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廖全涼 Cyuan-Liang Liao |
---|---|
論文名稱: |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某國中為例 A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Usage and Emotion managem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胡益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0 |
中文關鍵詞: | 國中學生 、網路使用 、情緒管理 、網際網路 |
英文關鍵詞: |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et usage, emotion management, Interne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8 下載:2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相關性。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於民國98年5月,以隨機抽樣方式抽取臺北縣某國中七年級到九年級作為研究對象,共有395位同學參與,回收385份有效問卷,經統計分析之後,茲將本研究所得之結論歸納如下:
一、國中學生中將近99%曾經有使用過網路,網路使用的年齡層有逐漸往下降
的趨勢。
二、國中學生情緒管理得分中上,情緒的表達最需加強。
三、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網路使用地點、電腦擺設地點、每次使用網
路平均時間不同之國中學生,對網路使用具有顯著差異。
四、性別、家庭社經地位、電腦擺設地點不同之國中學生,對情緒管理具有顯
著差異。
五、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越高,相對的其情緒管理傾向越高。
六、情緒管理對網路使用具有顯著的預測力。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usage and emotion management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ounty.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Random Sampling in one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Questionnaires included Internet Usage Scale and Emotion Management
Scale. Questionnaires were delivered to 12 classes in one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There were 395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and 385 valid samples.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More than 99%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sed the internet , and the age of them surf the Net was lower year by year.
2. As a whole, emotion management of the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was above the average level,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needed to strengthen most.
3. The variabl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x, grades, social economic status, the place of internet usage, the location of computer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et usage.
4. The variabl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x, social economic status, the location of computer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motion management.
5. The higher internet usage appeared, the higher emotion management showed.
6. There was significant prediction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et
usage and emotion management.
中文部分
王秀燕(2003)。國中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探討。學生輔導,84,54─65。
王淑俐( 1995)。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臺北市:合記。
王全益(2004)。私立高職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私立玄奘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王沂釗(2008)。輔導教師如何介入學生之網路沈迷行為。學生輔導,74,58─67。
王淑秋(2006)。臺南市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現況調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論文,高雄市。
王舒薇(2003)。臺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交友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論文,臺北市。
王煥琛(2001)。情緒與生命教育問題之研討。臺灣教育,608。10-19。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06)。TWNIC 2006 年01 月臺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2006 年2 月3 日。
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交通部(2005)。臺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2005 年8 月1 日。
取自:http://www.motc.gov.tw/survey/20050719153902_94www.WDL
江南逸(2003)。國中生使用網路之偏差行為和網路沉迷程度對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
江俊德(1997)。網路咖啡屋消費者行為之研究--以大臺北地區為例。大同工學院事業經營學系論文,臺北市。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論文,彰化。
朱惠瓊(2003)。從網路成癮談青少年網路人際互動特質。諮商與輔導,206,35-40。
李玟儀(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慧芬(2007)。高雄市國中教師角色壓力、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李欣雲、高淑婷、晨星柔(2007)。大學生使用網路部落格行為之研究分析—以臺灣藝術大學藝術大學為例。圖文傳播藝術學報,251-264。
李逢堅(2001)。中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怡杉(2008)。本部地區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沈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淑華(2001)。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佳旺(2004)。國小網路素養課程系統化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六年級網路互動安全課程」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論文,嘉義。
林建福(1999)。情緒教育的哲學省思。歐美研究,29(4),119-151。
林智成 (2004)。國小學童情緒智力對成就動機之影響─性別與家長期望的干擾效果。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吳怡靜(2001)。網上學習—如何幫助孩子成長向前。臺北,天下雜誌。
周立軒(2004)。網誌的使用者與使用行為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論文,桃園。
柯舜智(1993)。電子佈告欄使用者之媒介行為與時間分配的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論文,臺北市。
胡秋萍(2004)。國小資優生家庭環境及情緒智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徐西森、連廷嘉(2001)。大專學生網路沈迷行為及其徑路模式之驗証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119-149。
徐振坤(2000)。臺北市國中生情緒智力與自我概念、家庭氣氛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施香如(2004)。網路與青少年—談網路的影響與網路沈迷的預防。透視犯罪問題,4,4-15。
孫曼蘋(2001)。青少年家用電腦使用之研究--質化研究法初探。廣播與電視,16,27-52
孫衙聰、歐陽炳昌、李粵強(2006)。以人際關係探討網際網路人際互動行為—以青少年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為例。萬能學報,26,243-262。
梁靜珊(1996)。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資優生情緒適應行為之效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淑惠(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沈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陳金定(1998)。依附行為與情緒調適能力之因果模式探討暨情緒調整團體對不安依附者依附相關變項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如山(1997)。情緒管理。社會科學學報,5,1-20。
陳淑惠(1998)。上網會成癮。科學月刊,26(6),477-481。
陳惠玲(2001)。網路同儕對青少年影響之初探。教育社會學通訊,32,11-15。
陳禮暉(2007)。部落格與非部落格使用者網路行為之差異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論文,新竹。
陳怡君(2004)。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論文,臺北市。
陳俞霖(2002)。網路同儕型塑及對青少年社會化影響之探討。資訊社會研究,3,149-181。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論文,高雄市。
陳騏龍( 2001) 。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黃玉蘋(2004)。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德祥(200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黃厚銘(2000)。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8,119-154。
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臺北:揚智文化。
張春興( 2002) 。現代心理學。臺北: 東華。
張仁獻(2003)。臺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學系論文,高雄市。
張仁獻(2002)。臺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溫雅馨(2005)。宜蘭地區中等學校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與其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研究所論文,宜蘭。
彭郁歡(2003)。青少年休閒時間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論文,臺北市。
曹中瑋( 1997)。情緒的認識與掌控。學生輔導,51,26- 39。
游森期(2001)。青少年網路成癮之成因探討。學生輔導,83,109-118。
創世紀市場研究顧問ARO網路測量研究互動資料庫(2005)。部落格使用意見調查(一)。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blog_0725_05.html
創世紀市場研究顧問ARO網路測量研究互動資料庫(2005)。部落格使用意見調查(二)。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blog_0725_05.html
楊期泰(2003)。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動機、需求滿足與疏離感之相關研究─以臺中縣市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楊易蕙(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論文,臺南。
廖思涵(2005)。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論文,高雄市。
鄧瑞源(2006)。新竹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及其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新竹。
薛秀 (2001)。國中學生電腦網路使用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國中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劉守信(2000)。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輔導方案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論文,桃園。
盧怡秀(2001)。高雄市高中生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論文,高雄市。
盧浩權(2007)。青少年網路沉迷的心理分析與因應。社區發展季刊,119,206-221。
盧浩權(2005)。青少年網路沉迷現象與生活壓力、負面情緒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高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謝明達(2005)。國民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區辨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論文,花蓮。
謝靜慧、楊淑晴(2000)。大專生網路網路使用態度與行為之相關研究。2005 年12 月6日。取自:http://www.ncku.edu.tw/TANET2000/download/paper/E3-4tanetQ05.doc
韓佩凌(2000)。臺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韓佩凌(2000)。臺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沈迷現象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魏鈺珊(2006)。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親子關係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羅慕謙譯(2007)。面對孩子的憤怒—幫助兒童與青少年處理負面情緒。(譯自Jan-Uwe Rogge)。臺北:高寶國際。
蘇芳媛(1995)。Exploring Virtual Community in Computer Networks-A study of MUD。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論文,新竹。
蘇逸珊(2002)。大學生依附風格、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蘇蕙芳(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情緒管理、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蕭銘鈞 (1998)。臺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戴秀津(2004)。臺灣南部青少年網路成癮及其對身心健康影響探討。慈濟醫學,16(4),241-248。
龔任俠(2005)。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科技學習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論文,彰化。
洪蘭譯(2000)。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譯自Judith Rich Harris(2000)原著,"The Nurture Assumption: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臺北:商周。
NetValue。15至24歲為臺灣最大網路使用族群。2001年1月,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news_id=1234。
英文部分
Denzin, N. K. (1984). On understanding emotion. San Francisco : Jossey- Bass.
Dworetzky, J. P. (1985). Psychology (2 ed.). New York: West
Ellis , A.(1997) . A reason and emotion in psychotherapy. New York: Lyle Stuart.
Ebersole, S. (2000).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of the web among students.Retrieved November 24,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http://jcmc.indiana.edu/vol6/issue1/ebersole.html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Electronic message
posted to Research Discussion List.http://www.cmhc.com/mlists/ research/ and http://www1.rider.edu/~suler/psycyber/supportgp.html Hatterer,
L. J.(1994). Addictive Process.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NY: Longman.
Izard, C. E. (1991). 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s. New York: Plenum.
Jennifer, R. F. (1996).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Causes, Symptoms,andConsequences. http://www. chem.vt..edu/Lazarus, R. S. & Lazarus, B. N. (1994) . Passion and Reason : Making sense of our emotion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Lazarus, R S . (1991). Emotion and adaptiation.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oody, E. (2001). Internet us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oneliness.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4(3), 93-401.
Publishing. Ellis, A. (1996). Better,deeper,and more enduring brief therapy: The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approach. New York: Brunner/Mazel.
Plutchik, R.(1984). Ageneral psycho evolutionary theory. In K. Scherer,& P.Ekman (Eds .) .
Rheingold, H. (1994). A Slice of Life in My Virtual Community. http://www.well.com/user/hlr/vcbook/index.html.
Roe, K., & Muijs, D. (1998). Children and computer games-a profile ofthe heavy user.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3(2),181-200.
Shaffer, H. J.(1996).Understanding the means and Objects of Addiction: Technology,the Internet and Gambling. 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 12(4),461-469.
Sue, D. & Sue, S. (1994). Understanding Abnormal Behavior.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Suler, J. (1996). The Psychology of Cyberspace. http://www1.rider.edu/~suler/psycyber/psycyber.html.
Tsai, C. C., & Lin, S. S.J. (2001). Analysis of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of Taiwanese adolescents.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4(3), 373-376.
Tsai, C. C., & Lin, S. S.J. (2003). Internet addiction of adolescents in Taiwan: An interview study.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6(6),649-652.
Young, K. S. (1996). What is Internet addictive. http://www.netaddiction.com/ whatis.html.
Young, K. S. (1998). 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NY: John Wiley & Sons,Inc.
Young, K. S. (2004). Internet addiction: A new clinical henomenon and its consequences. American Behavioral cientist, 48(4), 40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