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方慧君
Fang, Hui-Chun
論文名稱: 國中導師對校園霸凌防制政策認知與實務經驗之研究
A Study on Junior High School Homeroom Teachers' Cognitions of Campus Anti-bullying Polic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指導教授: 陳玉娟
Chen, Yu-Chuan
口試委員: 陳玉娟
Chen, Yu-Chuan
劉秀曦
Liu, Hsiu-Hsi
鄭淑惠
Cheng, Shu-Huei
口試日期: 2022/04/2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4
中文關鍵詞: 校園霸凌防制政策國中導師處理經驗政策建議
英文關鍵詞: campus anti-bullying policies, junior high school homeroom teacher, experience of handling bullying incident, Suggestions of policies
研究方法: 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71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0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導師對校園霸凌防制政策的看法,處理校園霸凌事件的經驗,校園霸凌防制政策的落實情形,以及處理霸凌事件遇到的困境,最後根據受訪導師的意見歸納對校園霸凌防制政策的建議。本研究採質性研究訪談法,以新北市三所大型公立國中的12位導師為訪談對象。
    本研究發現,在政策的落實上,受訪導師傾向不利用政策資源自己處理。受訪導師多對校園霸凌有準確的認知,以經驗法則作為對校園霸凌行為的判斷標準。在處理校園霸凌事件的經驗中,面對不同類型的霸凌,導師會運用不同的手段處理,對霸凌者的處置有懲處及輔導,對被霸凌者的處置有輔導、教導自保方法、協助改善社交技巧,在處理校園霸凌事件時遇到的困境有學生面向、家長面向和學校面向。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未來政策提出幾項建議,分別為校園霸凌防制政策的制定宜從協助教師的角度出發、教育學程宜增設處理校園霸凌事件之增能課程、教育主管機關宜建立政策回饋信箱,以了解政策落實情形、教育主管機關宜規劃學生人際關係相關課程、教育主管機關宜建立校園霸凌防制諮詢窗口。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understanding and views of junior high school homeroom teacher on campus anti-bullying policies, their experiences and difficulties in dealing with campus bullying incidents, and the situation of campus anti-bullying policies implementation. According to respondents’ viewpoints, researcher generalizes advices on anti-bullying policies. This research adopts interview 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Researcher interviewed 12 homeroom teachers from three large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Respondents tend to avoid using policy resources and have accurate cognitions of campus bullying, using the empirical rules to identify bullying incidents. Respondents use different methods respectively to handle different types of bullying. After bullying incidents , respondents give punishment to bullies besides counseling and teach bullied students methods of self-protection and social skills. Respondents face 3 types of barrier as handling bullying incidents, namely student, parent and school.
    According to research results, researcher gives suggestions on future policies including formulating teacher-based policies, adding course related to handling bullying incidents in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creating a feedback system of policies, planning courses related to stud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stablishing a campus anti-bullying consultation counter.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校園霸凌定義與類型 11 第二節 校園霸凌防制相關政策 16 第三節 校園霸凌成因與處置方式 24 第四節 相關研究分析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2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6 第五節 研究資料處理與分析 49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53 第一節 國中導師對校園霸凌防制政策的看法 53 第二節 國中導師落實校園霸凌防制政策的情形 63 第三節 國中導師對校園霸凌行為的認知與判斷標準 74 第四節 國中導師處理校園霸凌事件的經驗 80 第五節 國中導師處置霸凌者與被霸凌者的方式 95 第六節 國中導師處理校園霸凌事件的困境 102 第七節 研究者對於校園霸凌防制政策的建議 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6 參考文獻 131 附錄一 研究參與者知情同意書 143 附錄二 受訪者背景資料表 144

    中文部分
    內政部(2019)。縣市人口數按性別及年齡。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方朝郁(2016)。教師合作自編國小霸凌防治教材與教學實踐之個案研究。教科書研究,9(2),101-134。
    毛湘茹、簡美華(2013)。霸凌受害、霸凌他人至充權:大學女性年少時期言語或關係霸凌經驗探究。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5(2),1-40。
    王伯頎、劉育偉(2018)。校園霸凌事件之實證個案研究—以桃園某國小中、高年級導師視角為例。國防大學通識教育學報,8,37-53。
    王怡今(2015)。校園霸凌防治策略:台灣中學生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王怡今、鄭英耀、陳利銘(2017)。國中學生對校園霸凌防制策略之知覺有效性評估。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9(1),123-152。
    王儷靜(2015)。這就是性霸凌。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3,4-6。
    田秀蘭、盧鴻文(2018)。我國國民中學輔導工作50年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集刊,64(4),77-106。
    吳文琪、陸玓玲、李蘭(2013)。台灣地區國中學生霸凌角色之分佈及其與個人和家庭因素之分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2(4),372-381。
    吳政達(2007)。教育政策分析新論。高等教育文化。
    吳時省,蔡清華(2012)。美國紐約市校園霸凌處理方式之探討。中等教育,4,88。
    宋宥賢、陳利銘(2017)。提升職前教師校園霸凌辨識能力的訓練介入成效。教育實踐與研究,30(2),35-65。
    李育誠(2017)。國中生對陰柔特質男性的態度、性別刻板印象與霸凌行為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南投縣。
    李英姿(2018)。校園霸凌事件處置歷程與困境之案例分析。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9(2),118-171。
    李逢堅(2010)。國中導師對經常違規學生自我認同影響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8,229-281。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國小兒童校園霸凌(bully)現象調查報告。http://www.children.org.tw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8)。台灣校園霸凌防制現況調查。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9/1458
    性別平等教育法(2018年12月28日)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
    林郁婷(2016)。國小教師對自閉症學生在融合情境中校園霸凌經驗及介入方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北市。
    林雅萍、任慶儀(2011)。國中校園學生霸凌現象之個案研究:以丁丁國中為例。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2,247-282。
    林項爵(2010)。父母教養型態、教師管教方式與國小高年級學生霸凌行為之相關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台北市。
    林滄崧(2019)。林滄崧:處理校園霸凌的4個盲點。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90430/1558674/
    邱珍琬、張麗麗(2012)。中小學教師之校園霸凌行為辨識、嚴重性與介入評估之研究。應用心理研究,54,203-250。
    施俊良(2016)。國小教師處理學童霸凌行為經驗模式與因應策略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嘉義縣。
    John Gray(2009)。男人來自火星, 女人來自金星 : 365日愛的叮嚀(柯清心譯)。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63)
    洪文綺、黃淑貞(2015)。學童體型與霸凌行為相關性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39,19-38。
    范熾文、張文權(2017)。國民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05,103-150。
    校園霸凌防制準則(2012年,7月26日)
    涂顥馨(2013)。嘉義縣市高職教師知覺校園霸凌行為及其處置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嘉義縣。
    張函雯(2011)。台東地區國中生偏差行為與校園霸凌之相關因素研究:以社會控制理論為基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教育學系,台東市。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芳全(1999)。教育政策。師大書苑。
    張芳全(2004)。教育政策分析。心理。
    張昭明(2012)。我國校園霸凌防治法制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南投縣。
    張婉貞(2011)。國中女生校園霸凌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中市。
    張智婷(2013)。國中教師對校園霸凌行為處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班,台北市。
    張臺隆(2018)。輔導教師進行校園霸凌事件輔導工作案例分析-以○○國中霸凌行為的個案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1),32-42。
    張懷心(2017)。國中生霸凌處遇互動、幸福感與人格特質之相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教育部(2004)。友善校園總體營造計畫。
    教育部(2012)。各級學校防制校園霸凌執行計畫。https://ws.moe.edu.tw/Download.ashx?u=C099358C81D4876C725695F2070B467E436AA799542CD43D493947A1125779D36B41704F0036FC0292FD59D07D9806A87CB1049E7C5826240B382DC1A278B2AAC1DD010F08505C595A39536774771A0B&n=80B7FF02EC588BB3E13F6FC0C7BA3A35C4D9C98B414CCABA68DB4AE878495BECEF5F7B0881F4B874C7ACBDA38B7F77C8CD52E23A05E5B333&icon=..pdf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8)教育部持續推動行政減量減輕學校行政負荷。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189B211A5BA7E321
    教育部統計處(2019a)。縣市別學生數(80~107 學年度)。教育部。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1B58E0B736635285&s=D04C74553DB60CAD
    教育部統計處(2019b)。國中校數與學生數。http://stats.moe.gov.tw/statedu/chart.aspx?pvalue=12
    教育部統計處(2019c)。各級學校概況表(80~107 學年度)。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1B58E0B736635285&s=D04C74553DB60CAD
    梁碧明、連允香(2012)。從亞斯伯格症學生特質探討校園霸凌事件。特教論壇,13,1-12。
    梁韻儀(2011)。台南市國中生霸凌行為之成因研究: 檢驗控制平衡理論之實證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畢恆達、黃海濤、洪文龍、潘柏翰(2017)。男性青少年群體同嗨(high)的打鬧遊戲:「阿魯巴」。台灣社會學,34,1-43
    章凱閎、張錦弘、喻文玟(2019)。國中生疑遭霸凌跳樓,家長團體:教師法修法處理不適任教師。https://udn.com/news/story/11319/3777782
    許景欣(2018)。國小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對校園霸凌防治作為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郭佩鈞(2017)。台南市國中生人格特質與社交技巧對受霸凌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陳利銘(2017)。對校園霸凌行為知覺嚴重性研究的分析與建議。學校行政,107,182-194。
    陳利銘(2017)。對校園霸凌行為知覺嚴重性研究的分析與建議。學校行政,107,182-194。
    陳美璊(2019)。老師,請您保護我-談校園霸凌之預防與處遇。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0),161-168。
    陳淑卿、陳國彥(2016)。由變調「安全校園」淺談校園霸凌。人文社會電子學報,11(2),64-75。
    陳琇芳(2007)。卡通「火影忍者」:男童的陽剛氣質建構與性騷擾防治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高雄市。
    陳麗華(1992)。科任老師難為?。師友月刊,301,12-13。
    彭美惠(2012)。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對教師舉發霸凌意圖影響之探究─以道德發展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桃園市。
    曾淑萍、蘇桓玉(2012)。國中學生網路霸凌被害恐懼感之研究。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4(1),1-33。
    曾莉婷、吳璧如(2014)。校園霸凌防制中被忽略的一環:霸凌旁觀者之探討。學校行政,92,122-143。
    游沐蓉(2016)。國中輕度障礙學生校園霸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市。
    游沐蓉、葉靖雲(2016)。國中輕度障礙學生校園霸凌之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05,143-164。
    游美惠(2014)。性霸凌。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9,92-98。
    程凱炫(2016)。師生互動、同儕關係與校園霸凌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賀欣音、郭丁熒(2012)。學生知覺學校支持與學生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國中為例。教育學誌,27,83-131。
    黃光甫(2020)。台中海線地區教師霸凌行為處理工作認知與防制工作研究。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11(2),99-164。
    黃易進(2011)。新北市國中學生校園霸凌行為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
    黃政昌(2001)。學校三級預防策略之探討。諮商與輔導,184,19-23。
    黃國敏,闞周薇(2014)友善校園之反霸凌政策執行之研究-以桃園縣立某國中為例。中華行政學報,14,167-186。
    新北市政府(2011)。新北市各級學校建構校園安全守護網計畫。http://chief.tgps.ntpc.edu.tw/tgps_b/DocLib/校園安全守護網計畫.pdf
    新北市政府(2019)。教育局108年度施政計畫。https://www.rde.ntpc.gov.tw/home.jsp?id=38&parentpath=0,4
    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6)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100 年度施政計畫。file:///Users/michelle/Downloads/%E6%95%99%E8%82%B2%E5%B1%80.pdf
    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7)。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106 年度施政計畫。
    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8)。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107 年度施政計畫。
    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9)。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108 年度施政計畫。
    楊淑蓓(2013)。影響國小教師對學生霸凌行為管教策略相關探討-以臺北市南港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台北市。
    劉世閔、陳素貞(2010)。「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論校園網路霸凌。國教新知,57(4),10-19。
    劉宜佩(2014)。新北市國中導師班級經營策略與校園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
    潘乃欣(2020)。校園霸凌修正草案 全教產:老師受霸凌也應保障,聯合新聞網。
    鄧煌發(2008)。霸凌行為何時休?。師友月刊,497,52-57。
    鄭乃文(2017)。大專校院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之處理與防治。學生事務與輔導,56(1),1-5。
    賴俊生(2016)。預防校國霸凌之重要性與對策-以國立馬公高中防治校園霸凌為例說明。國教新知,63(4),87-96。
    霍春亨(2015)。我國警察幹部養成教育學生行為觀測評量內涵之初探-以三級預防觀點分析。犯罪學期刊,18(1),33-59。
    薛靜雯(2009)。校園霸凌行為之分析:受凌者觀點在學生輔導之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謝妮娜、王珮玲、趙家琛(2018)。兒童氣質與焦慮及憂鬱傾向之關聯。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1(1),1-28。
    謝孟穎(2020)。「只要你犯錯,全班一起陪葬」、「老師『為你好』所以罵你『無恥』」⋯10筆錄音揭台灣校園真實暴力。風傳媒。
    謝宛靜(2012)。國中資優生校園霸凌經驗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羅丰苓(2012)。國中融合教育中身心障礙受凌學生遭受普通班同儕霸凌之經驗及輔導歷程研究─以一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北市。
    羅丰苓、盧台華(2013)。台中市國中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遭受同儕霸凌現況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9,73-102。
    羅品欣、陳李綢(2014)。「國小學童霸凌經驗量表」之編製與應用。測驗學刊,61(2),213-238。
    蘇桓玉(2011)。國中學生校園霸凌被害恐懼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嘉義縣。

    外文部分
    Beale, A. V., & Hall, K. R. (2007). Cyberbullying: What school administrators(and parents) can do. Clearing House, 81(1), 8-12.
    Berger, K.(2007). Update on bullying at school: Science forgotten? Developmental Review,27, 90-126.
    Bradshaw, C. P., O Brennan, L. M., & Sawyer, A. L. (2008). Examining variation in attitudes toward aggressive retaliation and perceptions of safety among bullies, victims, and bully/victim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1, 10.
    Buss, A. H., Plomin, R., Willerman, L., Buss, A. H., Plomin, R., & Willerman, L. (1973). The inheritance of tempera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1(4), 513.
    Cornell, D., Gregory, A., Huang, F., & Fan, X. (2013). Perceived prevalence of teasing and bullying predicts high school dropout rat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5(1), 138-149.
    Crick, N. R. (1996). The role of overt aggression, relational aggression,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the prediction of. Child Development, 67(5), 2317-2327.
    Crick, N. R., & Grotpeter, J. K. (1995). Relational aggression, gender, and social-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66, 710-722.
    Flaspohler, P. D., Elfstrom, J. L., Vanderzee, K. L., Sink, H. E., & Birchmeier, Z. (2009). Stand by me: The effects of peer and teacher support in mitigating the impact of bullying on quality of lif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6(7), 636-649.
    Fosse, G. K. (2006). Mental health of psychiatric outpatients bullied in childhoodGarrity, C., Jens, K., Porter, W., Sager, N., Short-Camilli, C., & Seifert, K. L. (2004). Bully-proofing your school. Reclaiming Children & Youth, 13(3), 186-188.
    Hepburn, L., Azrael, D., Molnar, B., & Miller, M. (2012).Bullying and suicidal behaviors among urban high school youth.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51(1), 93-95.
    McAdams, C. R., & Schmidt, C. D. (2007). How to help a bully: Recommendations for counseling the proactive aggressor.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2, 120.
    Moores, J. B. (2017). Curbing bullying. Psychology, 8(12), 2011-2016.
    Olweus, D. (1997). Bully/victim problems in school: Facts and interven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12(4), 495-510.
    Raskauskas, J., & Stoltz, A. D. (2007). Involvement in traditional and electronic bullying among adolesce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3(3), 564-575.
    Rigby, K. (2007). Bullying in school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Aust Council for Ed Research.
    Serdari, A., Gkouliama, A., Tripsianis, G., Proios, H., & Samakouri, M. (2018). Bullying and minorities i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race-Greece.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88(4), 462-470.
    Serdari, A., Gkouliama, A., Tripsianis, G., Proios, H., & Samakouri, M. Smith, P. K. (2018). Commentary: Types of bullying, types of intervention: reflections on Arseneault.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59(4), 422-423.
    Smith, P. K., & Sharp, S. (1994). School bullying: Insights and perspectives. London UK: Routledge
    Smith, P. K., & Shu, S. (2000). What good schools can do about bullying: Findings from a survey in English schools after a decade of research and action. Childhood, 7(2), 193-212
    Snakenborg, J., Van Acker, R., & Gable, R. A. (2011). Cyberbullying: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to protect our children and youth.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55(2), 88-95.
    Srabstein, J. C., & Leventhal, B. L. (2010). Prevention of bullying-rel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 call for public health policies.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88(6), 403-403A.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