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范瑞昭 |
---|---|
論文名稱: |
板橋林本源園邸古蹟再利用策略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振春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0 |
中文關鍵詞: | 古蹟再利用 、國定古蹟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6 下載:3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以古蹟保存及再利用策略之研究之相關文獻為基礎,藉由文件分析及深度訪談方式進行研究,並以板橋林本源園邸為研究範例,以了解台北縣政府文化局之古蹟園區,於古蹟保存及再利用之過程及因應策略。
研究者對本研究設定之具體研究目的主要是:1.瞭解板橋林本源園邸古蹟保存發展脈胳、修復背景及狀況。2.瞭解板橋林本源園邸古蹟再利用之經營管理策略。3.瞭解板橋林本源園邸古蹟再利用之資源整合方式。4.瞭解板橋林本源園邸古蹟再利用之實施現況。5.瞭解板橋林本源園邸古蹟再利用之策略執行步驟。6.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爾後相關學術研究或政策研擬之參考。
研究者認為板橋林本源園邸於古蹟維護的前提下,應擴大地方經營的場域,並串連地方社群有關之文化景點及地方產業等,開發更多提升營運效益的可能性;同時引進社區文教資源,連結地方文史工作室及文教產業等相關研究,達成古蹟文化推廣之成效,形塑社區文化生活共同體,再現板橋古老城市新風貌,建構板橋林本源園邸成為板橋地區文化觀光之主力。
於此主題之研究建議可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政府部門之建議:
1.擴大古蹟保存到城市保存的整體觀念。2.弭平中央與地方行政資源差距。二、古蹟復原及再利用法規的相關配套:1.重新界定古蹟「復原」及「修復」的定義。2.古蹟再利用程序與法則,缺乏具體規範。3.明定再利用之經營管理辦法。三、解決私有古蹟權益衝突。四、加強傳統匠師培訓。
Abstract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preservation and reuse of monuments. Based on the relative documents and researches, the author takes “the Lin family mansion and garden” (Lin’s Garden) for example to describe the preservation, reuse strategy and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Affairs Bureau, Taipei County.
There are six subjects of the study:
1. To realize the background, history and status of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Lin’s Garden.
2. To understand the strategy of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in reusing the Lin’s Garden.
3. To finger out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of the Lin’s Garden.
4. To describe the applying condition of the reusing the Lin’s Garden.
5. To realize the reusing strategy and executive process.
6.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to provide the suggestion for the reference of relative research and policy making.
Presuming to maintain the monument in Lin’s Garden, the author think that it should be enlarged the scope of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achieve the culture development, it should link the local community, culture scenic spots, and relative industry and invite the community’s culture and education resource, such as the local culture-historic studio and industry. Therefore, the Lin’ Garden culture will integrate the cultural life communities and restore the new style of the Old Banqiao City, and become the key point of culture scenery industry in Banqiao.
Finally, the thesis provides 4 parts of suggestions.
First is for government departments:
1. Enlarge the concept and scope from conserving historic building to whole city.
2. To eliminate the resource difference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Second is for 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of monuments reuse:
1. Re-define the definition of “ repair” and “ renovate”
2. To clarify the rules and process of monuments reuse.
Third is for solving the confliction of rights and benefits of private historic building and monuments. Last is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craftsman of the traditional skill.
參考文獻
一、文獻部分
王小璘、司徒世瀚(1997)。都市開放空間及其活動型態之探討以台中市都市開放空間為 例。台北:休閒遊憩行為研討會論文集,145-150。
王志華 (2005)。 歷史建築再利用方案優先順序評比之研究-以台中放送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王昭明(2000)。教師與教師終身學習及社區與社區總體營造。師說:中華民國全國教育會月刊,139,47-52。
王瑞珠 (1993) 。國外歷史環境的保護和規劃。台北:淑馨。
王翠菱 (2004)。閒置空間再利用與都市連接關係轉變─以松園別館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古宜靈(2000)。都市藝文活動參與選擇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米復國(1996)。台灣南部地區古蹟使用調查與評估(嘉義縣、市,台南縣、市,高雄縣、市,屏東縣、市,澎湖縣)。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1)。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振興人才培訓。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2)。古市街與傳統聚落保存之研究。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台北:文建 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振興人才培訓。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台北:文建會編印。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在20號倉庫走過一千個日子。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災難與重建:九二一震災與社會文化。台中: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觀照2006:觀/照@文資保存超連結。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文化資產保存政策國際研討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籌備處。
佛德曼‧湯瑪斯(2000)。了解全球化:凌志汽車與橄欖樹。(蔡繼光,李振昌,霍達文譯)。台北:聯經。
何佳馨(1986)。漢寶德李乾朗對談:古蹟的理論與實際。建築師第12期第6卷,P.30-38。
吳秋田(2001)。社區居民之社區意識與產業文化活動認同度關係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培暉(2006)。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專題第一講再利用之概念。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系上課講議。未出版。
吳培暉(2006)。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專題第三講歷史空間特性。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系上課講議。未出版。
吳慶烜(2000)。古蹟用地劃設對土地私有權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呂宗麟(2001)。對後現代社會與後現代教育的思考。台中: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巫基福(1995)。歷史性建築空間型態之再利用研究-以台灣日治時期公共建築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世榮、吳立萍(2003)。臺灣的老鄉鎮。台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秀玲 (2005)。社區意識與社區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Q社區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建興(1996)。建立終身學習社區的初步構想。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學校化。台北:心理。
李俸儒(2006)。後現代主義、多元主義與德育研究。教育研究雙月刊,50,30~41。
李乾朗(2001)。台北縣第二級古蹟林本源園邸簡介(折頁冊)。台北縣政府。
李清全 (1993)。歷史性建築再利用計畫程序初探-以台灣日據時期建築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聲吼(2005)。從文化之觀點探討社區意識型態與社區發展的關係。台灣社會發展研究學刊,6,153-156。
李永展 (2004)。台灣城鄉風貌改造運動之研究-調節理論觀點的檢視。建築與規劃學報,5,132-148。
李依芳(2004)。文化創意產業之整合性行銷研究-以宜蘭縣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素馨 (2000)。都市住宅社區形式與居民被害恐懼感關係之研究。都市與計劃期刊,27, 25-45。
貝爾(1992)。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王岳川、尚水主編,北京市 :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
辛晚教授(1997)。文化活動與設施空間互動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辛晚教授(2000)。地方文化產業與國際休閒化。文化視窗,26,12-20。
卓玲(1999)。歷史特定地區範圍劃定之研究-以台南市民生綠園。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周學信(2003)。後現代主義與台灣社會。台灣心靈小甜網站。
孟樊(1989)。後現代併發症:當代台灣社會文化批判 。台北:冠桂。
林孟章 (1994)。台灣古蹟保存政策執行與保存論述關係初探。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怡如(2007)。板橋林家花園營運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信華(1999)。共同體與社區生活的重建。台中:臺灣省政府建設廳手工業研究所。
林政逸(1999)。廟宇文化空間與社群互動之關係-三峽清水祖師廟的個案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家永(2001)。學校教育、社會網絡與社區意識。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振春 (1994)。整建社區社會,凝聚社區意識,理論與政策,32,117-129。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 (1995)。凝聚社會意識,建構社區文化。台北:社區發展季刊,69,25-33。
林振春 (1998a)。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 (2002a)。教師參與學校內部社區的營造。教育研究月刊,95,56-69。
林振春 (2002b)。從社區教育理論談學校社區化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7,9-10。
林振春(2008)。社區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林崇傑(1996)市民的城市:城市設計與地方重建的經驗。台北:創興。
林華苑 (2002)。古蹟保存政策與再利用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林暉月(2000)。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侯錦雄、宋念謙 (1998)。台中市黎明住宅社區居民社區意識之研究。建築學報,24,51-65。
施進宗 (1992)。歷史性建築再利用之探討-以台灣日據時期建築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施進宗(1993)。歷史性建築之再利用-以日據時期為例。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19-11,100-115。
柯正峯 (2002)。我國學校社區化政策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27,1-9。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洪愫璜 (2002)。當前台灣「歷史空間」的再利用:從資源運作的觀點來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夏鑄九(2006)。對台灣當前工業遺產保存的初期觀察:一點批判性反思。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3,91-105。
夏鑄九、許雪姬(2009)。樓台重起。台北:台北縣政府。
孫武彥(1994)。文化觀光:文化與觀光之研究。台北:九章出版,三民總經銷。
徐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90,6。
徐震(1996)。「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王衍芬主編。文化傳承叢書第二輯—社區文化建設。財團法人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9-37。
秦裕傑 (1996)。現代博物館。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出版社。
高宣揚(2002)。後現代論。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高銘鴻 (2005)。評估澎湖觀光賭場對當地經濟的衝擊---投入產出分析法之應用。輔仁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家甄 (2005)。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為餐飲設施之文化與空間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旂彰(2000)。再利用歷史性建築為展示館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淑雲(2000)。遊客對孔廟的遊憩需求與滿意度之研究。台南:千禧古蹟管理與觀光遊憩學術研討會,p273-274。
莊明貞、陳怡如譯。Corrine glesne( 2006)。質性研究導論。台北:高等。
莊信輝 (2005)。兩岸古蹟保存政策之研究-以板橋與鼓浪嶼林家花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文綺 (2007)。古蹟再利用-遊客對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之現況感知。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許哲禎,1995,都市保存問題之初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郭麗雪 2006。臺北市溫州街、青田街社區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志華編譯(1992)。保護文物建築和歷史地段的國際文獻。台北: 博遠出版。
陳其南 (1989)。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
陳其南 (1992)。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 允晨文化。
陳其南 (1998)。社區資源處處寶。宜蘭: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陳其南 (1999)。古蹟新生文化情。宜蘭: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陳其南 (1999)。歷史文化資產-保存與地方社區產業發展,歷史月刊,123,14-21。
陳其南 (2006)。2006文化資產保存政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陳其南(2000)。全球化的後現代情境-今時今日的文化與空間,典藏雜誌,10月號。
陳其發(2007)。「枋橋城古蹟文化園區」系列之一板橋林本源園邸。台北縣古蹟文化協會。
陳板、吳密察、楊長鎮編輯(1999)。村史運動的萌芽。台北: 唐山出版,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發行。
陳冠允 (2004)。觀光發展衝擊對居民社區意識、生活態度影響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勇全 (2001)。應用都市行銷概念於都市保存之研究─以台北市大稻埕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郁秀 (2002)。用心愛台灣:台灣社會運動發展簡史。台北: 時報文化。
陳郁秀 (2006)。鑽石台灣. 多樣性自然生態篇 : 瑰麗多彩的土地。台北: 玉山社。
陳淑汝 (2002)。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以皮影戲為例 。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陳淑莉(2006)。地方產業文化活動行銷策略之研究-以新竹柿餅節為例。第三屆「休閒、文化與綠色資源論壇」-思想、理論與政策研討會,農鄉文化產業系列。
陳華志 (2004)。都市藝文空間發展研究-以台北市空間再利用為例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傅朝卿 (2002)。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台中: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硏究中心籌備處出版。
傅朝卿(1993)。老建築的第二春-談台灣日據時期歷史性建築再利用之契機與問題。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19-11,93-99。
傅朝卿(2006)。彰化縣重大意義歷史建築調查硏究。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
傅朝欽 (2003)。世界遺產學習手册 : 2003年文建會世界遺產硏習營。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曾能汀 (2006)。閒置空間再利用為藝文用途之關鍵成功因素分析-以二十號倉庫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曾國恩(1976)。安平舊街歷史建築維護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馮久玲 (2002)。文化是好生意。台北:城邦文化。
黃水潭 (2002)。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文化政策評估:以台中二十號倉庫藝文空間為例 。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俊毓(2000)。遊客對於古蹟遊憩動機之研究-以億載金城與安平古堡為例。台南:千禧古蹟管理與觀光遊憩學術研討會。
黃素絹,2000,古蹟保存之經營管理-國民信託之應用,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國禎 (1997)。文化政策,認同政治與地域實踐-以九0年代宜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壽堪、王成兵。(2002)。實用主義在中國。北京市: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葉碧雯 (2006)。桃園縣龍潭鄉文化創意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SWOT分析。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明信 (Jameson, Fredric)(1998)。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吳美眞譯,台北: 時報文化。
廖慧萍 (2003)。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評估模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榮芳杰(2000)。從英、美二國古蹟組織探台南市公有古蹟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漢光建師事務所(2003)。台北縣第二級古蹟林本源園邸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記錄。台北:台北縣政府。
漢寶德(1995)。建築與文化近思錄。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史物叢刊。
漢寶德(1999)。古蹟的維護。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如桐(1969)。林本源庭園建築史料。台北:台北縣文獻委員會
潘璽 (2000) 。建築彩繪地仗層之研究-以台灣當代作法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蔣永輝 (1995). 藉歷史建築再利用帶動更新地區發展之研究-以台中火車站地區為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宏進 (1995)。鄉村發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大發行。
蔡佩如 (2001)。活化古蹟-有待建立共識,文化視窗,35。17-20。
蔡宗成 (2006)。工業遺址發展策略之研究―以中都唐榮舊廠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銘修(2000)。安平居民對整合規劃當地古蹟資源發展觀光之意向研究。台南:千禧古蹟管理與觀光遊憩學術研討會,218。
鄭仲昇 (2001) 。環境共生理念應用於歷史建築再生之研究─以台北市西門紅樓為例。
盧建榮(2001)。文化與權力:台灣新文化史,台北:麥田。
駱焜祺 (2002) 觀光節慶活動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屏東縣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活動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薛琴 (2001)。台灣歷史建築百景專輯。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簡惠貞(2001)。外籍旅客對台灣民俗慶典活動參與意願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亮一 (2005)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遺產古蹟保存理論之批判性回顧。地理學報,42,1-24 。
顏亮一(1995)。都市保存之政治過程─三峽民權街個案,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子程 (2000). 古蹟文化經營之探討-以台灣地區第一級公有古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蘇明如 (2002) 九0年代台灣文化產業生態之研究 。 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蘇昭如 (1990) 。影響台灣地區社區發展因素之研究:一個質化觀點的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昭英 (2001)。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 文建會。
蘇昭英(2000)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國立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