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亭頤
Wang, Ting Yi
論文名稱: 新北市高級中等學校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學校人員觀點
Meta-Evaluation Study of the New Taipei City Senior High School Evaluations: School Personnel Perspectives
指導教授: 鄭淑惠
Cheng, Shu-Huei
口試委員: 林劭仁
Lin, Shao-Ren
王麗雲
Wang, Li-Yun
鄭淑惠
Cheng, Shu-Huei
口試日期: 2022/07/2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1
中文關鍵詞: 學校評鑑後設評鑑方案評鑑標準
英文關鍵詞: school evaluation, meta-evaluation, program evaluation standard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52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學校評鑑的相關概念 7 第二節 後設評鑑的相關概念 16 第三節 後設評鑑的相關研究 33 第四節 新北市高級中等學校評鑑 5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3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流程 6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9 第五節 資料分析 71 第六節 研究倫理 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6 第一節 學校人員對學校評鑑符合效用性的評價與建議 76 第二節 學校人員對學校評鑑符合精確性的評價與建議 84 第三節 學校人員對學校評鑑符合適切性的評價與建議 97 第四節 學校人員對學校評鑑符合可行性的評價與建議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結論 109 第二節 建議 113 第六章 參考文獻 117 中文部分 117 西文部分 117 附錄 127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27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28

    中文部分
    Marilyn Lichtman(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江吟梓、蘇文賢合譯)。學富。(原著出版於2010年)。
    Stufflebeam, D. L., & Shinkfield, A. J.(2005)。系統的評鑑:理論與實務的自我教學指引(黃光雄主譯)。師大書苑。(原著出版於1985年)。
    Stufflebeam, D. L., Madaus, G. F., & Kellaghan, T. (2005)。評鑑模式:教育及人力服務的評鑑觀點。(蘇錦麗主譯)。高等教育。(原著出版於2000年)。
    王保進(2001)。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模式之內涵分析。教育研究月刊,91,52-62。
    王保進(2016)。以「整體學校評鑑」為精神之大學校務評鑑。評鑑雙月刊, 23,21-25。
    王麗雲(2013)。評鑑巫婆。評鑑雙月刊,42,32-33。
    王麗雲、侯崇博(2004)。應用方案理論進行評鑑─以嘉義縣市國小週三進修方案為例。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頁175-188)。心理。
    朱欣穎、林政逸(2019)。我國大學後設評鑑研究-以第二週期系所評鑑為例。高等教育研究紀要,11,1-24。
    江滿堂、陳亭燏、廖家成(2012)。大學教師評鑑制度之後設評鑑研究-以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8,417-454。
    吳清山、王湘栗(2004)。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9,1-26。
    吳清山、林天佑(1999)。教育名詞解釋:教育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29,1-26。
    吳清山、林天祐(2005)。後設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37,159。
    李安明、溫儀詩(2016)。教育改革的困境與挑戰:實施中小學校務評鑑之問題與對策,學校行政,101,1-14。
    李佳芬(2011)。兩岸私立教育法之比較研究-以《私立學校法》、《民辦教育促進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李宜融(2015)。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李藹慈(2013)。訪談研究法。載於蔡清田(主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論(頁55-82)。五南。
    林劭仁(2008)。教育評鑑:標準的發展及探索。心理。
    林劭仁(2012)。大學通識教學評鑑的後設評鑑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5(3),53-74。
    林進財(2021)。教育改革中教學政策的轉變與落實—教師教學理解與實踐的視角。台灣教育研究期刊,2(1),1-1。
    胡斯淳、張英鵬(2004)。國民小學身心障礙特殊教育評鑑:後設評鑑知覺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頁189-198)。心理。
    范熾文、孫月眉(2015)。以後設評鑑觀點探討校長辦學績效評鑑之研究,經營管理學刊,10,61-83。
    孫志麟(2004)。學校評鑑制度之比較分析:臺北市與臺北縣〔論文發表〕。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臺灣。
    徐昊杲、曾淑惠(2008)。高職學校評鑑人員評鑑能力與角色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6(2),101-131。
    浮絲曼、蘇錦麗(2015)。我國大學校院學生學習成效評估機制後設評鑑檢核表建構之研究。高教評鑑與發展,9(1),31-6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研究中心(2019)。新北市高級中等學校評鑑受評學校手冊。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張鈿富(2001)。面對校務評鑑應有的理念及作法。教育研究月刊,91,30-35。
    張嘉育、曾淑惠(2012)。技職教育課程後設評鑑之必要性及其實施途徑。課程與教學季刊,15(3),27-52。
    教育部(2015)。藝術教育法。全國法規資料庫。
    教育部(2018)。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全國法規資料庫。
    許嘉猷(1986)。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三民書局。
    郭昭佑、張庭祥、康佳鈴(202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教育研究月刊,309,59-80。
    陳文彥、潘慧玲、鄭淑惠、張素貞(2013),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改進性後設評鑑:以國立附設實驗小學為例,教育學刊,41,49-85。
    陳奕安(2014)。臺北市高級中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陳盛賢、楊思偉、許筱君(2015)。四代評鑑觀論述中小學校務評鑑之發展趨勢--以臺中市國中小校務評鑑為例,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2,23-41。
    陳惠美(2014)。屏東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陳惠美(2014)。屏東縣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陳鴻賢、朱奕潔 (2012)。校務評鑑之省思與展望,學校行政,77,246-254。
    陳寶山(2013)。學校如何執行校務評鑑政策--以新北市國小為例,學校行政,86,151-178。
    曾淑惠(2002)。教育方案評鑑。師大書苑。
    曾淑惠(2004)。教育評鑑模式。心理。
    曾淑惠(2015)。科技校院教師評鑑的後設評鑑。技職及職業教育學報,6(1),41-63。
    游家政、曾祥榕(2004)。教育評鑑的後設評鑑。教育資料集刊,29,53-94。
    湯志民(2002)。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評析。初等教育學刊,11,25-50。
    湯志民(2005)。學校評鑑理論與實務:北桃三縣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探析。https://ah.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8300/1/edu.pdf
    馮莉雅(2003)。三種國中教師教學效能評鑑方式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1),201-228。
    黃昆輝(2000)。教育百科。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9%AC%86%E6%95%A3%E7%B5%90%E5%90%88%E8%AB%96。
    黃昭勳(2019)。學校評鑑實施之我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4),120-126。
    黃琇鈴(2016)。高級中學學校評鑑資訊應用之研究:家長團體之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9)。新北市高級中等學校評鑑實施計畫。作者。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21)。新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概況總表。新北市統計資訊網。https://oas.bas.ntpc.gov.tw/NTPCT/Page/kcg01_2.aspx?Mid1=382040000E。
    楊淑琦(2017)。臺中市國民小學新取向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楊瑩、楊國賜、黃家凱、許宗仁(2012)。96-98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後設評鑑研究─受評校院人員觀點之分析。高教評鑑,特刊S,1-40。
    楊瑩、楊國賜、劉秀曦、黃家凱(2014)。100年度大學校院校務評鑑後設評鑑研究之分析。高教評鑑與發展,8(1),1-40。
    溫明麗(2004)。英國教育評鑑之後設分析。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頁74-84)。心理。
    鄔世榮(2014)。屏東縣高級中學學校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趙志揚、林永順、張惟珩、張彩珠(2019)。高級中等學校教師與直屬處室主任關係品質、職場自尊、團體凝聚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22(3),29-68。
    趙祝凌(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劉怡萱(2015)。美國WASC 對我國校務評鑑的啟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9),82-89。
    劉智賢(2008)。大臺北地區教師職業聲望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潘慧玲(2003)。從學校評鑑談到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北縣教育,46,32-36。
    潘慧玲(2004)。邁向下一代的評鑑:回顧與前瞻。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頁38-66)。心理。
    潘慧玲、王麗雲、張素貞、鄭淑惠、林純雯(2007)。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方案評鑑研究報告(I)。教育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蔡誌晴(2017)。新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淡江大學。
    鄭崇趁(2002)。校務評鑑與知識管理。教師天地,117,21-25。
    鄭彩鳳(2016)。我國近期高級中等學校評鑑之規劃、實施與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類),10(1),1-29。
    鄭淑惠(2009)。教育評鑑的效用性:促進組織學習的觀點。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6(2),57-88。
    鄭淑惠(2016)。地方教育行政機關校務評鑑運用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4,33-69。
    鄭新輝(2002)。國中小校長評鑑系統的後設評鑑標準。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493-526。
    鄭詩釧(2005)。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閻自安(2021)。學校社群關係經營與社區本位學習之探討。教育行政,10(2),35-55。
    謝文英(2016)。校務評鑑理論與實務。五南。
    顏國樑(2003)。校務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因應做法,學校行政,24,3-20。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五南。
    蘇錦麗(2004)。高等教育評鑑的趨勢與展望。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頁38-66)。心理。
    西文部分
    AUQA. (2002). The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framework . Canberra, Australia: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Quality Agency.
    Cooksy, L. J., & Caracelli, V. J. (2005). Quality, context, and use: Issues in achieving the goal of metaevalu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6(1), 31-42.
    Cooksy,L.J.&Caracelli,V.J.(2009).Metaevaluation in Practice-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riteria. 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Evaluation, 6(11),1-15.
    Cordray, D. S. (1993). Synthesizing evidence and practice. Evaluation Practice, 14(1), 1-8.
    Finn Jr., C. E., Stevens, F. I., Stufflebeam, D.L., & Walberg, H. J. (1997). A metaevaluation. In H. L. Miller, Jr. (Guest Ed.), The New York City Public Schools Integrated Learning Systems Project: Evaluation and meta-evalu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7(2), 159-174.
    Hanssen, C. E., Lawrenz, F., & Dunet, D. O. (2008). Concurrent metaevaluation: A critique.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9, 572-582.
    Hanssen, C.E. & Lawrenz, F. & Dunet, D.O. (2008). Concurrent meta-evalu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29(4), 572-582.
    Kumar. S. & Kaura. K. (2015). Expert system for evaluation of school. Sangeet Kumar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cent Research Aspects, 2(4), 56-59.
    Nevo,D.(1983).Conceptu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 Analy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53(1), 117-128.
    Patton, M. (1997). Utilization-focused evaluation (3rd ed.). Sage.
    Patton, M.Q. (2013). Meta-evaluation.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rogram Evaluation , 27(3), 147-171.
    Scriven, M. (1969). An introduction to metaevaluation. Educational Products Report, 2, 36-38.
    Scriven, M. (1972). An introduction to meta-evaluation. In Taylor, P. A., & Cowley, D.M. (Eds.) Readings in curriculum evaluation. IA: Brown.
    Scriven, M.(1967). 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 In R. W. Tyler, R. M. Gagne, M.Scriven (Ed.), Perspective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pp.39-83). Ill: Rand
    Scriven, M.(2009) .Meta-Evaluation Revisited. 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Evaluation, 6, 4-13.
    Scriven. M. (2003).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atheory. In T. Kellaghan & D. L. Stufflebeam (Eds. ),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pp. 15-30). Springer.
    Stufflebeam(1974). Meta evaluation. 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Education, 7(15), 99-158.
    Stufflebeam, D. L. (1974b). Toward a Technology for Evaluating Evaluation. Eric. https://eric.ed.gov/?id=ED090319
    Stufflebeam, D. L. (1999). Program evaluation models metaevaluation checklist. https://wmich.edu/sites/default/files/attachments/u350/2014/eval_model_metaeval.pdf
    Stufflebeam, D. L. (2001).The metaevaluation imperative.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2(2),183-209.
    Stufflebeam, D. L. (2003). Institutionalizing evaluation in schools. In T. Kellaghan, D. L. Stufflebeam, & L. A. Wingate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Part Two: Practice (pp.775-805). Springer.
    Stufflebeam, D. L., & Shinkfield, A. J. (1985). Systematic evaluation. Springer.
    Stufflebeam, D. L., Madaus, G. F., & Scriven, M. S. (2000).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2nd ed.). Springer.
    Sturges, K.H., & Howley, C.(2017). Responsive meta-evaluation 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38(1), 126-137.
    Yarbrough, D. B., Shulha, L. M., Hopson, R. K., and Caruthers, F. A. (2011). The program evaluation standards: A guide for evaluators and evaluation users (3rd ed.). Sage.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7/09/1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