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董妍希
論文名稱: 商周氏族銘文研究
指導教授: 季旭昇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26
中文關鍵詞: 商周氏族銘文族氏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8下載:4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氏族銘文」是商代及西周早期銘文記載的主要形式,清代以前的學者,著重銘文的考釋,成就無法突破。近年來,氏族銘文的研究方興未艾,尤側重於表現形式的分析與出土資料的全面收集整理,藉以了解商周氏族銘文的表現特色與分布狀況。
      本論文探討商代及西周早期銅器上的特殊銘刻,以為這類特殊銘刻的造字之初,可能是圖畫或記事符號,但是在具有完整文字系統的商代,這些鑄造在銅器上,或許是表明器主族屬或私名的銘刻,絕大部分的字音與字義在當代應該可以加以辨識。故本文以「文字」來定義這些特殊銘刻。而這些特殊銘刻主要代表家族名號,即「氏族」,但也不排除有「姓」、「私名」、「職官」、「方國」雜於其中的可能。
    其次,討論氏族銘文的界定原則,將單一氏族銘文的判斷分為四大類,同時界定,早期銅器銘文中,銘文中出現作器者的名號,且文末或銅器其他位置有一個或一個以上與銘文無法通讀的文字,這類文字一般可以確認其為標準氏族銘文。而複合氏族銘文應該是兩個以上的單一氏族組成,這些單一氏族可以分別單獨鑄刻於銅器上,代表某一家族。氏族銘文與全篇的通讀關係與相對位置仍然是判斷的重要準則。複合氏族銘文的內涵,大致區分為幾種關係:(一)主支式關係:指由一個「原生氏族」及其沿伸出來的「新氏族」組成,與原生氏族具有血緣關係。(二)主從式關係:係由「職官」、「爵稱」、「封國」、「地名」等及主要氏族共同結構的複合氏族形式。(三)並列式關係:兩個沒有血緣的氏族因為婚媾的關係而組成另一新的複合氏族;或是兩個以上具有血緣關係的氏族因為祭祀而同出於一器。
    同時也討論了「亞」、「婦」、「子」在氏族銘文中的角色。「亞」與「子」都是標準的單一氏族銘文;而在複合氏族的銘文中,「亞」可能是某種武職的身份象徵,在銘文中,「亞某」族人或參與祭祀活動,或擔任王的使節,接受王的賞賜,與商王朝的關係十分密切。這些亞族,有些與親族間可能還保持共祭的關係。但是共祭的時候,又似乎各自有其祭祀的對象;亞族在分族之後,似乎不注重保留所從出的原生家族的氏族文字,卻常保留「亞」字,可能是因為亞職世襲的結果。經過比較核對,「某婦」之「某」應該是氏族名,然而「某婦」的「某」若單獨出現,可能是指夫族;若與其他氏族一起出現,定義可能會有所不同。「子某」則有些可能是王族之子的私名,有些是氏族名,而有些是他族族長的私名。這些子族,似乎也保持著親族間的共祭關係。但是共祭的時候,對象固定;而且似乎常有省略「子」字的傾向。今見「子某」的墓葬形式通常不大,銘文上受商王賞賜的情形也十分罕見。
      在氏族銘文整理表中,以《殷周金文集成》、《近出殷周金文集錄》、《新收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三書所收金文拓片為主要分析材料,共歸納出1063個組成氏族銘文的單位。經由表列的銘文,可以掌握各個氏族在商代及西周晚期的氏族成員、及在王朝之中所擔任的職務,與所有的活動情形。由於考古發掘的商代墓葬有限,收錄傳世銘文可以豐富氏族銘文的研究資料。
    其次,透過歸納整理,也可以看到各個氏族的複合現象。以複合氏族欄位所附的編號繫聯,可以呈現氏族與氏族之間的關係,而複合氏族出土地的呈現,可以直接與構成的單一氏族出土地加以對照比較,來拓展我們對於複合氏族的了解。

    第一章  緒論…………………………………………………1-17 第一節 氏族銘文的定義…………………………………1 第二節 氏族銘文的研究回顧……………………………9 第三節 氏族銘文的研究方法與研究範疇………………15 第四節 氏族銘文的研究意義……………………………17 第二章 氏族銘文的性質………………………………………18-47 第一節 氏族銘文的時代…………………………………19 第二節 氏族銘文的性質…………………………………30 第三節 氏族銘文的內涵…………………………………36 第三章  氏族銘文的界定………………………………………47-70 第一節 單一氏族銘文的判斷原則………………………47 第二節 複合氏族銘文的判斷原則………………………55 第四章 複合氏族銘文的綜合研究…………………………71-143 第一節 「亞」字的討論…………………………… 71-108 第二節 「婦」字的討論……………………………109-126 第三節 「子」字的討論……………………………127-142 第五章  氏族銘文試釋…………………………………………143-160 第六章 商周氏族銘文的整理……………………………… 161-624 第七章 結論………………………………………………625-626 參考書目…………………………………………………………… 627-629

    專書:
    《十三經注疏》,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宋)呂大臨:《考古圖》,收錄於桑行之等編《說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宋)王黼:《博古圖》,收錄於桑行之等編《說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宋)王俅:《嘯堂集古錄》,台北:商務印書館,民55。
    (南宋)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台北:藝文出版社,民60。
    (清)吳榮光:《筠清館金石錄》,收錄於桑行之等編《說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清)吳雲:《兩罍軒彝器圖釋》,收錄於桑行之等編《說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清)吳大澂:《說文古籀補》,台北:商務印書館,民57年。
    (清)王國維:《觀堂集林》,收入《王國維遺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店,1983年。
    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4月新1版。
    丁山:《殷商氏族方國志》(未完稿),歷史研究編輯委員會編輯,北京:中華書局,198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殷墟郭家莊商代墓葬-1982年-1992年考古發掘報告》,北京市: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4-1994年。
    王獻唐,《山東古國考》,齊魯書社,1983年。
    朱鳳瀚:《商周家族型態研究(增訂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朱歧祥:《圖形與文字──殷金文研究》,台北:里仁書局,民93。
    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鎮豪,《商代社會生活與禮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李玄伯:《中國古代社會新研初稿》,據1949年3月開明書店版本影印,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12月。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台北:大通書局,1973年。
    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補摹:《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蘭:《中國文字學》,台北:樂天出版社,民59年。
    唐蘭,《天壤閣甲骨文存考釋》,北平:輔仁大學,1939年。
    高明:《古文字類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
    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6。
    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郭沫若,〈釋須句〉,《金文叢考》,東京:文求堂書店,1932。
    郭沫若,《卜辭通纂附考釋索引》,台灣:大通書局,1976。
    曹兆蘭,《金文與殷周女性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楊希牧,《先秦文化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劉雨、盧岩:《近出金文集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民83。
    趙鵬,《殷墟甲骨文人名與斷代的初步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鍾柏生等合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台北:藝文出版社,民95。

    期刊論文:
    丁驌:〈諸子名〉,《中國文字》第三十四冊,1969年12月。
    于省吾,〈略論圖騰與宗教起源和夏商圖騰〉,《歷史研究》,1959年11期。
    于省吾,〈釋舉〉,《考古》1979年4期,頁353-355。
    于省吾,〈釋黽、 〉,《古文字研究》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頁1-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87年秋安陽梅園莊南地殷墓的發掘〉,《考古》1991年2期,125-142頁。
    中國社會科學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市花園莊54號商代墓葬〉,《考古》2004年第1期,頁7-1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安陽殷墟西區1713號墓的發掘〉,《考古》1986年8期,頁703-712;72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安陽殷墟劉家莊北1046號墓〉,《考古學集刊》(第15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2月,頁359-39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69-1977年殷墟西區墓葬發掘報告〉,《考古》1979年1期,頁27-14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80-1982年安陽苗圃北地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6年2期,頁112-124,13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安陽小屯村北的兩座殷代墓〉,《考古學報》1981年4期,頁491-518。
    山東省博物館:〈山東益都蘇埠屯第一號奴隸殉葬墓〉,《文物》1972年8期,頁17-30。
    王恩田:〈〈金文編.附錄〉中所見的複合族徽〉,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古代文明》(第3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平陰縣博物館籌建處:〈山東平陰洪範商墓清理簡報〉,《文物》1992年4期,頁93-96。
    安陽市文物工作隊:〈1983-1986年安陽劉家莊殷代墓葬發掘報告〉,《華夏考古》1997年2期,頁8-27。
    朱鳳瀚:〈商周青銅器銘文中的複合氏名〉,《南開學報》,1983年3期,頁54-65。
    朱鳳瀚:〈卜辭所見子姓商族的結構〉,《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頁80。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8月,頁76-83。
    沈長云:〈論商周之際的社會變遷〉,《歷史研究》,1997年6期,頁4-21。
    沈兼士:〈從古器款識上推尋六書以前之文字畫〉,1927年3月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東方考古協會年會演講稿,原載於《輔仁學志》一卷一期,今收入《沈兼士學術論文集》,頁67-71。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汪寧生:〈從原始記事到文字發明〉,《考古學報》1981年1期,頁1-44; 147-148。
    何景成:〈亞疑族銅器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頁148-155。
    岐山縣博物館龐文龍、劉少敏:〈岐山縣北郭鄉樊村新出土青銅器等文物〉,《文物》1992年6期,頁72-75。
    李伯謙:〈舉族族系考〉,《考古與文物》1987年7期。收錄於《中國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頁109。
    李伯謙,鄭杰祥:〈後李商代墓葬族屬試析〉,《中原文物》,1981年4期,頁35-37;48。
    李零:〈蘇埠屯的“亞齊”銅器〉,《文物天地》,1992年6期,頁42-45。
    李學勤(晏琬):〈北京遼寧出土銅器與周初的燕〉,《考古》,1975年5期,頁274-279;270。
    李學勤,〈試論孤竹〉,《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2期,頁202-206。
    李學勤,〈論長安花園村兩墓青銅器〉,《文物》1986年1期,頁32-36。
    李學勤,〈西周中期青銅器的重要標尺──周原莊白強家兩處青銅器窖藏的綜合研究〉,《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年1期,頁29-36。
    李學勤,〈考古發現與古代姓氏制度〉,《考古》,1987年3月,頁253-257,241。
    林巳奈夫:〈殷周時代の圖象記號〉,《東方學報》第三十九冊,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68年。頁1-118
    林澐,〈從子卜辭試論商代家族形態〉,《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頁314-336。
    林澐,〈對早期銅器銘文的幾點看法〉,《古文字研究》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頁35-48
    林澐,〈“百姓”古義新解──兼論中國早期國家的社會基礎〉,《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4期,頁193-200。
    林澐,〈花東子卜辭所見人物研究〉,陳昭容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
    胡平生:〈對部分殷商“記名銘文”銅器時代的考察〉,《古文字論集(一)》,西安:《考古與文物》編輯部,1983年,頁88-109。
    胡厚宣:〈殷代封建制度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19-81。
    胡厚宣:〈殷代婚姻家族宗法生育制度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頁97。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82-133。
    唐蘭,〈從河南鄭州出土的商代前期青銅器談起〉,《文物》1973年10期,頁5-14。
    高明,〈“圖形文字”即漢字古體說〉,《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3年。頁9-28。
    徐義華,〈甲骨諸婦考〉,宋鎮豪、肖先進主編:《殷商文明暨紀念三星堆遺址發現七十周年國際學術研會論文集》,頁325-32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8月。
    殷之彝,〈山東益都蘇埠屯墓地和亞醜銅器〉,《考古學報》1977年2期。頁23-24;161-162。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西周鎬京附近部分墓葬發掘簡報〉,《文物》1986年1期,頁1-30。
    陝西周原考古隊:〈陝西扶風莊白一號西周青銅器窖藏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3期,頁1-16。
    郭沫若:〈殷彝中圖形文字之一解〉,《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1931年石印手搞本,又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4》,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頁13-22。
    馮時:〈殷代史氏考〉,《黃盛璋先生八秩華誔紀念文集》,北京: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頁20-30。
    斯維至:〈兩周金文所見職官考〉,《中國文化研究彙刊》(台北:進學書局,民58)。
    曹兆蘭:〈金文女性稱謂中的古姓〉,《考古與文物》2002年2期。頁51-60。
    曹淑琴、殷瑋璋等:〈光國(族)銅器群初探〉,《考古》1990年5期,頁452-458。
    曹淑琴:〈庚國(族)銅器初探〉,《中原文物》1994年5期,頁29-41。
    曹定云:〈”亞其”考-殷墟”婦好”墓器物銘文探討〉,《文物集刊》第2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曹定云:〈“帚好”乃“子方之女”〉,《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8月。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考古學報》1955年1-2期;1956年1-4期。收入王夢旦編《金文論文選》第一輯,香港:諸大書店,1968年。
    陳絜:〈關於商代婦名研究中的兩個問題〉,《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頁234-244。
    張亞初:〈對婦好之好與稱謂之司的剖析〉,《考古》1985年12期,頁1119-1123。
    張光直:〈商王廟號新考〉,《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2),頁155-196。
    張政烺:〈帚好略說〉,《考古》1983年6期,頁537-541。
    張振林:〈試論銅器銘文形式上的時代標記〉,《古文字研究》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頁49-88。
    張振林:〈希白師治學道路初探〉,《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頁57-72。
    張振林:〈對族氏符號和短銘的理解〉,《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頁66-76。
    張懋鎔:〈試論商周青銅器族徽文字獨特的表現形式〉,《文物》2000年2期。46-51;96。
    張懋鎔:〈關於探索“複合族徽”內涵的新思路〉,《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頁183-186。
    張懋鎔:〈一千年來商周青銅器族徽文字研究述評〉,《新史學》第18卷第2期,2007年6月。收錄《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第三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頁3-22。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1933年;後收入《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1月。
    董作賓:〈五等爵在殷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本第3分,1936年。
    裘錫圭:〈釋無終〉,1990年第八屆中國古文字年會論文,後收入《裘錫圭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頁191-199。
    裘錫圭:〈甲骨卜辭中所見的“田”、“牧”、“衛”等職官的研究〉,《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頁343-365。
    裘錫圭:〈關於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級的初步研究〉文載《文史》17輯,1983年,又見《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頁296-342。
    裘錫圭:〈史牆盤銘解釋〉,《文物》1978年3期,頁25-32。
    葛英會:〈金文氏族徽號所反映的我國氏族制度的遺痕〉,《北京文物與考古2》,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頁25-64。
    雒有倉:〈商周青銅器“複合族徽”新探〉,《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頁230-239。
    趙誠:〈諸帚探索〉,《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頁99-106。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0月。
    劉雨:〈殷周青銅器上的特殊銘刻〉,《故宮博物院院刊》1999年4期,頁13-18。
    劉雨:〈金文研究中的三個難題〉,《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三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73-77。
    劉曉暉:〈商周族徽銘文研究述評〉,《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147-153。
    鍾柏生:〈婦妌卜辭及其相關問題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6本第1分,1985年。
    魯實先:〈卜辭姓氏通釋〉,《東海學報》1-1期,民48年6月。
    嚴志斌:〈複合氏名層級說之思考〉,《中原文物》2003年3期,頁34-37;44。。
    嚴志斌:〈商周複合氏名探析〉,《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頁187-191。
    嚴志斌:〈也談“準族徽文字”──讀〈試論商周青銅器族徽文字獨特的表現形式〉〉,《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0年2期,頁63-64,86。。
    嚴志斌:〈商代金文的婦名問題〉,《古文字研究》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嚴志斌:〈商金文中所見的諸子共同作器現象〉,《古文字研究》二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頁240-250。
    麟游縣博物館:〈陝西省麟游縣出土商周青銅器〉,《考古》1990年10期,頁881,942。

    學位論文:
    袁國華:《商周族氏銘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7年6月。
    姚志豪:《商金文族氏徽號研究》,頁13-22。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錢唯真:《商周金文中族氏徽號的因襲與變化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陳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4月。
    何景成:《商周青銅器族氏銘文研究》,吉林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2005年。
    王長豐:《殷周金文族徽整理研究》,鄭州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論文,2006年。
    雒有倉:《殷周青銅器族徽文字綜合研究》,鄭州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論文,2007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