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奕儒
Lai, Yi-Ju
論文名稱: 以新竹市東門圓環廣場為例—論日治時期東門城樓與現代化空間之結合
The Case of East Gate Circle Plaza in Hsinchu City, Combining of East Gate and Modern City Space during the Japanese ruling period
指導教授: 張省卿
Chang, Sheng-Ching
口試委員: 賴仕堯 倪明萃 張省卿
口試日期: 2021/09/14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2
中文關鍵詞: 圓環廣場城市景觀城門
英文關鍵詞: Circle Plaza, City View, City Gate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文件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77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5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論文透過城市建設歷史或發展史演變的研究角度,釐清清代光緒時期淡水廳建磚石城的背景脈絡,從城牆與城門的擇定、選址,再經歷舊市街商業活動的興衰和聚落型態演變等因素形成的清末城市佈局。統治政權轉移後在日本政府的主導下,城市發展的大方向由封閉轉變為開放,透過市區改正計畫的施行,使新興市區崛起和城市重心轉移。
強調東城門在城市空間中的角色轉換,從清代的城市出入口到日治時期的城市地標。傳統閩式城樓建築結合現代化圓環道路系統設計,構成城市規劃中有效的空間運用,兼具交通樞紐與城市地標的身份,成為市民集體記憶中的在地認同。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y construction history or evolution of development history, this thesis clarifies the contex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rick city in 淡水廳during the Guangxu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From the selection and location of city walls and gates, the city layout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 formed by factors such as the rise and fall of commercial activities in old streets and the evolution of settlement patterns. After the transfer of the dominion to Japan. The government changed the general direc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from closed to open.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市區改正, the new district, the East Gate area, thrived and the city center was transferred.
Emphas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le of East Gate(東城門) in the urban space. (東門城)East Gate which was the entrance and exit of the city in the Qing Dynasty transformed to the city landmark during the Japanese ruling period.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ombined with the design of the modern circle plaza constituted an effective use of space in urban planning. The position of both a transportation hub and a city landmark had become a local identity in the memory of all citizen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回顧 研究方法 研究架構 第二章 東門圓環廣場形成之背景 第一節 東城門(迎曦門)的誕生 ………………………………………………7 淡水廳城建置 城樓周邊道路與設施 小結 第二節 日本初期現代化城市改造與殖民地導入………………………………13 日本明治維新之城市現代化經營 日殖技術官僚在台 第三節 從封閉到開放-日治時期東門地區變遷………………………………20 日治初期東門地區的戰略地位與鐵路優勢 第一次市區改正-東門圓環初設 第二次市區改正-東門圓環成為道路都心 第三次市區改正-東門圓環都心成型 小結 第三章 東門圓環廣場空間型態之溯源與運用 第一節 東方與西方廣場概念要略………………………………………………36 西方廣場源流 中國與台灣傳統廣場概念 第二節 現代化城市景觀-公共空間與綠化……………………………………43 歐洲現代景觀城市的出現 日本都市景觀空間的啟蒙 第三節 城市景觀的中點-東門圓環廣場………………………………………52 日日新報中描述的東門圓環廣場與城市景觀 小結-報導中的在地認同 第四章 城市大門與地標-東門城 第一節 城門在場所中的角色轉換………………………………………………62 城門樓形制 日治初期城門保衛戰 城門功能與概念的轉變 現代節點(交通樞紐)與地標的概念 第二節 歐洲城門廣場案例比較…………………………………………………73 中世紀的拉溫納城門廣場 小結-案例比較異同 第五章 結論…………………………………………………………………………7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引用專書
《新竹市志》(新竹市政府,1996)土地志,卷1。
《新竹市志》(新竹市政府,1996)政事志上,卷3。
《新竹市志》,8卷, 卷首1卷, 卷末1卷 / 卷首 上,(新竹市政府,1995)。
Osvald Sirén,《北京的城牆與城門》,(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
一丁、雨露、洪湧編著,《中國風水與建築選址》,(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
久米邦武編,田中彰校注,《特命全權大使:美歐回覽實記(一)》,(東京:岩波文庫,1997)。
于正倫,《城市環境藝術景觀與設施》,(台北:科技圖書,1991)。
王受之,《城市史第一部:有機城市》,(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
王維潔,《場所之石:南歐廣場的歷史--由古典希臘至巴洛克》,(台北:田園城市出版,2012)。
白幡洋三郎著,李偉、南誠譯,《近代都市公園史:歐化的源流》,(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
呂理州,《明治維新-日本邁向現代化的歷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
李乾朗,《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3)。
沙永杰,《西化的歷程:中日建築近代化過程比較研究》,(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林進發編,《臺灣官紳年鑑》,(台北:民眾公論社,1934)。
孫全文、邱肇輝,《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之研究》,(台北:詹氏書局,1992)。
張冠增,《西方城市建設史綱》,(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1)。
張省卿,《德式都市規劃經日本殖民政府對臺北城官廳集中區之影響》,(台北:輔大出版社,2008)。
陳朝龍總纂、林文龍點校《足本合校新竹縣採訪冊》,(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99)。
凱文·林區(Kevin Andrew Lynch)、胡家璇譯,《城市的意象》,(台北:遠流出版,2014)。
越澤明,《偽滿洲國首都規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黃士娟,《建築技術官僚與殖民地經營1895-1922》,(臺北:遠流出版社,2012)。
黃俊銘,《新竹市日治時期建築文化資產調查研究》,(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9)。
楊裕富譯著,《各國都市計畫》,(台北市:明文書局,1990)。
鄭用錫,《淡水廳志稿》城池篇,台灣史料集成;清代台灣方志彙刊(台北市:文建會,2006)。
賴志彰、魏德文、高傳棋,《竹塹古地圖調查研究》,(新竹市政府,1993)。

引用期刊論文
朱芳毅,〈日治時代台灣州治城市圓形廣場之空間設計研究〉,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11。
呂哲奇,〈飲水思源——從台灣自來水專業的創始人爸爾登(W. K. Burton)看水廠的價值與保存〉,(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4)。
李乾朗,〈淡水廳城迎曦門建築構造與形式〉,《竹塹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新竹市政府出版,1999)。
周欣宜,〈開放空間語詞演變之研究---以「廣場」認知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2002。
周欣宜,〈臺南市近代化改造過程中的歐斯曼化現象〉,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林莉莉,〈清代淡水廳專石城牆營建過程的探討-以《淡水聽築城案卷》為中心〉,竹塹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新竹市政府出版,1999)。
阿德里安•福蒂著,許亦農譯,〈倫敦:私人的城市,公共的城市〉,《世界建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2002)。
張德南,〈東門護城河前的船首石〉,《竹塹文獻雜誌》,第57期(新竹市文化局,2018)。
陳明竺,〈城市設計理念演化的「思」與「變」〉,《經濟前瞻》7月號,(台北:2009)。
陳國川,〈新竹市街的出現與發展〉,《從清代到當代:新竹300年文獻特輯》,(新竹市文化局,2018)。
陳鵬仁,〈後藤新平治台政策與東京施政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2007。
黃俊銘,〈長尾半平與日據時期的營繕組織〉,《建築學報》第1期,(台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1990)。
黃蘭翔,〈竹塹城向新竹城街道結構的轉化〉,《竹塹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新竹市政府出版,1999)。
黃蘭翔,〈從殖民地地方官方刊物看日據下的新竹都市之轉化〉,《都市與計劃》,第22卷(台北,1995)。
詹雅能,〈一方碑一段史:「新建臺灣府淡水廳城碑」考釋〉,《竹塹文獻》,第44期(新竹,2009年12月號)。
劉月琴,〈戰後新竹市商業發展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12。
劉奕成,〈日殖時期新竹火車站地區發展歷程之研究 (1895-1945)〉,淡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2006。
蔡龍保,〈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之技術官僚-以土木技師為例〉,《興大歷史學報》,第19期,2007。
蔡龍保,〈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之技術官僚-以土木技師為例〉。
蔡龍保,〈日治時期臺灣道路改良事業之展開 (1926-1936)〉,《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7期(台北:2007)。
蘇建華,〈節點:空間組構的驅動力〉,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2017。

引用文獻史料
〈台北城壁破壞說〉,《台灣日日新報》,1900年4月7日2版。
〈道路工事〉,《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11月2日,4版。
〈新竹市區改正工程〉,《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2月16日,2版。
〈新竹通信(八月十二日)〉,《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8月16日,4版。
〈築迎春橋〉,《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6月5日,3版。
〈各州奉迎準備〉,《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3月1日,6版。
〈建陳列館〉,《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11月21日,4版。
〈十五日開館する 新竹商品陳列館〉,《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12月14日,5版。
〈東門一部破壞決為修理〉,《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7月19日,8版。
〈新竹御成橋近將擴張〉,《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9月3日,4版。

引用網路資料
宋彥陞,〈時空偵探的歷史行腳》為什麼台北西門町看不到西城門?〉,2017。資料來源: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265293(2021/10/24)
蔡思薇,〈展覽會興起:日治時期臺灣物產展示的緣起〉,http://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011179185717.PDF(2021/8/25)。
蔡照益,〈看見臺北城一百三十年〉,第54屆12月月刊(台北市國際工商經營研究社,2014)。資料來源:https://www.tp.imc.org.tw/(2021/10/2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