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佳君
論文名稱: 辭章意象形成論
指導教授: 陳滿銘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2
中文關鍵詞: 辭章意象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8下載:7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疇………………………………………………………………...4 一、 意象與辭章學的關係…………………………………………………...4 二、 辭章「意象形成」概說………………………………………………...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11 第二章 辭章意象形成之哲學思辨…………………………………………………15 第一節 《老子》的有無思想…………………………..………………………15 第二節 《易傳》的象意概念…………………………..………………………19 第三章 辭章意象形成之理論基礎…………………………………………………25 第一節 辭章意象形成之理論探賾……………………………………………..25 一、 辭章意象形成之外緣方面……………………………………………..25 二、 辭章意象形成之本質方面……………………………………………..32 第二節 辭章意象形成之體系…………………………………………………..39 一、 辭章意象的形成成分…………………………………………………..40 二、 意象形成之組成類型…………………………………………………..43 第四章 辭章中「意」──核心成分之審辨(上)………………………………47 第一節 義旨與綱領……………………………………………………………..47 一、 義旨與綱領的理論……………………………………………………..47 二、 義旨與綱領的關係……………………………………………………..59 三、 義旨、綱領與其他………………………………………………………65 第二節 核心情理的顯與隱……………………………………………………..74 一、 理論述要及其判別原則………………………………………………..74 二、 核心情理全顯…………………………………………………………..78 三、 核心情理全隱…………………………………………………………..81 四、 核心情理顯中有隱……………………………………………………..87 第五章 辭章中「意」──核心成分之審辨(下)………………………………93 第一節 安置部位之理論與認定………………………………………………..93 第二節 核心情理安置於篇內…………………………………………………102 一、 核心情理安置於篇首…………………………………………………102 二、 核心情理安置於篇腹…………………………………………………110 三、 核心情理安置於篇末…………………………………………………117 第三節 核心情理安置於篇外…………………………………………………123 一、 單一類型………………………………………………………………125 二、 複合類型………………………………………………………………135 第六章 辭章中「象」──外圍成分之歸納………………………………………143 第一節 物材……………………………………………………………………146 一、 自然性物類……………………………………………………………148 二、 人工性物類……………………………………………………………168 三、 角色性人物……………………………………………………………174 第二節 事材……………………………………………………………………177 一、 歷史事材………………………………………………………………178 二、 現實事材………………………………………………………………184 三、 虛構事材………………………………………………………………186 第七章 辭章意象之形成及其組合………………………………………………..191 第一節 篇章的縱向結構與橫向結構…………………………………………192 一、 篇章縱橫向結構之內涵………………………………………………192 二、 篇章縱橫向結構之疊合………………………………………………196 第二節 意象形成之組成類型所歸屬之章法…………………………………208 一、 單一類型所歸屬之章法………………………………………………209 二、 複合類型所歸屬之章法………………………………………………218 第三節 意象的形成成分所各自適用的章法…………………………………228 一、 情………………………………………………………………………229 二、 理………………………………………………………………………231 三、 事………………………………………………………………………234 四、 景………………………………………………………………………237 第八章 結論………………………………………………………………………..243

    壹、專書

    一、意象學類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2。
    王長俊主編《詩歌意象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8。
    吳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3。
    胡雪岡《意象範疇的流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1。
    夏之放《文學意象論》,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12。
    凌欣欣《初唐詩歌中季節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7。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11二刷。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台北:里仁書局,1997.12。
    嚴雲受《詩詞意象的魅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2。

    二、章法學及文章寫作類
    仇小屏《文章章法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11。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2。
    仇小屏《深入課文的一把鑰匙》,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2。
    仇小屏《章法新視野》,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9。
    王凱符、張會恩《中國古代寫作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9。
    王德春《修辭學辭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5。
    朱伯石《寫作概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4十一刷。
    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主編《修辭通鑑》,台北:建宏出版社,1996.1。
    吳應天《文章結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8。
    許恂如《作文百法》,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5.5再版。
    陳佳君《虛實章法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11。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
    陳師滿銘《國文教學論叢》,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9初版三刷。
    陳師滿銘《國文教學論叢‧續編》,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3。
    陳師滿銘《文章結構分析》,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5。
    陳師滿銘《章法學新裁》,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1。
    陳師滿銘《章法學論粹》,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7。
    陳師滿銘《章法學綜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3.6。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6。
    張師春榮《作文新饗宴》,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8。
    張師春榮《文學創作的途徑》,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7。
    張會恩、曾祥芹主編《文章學教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5。
    張壽康《文章學導論》,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1。
    張聲怡、劉九洲《中國古代寫作理論》,武昌: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5.10。
    曾祥芹主編《文章學與語文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6。
    蔡師宗陽《文燈──文章作法講話》,台北:國語日報社,1977.8第二版。
    劉世劍主編《文章寫作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4。
    劉錫慶、齊大衛主編《寫作》,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3四刷。
    鄭文貞《篇章修辭學》,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6。
    鄭師頤壽《辭章學概論》,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10。
    鄭師頤壽《辭章學導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3.11。
    謝无量《實用文章義法》,台北:華正書局,1990.3。

    三、詩歌類
    仇兆鰲《杜詩詳註》,台北:里仁書局,1980.7。
    王夫之《詩廣傳》(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王文濡《唐詩評註讀本》,上海文明書局排印本,1932。
    王文濡《評註宋元明詩》,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1.12。
    王令樾《文選詩部探析》,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7。
    王昌會《詩話類編》,明萬曆丙辰44年刊本。
    王國維《人間詞話》(收於《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2臺一版。
    王師熙元《詩詞評析與教學》,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9。
    方東樹《昭昧詹言》,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7.1。
    田同之《西圃詞說》(收於《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2台一版。
    朱庭珍《筱園詩話》(收於《清詩話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9。
    江錦玨《詩詞義旨透視鏡》,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9。
    李元洛《歌鼓湘靈》,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8。
    李佳《左庵詞話》(收於《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2台一版。
    李重華《貞一齋詩說》(收於《清詩話》),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12。
    李漁《窺詞管見》(收於《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2台一版。
    沈祥龍《論詞隨筆》(收於《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2台一版。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4。
    沈德潛《說詩晬語》(收於《清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5再版。
    林東海《古詩哲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6。
    金性堯注《唐詩三百首新注》,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5三刷。
    周振甫《詩詞例話》,台北:長安出版社,1987.9再版。
    邱師燮友註譯《新譯唐詩三百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6.12修訂初版。
    柳晟俊《王維詩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7。
    俞陛雲《唐宋詞選釋》,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7.7再版。
    施補華《峴傭說詩》(收於《清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5再版。
    洪順隆《抒情與敘事》,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12。
    洪邁《容齋詩話》,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9。
    姜夔《白石道人詩說》,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9臺一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6。
    徐征、張月中、張聖潔、奚梅主編《全元曲》,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8。
    徐增《而庵說唐詩》(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3。
    唐汝詢《唐詩解》(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
    浦起龍《讀杜心解》,台北:中央輿地出版社,1970.12。
    陳友冰《兩漢南北朝樂府鑑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5。
    陳師滿銘《詩詞新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6。
    陳師滿銘《詞林散步》,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1。
    陳鐵民《王維新論》,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0.9。
    陸輔之《詞旨》(收於《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2台一版。
    張師春榮《詩學析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11。
    黃子雲《野鴻詩的》(收於《清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5再版。
    黃生《杜工部詩說》,京都:中文出版社,1976.6。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9十三刷。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9十二刷。
    黃省曾編次《名家詩法》,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8.7再版。
    黃振民《歷代詩評解》,台南:興文齋書局,1969.12。
    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95.1台23版4刷。
    喻朝剛、吳帆、周航編著《宋詩三百首譯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2。
    葉楚傖主編《樂府詩選》,台北:正中書局,1991.3九刷。
    富壽蓀、劉拜山評解《千首唐人絕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
    楊海明《唐宋詞主題探索》,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10。
    楊齊賢集注、蕭士贇補注《分類補注李太白詩》,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郭雲鵬刊本。
    趙山林《詩詞曲藝術論》,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6。
    趙乃增《宋詞三百首譯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11三刷。
    劉鐵冷《作詩百法》,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1.10再版。
    歐陽脩《六一詩話》(收於《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92.5三刷。
    錢鴻瑛、喬力、程郁綴《唐宋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12。
    繆鉞、霍松林、周振甫、吳調公《宋詩大觀》,香港:商務印書館,1988.5。
    謝榛、王夫之《四溟詩話‧薑齋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2。
    瞿佑《歸田詩話》(收於《續歷代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4三版。
    顏進雄《唐代遊仙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10。
    釋皎然《詩式》,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11臺一版。
    顧亭鑑纂輯、葉葆王詮注《學詩指南》,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8.8再版。
    顧龍振編輯《詩學指南》,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7.3再版。

    四、散文類
    于非編著《古代風景散文譯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3。
    王師更生《柳宗元散文研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7。
    王師更生《蘇軾散文研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2。
    王國安主編《古代散文賞析》,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0.10。
    宋文蔚《評註文法津梁》,台北:蘭臺書局,1983.7。
    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11。
    呂祖謙《古文關鍵》,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10。
    林景亮《評註古文讀本》,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1臺一版。
    林雲銘《古文析義》,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7.9八版。
    吳楚材評註、王文濡校勘《精校評註古文觀止》,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8.10臺12版。
    吳闓生《古文範》,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3臺一版。
    吳闓生《桐城吳氏古文法》,台北:華正書局,1985.6。
    徐公持、吳小如等著《古代抒情散文鑑賞集》,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6。
    馮永敏《散文鑑賞藝術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2。
    過商侯《古文評註全集》,台北:宏業書局,1979.10再版。
    劉禹昌、熊禮匯《唐宋八大家文章精華》,湖北:新華書店,1987.5。
    謝枋得《文章軌範》,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12。
    歸有光《文章指南》,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5.10再版。

    五、文學理論類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7。
    王師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10六刷。
    王葆心《古文辭通義》,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3臺一版。
    朱任生《古文法纂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9。
    李塗、陳騤《文章精義‧文則》,台北:莊嚴出版社,1979.3。
    李國平、沈正元《文章內容的理解》,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6三刷。
    沈師謙《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10初版三刷。
    吳訥《文章辨體序說》,台北:泰順書局,1973.9。
    吳曾祺《涵芬樓文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11臺一版。
    來裕恂著、高維國等注釋《漢文典注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2。
    高琦、吳守素編《文章一貫》,日本寬永二十一年風月宗智刊本。
    陳繹曾《文說》(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
    陳鵬翔《主題理論與實踐》,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5。
    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4。
    賈文昭主編《中國古代文論類編》,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12。
    賈文昭編《中國近代文論類編》,合肥:黃山書社,1991.8。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9初版第五刷。
    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12再版。
    劉大櫆《論文偶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5。
    劉熙載《藝概》,台北:華正書局,1988.9。
    蕭瑞峰《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典文學別離主題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6。

    六、心理學及美學類
    李浩《唐詩的美學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5。
    李澤厚《美學論集》,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9。
    吳功正《中國文學美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8。
    邱明正《審美心理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4。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8。
    張少康《古典文藝美學論稿》,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11。
    張紅雨《寫作美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10。
    黃永武《詩與美》,台北:洪範書店,1997.4六印。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8。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台北:滄浪出版社,1986.9。
    葉朗主編《現代美學體系》,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6.3二版。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3。
    錢谷融、魯樞元《文學心理學》,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9臺初版。
    韓林德《境生象外──華夏審美與藝術特徵考察》,北京:三聯書店,1996.3二刷。

    七、其他類
    于光華編《評註昭明文選》,台北:學海出版社,1977.9。
    方苞《方望溪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65再版。
    方東樹《攷槃集文錄》(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王師更生《國文教學新論》,台北:明文書局,1993.10六版。
    王恒展等《中國古代寓言大觀》,台北:添翼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3。
    王桂蘭《遙遠的故事──古代神話傳說》,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9.10。
    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台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3。
    王弼注、石田羊一郎刊誤《老子王弼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10。
    王弼《周易略例》(收於易經集成149),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王弼注、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2.1。
    包世臣《藝舟雙楫》,台北:文光圖書公司,1968.10。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2。
    朱志凱主編《邏輯與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
    余師培林註譯《新譯老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1十版。
    沈括《夢溪筆談》(四部叢刊續編子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李安《宋文丞相天祥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0.7。
    李漁《閑情偶寄》,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9。
    吳秋林《中國寓言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3。
    邵雍《伊川擊壤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昭明太子編、李善注《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1991.12十二版。
    昭明太子編、李善等注《增補六臣註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77.5。
    紀昀《紀文達公遺集》,清嘉慶十七年刊本。
    袁守定《佔畢叢談》,清光緒十二年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6.6二刷。
    陸桴亭《桴亭先生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
    陶淵明著、李公煥箋《箋注陶淵明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10九版。
    章微穎先生《中學國文教學法》,台北:蘭臺書局,1969。
    陳良運《周易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1。
    陳佳君《國中國文義旨教學》,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4.2。
    陳師滿銘等著、傅師武光主編《名家論國中國文續編》,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9。
    陳澧《東塾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高中國文教材鑑賞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4。
    張伯行編《宋周濂溪先生惇頤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8.4。
    張耒《張右史文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張撝之譯注《世說新語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2。
    馮友蘭《馮友蘭選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7。
    黃宗羲《南雷文定》(四部備要集部),上海中華書局。
    黃宗羲原本、全祖望修定《宋元學案》(四部備要子部),上海中華書局據伍氏刻本校。
    黃錫珪《李太白年譜》,台北:學海出版社,1980.8。
    黃錦鋐先生《國文教學法》,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7。
    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52.7臺一版。
    焦循《雕菰集》,台北:鼎文書局,1977.9。
    楊慎《丹鉛雜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6。
    劉文剛《孟浩然年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劉正浩等注譯《新譯世說新語》,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8。
    劉崇義編著《國中古典詩歌散文賞析續篇》,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10。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86.12。
    摯虞《摯太常遺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錢賓四先生全集》29),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9。
    羅聯添《白樂天年譜》,台北:國立編譯館,1989.7。

    貳、論文

    一、學位論文
    王秋傑《陸機及其詩賦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5。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5。
    孫鐵吾《李白詩歌植物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6。
    陳清俊《盛唐詩時空意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6。
    陳靜俐《《詩經》草木意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1。
    張雯華《東坡詞色彩意象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論文,2003.6。
    黃大松《晚唐詩歌中黃昏意象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7。
    黃淑貞《主旨(綱領)安置於篇腹的結構類型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論文,2002.12。
    蔡美惠《方東樹文章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12。
    謝奇懿《五代詞山的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7。

    二、期刊論文
    仇小屏〈談主旨置於篇腹的謀篇方式──以高中國文為例〉,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國文科教學研究專輯(五)》,1999.6。
    仇小屏〈論「圖底」章法的空間結構〉,《國文天地》17卷5期,2001.10。
    王光明〈詩歌意象論〉,《福建論壇》文史哲版75期,1993.2。
    王希杰〈章法學門外閒談〉,《國文天地》18卷15期,2002.11。
    王茂恒〈《馬說》意象世界層的構成〉,《文史知識》2003年第4期,2003.4。
    王師基倫〈韓柳古文的美學價值〉,《中國學術年刊》第十七期,1996.3。
    王師基倫〈《易》與柳宗元古文表現風格之關係析論〉,《國文學報》第三十一期,2002.6。
    王偉勇〈古典詞的主題與技巧──以唐宋詞為論述核心〉,《國文天地》18卷9期,2003.2。
    江寶釵〈從史詩角度讀〈木蘭詩〉──兼談南北樂府詩之情調差異〉,《國文天地》6卷3期,1990.8。
    李如鸞〈短小、精粹、雋永──劉禹錫〈陋室銘〉賞析〉,《國文天地》4卷9期,1989.2。
    沈師秋雄〈一首喜心翻倒的詩──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賞析〉,《國文天地》4卷12期,1989.5。
    周兆祥〈山水駢文的佳作──讀吳均〈與宋元思書〉〉,《文史知識》1982年11期,1982.11。
    易俊傑〈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吳均〈與宋元思書〉賞析〉,《國文天地》6卷5期, 1990.10。
    林聆慈〈古典詩詞中的月意象〉,《國文天地》17卷10期,2002.3。
    吳賢陵〈唐代民間歌謠植物意象舉隅〉,《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第八十四期,2001.6。
    洪正玲〈談主旨安置於篇末的謀篇方式〉,《國文天地》15卷9期,2000.2。
    洪林鐘〈鳥‧菊‧酒──略論陶淵明詩歌意象建構及其人格凸現〉,《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3期,1993.3。
    晏小平〈淺析詩歌意象的運用手法〉,《文藝理論與批評》53期,1995.3。
    孫蓉蓉〈遊子的愁思──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國文天地》17卷10期,2002.3。
    連文萍〈啞啞思侵曲‧苦苦勸世歌──白居易〈慈烏夜啼〉賞析〉,《國文天地》5卷5期,1998.10。
    陶行傳〈意象的意蘊場──兼論「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第2期,2002.3。
    陳佳君〈抑揚法的理論與應用〉,《修辭論叢(第一輯)》,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8。
    陳佳君〈情景法的理論與應用──以中學詩歌課文為例〉,《國文天地》15卷5期,1999.10。
    陳佳君〈蘇轍〈黃州快哉亭記〉課文結構分析〉,《國文天地》17卷7期,2001.12。
    陳佳君〈論辭章內容結構之單一類型──以其所適用的章法為考察重心〉,《修辭論叢(第四輯)》,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5。
    陳佳君〈論章法的族性〉,《辭章學論文集(上冊)》,福建: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2.12。
    陳佳君〈論章法的「四虛實」〉,《修辭論叢(第五輯)》,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11。
    陳師滿銘〈談近體詩的欣賞──以國中國文課本所選作品為例〉,《國文天地》9卷8期,1994.1。
    陳師滿銘〈文章主旨或綱領安置於篇腹的結構類型──以蘇辛詞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通訊》,2000.10。
    陳師滿銘〈論章法與情意的關係〉,《國文天地》17卷6期,2001.11。
    陳師滿銘〈論「因果」章法的母性〉,《國文天地》18卷7期,2002.12。
    陳師滿銘〈從意象看辭章之內容成分〉,《國文天地》19卷8期,2004.1。
    陳師滿銘〈論章法「多、二、一(0)」的核心結構〉稿本,2002.11。
    陳師滿銘〈論意象與辭章〉稿本,2003.8。
    陳師滿銘〈辭章「多、二、一(0)」結構論〉稿本,2003.8。
    敏澤〈中國古典意象論〉,《文藝研究》1983年3期,1983.6。
    曾永義〈「人家」與「平沙」──馬致遠〈天淨沙〉的異文及其意境〉,《國文天地》50期,1989.7。
    傅師武光〈〈愛蓮說〉的弦外之音〉,《國文天地》4卷12期,1989.5。
    張師春榮〈拓殖與深化──陳滿銘《章法學新裁》〉,《文訊》188期,2001.6。
    張高評〈〈木蘭詩〉賞析〉,《國文天地》4卷12期,1989.5。
    黃克〈小令中的天籟──〈天淨沙〉〉,《國文天地》4卷10期,1989.3。
    劉迪才〈《古詩十九首》的審美意象〉,《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1期,1993.1。
    劉崇義〈兩首〈登鸛鵲樓〉詩之比較〉,《國文天地》8卷11期,1993.4。
    劉師渼〈窺意象而運斤──試論《文心雕龍》意象說與形聲情文的表現〉,《中國學術年刊》第十五期,1994.3。
    鄭師頤壽〈臺灣辭章學研究述評〉,《首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福建:廈門,2001.11。
    鄭師頤壽〈中華文化的沃土,辭章學圃奇葩──讀陳滿銘的《章法學新裁》及其相關著作〉,《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論文集》,江蘇:蘇州,2002.5。
    薛順雄〈論陶潛「五柳」的象徵意義〉,《東海中文學報》第八期,1988.7。
    蘭翠〈對古典詩歌情景的再審視〉,《文藝理論研究》,2000年第3期,2000.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