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芬如
Kuo,Fen-Ju
論文名稱: 精神障礙者家屬之照顧經驗
Narratives of Family Caregivers of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指導教授: 劉曉春
Liu, Hsiao-Ch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9
中文關鍵詞: 精神障礙者家屬精神障礙者關照敘說
英文關鍵詞: family caregiver,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care, narrativ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86下載:25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基於以往相關研究較著重以專業者的角度去看照顧者的困難、需求和適應問題,並甚少關注精神障礙者主要照顧者–家屬,因此嘗試回到精神障礙者家屬的視角來理解精神障礙者家屬照顧經驗的深層內涵,希冀於此將家庭照顧經驗的話語權重新回歸到精神障礙者家屬手中,以還原精神障礙者家庭照顧的圖像。

    其次,研究者在相關文獻的閱讀中理解到,「照顧」對照顧者而言,並非只是責任壓力、情緒調適、生活協助等任何一部分的單一切分,或是對照顧負荷的單純指涉而已,更是基於家屬與精神障礙者之親屬及照顧關係,以及家屬對精神障礙者的關照(caring)與承諾,形成家屬在照顧中既是操煩又是牽掛的複雜經驗。加之精神障礙者奇異的生活世界,與社會對家屬照顧的主流價值觀與期待,共同組構出複雜的照顧實況。故此,本研究希望能透過家屬在照顧經驗中的自我敘說與詮釋,以描繪精神障礙者家屬照顧經驗的底蘊。

    因此之故,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和田野觀察作為資料蒐集方法,以敘說和對話來傾聽家屬對照顧歷程與意義之解釋,呈現出家屬與精神障礙者在關係中的責任、承諾、愛與牽掛,以及照顧關係的拉扯、切近或鬆動的過程。於是,研究者在第四章和第五章,透過受訪者的經驗敘說,鋪陳出受訪家屬照顧座落之不同位置,和照顧的七個內涵與照顧關係的互動變化。第六章帶出家屬在遭逢小群和走入集體的故事。第七章則透過回視隱身於研究場景的研究者多重自我(multiple selves),反省研究過程中與受訪家屬的互相照見與話語交織,可說是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建構了受訪家屬對照顧的詮釋,而受訪家屬亦建構了研究者對精神障礙照顧的理解,故得以從「己群」的角度勾勒出精神障礙家屬集體的實踐路徑;再藉由鉅視環境裡政府和社會工作的服務對比精神障礙族群之需求,揭露家屬為何要走入小群和集體的背後意義。

    Due to realted studies usually focus on caregivers’ difficulties, needs and adaptation,and “care”is not only responsibilities, pressure, emotional adjusting, living assistance and burden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but also essentially includes the connec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ies and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The researcher intends to understand the profound caring experience of families of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inorder to return the power of interpretation to the caregiving families.This research uses in-depth interview and field observation to collect caring experiences of ten family caregivers of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Through their stories of caring experiences, the researcher has presented family caregivers’ experiences through three dimensions. First is through the interacting stories between families and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to reveal diverse caring qualities within different caring situations. Second is through the mutual encountering stories of these caregiving families to externalize caregiving families of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as a unique community. Third is through the researcher’s reflections about her interaction and interpreting process to present the researcher’s multiple selves. By doing these, the researcher wish to depict an alternative understanding of careand, therefore, has illuminated the voices of family caregiver through this mutual constructive story.

    目次 第一章 研究緣起 1 第一節 研究問題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選擇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精神障礙之照顧圖像 9 壹、 精神障礙照顧的特殊性 9 貳、 家屬的陪病經驗 14 第二節 照顧經驗的時序脈絡 15 壹、 照顧的複雜性 16 貳、 家屬生命的轉捩點 18 參、 親屬關係對照顧的意涵 20 第三節 照顧的時空場境 21 壹、 政策體制中的家屬 21 貳、 社會視角中的照顧事 23 第四節 家屬的自我詮釋與關照的切入 27 壹、 談照顧的另一層面─關照 27 貳、 理想的關照關係 30 參、 倫理關係中的關照生成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6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取 36 第二節 訪談對象的選取 37 第三節 研究田野與資料搜集過程 38 壹、 研究田野與我 38 貳、 資料蒐集 38 第四節 資料分析 39 第五節 章節鋪排 40 第四章 做為精神障礙者的家人 44 第一節 「家屬」的就位 44 壹、 滿心期盼的若曦媽媽 44 貳、 被迫分離的萱萱媽媽 45 參、 難以捨下的小雨媽媽 47 肆、 無盡關懷的香庭媽媽 48 伍、 堅定守護的品凡爸爸 50 第二節 走入小群與集體 52 壹、 挺身而出的訪文夫妻 52 貳、 勇敢實踐的可青姊 54 參、 毫無保留的皓月爸爸 56 第三節 小結 58 第五章 微觀的照顧 60 第一節 精神障礙的現身 60 壹、 悄然報到的異狀 60 貳、 與醫療體系的接連 63 參、 劃出真實的區隔 67 肆、 一不一樣的對照失落 69 伍、 生活和家庭接應的必須 71 陸、 不確定的來襲 74 柒、 難以捨下的糾纏 76 捌、 小結 78 第二節 互動關係的拉扯、鬆動與切近 84 壹、 若曦媽媽的故事 84 貳、 小雨媽媽的故事 100 參、 小結 113 第六章 小群與集體的故事 116 第一節 相遇─你我同路行 116 壹、 找路中的你我嚮導 116 貳、 來到「家築」 117 參、 「家築」的靈魂大家長 121 第二節 相知─小群的樣態與意義 124 壹、 找到應對方法 124 貳、 覺悟 126 參、 集體的苦痛 129 肆、 為什麼要說這群家屬 134 伍、 小結─找這一路 135 第三節 反照─作為我們 137 壹、 為何倡導 137 貳、 如何朝向更好的信念 142 參、 過去到現在,無所謂翻轉 143 第四節 總結 146 壹、 家屬的聲音 146 貳、 對服務的嘆息 148 參、 不同的實踐位置 151 肆、 回望陪病經驗 152 第七章 討論 154 壹、 特殊議題探討 154 貳、 研究者位置的挪移 164 參、 後記 166 參考文獻 167 附錄一:社工相關領域之精神障礙者家屬照顧相關論文研究 173 附錄二:訪談同意書 176 附錄三:訪談指引 177 表目錄 表2-4-1:家屬照顧與專業照顧之對照表 33 圖目錄 圖2-4-1:研究框架圖 35 圖4-1-1:研究分析概念圖 43 圖5-1-1:精神障礙的現身 79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丁晨(2003)。世界的斷裂與接應:一位極重度多重障礙者生命意義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2007)。牽手向陽。台北:原水文化出版。
    王芬蘭(2009)。精神分裂症病友家屬參與醫療決策之初探。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紫君(1996)。精神失常者之母親的身體觀與疾病觀:一個家庭個案的探析。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基武(1986)。精神分裂病患家屬對疾病調適之研究─以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科門診個案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禮瑋(2008)。由家庭脈絡呈現重鬱症病友手足的聲音。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任玉智(2007)。精神分裂病人主要照顧者之烙印經驗及其因應行為。美和技術學院健康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牟秀善(1994)。影響精神分裂症家屬對治療的順服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5)。精神病患醫療服務體系之檢討(POD)。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余漢儀(1998)。專業與案主之權力互動─以台灣地區精神病患家屬(自助)團體為例,國科會研究計畫。(編號 NSC87-2412-H-002-007)。
    余德慧(1998)。本土心理學研究。台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10,頁69-115。
    余德慧(2004)。醫院裡的危機時刻─醫療與倫理的對話。台北:心靈工坊出版。
    吳秀禎(1991)。家屬對精神分裂病患主要問題行為的因應方式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寶靜、陳景寧(1997)。女性家屬照顧者的處境與福利建構,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57-92。台北:女書文化。
    宋麗玉 (2000)。建構台灣慢性精神病患之社區支持體系—醫療模式與社會心理模式之整合。社區發展季刊,92,頁126-140。
    宋麗玉(1998)。精神病患照顧者之憂鬱程度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公共衛生,25(3) 頁181-196。
    宋麗玉(1999)。精神病患照顧者之探究--負荷程度與其相關因素。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1),頁1-30。
    宋麗玉(2002)。精神病患照顧者負荷量表之發展與驗證─以實務應用為取向,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6(1),頁61-90。
    李佩玲(2009)。我的丈夫是精神分裂:我的丈夫是精神分裂:女性配偶照顧行動之現象探究。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建德、柯乃熒、徐畢卿(2006)。照顧精神病患之經驗-男性家屬之觀點。實證護理,2(3),頁180-188。
    李玲(1997)。精神病患家屬參與自助團體主觀經驗之探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李淯琳(2006)。倫理主體的形塑、顯現與流變:以精神病患家屬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李偉綺(1998)。精神分裂症病患之主要照顧者之情緒與因應行為。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文聖(2010)。從Dasein概念看東西方原初的責任意義。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臨床與護理(III)課程講義。
    沈淑華、沈秀娟、張達人、顏妙芬(2005)。社區慢性精神病患主要照顧者心理衛生教育需求之探討。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5,頁89-108。
    林秋芬(2000)。老榮民的家庭關係初探─以配偶罹患精神疾病於玉里榮院長期住院者為例。慈濟醫學院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秋芬、宋旻諺、王迺燕(譯)(2010)。同情的負荷:精障之照顧者的愛與礙。D. A., Karp著。譯自The Burden of Sympathy: How Families Cope with Mental Illness。台北:洪葉。
    林鳳麗(2007)。嚴重精神障礙者之照顧及倡導歷程—打開生命之窗,迎向未來的曙光。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耀盛(2006)。聆聽受苦之聲:從「咱們」關係析究慢性病照顧。應用心理研究,29,頁183-212。
    邱啟潤、許淑敏、吳瓊滿(2002)。主要照顧者負荷、壓力與因應之國內研究文獻回顧。醫護科技學刊,4(4),頁273-290。
    金林(2011)。從接受服務到提供服務知經驗與實務。論文發表於「『台灣精神康復者人權演進』紀錄片發表與『社區充權發展』研討會」,台北:社團法人康復之友聯盟,12月3日至4日。
    施紅圭(2005)長期收容機構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之照顧經驗。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素(2004)。精神分裂症患父親母親壓力因應之探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秀汝(2004)。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復原歷程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張君玫(譯)(2000)。解釋性互動論。N. K., Denzin著。譯自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台北:弘志出版。
    張依虹(1999)。家屬面對精神病患暴力行為因應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張玲如(1989)。精神鑑定暴力型案例之家庭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振成(2001)。台灣臨床社會工作者建立助人關係經驗之敘說分析。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課程哲學博士(社會福利)論文。
    張華葆(2002)精神疾病與心理治療。台北:三民出版社。
    梁鳳玲(1996)。家屬情緒互動特質與精神病患復發之相關性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4),頁17-26。
    許敏桃、曾英芬(1998)。社區精神病患主要照顧者心理衛生教育之需求。護理研究,6(4),頁290-303。
    許樹珍(2001)。護理專業與關照倫理現象之探討。哲學雜誌叢書,37,頁104-135。
    許樹珍、曾慶音、崔翔雲(2001)。精神病患家庭照顧存在性的現象學探討。護理研究,9(3),頁259-268。
    許樹珍、游淙祺、林湫雯、魯思翁(2003)。精神病患生活世界之時間現象。本土心理學研究,第十九期,頁149-200。
    郭志通(2006)。憂鬱症病患主要照顧者之敘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峰亭(1987)。精神分裂病患家屬教育團體之研究─以台北市立療養院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葉珍(譯)(1997)。家屬與精神病患。K. F.,Bernheim,& A. F.,Lehman著。譯自Working With Families of the Mentally Ill。台北:合記。
    郭麗馨(2002)。生病陪伴歷程的體驗 -- 一位兒癌母親的自述。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佳君(2003)。躁鬱症患者配偶的照顧經驗及因應歷程─以優勢觀點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新綠(譯)(1994)。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A., Kleinman著。譯自The Illness Narrative : Suffering, Healing and the Human Condition。台北:桂冠。
    陳靜慧(2010)。主要照顧者面對精神分裂症病患異性交往之心路歷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麗美(2006)。操煩—倫理照顧, 從照顧重度障礙的腦性麻痺孩子的生活世界出發。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雪芬(2008)。精神分裂症病患與家庭成員面臨疾病遺傳不確定情境之生活經驗探討。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瓔瑾(2003)。「愛」或「礙」的勞務-從照顧角色變遷思考女性照顧者需求。社會發展季刊,101,頁213-223。
    黃芸芳(2000)。高雄地區精神醫療日間留院病友家屬對服務需求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雅雪(2007)。躁鬱症主要照顧者因照顧患者所引發需要之探討。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碧琴(1995)。寓居於世的受苦生命:現象學取向的心理病理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素端(1983)。精神病患家屬選擇求醫方式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梅君(1994)。建構「性別敏感」的公民權:從女性照顧工作本質之探析出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57-92。台北:女書文化。
    劉蓉台(2007)。精障個案社區整合照顧模式。護理雜誌,54(5),頁11-17。
    潘英美(1998)。“他不重,他是我孩子?”~精神病患雙親中主要照顧者負荷之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1987)。精神病患家屬求助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立療養院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明錤(2006)。精神病患主要照顧者求助經驗與求助抉擇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D. J., Clandinin & F. M., Connelly著。譯自:Narrative Inquiry :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心理出版。
    蔡敦浩、劉育忠、王慧蘭(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台北:鼎茂圖書出版。
    鄭珝虹(2010)。一位植物人女性配偶照顧經驗之敍說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舒文(2006)。精神障礙者家屬領導者參與社會運動之主體經驗。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所碩士論文。
    蕭幸伶(1997)。帶病生活─一個精神病患家屬經驗之探討。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宏林(2000)。精神分裂症家屬主要照顧者期待病患長期安置之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鍾佳伶(2010)。精神障礙者家屬社會支持、權能感與烙印感之相關性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青蓉(1994)。精神分裂病人家屬教育方案之成效研究─以省立草屯療養院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蘇絢慧(2005)。生命河流。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
    龔瑞慧(1989)。出院精神分裂症病患家庭現階段家庭功能與照顧負擔相關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文獻:
    Biegel, D. E., Sales, E.,& Schulz, R. (1991). Family caregiving in chronic illness. Newbury Park, CA: Stage Publications.
    Cheung, J.,& Hocking, P. (2004). Caring as worrying: the experience of spousal carers. [Articl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47(5), 475-482. doi: 10.1111/j.1365-2648.2004.03126.x
    Crosswell, J. W. (2007).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 Choosing among five approaches (2 e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Featherstone, B. (2010). Ethic of care. In: Gray , Mel and Webb , Stephen A. eds. Ethics and Value Perspectives in Social Work. Basingstoke: Palgrave , pp. 73–84.
    Jones, D. W. (2004). Families and Serious Mental Illness: Working with Loss and Ambivalenc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34(7), 961-979. doi: 10.1093/bjsw/bch123
    Jones, K. (2006). Informal care as relationship the case of the Magnificent Seven. 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 13, 214-220.
    Karp, D. A.,& Tanarugsachock, V. (2000). Mental illness, caregiving, and emotion management. [Article].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0(1), 6-25.
    Mechanic, D. (1989).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polic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Inc.
    Mishel, M. H.,& Braden, C.J. (1988). Finding meaning: antecedents of uncertainty in illness. Nursing Research, 37 (2), 98-104.
    O'Connor , D. L. (2007). Self-identifying as a caregiver: Exploring the positioning process.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21(2), 165-74.
    Quinn, N.,& Evans, T. (2010). Understanding the carers' experience: Examples from a Ghanaian context.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53, 61-72.
    Seltzer, M. M. & Heller, T. (1997). Families and caregiving across the life course: Research advances on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Family Relations, 46, 321-32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