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美儒
Chen, Mei-Ju
論文名稱: 明代的書籍管制政策:以坊刻考試用書為中心
Regulatory Policy of Book in the Ming Dynasty: Focused on Commercially-Printed Examination Aids
指導教授: 林麗月
Lin, Li-Yueh
口試委員: 張藝曦
Chang, I-Hsi
葉高樹
Yeh, Kao-Shu
林麗月
Lin, Li-Yueh
口試日期: 2022/08/3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明代提學官書籍管制科舉坊刻考試用書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70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5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坊刻考試用書為重心,探討明代的書籍管制政策及其實際運作,透過制度史與社會文化史之角度,考察明廷對坊刻考試用書的管控及其執行,其中尤其關注作為政策主要執行者的提學官所扮演的角色。

    國家權力介入坊刻考試用書出版,主要方式為頒布禁令,並由主掌地方學政的提學官負責執行。然提學官的執行可能因其對考試用書的態度,或學術理念的不同而有差異,造成國家禁令難以徹底實行。除禁令外,朝廷也會藉由政策提倡形成柔性引導,使坊刻成為導正士風的助力,如提倡重視後場的政策,配合地方提學官考核標準的調整,促使書坊出版有關後場的科舉用書。

    其後藉由針對三個個案的探討可知,朝廷對考試用書的禁制,除因破壞士風與違背官方程朱理學外,也出於其對朝廷權威的干犯。但在禁令實行的過程中,皇帝的態度、禁令的懲罰力度、提學官在地方執行上的自主性,以及坊刻快速傳播造成禁燬不易等等因素,都可能造成書籍管制政策難以徹底落實。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提學官積極性的個別差異,作為地方實際執行的人員,各地提學官對於禁令執行的方式,尤為影響明代坊刻考試用書控管成效的關鍵。

    摘要 i 目錄 ii 表次 iii 緒論 1 第一章 科舉與明代的官方出版 15 第一節 明代科舉及其考試內容 15 第二節 官方刻書與藏書 22 第二章 明中後期的坊刻與考試用書 43 第一節 坊刻的興盛 43 第二節 考試用書的編著與出版 52 第三章 明廷對坊刻考試用書的管控 62 第一節 時文講章的禁抑 62 第二節 官方政策對坊刻考試用書的影響 77 第四章 晚明坊刻考試用書的禁毀 86 第一節 《皇明通紀》 86 第二節 《四書存疑》與《四書刪正》 97 結論 103 徵引書目 106

    一、 古籍史料
    (一) 官書典籍與官刻經籍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
    (宋)蔡沉,《書集傳》,明正統十二年司禮監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宋)真德秀,《大學衍義》,明嘉靖六年司禮監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宋史》,臺北:鼎文,1980。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首都圖書館編輯,金沛霖主編,周心慧、孟白副主編,《太學文獻大成》,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
    (明)申時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明萬曆十五年內府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明)宋濂等撰,《元史》,臺北:鼎文書局,1977。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申時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臺北:國風圖書公司,1963。
    (明)邢讓,《國子監通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政書珍本叢刊》第12冊,北京:線裝書局,2010。
    (明)林堯俞等纂修,俞汝楫等編撰,《禮部志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7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北:臺灣商務,1983-1986。
    (明)席書等修,《大禮纂要》,明嘉靖四年內府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明)國子監,《十三經注疏》,明萬曆十四年至二十一年國子監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明)黃儒炳,《續南雍志》,臺北:偉文,1976。
    (明)劉三吾輯,《孟子節文》,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1冊,據明初刻本縮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謝鐸,《國子監續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政書珍本叢刊》第12冊,北京:線裝書局,2010。
    (清)永瑢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清)恭阿拉等修,《欽定學政全書》,清嘉慶十七年武英殿刻本,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清)陳夢雷編,蔣廷錫等奉敕撰,《欽定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85。

    (二) 地方志
    (明)李敏纂修,《(弘治)將樂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37冊,據明弘治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李端修,桑悅纂,《(弘治)太倉州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續編第3冊,據清宣統元年彙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明)杜槃修,程文纂,(明)王昭校正,《(弘治)句容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4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弘治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魏津修,張讓纂,《(弘治)偃師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5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弘治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吳宗器纂修,楊鵠增修,《(正德)莘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3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正德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承天貴編輯,徐資校正,《(正德)汝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4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正德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徐泰纂修,《(正德)蓬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67冊,據明正德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馬性魯纂修,田敏、陳福、吳沅編次,《(正德)順昌邑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37冊,據明正德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曹璘編次,葉葵校正,《(正德)光化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6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正德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尤麒、陳露輯,《(嘉靖)武城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3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毛鳳韶纂,《(嘉靖)浦江志略》,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7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王尚用修輯,張騰編次,《(嘉靖)尋甸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20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王崇、李應奎、韓烺、黃鈞等纂修,《(嘉靖)歸德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60冊,據明嘉靖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王崇等修,《(嘉靖)池州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8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王崇慶集,《(嘉靖)開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4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丘時庸校刊,王廷榦編纂,《(嘉靖)涇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36冊,據明嘉靖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朱鴻漸等纂輯,《(嘉靖)鉛山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46冊,據明嘉靖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余承勛修,《(嘉靖)馬湖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20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作者不詳,《(嘉靖)儀封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59冊,據明藍絲闌抄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呂景蒙訂定,胡衮編次,《(嘉靖)潁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35冊,據明嘉靖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李士元修,沈梅纂,《(嘉靖)銅陵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8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李得陽等撰,《(嘉靖)廣德州志》,據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年刻本影印,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明)李復初修,《(嘉靖)蠡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1冊,據明嘉靖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周復俊修,唐交等纂,《(嘉靖)霸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2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孟鵬年修,郭從道纂,《(嘉靖)徽郡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329號,據明嘉靖四十二年抄本影印,臺北:成文,1970。
    (明)林有年纂修,趙勳校正,《(嘉靖)瑞金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2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邵時敏修,王心纂,《(嘉靖)皇明天長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8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姚卿修,孫鐸纂,《(嘉靖)魯山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5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范鎬纂修,《(嘉靖)寧國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36冊,據明嘉靖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栗永祿纂,《(嘉靖)壽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8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祝珝修,蔡元偉纂,《(嘉靖)羅田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62冊,據明嘉靖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高廷愉纂,《(嘉靖)普安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20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高凌雲纂修,《(嘉靖)昌樂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57冊,據明嘉靖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崔桐纂,《(嘉靖)海門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4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原刻萬曆增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張時徹等纂修,《(嘉靖)寧波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495號,據明嘉靖三十九年抄本影印,臺北:成文,1970。
    (明)梁明翰等撰,《(嘉靖)慶陽府志》,據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六年刊本影印,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明)莫尚簡修,張岳纂,《(嘉靖)惠安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0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許東望修,張天復、柳文纂,《(嘉靖)山陰縣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續編第3-4冊,據明嘉靖三十年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明)連鑛修,姚文燁纂,《(嘉靖)建平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8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陳甘雨撰,《(嘉靖)萊蕪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3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陳洪謨纂,《(嘉靖)常德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7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馮繼科撰,《(嘉靖)建陽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31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
    (明)黃紹文等纂修,《(嘉靖)六合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7冊,據明嘉靖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黃鎣、馮光浙等纂修,《(嘉靖)石埭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620號,據明嘉靖二十六年抄本影印,臺北:成文,1985。
    (明)楊培之纂修,許周校刊,《(嘉靖)巴東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62冊,據明嘉靖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楊鸞修,秦覺纂,《(嘉靖)雲陽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20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萬炯修,張應良纂,吳點、張錫校,《(嘉靖)商城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60冊,據明嘉靖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褚宦修,李希程編次,《(嘉靖)蘭陽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5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劉昭文纂輯,《(嘉靖)南康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44冊,據明嘉靖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劉畿撰,《(嘉靖)瑞安縣志》,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嘉靖三十四年序刊本影印,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明)劉魯生編次,李廷寶編集,仇祿、許遜校正,《(嘉靖)蠡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4冊,據明嘉靖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鄭相修,黃虎臣等纂,《(嘉靖)夏邑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4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鄭喬修,黎瀹、李畊、龔溥、高孝忠、王嘉會同校,《(嘉靖)歸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62冊,據明嘉靖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鄭慶雲、辛紹佐纂,《(嘉靖)延平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9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韓玉纂集,張瑤、劉崇儒訂正,于繩尺、張鑰校繕,《(嘉靖)通許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58冊,據明嘉靖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王納言、石邦政纂修,《(隆慶)豐潤縣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01冊,據北京圖書館藏明隆慶四年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1996。
    (明)申嘉瑞、李文、陳國光纂,《(隆慶)儀真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5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隆慶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張峯纂修,鄭復亨補輯,《(隆慶)海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5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隆慶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劉儲修,謝顧編輯,《(隆慶)瑞昌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2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隆慶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鍾崇文纂修,方啟參訂正,《(隆慶)岳州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7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隆慶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龔暹編次,袁大綸等校正,《(嘉靖)寧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43冊,據明嘉靖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王廷稷、李彭年撰,《(萬曆)營山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67冊,據明萬曆刊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甘東陽纂,《(萬曆)廣西太平府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48冊,據明萬曆三年刻本影印,北京:中國書店,1992。
    (明)田琯纂,《(萬曆)新昌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7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萬曆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作者不詳,《(萬曆)丹徒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23冊,據明萬曆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吳道邇撰,《(萬曆)襄陽府志》,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十二年刊本影印,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明)李培修,黃洪憲等纂,《(萬曆)秀水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7號,據民國十四年鉛字重印本影印,臺北:成文,1970。
    (明)李維楨修,《(萬曆)山西通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4冊,據萬曆刻後印本影印,江蘇:中國書店,1992。
    (明)沈明臣撰,《(萬曆)通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0冊,據明寧波天一閣萬曆刊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81。
    (明)周憲章纂修,《(萬曆)歸化縣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第11冊,據明萬曆四十二年刊本影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明)唐懋德撰,《(萬曆)臨洮府志》,據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三年刊本影印,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明)陳光前纂修,《(萬曆)慈利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8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萬曆刻本影印,臺北:新文豐,1985。
    (明)歐陽東鳳修,嚴錡等纂,《(萬曆)興化縣新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449號,據明萬曆十九年抄本影印,臺北:成文,1983。
    (明)歐陽保撰,《(萬曆)雷州府志》,據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四十二年刊本影印,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明)韓浚等修,《(萬曆)嘉定縣志》,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三年刊本影印,臺北:學生書局,1987。
    明)郭棐撰,《(萬曆)粵大記》,據日本內閣文庫明刊本影印,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明)周之冕等纂修,《(天啟)慈谿縣新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642號,據明天啟元年刊本影印,臺北:成文,1983。
    (明)林應翔等修,葉秉敬等纂,《(天啟)衢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82號,據明天啟元年刊本影印,臺北:成文,1983。
    (明)姚宗文纂修,《(天啟)慈谿縣新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490號,據明天啟四年刊本影印,臺北:成文,1983。
    (明)宋奎光撰,《(崇禎)寧海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03號,據明崇禎五年抄本影印,臺北:成文,1983。
    (明)來臨纂修,《(崇禎)蔚州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第1冊,據明崇禎抄本影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明)黃仲昭修纂,《八閩通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明)管景纂編,周書、楊天倫同編,《永豐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12冊,臺北:新文豐,1985。
    (清)王昶等纂修,《直隸太倉州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697冊,據清嘉慶七年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陳伯陶纂,《(民國)東莞縣志》,民國十年排印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三) 文集、筆記、坊刻考試用書及其他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明嘉靖壬辰福建按察司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明),馮夢龍《春秋定旨參新》,收入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明)孔貞運輯,《皇明詔制》,明崇禎間刊本,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
    (明)王士驌,《中弇山人稿》,收入《四庫禁燬從刊》集部32冊,據明萬曆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王世貞,《弇州史料前集》,明萬曆間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明)王在晉,《越鐫》,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04冊,據明萬曆三十九年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王雲鳳,《虎谷集》,清嘉慶二十二年刊本,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
    (明)王雲鳳,《博趣齋稿》,明萬曆刊鈔補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明)王樵,《方麓集》,收入《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集部1323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
    (明)王樵,《尚書日記》,收入《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經部57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
    (明)王樵,《書帷別記》,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51冊,據天津圖書館藏明萬曆王啟疆等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1997。
    (明)朱長春,《新刻朱太復玄栖山中授兒四書主意心得解》,明刊本,東京:日本內閣文庫藏。
    (明)朱睦㮮,《革除逸史》,收入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08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
    (明)艾南英,《天慵子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集部72冊,據清康熙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明)艾南英,《艾千子先生全稿》,臺北:偉文,1977。
    (明)宋儀望,《華陽館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16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二年宋氏中和堂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82。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3冊,據明萬曆三十九年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明)李樂,《見聞雜記》,據明萬曆刊本影印,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8。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臺北:新興書局,1976。
    (明)周弘祖,《古今書刻》,臺北:新文豐,1989。
    (明)林文俊,《方齋存稿》,舊鈔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明)林希元,《四書存疑》,據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承應三年刊本影印,臺北:國立編譯館,不詳。
    (明)林希元撰,廈門市圖書館編,何丙仲校注,《林次崖先生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
    (明)胡廣,《胡文穆公文集》,收入《四庫存目全書》集部第29冊,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十六年胡張書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1997。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正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86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北:臺灣商務,1983-1986。
    (明)郎瑛,《七修類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2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據明刻本影印。
    (明)徐學聚,《國朝典彙》,明天啟四年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明)耿定向,《觀生記》,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50冊,據民國十四年鉛印本影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明)耿定向著,傅秋濤點校,《耿定向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明)袁黃,《四書刪正》,明刊本,東京:內閣文庫藏。
    (明)袁黃,《增訂二三場群書備考》,明崇禎年間刊本,華盛頓:美國華盛頓大學圖書館藏。
    (明)袁黃,《遊藝塾續文規》,收入陳文新主編,《歷代科舉文獻整理與研究叢刊》第18冊,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明)高禮,《高文端公奏議》,明萬曆二十九年錢塘高氏家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明)張邦奇,《環碧堂集》,明嘉靖年間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明)張居正,《張太岳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明)張萱,《西園聞見錄》,臺北:明文,1991。
    (明)張鳳翼,《處實堂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53冊,據明萬曆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章懋,《楓山章先生文集》,明嘉靖九年常州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明)陳仁錫,《無夢園遺集》,收於《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4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陳建撰,(明)江旭奇增補,《皇明通紀集要》,成都:巴蜀書社,2000。
    (明)陳際泰,《已吾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9冊,據清順治李來泰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湯賓尹撰,《四書脈講意》,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刊雲見館藏版影印,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明)焦周,《焦氏說楛》,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174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焦竑,《國朝獻徵錄》,萬曆四十四年徐象橒曼山館刻本,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
    (明)焦竑,《澹園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86冊,臺北:新文豐,1989。
    (明)賀復徵編,《文章辨體彙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06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明)馮士驊,《春秋三發》,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春秋類第136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崇禎8年葉昆池能遠居蘇州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馮琦,《宗伯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5冊,據明萬曆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馮夢龍,《春秋衡庫》,收入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2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明)馮夢龍,《綱鑑統一》,收入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明)馮夢龍,《麟經指月》,收入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明)黃汝亨,《寓林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69冊,據湖北省圖書館藏明天啟四年吳敬吳芝等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葉向高,《蒼霞續草》,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4。
    (明)葉夢珠,《閱世編》,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2冊,臺北:新文豐,1989。
    (明)葉權撰,凌毅點校,《賢博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
    (明)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534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蔡清,《四書蒙引》,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06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1986。
    (明)蔡獻臣,《清白堂稿》收於《四庫未收輯刊》第6輯22冊,據明崇禎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明)謝鐸,《桃溪淨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8冊,據明正德16年台州知府顧璘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明)魏校,《莊渠遺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06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北:臺灣商務,1983-1986。
    (明)顧充撰,鍾惺等補,《新鐫歷朝捷錄增定全編大成》,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73冊,據明末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丁丙撰,《善本書室藏書志》,臺北:廣文,1988。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429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嘉慶十六年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吳敬梓撰,謬天華校注,《儒林外史》,臺北:三民書局,2021。
    (清)李鄴嗣,《杲堂詩文鈔》,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53冊,臺北:新文豐,1989。
    (清)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黃宗羲編,《明文海》,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53-1458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清)顧炎武,《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清)顧炎武著,華忱之點校,《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
    楊一凡、劉篤才編,《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07。

    二、 今人論著
    (一) 中文專書
    丁原基,《清代康雍乾三朝禁書原因之研究》,臺北:華正,1983。
    大木康,《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井上進著,李俄憲譯,《中國出版文化史》,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方彥壽,《建陽刻書史》,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學術、思想與心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3。
    安平秋,章培恒主编,《中國禁書大觀》,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
    江澄波、杜信孚、杜永康,《江蘇刻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
    何幸真,《殤魂何歸:明代的建文朝歷史記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20。
    何朝暉,《晚明士人與商業出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吳哲夫,《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
    吳哲夫,《清代禁燬書目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
    吳智和,《明代的儒學教官》,臺北:學生書局,1991。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2011。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李晉華編著,燕京大學圖書館引得編纂處校訂,《明代敕撰書考附引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
    杜信孚、杜同書,《全明分省分縣刻書考》,北京:線裝書局,2001。
    沈俊平,《舉業津梁——明中葉以後坊刻制舉用書的生產與流通》,臺北:學生書局,2009。
    周紹明著,何朝暉譯,《書籍的社會史:中華帝國晚期的書籍與士人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北京:中華書局,2006。
    昌彼得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1974。
    林平,《宋代禁書史》,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林應麟,《福建書業史——建本發展軌迹考》,廈門:鷺江出版社,2004。
    林麗月,《明代的國子監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79。
    徐學林,《徽州刻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涂秀虹,《明代建陽書坊之小說刊刻》,臺北:萬卷樓圖書,2016。
    翁連溪編校,《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北京:線裝書局,2005。
    酒井忠夫著,劉岳兵、何英鶯譯,《中國善書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國立中央圖書館原編,王德毅增訂,《明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中央圖書館,1978。
    張秀民,《張秀民印刷史論文集》,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88。
    張秀民著,韓琦增訂,《中國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張璉,《明代中央政府出版與文化政策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
    張獻忠,《從精英文化到大眾傳播:明代商業出版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許育龍,《蔡沈《書集傳》經典化的歷程 : 宋末至明初的觀察》,臺北:萬卷樓,2018。
    郭成康等,《乾隆皇帝全傳》,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
    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長沙:岳麓書社,2010。
    郭孟良,《晚明商業出版》,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
    陳正宏,談蓓芳,《中國禁書簡史》,臺北:竹友軒,1992。
    陳正宏、談蓓芳著,《中國禁書簡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陳恆嵩,《《五經大全》纂修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
    陳昭珍,《明代書坊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
    陳國慶、劉國鈞,《版本學》,臺北:西南書局,1978。
    陳清慧,《明代藩府刻書研究》,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
    陳鼓應、辛冠潔、葛榮晉主編,《明清實學簡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
    陳寶良,《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程國賦,《明代書坊與小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
    黃寬重,《宋代的家族與社會》,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楊豔秋,《明代史學探研》,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新北:稻鄉出版社,2009。
    葉德輝,《書林清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葉樹聲、余敏輝,《明清江南私人刻書史略》,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賈晉珠,《謀利而印:11至17世紀福建建陽的商業出版者》,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
    蓋博堅,《皇帝的四庫:乾隆朝晚期的學者與國家》,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9。
    劉天振,《明清江南城市商業出版與文化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劉海峰,《科舉學導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蕭東發,《中國圖書出版印刷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蕭敏如,《明代朱王學之爭與東林學派的朱子學復興運動》,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錢存訓著,劉拓、汪劉次昕譯,《造紙及印刷》,臺北:臺灣商務,1995。
    錢茂偉,《明代史學的歷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繆詠禾,《明代出版史稿》,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謝水順、李郔,《福建古代刻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顧志興,《浙江出版史研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龔篤清《馮夢龍新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二) 外文專書
    Brokaw, Cynthia J. and Chow, Kai-wing eds.,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Kai-wing Chow, Publishing, Culture 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井上進,《明淸學術變遷史:出版と傳統學術の臨界點》,東京:平凡社,2011。
    磯部彰,《西遊記受容史の研究》,東京:多賀出版社,1995。

    (三) 中文論文
    卜正民著,孫竟昊譯,〈明清時期的國家圖書檢查與圖書貿易〉,《史林》2003年3期(上海,2003.6),頁 90-104。
    于法霖,〈「于謙妾」項文曜辯誣〉,《文物鑒定與鑒賞》,第155期(合肥,2019.4),頁26-27。
    王一樵,〈從「輔翼聖教」到「改正經傳」:林希元思想研究〉,《史耘》(臺北,2004.9),頁23-45。
    王志瑋,〈論明初《四書大全》的纂修意義〉,《東華漢學》,18期(花蓮,2013.12),頁275-304。
    包詩卿,〈明代圖書檢查制度新探——以汪佃奉敕校書建陽為線索〉,《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上海,2012.9),頁43-49、153。
    朱治,〈明初《四書五經大全》取材及其成因考析〉,《史林》,2017年6期(上海,2017.12),頁88-98。
    朱瑞熙,〈宋元的時文——八股文的雛形〉,《歷史研究》,1990年3期(北京,1990.6),頁29-43。
    何淑宜,〈時代危機與個人抉擇—以晚明士紳劉錫玄的宗教經驗為例〉,《新史學》,23卷2期(臺北,2012.6),頁57-106。
    余輝,〈明朝嘉靖年間的進獻書籍活動〉,《中正歷史學刊》(嘉義,2014.12),頁93-136。
    吳舒嵐,〈議禮到議征——從林希元看議禮派「以禮立論」政治思想特徵〉,《閩台文化研究》,2020年第1期(漳州,2020.3),頁24-30。
    呂妙芬,〈陽明學派的建構與發展〉,《清華學報》,29卷2期(新竹,1999.6)
    沈津,〈明代坊刻圖書之流通與價格〉,《國家圖書館館刊》,1996年第1期(臺北,1996.6),頁 101-118。
    林志鵬,〈袁黃《四書刪正》的思想特色及思想史意蘊〉,《新亞學報》,33卷(香港,2016.8),頁357-375。
    林志鵬,〈陽明後學袁黃師承、交遊及著述考略〉,《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4卷2期(貴陽,2019.4),頁21-27、52。
    林慶彰,〈《五經大全》之修纂及其相關問題探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期(臺北,1991.3),頁361-383。
    林麗月,〈明初的察舉〉,《明史研究專刊》,第2期(宜蘭,1979.9),頁43-65。
    邱仲麟,〈明太祖的任官理念與洪武朝的文官試職制度〉,收於朱鴻林主編,《明太祖的治國理念及其實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頁169-212。
    邱澎生,〈明代蘇州營利出版事業及其社會效應〉,《九州學刊》,5卷2期(臺北,1992.10),頁 139-159。
    金文京,〈湯賓尹與晚明商業出版〉,收錄於胡曉真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頁 79-102。
    侯美珍,〈明清科舉取士「重首場」現象的探討〉,《臺大中文學報》,23期(臺北,2005),頁327-368。
    侯美珍,〈評沈俊平《舉業津梁:明中葉以後坊刻制舉用書的生產與流通》〉,《書目季刊》,44卷3期(臺北,2010.12),頁111-134。
    容肇祖,〈明馮夢龍的生平及其著述〉,《嶺南學報》,2卷2期(廣州,1931.7),61-91。
    容肇祖,〈明馮夢龍的生平及其著述續考〉,《嶺南學報》,2卷3期(廣州,1932.6),96-125。
    徐長生,〈《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新見刻書史料考〉,《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卷4期(廈門,2019.10),頁22-31。
    耿勇,〈明代後期科舉策問的變化與《皇明通紀》的出現和流行〉,《東方文化》,50卷第1期(香港,2018.8),頁23-50
    酒井忠夫著,尹建華譯,〈袁了凡的生平及著作〉,《宗教學研究》,1998年2期(成都,1998),頁81。
    馬學良,〈司禮監經廠與明代內府刻書關係辯證〉,《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九輯,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頁151-164。
    馬學良,〈明代內府刻書機構探析〉,《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3期(保定,2014.5),頁42-46。
    張佳佳,〈《孟子節文》事件本末考辨〉,《中國文化研究》,2006年第3期(北京,2006.8),頁84-93。
    張璉,〈明代國子監刻書〉,《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17卷第1期(臺北,1984.6),頁73-83。
    張藝曦,〈湯賓尹與晚明制藝八股文的流行及傳說〉,《漢學研究》,40卷第1期(臺北,2022.3),頁77-110。
    張獻忠,〈袁黃與科舉考試用書的編纂——兼談明代科舉考試的兩個問題〉,《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6卷3期(重慶,2010.5),頁193-199。
    曹之,〈明代南監刻書考〉,《晉圖學刊》,1990年第2期(太原,1990.6),頁59-63。
    章宏偉,〈明代科舉、黨爭與出版業的關係——以湯賓尹為例〉,收於氏著,《十六-十九世紀中國出版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莊興亮,〈論陳建《皇明通紀》中“靖難之變”的敘事與史觀〉,《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18年第1期(北京,2018.10),頁50-70。
    郭培貴,〈試論明代提學制度的發展〉,《文獻》,1997年第4期(北京,1997),頁62-78。
    陳冠至,〈明代南京的書籍市場〉,《國家圖書館館刊》,103年第2期(臺北:,2014.12),頁153-172。
    陳逢源,〈重塑道統─ 《四書大全》中的新安學脈〉,《成大中文學報》,63期(臺南,2018.12),頁39-78。
    陳學霖,〈明太祖文字獄案考實〉,收於《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1981,頁495-516。
    黃淑齡,〈泰州學派的早期風貌——淮南三王研究〉,《文與哲》,13期(高雄,2008.12),頁121-156。
    楊豔秋,〈明世宗官修《明倫大典》述論〉,《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蘇州,2012.5),頁166-172。
    廖雲仙,〈元代《四書》學的繼承與開創—以元儒許謙為例〉,《東海中文學報》,21期(臺中,2009.7),頁67-88。
    趙克生,〈時文熟 榜頭立——明代士子的時文閱讀實踐〉,《史學月刊》,2017年11期(河南,2017.11),頁46-57。
    趙俊玲,〈余碧泉萬曆十年刻《文選纂註》評述〉,《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卷4期(成都,2010.8),頁14-18。
    劉祥光,〈時文稿:科舉時代的考生必讀〉,《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2期(臺北,1996.9),頁49-68。
    潘星輝:〈《明倫大典》刊布考〉,收於吳豔紅主編,《明代制度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頁111-134。
    蕭啟慶,〈元代科舉特色新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1本1分(臺北,2010.3),頁1-36。
    羅時進、劉鵬,〈唐宋時文考論〉,《文藝理論研究》,2004年4期(上海,2004.7),頁63-71。
    尤麗雯,〈爭鳴出版業──晚明文人馮夢龍的個案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7。
    王志瑋,〈黃榦、陳淳對朱學的繼承與發展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
    王素琴,〈蔡清及其《四書蒙引》研究〉,臺中: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9。
    李璇,〈明清兩朝的禁書與思想專制〉,長春:吉林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林麗月,〈明末東林運動新探〉,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84。
    賀廣如,「趙彥肅《復齋易說》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1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100-2410-H008-03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