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靜玉
Chang Ching Yu
論文名稱: 從台灣公共藝術與社區總體營造探討意識認同
From Taiwan Public Art and Community Empowerment to Confer Conscious Identification
指導教授: 楊樹煌
Yang, Shu-Hwang
周義雄
Chou, Yi-Sy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公共藝術社區總體營造民眾參與社區共同體意識認同
英文關鍵詞: public art, community empowerment, people participate, consciou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66下載:10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 文 摘 要
    「公共藝術」及「社區總體營造」推動都已逾十年,且「公共藝術」及「社區總體營造」都極強調民眾參與及意識認同對其政策推展的重要性,故這次的論文研究,將預設此兩政策施行的成敗關鍵點,即在「社區民眾是否積極參與,並凝聚共同意識」,也就是希望透過相關文獻探討與闡釋、案例分析,以找出「意識認同」在「公共藝術」及「社區總體營造」施行過程的重要性;並進一步探討在建立意識認同的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找出可行的建議方案;研究成果可提供參與臺灣大環境改造的官方或民間各領域工作者做參考。
    研究中除更肯定意識認同對社區工作推動的影響及重要性外,並針對公共藝術設置過程之民眾參與及意識認同的無法落實,提出可行建議:
    一、可嘗試將公共藝術的設置當作社區營造的一個過程,興辦機關可與社區組織取得默契建立合作機制,讓公共藝術執行小組與社區組織、社區營造員,或社區文史工作者合作,俾能建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與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結合的模式,或與社區民眾進行交流的模式。
    二、更可結合公共藝術的龐大經費與社區總體營造的強大社區資源,結合為一,透過專業整合、部會整合、經費整合,來共同營造社區最優質的生活環境。
    三、建議籌設文化基金會,收繳一定比例公共藝術經費,以使過分龐大的設置經費,統籌做最佳之文化藝術用途。
    關鍵字:公共藝術、社區總體營造、民眾參與、社區共同體、意識認同

    ABSTRACT
    “Public art” and “Community empowerment” have been moved for over 10 years. Both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Conscious identification” in the policy movement. So this thesis supposes the key point of these two policies to be succeeded is “If community people participate zealously and condense common conscious”. That means I wish to find the importance of “Conscious Identification” in the movement of “Public art” and “Community empowerment” through study and research the relative papers and cases analysis. Furthermore to find the possible problems in establishing conscious identification, then to find the available suggestions. I wish this research will be referred by the official or the civil who involve in Taiwan environment re-making.
    Besides to affirm “Conscious identification” importance and effect to community movement I have the following three suggestions to the un-practicabilit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Conscious identification” in setting “Public art”:
    A) To try to recognize the public art setting as a process of community building. The public art maker can have the agreement with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to let the public art executors cooperate with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community builder or the literature,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ty. Then to set up the model of the combination of “Public art setting programs” and “Community empowerment programs”, or the model with the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B) To combine the huge budget and “Community empowerment” big community resource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speciality, organization and budget to build the best living environment.
    C) To suggest to set up a foundation taken a certain rate from “Public art” budget to use the huge budget in the best purposes of culture art.
    Keywords: public art, community empowerment, people participate, conscious identification.

    目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Ⅱ 目次........................................................Ⅲ 表目次......................................................Ⅴ 圖目次......................................................Ⅵ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目...............................................3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內容架構...................................5 第四節 研究方法.............................................6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概念分析...................................7 第一節「公共」與「公共空間」理論............................7 第二節「社區」與「社區共同體」理論..........................8 第三節「社區意識」理論......................................13 第三章 民眾參與之意涵與理論探討.............................17 第一節 民眾參與的意義.......................................17 第二節 民眾參與的模式與方法探討.............................23 第四章 從公共藝術的歷史脈絡看意識認同的重要性...............36 第一節 公共藝術的緣起.......................................36 第二節 公共藝術的發展過程...................................38 第三節 公共藝術民眾參與之相關規定...........................43 第四節 公共藝術之民眾參與及意識認同相關論述.................49 第五節 公共藝術意識認同之現況分析...........................53 第六節 建立意識過程所面臨的問題探討.........................61 第五章 從社區總體營造的歷史脈絡看意識認同的重要性...........64 第一節 社區總體營造的緣起...................................65 第二節 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過程...............................66 第三節 社區總體營造之民眾參與及意識認同相關論述.............81 第四節 意識認同之建立對社區發展的影響.......................83 第五節 建立意識過程所面臨的問題探討.........................8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92 第一節 結論.................................................92 第二節 建議.................................................94 ※附錄......................................................97 附錄A:臺北市立文山特殊教育學校公共藝術相關資料.............97 附錄B:文化藝術獎助條例....................................101 附錄C: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施行細則............................105 附錄D:公共藝術設置辦法....................................108 附錄E: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補助直轄市及縣市政府推動社區總體 營造計畫實施要點....................................113 附錄F: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總體營造獎助須知............115 ※參考文獻.................................................11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學位論文
    彭馨慧(2002)《公共藝術之「場所性」研究-關於幾個公共藝術作品
    的現象學分析》,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環境藝術研究所。
    周逸傑(2003)《公共藝術作品在校園開放空間放置之研究—以台北市南
    湖.中崙.育成高中與建成、雙園國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葉依菁(2002)《從公共藝術形式探討人、作品、環境之互動關係—以
    台北地區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郭木蒼(2003)《學校公共藝術設置之研究—以台北市福星國小公共藝
    術設置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黃致萍(2002)《公共藝術作為都市空間再發展策略之批判論述實踐》,
    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郭文昌(2001)《公共藝術管理及其美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美學與意術管理研究所。
    陳碧琳(2000)《九○年代台灣公共藝術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環境藝術研究所。
    蘇晃毅(1999)《從「人、作品、空間」之互動,探討公共藝術在台北捷
    運空間之角色-以淡水線與新中線為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學系。
    林素霞(2003)《台灣公共藝術政策執行力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台
    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吳嘉陵(1998)《二十世紀臺北市公共藝術的探討》,碩士論文。文化大
    學藝術研究所。
    林永華(2003)《大眾捷運與公共藝術關係之研究—以台北捷運站為
    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邱琬琦(2000)《以都市設計觀點探討公共藝術制度改善之芻議》,碩士
    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研究所。
    吳思慧(1998)《公共藝術生產之公共過程與「公共性」建構—以台北市
    東區捷運通風口公共藝術案為例》,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建築與
    城鄉研究所。
    羅瑞鴦(2002)《參與式社區設計研究:臺灣經驗(1990-2000)的反
    省》,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呂桂英(2003)《社區發展與文化重建—虎尾西安社區白鶴文化節與褒忠
    大部社區花鼓節的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公共行
    政暨政策學系。
    朱立君(2003)《社區總體營造之個案研究—臺中市「楓樹社區」理想家
    園的發展》,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于國華(2002)《「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探討;全球化趨勢下的一種地
    方文化運動》,碩士論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
    王志豪(2003)《「工作坊」在參與式規劃中角色功能之探討》,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林振豐(2002)《社區總體營造再社區主義形成過程的瓶頸與願景—以苗
    栗縣社區為觀察焦點》,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
    學程在職進修專班。
    施國隆(2003)《社區營造文化政策永續發展可能性之探討》,碩士論
    文。私立世新大學設為發展研究所。
    楊凱程(2002)《黃金時代先知對話錄:針砭社區營造的組織運作與社區
    實踐—以「都市改革組織」與「社區資源交流協會」為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林妍君(2002)《社區參與在臺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王惠民(1998)《轉化與沉澱:社區空間營造與社區主體性的重建》,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蔣孝萱(1997)《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
    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郁元(1998)《社區總體營造規劃與執行之差異探討—以集集鎮經驗為
    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
    黃順星(1991)《社區的誕生:對社區總體營造的知識社會學分析》,碩
    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翁秀貞(1994)《民眾參與在大學校園整建規劃程序上的應用---以東海大
    學校園整建計劃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
    詹彩鈺(2003)《公共政策規劃之民眾參與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
    中酒廠舊址保存與整體在發展」為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建
    築與都市計劃研究所。
    施岑宜(2000)《社區參與公園認養的動力、衝突與矛盾—以長春二號
    及三號兩個公園認養基金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
    築與城鄉研究所。
    吳涵宜(2003)《社區環境改造中民眾參與程度之探討-以「溫州公
    園」與「福林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
    鄉研究所。
    王明傑(1999)《臺北市社區參與實質環境營造機制之研究》,碩士論
    文。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張貴閔(2000)《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安全知覺,對社區巡守隊滿意度
    之關係研究-以台中烏日鄉仁德村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
    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士
    林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
    所。
    張玉泓,(2002)《公共意識的實踐邏輯:臺灣社區大學歷史發展與個
    案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曾瓊瑤,(2003)《民眾參與新竹市東門城護城河河岸空間規劃之研
    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謝慶達,(1983)《都市更新社區民眾參與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
    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二)出版書目
    1.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1998《台北市公共藝術設置作業手
    冊》,臺北市:建築師公會印製。
    2.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04《公共藝術設置作業參考手
    冊》,財團法人臺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編印。
    3.倪再沁,1997.《台灣公共藝術的探索》,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4.陳惠婷,1997《公共藝術在台灣》,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5.劉伯樂,1997《和青少年談公共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6.鄭乃銘,1997《藝術家看公共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7.黃健敏,1994.05《生活中的公共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8.李明宗,1993.01《民眾參與都市之綠化美化》,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社。
    9.夏鑄九,1994.05《公共空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0.黃長美,1994.05《城市閱讀》,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1.林品章,1992.11《設計與視覺環境》,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2.黃才郎,1994.05《公共藝術與社會的互動》,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社。
    13.陸蓉之,1994.05《公共藝術的方位》,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4.郭瓊瑩等,1993.01《都市開放空間與都市美學》,臺北市:藝術家
    出版社。
    15.周鍊、林大為,1994.05《光環境與公共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
    版社。
    16.劉可強,1994.05《環境品質與社區參與》,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社。
    17.林保堯,1997.04《公共藝術的文化觀》,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8.黃健敏,1994.05《百分比藝術—美國環境藝術》,臺北市:藝術家
    出版社。
    19.翁劍青,2002.11《公共藝術的觀念與取向—當代公共藝術文化及價
    值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劉森林,2002.02《公共藝術設計》,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21.行政院文建會,2000《八十八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市:行政院文
    建會。
    22.行政院文建會,2002《八十九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市:藝術家出
    版社。
    23.黃鐵嶼,1994.05《洛杉磯市中心的重建與公共藝術》,臺北市:藝
    術家出版社。
    24.后德仟,1994.05.《巴塞隆納新公共藝術運動》,臺北市:藝術家出
    版社。
    25.林瑞欽,1993《學習團體理論與研究》。臺北:復文。
    26.蘇昭英、蔡季勳,1999《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行政院文化建
    設委員會。
    27.陳其南,1992《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臺北市:允晨。
    28.黃煌雄,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臺北市:遠流,
    初版。
    29.陳其南,1998《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歷史與人類學的探
    討》,臺北市:允晨。
    30.陳其南,1999.2《公共藝術的公共性》,聯合報:文化觀測站。
    31.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88年公共藝術年鑑---丁榮生/公共藝
    術一九九九》臺北市:文建會。
    32.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公共藝術示範(實驗)設置計劃實
    錄》台北市:財團法人臺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編。
    33.蘇景輝,1996《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34.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市:正中書局。
    35.陳其南,1997《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台灣省鄉鎮長社
    區總體營造座談會暨實踐營,社區總體營造論文集-參考資料》,南
    投,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編印。
    36.莫邦豪,1994.《社區工作原理和實踐》。香港:集賢社。
    37.中華民國建築學會,2003《九十一年度公共藝術年鑑》,文建會。
    (三)國內期刊
    1.胡宏述,1997.01. 《美國公共藝術》《空間》90期:P.P.162-169。
    2.郭少宗,1993.05.《台灣公眾藝術之檢視與展望》《建築師》221
    期: P.P.80-83。
    3.陳亮全,1998.02《二十一世紀人性社區環境營造—日本東京世田谷社
    區總體營造》《建築師雜誌》278期:P.P.101。
    4.許添壽,1997.09《都市環境品質再生--社區環境營造》《國立國父紀
    念館館訊》14期:P.P.132。
    5.陳瑞樺,1997.08《社區總體營造-調整步伐再出發》《交流》34
    期:P.P.66。
    6.張春芳,1997.08《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書
    評雙月刊》29期:P.P.51。
    7.冬八郎,1997.07《營造新故鄉—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臺灣月
    刊》175期:P.P.30。
    8.陳錦煌,1996.09《社區總體營造》《文訊》93期:P.P.46。
    9.劉銓芝.黃衍明,1996.05《奈良造街運動與臺灣社區總體營造之比
    較》《空間雜誌》82期:P.P.46。
    10.胡寶林,2002《公共藝術在社區中的角色和參與決策的技巧》《公共
    藝術簡訊》38期:P.P.3-4。臺北市:開放空間文化基金會。
    11.林依蓉,2003.07《陳其南:社區總體營造已深根》《新臺灣新聞週
    刊》383期:P.P.100。
    12.陳其南,2003.02《社區總體營造概述》《台灣林業》29卷1
    期:P.P.15。
    13.夏鑄九,1999《市民參與和地方自主性:台灣的社區營造》《城市與
    設計學報》9、10期:P.P.175-186。
    14.朱美珍,1995《由人力資源網路論社會意識的凝聚》《社區發展季
    刊》,69期:P.P. 67-74。
    15.陳其南,1995.《從人類學的本土性談起》《本土心理學研究》,4
    期:P.P.344-347
    16.曾英棟,2004.2《布丁美學-在地、關懷、省思的公共藝術》,文建
    會/公共藝術 / 奇文共賞。
    17.黃承令,2004.2《作品自明性-議題、基地、場域的公共藝術》,文
    建會/公共藝術 / 奇文共賞。
    18.陳健,2003.2《創意的過程-由創作者的觀點看公共藝術》,文建
    會/公共藝術 / 奇文共賞。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