/new-this-year/intellectual-disability-definition-diagnosis-classification-and-systems-of-supports-12th-edition
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2005).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ists with respect to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Position statement.ASHA Supplement 25,1-2.
Beukelman, D. R., & Mirenda, P.(2013).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Complex Communication Needs.Baltimore: Paul H. Brooks Publishing Co.
Durand, V. M.(2001). Future direction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Behavior Therapy, 32, 633-650.
Bondy, A., & Frost, L.(1994).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Focus on Autistic Behavior, 9, 1-19.
Hornero, G., Conde, D., Quilez, M., Domingo, S., Rodriguez, M. P., Romeo, B., & Casas, O.(2015). A wireless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people with speech disabilities. IEEE Access, 3, 1288-1297.
Magiati, I. & Howlin, P.(2003). A pilot evaluation study of 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PEC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Autism: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ice, 7(3), 297-320.
Mcdougall, J., Wright, V., & Rosenbaum, P.(2010). The ICF model of functioning and disability: Incorporating quality of life and human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Neurorehabilitaion, 13(3), 20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