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竣詠
論文名稱: 林口特定區的地方發展
指導教授: 吳進喜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3
中文關鍵詞: 林口特定區新市鎮台北都會管制–特許台塑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34下載:2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開發新市鎮自第二次大戰結束以來,成為顯赫一時的都市治理的理念之一,且亦是國內政府參照並欲藉此以達到都市治理與區域平衡之目的,而陸續有一連串的新市鎮開發計畫。其中的林口新市鎮,是國內於1960年代以降第一個人口規模較大的新市鎮規劃與試驗,欲將之建設成一個自給自足的新市鎮,而有「林口特定區」的都市計畫。
    林口特定區計畫的出現,實也與林口地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背景之因素密切相關,而被選定為此番計畫的試驗之處,是一個以都市計畫的形式呈現,並配合都市規劃、防洪措施等時政問題及與作為國際交流關聯的新市鎮開發計畫。整個林口特定區計畫,從1968年決議施行,1970年完成初步計畫,在經歷過許多波折後,最終於1978年落實之。整個林口特定區計畫包括了都市化地區(新市鎮開發區及林口舊市街)與非都市化地區(農業區、保護區、區域公園等)等部分,前者依新市鎮理念建設之,希望塑造成為一個具較高自給自足性的新市鎮,並能紓緩洪水平原與大台北都會的發展壓力;而後者則配合新市鎮的都市發展,在土地利用上有所限制,以作為綠帶與保護區域。
    林口特定區計畫中的新市鎮開發工作自1978年落實以來,至今日有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其人口與大批集合式住宅是在晚近的十餘年間才大量成長,始出現都市化景觀。在開發工作落實的最初十年,政府一度努力建設之,但成效不彰,也無法面對當時台灣所處的時代環境變遷,而終致開發工作一度長時間停擺。但隨著1980年代晚期以降台灣整體經濟社會環境的變遷,及交通等地理要素,新市鎮地區深受來自台北都會內部結構變遷的影響,而有不同於往昔的發展動力,帶動晚近以降的部分發展。至此林口新市鎮變成台北都會區的一部分,未如預期達成自給自足,仰賴台北都會甚深。
    林口特定區中的非都市化地區,深受原有都市計畫中對於當地土地利用的種種管制,居民為跳脫管制而出現種種的盈利行為之土地利用,包括高爾夫球場、鐵皮建物等等。對當地百姓而言,這些管制原本是相當嚴格的,但卻有大企體幾乎不受此管制,反受惠於此,屢屢提出都市計畫變更以作為其事業擴充用地,且官方也幾乎都同意之,是一種對其他受管制者不公平的特許。在居民跳脫管制的盈利行為下,與官方及財團間「管制–特許」的開發行為,終形成非都市化地區無可挽回的不斷開發之狀態,與管制之初衷背道而馳。
    綜觀整個林口特定區的發展,表面上雖是因新市鎮開發而出現的都市計畫為主導因素,實際上則深受外部環境,包括台灣整體經濟社會環境的變遷,與越趨重要的大都市機能等因素之影響,加之當地大企業體在此地的許多開發作為,才形成今日之發展樣貌。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研究概念與文獻探討...................................4 第三節研究目的與方法......................................11 第四節研究區範圍與概況....................................12 第二章林口特定區計畫的發展背景............................17 第一節林口特定區計畫施行前環境背景........................17 第二節特定區計畫的規劃背景與內容..........................25 第三節小結................................................36 第三章林口特定區計畫的開展與現況..........................37 第一節新市鎮開發計畫的落實與發展..........................37 第二節特定區內其他計畫的施作與整體發展現況................50 第三節林口特定區發展現況與計畫目標差異....................62 第四節小結................................................72 第四章林口特定區的發展因素探討............................73 第一節都市計畫本身結構問題與施作方式的影響................73 第二節台北都會結構轉變之影響..............................84 第三節大型企業體的進駐與其影響............................93 第四節小結................................................99 第五章結論...............................................101 參考文獻.................................................105

    一、 專書
    1. 尹章義(1997),《五股志》,台北:五股鄉公所。
    2. 王絲幸、顏志誠主編(2005),《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三週年專刊》,台北縣石門鄉:交通部觀光局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3. 台北縣政府(1993),《臺北縣綜合發展計畫:鄉鎮市建設發展計畫》,台北:台北縣政府。
    4. 吳家昌(1994),《英國新市鎮開發與管理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
    5. 李平編著(2006),《八里鄉志》,台北:八里鄉公所。
    6. 周志龍(2003),《全球化、台灣國土再結構與制度》,台北:詹氏書局。
    7. 林朝棨(1957),《台灣省通誌稿 地理志地形篇》,台北:台灣省文獻會。
    8. 張金鶚(1995),《住宅價格指數之研究》,台北: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案)。
    9. 張隆盛(1980),《我國開發新市鎮應循途徑之探討》,台北縣新店市:內政部營建司,再版。
    10. 郭瑤琪(1986),《我國新市鎮政策之探討--以英國新市鎮開發經驗為借鏡》,台北:台灣省政府住宅與都市發展局。
    11. 陳文立監修(2001),《林口鄉誌》,台北:林口鄉公所。
    12. 陳信樟主持(1985),《微氣候對林口國宅社區影響之研究》,台北:台灣省住都局。
    13. 黃浩明主編(1990),《龜山鄉志》,桃園:龜山鄉公所。
    14. 黃智偉(2002),《省道台一線的故事》,台北:果實。
    15. 蔡行濤主持(2005),《龜山鄉志》,桃園:龜山鄉公所。
    16. 蔡勇美、章英華等主編(1997),《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
    17. 薛益忠(2006),《都市地理學》,台北:三民。
    18. 嚴勝雄(1990),《資訊網路社會產業與都市發展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經建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
    二、 期刊文獻
    1. 王振寰(2003),<東亞「世界城市」的不同路徑:漢城與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7期,頁85-139。
    2. 孟靜(1989),<一個市郊聚落的更新與整合–林口鄉的研究>,《地理學研究》第13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頁137~161。
    3. 金家禾(1999),<台北邁向世界都市發展之產業用地政策檢討>,《台灣土地科學學報》,創刊號(第一期),頁1-21。
    4. 施夙倩、黃緹縈、張麗玲、廖聆慧(1984),<林口鄉茶、磚業的今昔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教育》,第十期,頁196-204。
    5. 高傅棋(2001.03),<林口庄的空間發展歷程>,《北縣文化》68期(林口專輯),頁57-74。
    6. 張伯宇(2001.03),<林口的地形與地質>,《北縣文化》68期(林口專輯),頁4-10。
    7. 陳明吉、蔡怡純、張金鶚,(2003),住宅負擔能力惡化之再檢視--臺北市住宅市場分析,《臺大管理論叢》,14:1,頁47-78。
    8. 陳淑美、張金鶚,(2002.02),<家戶遷移決策與路徑選擇之研究—台北縣市的實證研究>,《住宅學報》,11:1,頁1-22。
    9. 黃健二(1992),<新市鎮開發之探討>,《臺灣地政》,72期,頁4-9。
    10. 蘇俊隆,楊靜音(1995.02),<日本新市鎮開發與執行經驗簡介>,《住都雙月刊》,114期,頁2-12
    三、 官方報告書
    1. 朱憲政等七人(1991),<赴韓國、日本考察新市鎮規劃、建設、開發報告書>,收於研究考會公務人員出國考察報告系統。
    2. 李錦地等七人(1984),<日韓新市鎮開發及國宅建設考察報告>,收於研究考會公務人員出國考察報告系統。
    3. 林中森等十人(2004),<參加「國際都市發展協會(INTA)」第二十八屆年會考察報告>,收於研考會公務人員出國考察報告系統。
    4. 洪慶麟等十人(1985),<參加國際都市發展協會第九屆年會報告書>,收於研究考會公務人員出國考察報告系統。
    5. 黃于玲、楊嘉琳(2003),<台灣地區通勤、通學情形研析>,《戶口與住宅查提要分析》,台北:主計處。
    6. 行政院研考會(1989),《各國新市鎮發展概況(出國人員考察報告彙編)》,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四、 學位論文
    1. 王克宜(2006),《編定工業區再生策略之研究:以林口工業區為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學系碩士論文。
    2. 佘雲(1993),《林口新市鎮開發目標與開發方式之檢討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3. 馬久惠(2001),《國家政策與臺灣戰後的城鄉發展(1945-1999)》,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4. 許鐘云(2006),《台中港特定區的發展》,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5. 陳志遠(1999),《林口新鎮實質建設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6. 陳建彣(2005),《都會型工業區的轉型-五股工業區物流、倉儲業與台北都會的互動關係》,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7. 曾春榮(1995),《林口新市鎮的開發對當地人口之影響》,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 賈立人(1993),《林口台地城鄉景觀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9. 管志明(1990),《台北市郊區發展的地理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10. 鄭書青(2003),《台灣新市鎮開發課題之調查與研究》,交通大學營建技術與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1. 謝蘊貞(1995),《新市鎮工業引進對人口成長之影響–以林口新市鎮製造業發展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工業學系碩士論文。
    12. 藍逸之(2002),《台北市全球都市發展定位之研究─企業型都市經營取向下的願景構思》,彰師大地理系碩士論文。
    13. 羅順來(1973),《臺灣新市鎮建設問題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 都市計畫書(此部分按時間排列)
    1. 行政院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70),《林口特定區計畫》,台北:經合會都市發展處(英文版)。
    2. 行政院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70.04),《林口特定區計畫》,台北:經合會都市發展處。
    3. 行政院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70.11),《林口特定區計畫》,台北:經合會都市發展處。
    4. 行政院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71.10),《都市發展中心:林口新市鎮之規劃》,台北:經合會都市發展處。
    5.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1974.09),《林口特定區修正計畫說明》,南投:台灣省政府建設廳。
    6. 台灣省政府(1978.02),《變更林口特定區計畫農業區(牛角坡地區)為醫院特定專用住宅區及細部計劃書》,南投:台灣省政府。
    7. 台灣省住宅及都市發展局(1985.04),《林口新鎮整體開發計畫》,台北:臺灣省政府。
    8. 台灣省住宅及都市發展局(1982.03),《變更林口特定區計畫(第一期開發地區)主要計畫及細部計畫書》,台北:省住都局。
    9. 台灣省政府(1984.01),《變更林口特定區(部分特殊使用地區為學校)計畫書》,南投:台灣省政府。
    10. 台灣省政府(1986.10),《變更林口特定區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書》,南投:台灣省政府。
    11. 台灣省政府(1989.06),《變更林口特定區(部份保護區為學校「文(大)二」用地)計劃書》,南投:台灣省政府。
    12. 營建署(1991),《淡海新市鎮計畫》,台北:營建署。
    13. 台灣省政府(1992.05),《林口特定區(第三種住宅區含菁埔、後湖、湖子、公西、下湖、嶺頂等地區)細部計畫書》,南投:台灣省政府。
    14. 台灣省政府(1994.08),《變更林口特定區計畫(部分保護區為醫療專用區、戶外復健訓練區、環保設施區、道路用地、停車場用地)書》,南投:台灣省政府。
    15. 台灣省政府(1998.03),《變更林口特定區計畫「部分保護區為醫療專用區戶外復健訓練專用區、環保設施區、道路用地、停車場地」書》,南投:台灣省政府。
    16. 台灣省政府(1999.03),《變更林口特定區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內政部都委會第四五O及四五五次會審查通過部分書)》,南投:台灣省政府。
    17. 台灣省政府(2000.11),《變更林口特定區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內政部都委會第四七七及四七八次會審查通過部分)書》,南投:台灣省政府。
    18. 內政部(2004.03),《擬定林口特定區計畫(養生文化專用區)細部計畫書》,台北:內政部。
    19. 內政部(2005.11),《變更林口特定區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第十、二十、八十九點)書》,台北:內政部。
    20. 內政部(2006.12),《變更林口特定區計畫(部分保護區為第一種醫療專用區、第二種醫療專用區、第三種醫療專用區、公園用地、綠地、道路用地、停車場用地)案》,台北:內政部。
    六、 統計資料
    1. 內政部地政司,《臺閩地區都市地價指數》,1993~2006
    2. 主計處,《民國79年戶口與住宅普查報告書》,1993
    3. 主計處,《民國89年戶口與住宅普查報告書》,2002
    4. 主計處,民國79年與89年戶口普查原始資料(電子檔),主計處申購
    5. 台北縣政府,《台北縣統計要覽》,1968~2006
    6. 交通部,《中華民國交通統計要覽》,1975~2005
    7.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1980~2006
    8. 行政院體委會,《中華民國體育統計》,2004
    9. 桃園縣政府,《桃園縣統計要覽》,1968~2006
    10. 經濟部,《中華民國經濟統計年報》,1988~1999
    11. 經濟部工業局,工業區開發管理年報,1997~2006
    七、 報刊資料
    1. 工商時報,1996/7/8,第十三版。
    2. 工商時報,2003/11/5第四版。
    3. 工商時報,2003/9/18第四版。
    4. 工商時報,2004/2/5,第十九版。
    5. 中國時報,1994/10/4,第七版。
    6. 中國時報,1996/4/25,第十六版。桃園縣綜合新聞。
    7. 中國時報,2002/12/20。
    8. 中國時報,2003/1/5,第四版。
    9. 中國時報,2003/01/14,北縣新聞第十八版。
    10. 中國時報,2003/4/12。
    11. 中國時報,2004/8/2,第三十版。
    12. 中國時報,2006/6/15。
    13. 中國時報,2007/3/6。
    14. 民生報,1984/6/28,第六版。
    15. 民生報,1998/7/23,第二九版。
    16. 經濟日報,2002/9/13,第四版。
    17. 聯合報,1968/4/29,第二版。
    18. 聯合報,1969/8/28,第二版。
    19. 聯合報,1974/10/5,第二版。
    20. 聯合報,1978/11/27,第二版。
    21. 聯合報,1983/11/4,第六(北縣)版。
    22. 聯合報,1985/6/9,第六(桃園版)版。
    23. 聯合報,1987/11/12,第六(北縣)版。
    24. 聯合報,1990/3/16,第十八版。
    25. 聯合報,2001/7/17,北縣地方新聞第一版。
    26. 聯合報,2002/2/23,桃園地方版。
    27. 聯合報,2003/1/2。
    28. 聯合報,2003/1/7。
    29. 聯合報,2003/1/28,桃園地方版。
    30. 聯合報,2004/7/1,C2版。
    31. 聯合報,2004/11/16,C1桃園地方版。
    32. 聯合報,2006/1/28,桃園地方版。
    33. 經濟日報,2003/1/1。
    34. 李慧貞等撰文(2004.06),<換屋族炒熱林口房市>,《壹周刊》,第159期,頁78-81。
    八、 網站資源
    1. 內政府戶役政為民服務公用資料庫:http://www.ris.gov.tw/
    2. 台北市主計處:http://www.dbas.taipei.gov.tw/
    3. 台北縣政府民政局人口統計:http://www.ris.tpc.gov.tw/_file/1392/SG/24964/D.html
    4. 台塑關係企業網站: http://www.fpg.com.tw/
    5. 臺灣桃園國際機場聯外捷運系統建設計畫(高鐵局網站):http://www.hsr.gov.tw/homepage.nsf/615CB5381A99E0824825688C000D730A/CE90445F4383FEE7482570BA0035E224?OpenDocument
    6. 桃園縣政府網際網路都市計畫書圖查詢系統,歷年都市計畫書查詢:http://gistest.tycg.gov.tw/HistoryUrban/Default.aspx
    7. 財政部財稅中心http://www.fdc.gov.tw/mp.asp?mp=1
    8. 國際都市發展協會International Urban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http://www.inta-aivn.org/
    九、 外文文獻
    1. Chia-Huang Wang(王佳煌)(2003), Taipei as a Global City: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 Urban Studies, Vol. 40(2):309-334.
    2. Commission for New Towns(1998), New Town 1946-1996 The New Record, London : The Open University.(光碟電子資料)
    3. Edward, Michael(2001), City Design: What’s wrong at Milton Keynes?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vol.6 No.1, p87-96.
    4. Golany, Gideon(1978), International urban growth policies : new town contributions, New York : Wiley.
    5. Merlin, Pierre(1971), translated by Sparks, Margaret, New towns: regiona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London: Methuen.
    6. Osborn, Frederic James & Whittick, Arnold(1963), The new towns : the answer to megalopolis,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7. Osborn, Frederic James & Whittick, Arnold(1977), New towns : their origins, achievements, and progress, London : L. Hill, third ed.
    8. Sassen, S.(1991),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