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翊芳
Luo, Yi-Fang
論文名稱: 跨文化比較與華語電影教學--以「死亡」議題為例
An Intercultural Comparative Study of Death in Taiwan and US Movies and Its Integration into Chinese Language Pedagogy
指導教授: 簡瑛瑛
Chien, Ying-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應用華語文學系
Applie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3
中文關鍵詞: 華語教學跨文化教學影視教學教學設計死亡與喪葬文化
英文關鍵詞: Teaching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 Intercultural teaching, Video teaching, Teaching design, Death and funeral culture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19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58下載:6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電影於華語文化教學已開始起步,很多大學都開設了華語電影之相關課程,但教師們的課程規劃各有不同,沒有固定的準則,通常只以華語電影單方面被動輸入中國文化而缺少了與學習者母語文化的對比性。本研究採用跨文化理論中的比較分析法,藉由中西兩部相同議題的電影,比較出不同文化對同一議題所呈現出價值觀與文化思維的差異。
    研究主題為「死亡」文化,「死亡」與出生、成年、結婚等都是全世界共通的文化,也一直是華人所避諱的議題,鮮少成為文化教學的主題,但這卻是人們必經的歷程。此外與「死亡」的相關儀式亦都展現出許多華人的文化脈絡,是一個豐富的文化議題,但怎麼教才適切?本研究發現電影是很合適的教學媒介,不但能具體呈現「死亡」這個抽象的概念,也能從電影情節與臺詞中反映出不同文化模式。
    教學電影則以臺灣的《父後七日》與美國《愛在頭七天》為「死亡」議題的代表文本。《父後七日》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表現出臺灣喪葬文化的繁文縟節、為死者死後旅程所舉行的眾多儀式等,這些傳統「規矩」,導致追憶死者、情感表現都受到限制;而《愛在頭七天》則以較輕鬆的美式幽默呈現,影片中以猶太教服喪七日為主軸,記錄著這七天裡家庭不斷發生的衝突與爭吵,而當服喪落幕後,各自找回家的定義與父親的兒時回憶。
    本研究審視了運用電影於華語教學的相關文獻與諸位教師的課程安排,並整理規劃出一套華語電影的教學模式。教學主題更突破華人對於「死亡」主題的禁忌與跨越以往文化課程以物質文化為主軸的既定框架,以電影為載體,將華語文化課程提升至深層文化與價值觀等範籌。擬以影視相關理論與跨文化理論分析電影文本,作為教案編寫的依據,對於中西電影中死亡文化的探究頗為深刻,藉由跨文化比較之後,兩者文化差異亦更為鮮明。
    最後則將文本分析所得之結論運用於課程規劃之中,針對歐美文化背景之成人學生進行跨文化課程的教案編寫。冀望本研究的分析結果與教案設計能提供華語教師及研究人員作為未來課程安排與學術研究的參考指標。

    Teaching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Chinese films has been gain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Many universities have set up Chinese film courses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vary. There is no fixed teaching guideline for using film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teaching. Teachers often use Chinese films to teach Chinese culture while neglecting the comparison between students’ cultures and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limited studies on 'film assist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anguage pedagogy, even fewer researches focused on 'intangible culture’.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Chinese culture to learners’ culture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wo films with the same theme and to figure out what the differences in values ​​and cultural thinking modes in both western and eastern societies, for example the concept of death, the image of father, the communication differences in high context culture and low context culture.
    Death is the commonly shared topic in all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Death is not only a taboo but also an important event for the Chinese.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films, learners discover the traditional funeral ceremony and the culture hidden within. The use of Chinese films in culture teaching is a useful way for teachers to present abstract culture in concrete way with visul aid.
    This study focuses on a Taiwanese film, 7 Days in Heaven, and the American film, This Is Where I Leave You as two major teaching materials. At first, the two movies are analyzed with the cine-analysis theories.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films, a furthur lesson plan is designed using ASSURE teaching mode. The targeted learners are adult students from Europe and America with language ability of CEFR B2 level in Chinese. The entire course includes six lessons, and every lesson is 55 minutes long.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is study and the lesson plans might serve as basic guidelines for Chinese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目錄...........................................................................................................i 表次..........................................................................................................iii 圖次..........................................................................................................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定義...................................................................7 第四節 文獻探討...................................................................................13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30 第二章 東西方的死亡觀差異--以喪葬文化為例.....................................41 第一節 華人文化的喪葬儀式.................................................................43 第二節 東方文化的死亡觀....................................................................61 第三節 西方文化的喪葬儀式.................................................................66 第四節 西方世界的死亡觀....................................................................72 第五節 喪葬文化反映東西方死亡觀之差異............................................74 第三章 東西方電影的死亡詮釋.............................................................77 第一節 死亡面面觀--以「死亡」為議題的電影大觀..............................78 第二節 淚中帶笑:從《父後七日》看臺灣殯葬文化與生死觀...............86 第三節 再一次聚首當下:從《愛在頭七天》剖析西式喪禮.................110 第四節 中西電影文本比較分析...........................................................124 第四章 教案設計編寫.........................................................................135 第一節 設計概念................................................................................135 第二節 設計範例--以《父後七日》為例..............................................139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161 第一節 研究貢獻.................................................................................161 第二節 研究限制.................................................................................163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164 參考文獻...............................................................................................167

    文學及電影文本
    劉梓潔。《父後七日》。臺北:寶瓶文化,2010。
    蔓菲聯爾創意製作有限公司製作出品。《父後七日》。臺北:群體娛樂,2010。
    強納森‧崔普爾。《如果那一天》。廖玉玲(譯)。臺北:春光,2014。
    華納公司製作出品。《愛在頭七天》。臺北:得利影視,2015。
     Tropper, Jonathan. This Is Where I Leave You. Christian Large Print, 2014.

    中文
    專書
    王文正。《電影文化意象》。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
    王喜絨、李新彬。《比較文化概論》。蘭州:大學出版社,1999。
    王夫子。《殯葬文化學: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讀》。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多元的宗教、禮俗生命與關懷》。
    方漢文。《比較文化新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史坦(Robert Stam)。《電影理論解讀》。陳儒修、郭幼隆(譯)。臺北:遠流電影館,2002。
    朱我芯。《對外華語文化教學實證研究—以跨文化溝通與第二文化習得為導向》。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3。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婚喪習俗口述歷史輯錄》。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沈銀珍。《外語文化教學論叢》。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林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 : 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 》。臺北:文津,1997。
    周慶芳。《臺灣民間殯葬禮俗彙編》。高雄:高雄復文,2005。
    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較文化論集(修訂版)》。中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臺北:水牛,1991。
    柏奇(Burch Noel)。《電影理論與實踐》。李天鐸、劉現成(譯)。臺北:遠流,1997。
    拜華特(Tim Bywater)、索布卻克(Thomas Sobchack)。《電影批評面面觀》。李顯立(譯)。臺北:遠流電影館,1997。
    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文化的理念》。林志忠(譯)臺北:巨流,2002。
    約‧羅伯茨(J.A.G.Roberts)。《十九世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西方的中國形象》。蔣重躍、劉林海(譯)。北京:中華書局,2006。
    道格拉斯‧布朗(H. Douglas Brown)。《原則導向教學法:教學互動的終極指南》。臺北:東華,2003。
    馬敏。《中國文化入門(初版)》。臺北:洪葉文化,2005。
    特納(Graeme Turner)。《電影的社會實踐》。林文淇(譯)。臺北:遠流電影館,1997。
    陸揚。《中西死亡美學》。中國: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強諾提(Giannetti Louis)。《認識電影》。焦雄屏(譯)。臺北:遠流電影館,2005。
    許志偉。《中西文化中的生死觀》。上海 :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國文化常識》。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 ,2004。
    張捷夫。《中國喪葬史》。臺北:文津,1995。
    曹順慶。《比較文學論》。臺北:楊智文化,2003。
    ---。《比較文學:東方與西方》。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中外文化與文論》。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梁光耀。《談電影看哲學》。臺北:中華,2014。
    陳雪飛。《跨文化交流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
    黃麗馨。《平等自主愼終追遠:現代國民喪禮》。臺北:內政部,2012。
    程子誠。《現代電影學 : 開啟成功票房的鑰匙》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
    葉基固。《李安電影的鏡語表達:從文本、文化到跨文化》。臺北:新銳文創,2012。
    楊士賢。《臺灣的喪葬法事:以花蓮縣閩南釋教系統之冥路法事為例》。臺北:蘭臺,2006。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較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愛德華‧霍爾(Edward Twitchell Hall)。《超越文化》。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劉森堯。《電影生活》。臺北:志文出版社,1980。
    劉立行。《影視理論與批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劉紀蕙。《他者之域 : 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臺北市: 麥田出版,2001。
    劉還月、陳阿昭、陳靜芳。《臺灣島民的生命禮俗》。臺北:常民文化出版發行,2003。
    蔡雅薰。《華語文教學導論》。臺北:三民,2008。
    簡瑛瑛、蔡雅薰。《華裔學生與華語教學:從理論、應用到文化實踐》。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4。
    簡瑛瑛。《飛天之女:跨國影像藝術與另類女性書寫》。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
    簡瑛瑛。《女兒的儀典:臺灣女性心靈與文學,藝術表現》。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簡瑛瑛。《 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 文化研究。Vol. 9。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
    簡政珍。《電影閱讀美學》。臺北:書林,1993。
    譚自強。《圖解跨文化交流學》。中國: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

    期刊論文
    王珩。〈華語教師跨文化能力培訓之省思〉。《華語文教學研究》第11卷第1期,2014。頁127-149。
    王珩。〈外語教師之跨文化能力培訓〉。《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第26卷第1期,2012。頁37-58。
    王珩。〈華語問候語的文化背景與其跨文化教學〉。《華語文教學研究》第9 卷第2期,2012。頁33-58。
    王大亮、梅西赫斯特大學世界語言文化系。〈美國漢語多媒體教學實踐與思考〉。《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期,2013。頁47-50。
    王海東。〈試論電影在中高級視聽課中的應用〉。《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2002。
    王薇、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電影課程設置初探〉。《電影評介》。2010。頁74-75。
    石蘭梅、李盈瑩。〈臺灣民俗文化與華語教學:以布袋戲為主軸的跨文化課程〉。華語教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師大應華系,臺灣,2012。
    可可。〈電影「父後七日」觀後回響〉。《中興工程》111,2011。頁138-140。
    朱心怡。〈從〈父後七日〉看臺灣的喪葬習俗〉。《止善》10,2011。頁15- 34。
    余心玫。〈累、淚、捩-我看電影《父後七日》〉。《新使者》121,2010。頁65-67。
    伍淑子。〈用錄影帶教華文〉。《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上冊)》。1990。頁189-196。
    何潔。《作為跨文化傳播媒介的漢語文化教材研究》。上海:中國復旦大學 對外漢語教學 碩士論文,2012。
    李和舫。〈以文化為學習取向的漢語電影教學設計〉。《CHUN –Chinesischunterricht》第24期,2009。頁200-212。
    吳咸宜。〈運用電影於華語文教學的經驗介紹〉。《教學科技與媒體》第36期,1997。頁55-56。
    紀麗君。〈試論李安電影中的多元文化現象-解析“家庭三部曲”〉。《電影評介》第1期,2010。頁5-6。
    柳玉芬。〈海外華語文教師跨語言、跨文化的自我師資培訓〉。《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第2期,2013。頁131-143。
    柳玉芬。〈培育跨語言、跨文化敏感度的華語教師〉。《中原華語文學報》第6期,2010。頁79-99。
    馬春林。〈談電教媒體在漢語教學中的應用〉。《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1991。頁123-124。
    徐凌志韞。〈根據中文電影錄影帶來設計中、高級教材〉。《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上冊)》。1990。頁181-188。
    徐凌志韞。〈近年來美國漢語教學界以電影錄影帶當教材的發展〉。《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1990。頁292-294。
    黃雅歆。〈影像的窗口:「文化與電影」的通識課程設計與思考-以日本明治大學「映像で知る臺灣」通識課程為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24期,2013。頁261-288。
    崔成萍。〈從文化差異到文化共識談華語教學的落實〉。《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上冊)》。1990。頁95-101。
    陳伯瑋、曾煥棠。〈從電影「父後七日」談臺灣的殯葬儀式〉。《中華禮儀》25 ,2011。頁15-19。
    陳建守。〈戲謔的黑色幽默-《父後七日》讀後感〉。《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43,2010。頁72-74。
    陳國明。〈文化價值取向與語言:兼談海外華語文教學〉。《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應用篇(上冊)》。1990。頁39-51。
    陳雅芬、張玲嘉、吳佳容。〈華語電影教材教法〉。信世昌,從語意和語法的互動談語法研究與教學。臺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苗栗,2009.10。
    陳淑娟。〈運用加州柏克萊大學電影片段平臺進行語言和文化意識教學的實例呈現--以二年級華裔班為例〉。第七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臺北,2011。
    陳麗宇。〈海外華文文學多媒體教學設計〉。《第五屆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2010。頁103-114。
    陳麗宇、李欣欣。〈當代初級商務華語教材之文化研究〉。《華語文教學研究》第9卷第4期,2012。頁41-73。
    陳立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華語教學與媒體運用〉。《教學科技與媒體》。第36期,1997。頁50-54。
    張玉玲。〈邁向多媒體的外語教學示範〉。《高雄師大學報》第6期,1995。頁261-286。
    張明芹、棗庄學院文學院。〈運用中文原版電影片段優化對外漢語教學〉。《電影評介》。2011。頁67-69。
    張崇旂。〈從比較文化談臺灣英語學習的文化衝突〉。《興大人文學報》第44 期,2010。頁267-288。
    蔡玲玲。〈從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父後七日」談生命尊重與關懷〉。《應用倫理教學與研究學刊》6.1,2011。頁53-61。
    鄭軍。〈多元文化框架下的跨文化教學〉。《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4期,2007。頁75-78。
    趙睿、首都經貿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漢語國際傳播中電影材料的作用〉。《電影評介》。2010。頁66-67。
    劉麗淑。〈死亡文學與電影探究-《納棺夫日記》與《父後七日》〉。《崑山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2012。頁 257-276。
    劉怡欣。〈探索悲傷輔導運用於大專院校生命教育-以電影父後七日為例〉。《諮商與輔導》301,2011。頁18-20。
    簡瑛瑛、蔣力勻。〈當代臺灣飲食電影與本土華語文化教學:《從飲食男女》到《總鋪師》〉。2014。
    薛玉娥。〈期許一片繁花盛景――電影教學之我見〉。《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999a。頁52-59。
    薛玉娥。〈電影教學課程設計與規劃〉。《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五冊(教學應用組)》。1999b。頁106-118。
    藍安東。〈論漢語會話班裡的錄像教學〉。《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1986。頁502-511。
    顧敏耀。〈影視教材與臺灣文學主題之華語文課程設計─從提升學習動機、文本多元比較到主題寫作引導〉。《藝見學刊》第1期,2011。頁15-28。

    學位論文
    何潔。《作為跨文化傳播媒介的漢語文化教材研究》。上海:中國復旦大學 對外漢語教學 碩士論文,2012。
    李智慧。《針對韓國學生之華語電影教學》。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10。
    金希京。《韓國高中漢語教科書之文化內容及編寫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10。
    周韋伶。《中高級電影華語教學設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華語教學博碩士學位學程 碩士論文,2016。
    高俊江。《華語教師跨文化能力培訓之課程設計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10。
    陳亮妤。《基於體驗文化教學觀之華語中級口語會話教學設計》。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8。
    陳璐珊。《對外漢語初級精讀教材文化項目導入考察與分析》。上海:中國復旦大學 對外漢語教學 碩士論文,2012。
    楊順安。《臺灣道教喪葬禮俗之研究—以旗山鎮為例》。臺北:銘傳大學 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2013。
    鄭婷云。《臺灣漢人當代喪葬禮俗之研究 --以大臺北地區為例》。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2012。
    蔡蓉芝。《由臺華諺語對比看語言與文化》。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2。
    詹筱蔚。《電影華語教學設計》。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7。
    劉鈺。《生肖文化教學課程設計》。上海:中國復旦大學 對外漢語文化教學 碩士論文,2012。
    劉敏瑛。《華語文教師跨文化課室經營之探討》。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8。
    蘇盈年。《華語電影教材設計─以中高級以上學習者為目標》。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12。
    羅鴻雁。《電影融入教學對中學生世界史認知學習之教學設計與實施歷程—希臘、羅馬史之教學個案研究》。臺北:淡江大學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09。

    網址
    《教育部統計查詢網》
    <http: //stats.moe.gov.tw/files/chart/大專校院境外學生在臺留學及研習人數.html>,2016.03.01檢索。
    〈俄國總理:去學中文,雖然難學〉,《中央通訊社》
    <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504180083-1.aspx>2016.03.02,檢索。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華語電影>,2016.03.03檢索。
    《華語文能力測驗》<http://www.tw.org/tocfl/index_c.html>,2016.03.03檢索。
    《新漢語水平考試》<http://www.chinesetest.cn/gosign.do?id=1&lid=0#>,2016.03.04檢索。
    《殯葬文化變遷與殯葬改革》
    <http://www.thinkerstar.com/lu/essays/funeral/reform.html>,2016.03.20 檢索。
    〈五花八門「成年禮」〉,《天下雜誌》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3324>,2016.03.20檢索。
    〈0-1歲寶寶習俗大公開〉,《媽媽寶寶雜誌官網》
    <http://www.mombaby.com.tw/article/0%EF%BD%9E1%E6%AD%B2%E5%AF%B6%E5%AF%B6%E7%BF%92%E4%BF%97%E5%A4%A7%E5%85%AC%E9%96%8B%EF%BC%81-1.html#>,2016.03.20檢索。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BC%8F%E5%A9%9A%E7%A6%AE>,2016.03.20檢索。
    《臺灣殯葬資訊網》<http://www.funeralinformation.com.tw/Detail.php?LevelNo=50>,2016.03.22檢索。
    《臺灣殯葬資訊網》
    <http://www.funeralinformation.com.tw/Detail.php?LevelNo=52>,2016.03.22檢索。
    《生命禮儀與文化詮釋》
    <http://yangy.chinese.nsysu.edu.tw/951life/saaking/12page.htm>,2016.03.25檢索。
    《臺灣殯葬資訊網》<http://www.funeralinformation.com.tw/Detail.php?LevelNo=51>,2016.03.25檢索。
    《臺灣殯葬資訊網》
    <http://www.funeralinformation.com.tw/Detail.php?LevelNo=3794>,2016.03.28檢索。
    《臺灣殯葬網》<http://www.funeralinformation.com.tw/Detail.php?LevelNo=53>,2016.03.28檢索。
    《臺灣殯葬資訊網》<http://www.funeralinformation.com.tw/Detail.php?LevelNo=54>,2016.03.28檢索。
    《死亡的藝術:談殯葬禮儀的古今變遷》
    <http://www.thinkerstar.com/lu/essays/funeral/history.html>,2016.03.30檢索。
    〈時間仍然繼續走─《年少時代》〉,《放映週報》
    <http://www.funscreen.com.tw/fan.asp?F_No=1157>,2016.04.01檢索。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story/7057/1592911>,2016.04.01檢索。
    《臺灣殯葬資訊網》
    <http://www.funeralinformation.com.tw/Detail.php?LevelNo=504>,2016.04.03檢索。
    《奇摩電影》<https://tw.movies.yahoo.com>,2016.04.03檢索。
    〈影展捷報!客家電視電影院《轉屋下》入圍2010首爾電視節最佳導演獎〉,《客家電視》<http://web.pts.org.tw/hakka/newsletter/main_2014.php?ID=540>,
    2016.04.03檢索。
    〈沒有對錯的事,才是最困難的事《轉屋下》Home Coming〉,《痞客邦》
    <http://riverhuang.pixnet.net/blog/post/17051015-沒有對錯的事,才是最困難的事
    《轉屋下home-c>,2016.04.03檢索。
    〈入圍首爾電視節最佳導演獎《轉屋下》透過死亡議題探討家庭核心價值〉,
    《客家電視》<http://web.pts.org.tw/hakka/newsletter/main_2014.php?ID=544>,2016.04.03檢索。
    〈《我的窮爸爸》以後不一定有以後〉,《痞客邦》
    <http://dinosaurs.pixnet.net/blog/post/37996476-《我的窮爸爸》以後不一定有以後>,2016.04.04檢索。
    〈我的窮爸爸〉,《緯來電影臺》
    <http://movie.videoland.com.tw/new_movie.asp?sno=LDN1589>,2016.04.04檢索。
    《奇摩電影》<https://movie.yahoo-leisure.hk/movie/details/22578-臨終囧事>,2016.04.04檢索。
    《程娟官網》<http://joannechengcinema.com/joannecheng/ >,2016.04.05檢索。
    〈RED FAREWELL《喜丧》(2016) 〉,《程娟官網》
    <http://movie.videoland.com.tw/new_movie.asp?sno=LDN1589>,2016.04.05檢索。
    〈即使是最悲傷的離別 也要留住你最美的容顏〉,《痞客邦》
    <http://departures.pixnet.net/blog/post/22906467-【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故事大綱>,2016.04.07檢索。
    〈觸動人心的荒謬:《父後七日》〉,《放映週報》
    <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RV_id=495>,2016.04.08檢索。
    《奇摩電影》<https://tw.movies.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2351>,2016.04.07檢索。
    〈《請來參加我的告別式》贖罪〉,《痞客邦》
    <http://dinosaurs.pixnet.net/blog/post/38028900-《請來參加我的告別式》贖罪>,2016.04.07檢索。
    《奇摩電影》<https://tw.movies.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5568>,2016.04.07檢索。
    《臺灣電影網》<http://www.taiwancinema.com/ct_58894_261>,2016.04.08檢索。
    《父後七日官網》<http://7daysinheaven.blogspot.tw/2010_06_01_archive.html >,2016.04.09檢索。
    〈觸動人心的荒謬:《父後七日》〉,《放映週報》
    <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RV_id=495>,2016.04.08檢索。
    〈父後七日 如何對死亡笑著流淚〉,《臺灣安寧基金會》
    <http://www.hospice.org.tw/2009/chinese/share_view.php?cate=3&info=67>,2016.04.08檢索。
    〈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決審會議紀錄時代多樣性書寫無界限〉,《自由時報》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107163>,2016.04.13檢索。
    〈《父後七日》:今年,不能不看的一部國片 〉,《痞客邦》 <http://tiff2010.pixnet.net/blog/post/8581960%E3%80%90%E9%9B%BB%E5%BD%B1%E8%A9%95%E8%AB%96%E3%80%91%E3%80%8A%E7%88%B6%E5%BE%8C%E4%B8%83%E6%97%A5%E3%80%8B%EF%BC%9A%E4%BB%8A%E5%B9%B4%EF%BC%8C%E4%B8%8D%E8%83%BD%E4%B8%8D%E7%9C%8B>,2016.04.13檢索。
    〈新片推薦:親情喜劇《守喪七日情》〉,《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4/9/17/n4250980.htm>,2016.04.17檢索。
    〈《愛在頭七天》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電影滔客》
    <http://movie.talk.tw/Article.aspx?Article_ID=755>,2016.04.17檢索。
    〈從電影《父後七日》探析臺灣喪禮文化之生死價值蘊涵與社會禮俗〉, <http://zephyr.nsysu.edu.tw/ncl2011/%E6%B5%B7%E5%A0%B1/%E6%9E%97%E9%BE%8D%E5%90%9F/(%E5%85%A8%E6%96%87)%E6%9E%97%E9%BE%8D%E5%90%9F-%E5%BE%9E%E9%9B%BB%E5%BD%B1%E3%80%8A%E7%88%B6%E5%BE%8C%E4%B8%83%E6%97%A5%E3%80%8B%E6%8E%A2%E6%9E%90%E5%8F%B0%E7%81%A3%E5%96%AA%E7%A6%AE%E6%96%87%E5%8C%96%E4%B9%8B%E7%94%9F%E6%AD%BB%E5%83%B9%E5%80%BC%E8%98%8A%E6%B6%B5%E8%88%87%E7%A4%BE%E6%9C%83%E7%A6%AE%E4%BF%97.pdf>,2016.04.20檢索。
    〈教學目標概述〉,<http://dlweb01.tzuchi.com.tw/dl/edu/aboutus/affair_edu/lessons/教學
    目標概述.pdf>,2016.04.29檢索。
    〈影評:《父後七日》拿喪禮來搞笑,又不失尊重的國片佳作〉,
    《父後七日官網》<http://7daysinheaven.blogspot.tw/2010/08/blog-post_06.html>,2016.05.27檢索。
    〈小孩子穿西裝,電影無法超越原著的《父後七日》〉,《痞客幫》
    <http://riverhuang.pixnet.net/blog/post/13582693-%E5%B0%8F%E5%AD%A9%E5%AD%90%E7%A9%BF%E8%A5%BF%E8%A3%9D%EF%BC%8C%E9%9B%BB%E5%BD%B1%E7%84%A1%E6%B3%95%E8%B6%85%E8%B6%8A%E5%8E%9F%E8%91%97%E7%9A%84%E3%80%8A%E7%88%B6%E5%BE%8C%E4%B8%83>,2016.05.27檢索。
    〈父後七日家是愛〉,《PC home個人新聞臺》
    <http://mypaper.pchome.com.tw/iluvcm/post/1332580141>,2016.05.27檢索。
    〈文學猶太版的父後七日:《如果那一天》〉,《痞客邦》<http://ilovecoke.pixnet.net/blog/post/26754367-%E6%96%87%E5%AD%B8%E7%8C%B6%E5%A4%AA%E7%89%88%E7%9A%84%E7%88%B6%E5%BE%8C%E4%B8%83%E6%97%A5%EF%BC%9A%E3%80%8A%E5%A6%82%E6%9E%9C%E9%82%A3%E4%B8%80%E5%A4%A9%E3%80%8B%E3%80%82>,2016.05.27檢索。
    〈愛在頭七天,吵吵鬧鬧點點滴滴都是愛〉,《GIGA CIRCLE》
    <http://tw.gigacircle.com/2242156-1>,2016.05.27檢索。
    〈 愛在頭七天,坦然去接受那份愛〉,《痞客邦》 <http://gogosnow.pixnet.net/blog/post/30358781-%E9%9B%9E%E6%8E%92%E5%BD%B1%E8%A9%95%E3%80%90%E6%84%9B%E5%9C%A8%E9%A0%AD%E4%B8%83%E5%A4%A9%E3%80%91this-is-where-i-leave-you>,2016.05.27檢索。
    〈《愛在頭七天》從磨擦、衝突、不滿、壓抑中看見關心與溫情〉,《火行者精選電影週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A0037/266030/web/>,2016.05.27檢索。
    〈影評:從「笑」談起——關於電影《父後七日》的筆記〉,《人籟》
    <http://erenlai.com/tw/item/5601-2014-02-16-10-15-07.html>,2016.05.27檢索。
    《TOCFL華語詞彙通》
    <http://huayutools.mtc.ntnu.edu.tw/ts/TextSegmentation.aspx>,2016.05.29檢索。
    〈專題報導:猶太人的喪葬儀式〉,
    <http://elibrary.tjc.org/content/cm/zh/article/HS/2005/9/HSM2005_9_23_JoyID_1988.htm>, 2016.08.01檢索。
    〈猶太教墳場〉<http://www.rtedu.hk/minorityhistory/html/jewish.html>,2016.08.01檢索。

    英文
    專書
    Altman, Rick. The video connection: Integrating video into language teaching. Houghton Mifflin College Division, 1989.
    Boyle, Tim. Design for multimedia learning. Prentice-Hall, Inc., 1997.
    Byram, Michael.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7.
    Buckingham, David. Teaching popular culture: Beyond radical pedagogy. Psychology Press,1998.
    Sapir, Edward.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Courier Corporation, 2004.
    Estrada, Peggy, Stephanie Dalton, and Lois Yamauchi. Teaching transformed:Achieving excellence, fairness, inclusion, and harmon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2000.
    Jane Sherman. Using authentic video in language classroom. China: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Jandt, Fred E.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dentities in a global community. Sage Publications, 2015.
    Lustig, Myron W., and Jolene Koeste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Boston, NJ: Allyn and bacon, 2003.
    Lustig, Myron W., and Jolene Koeste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Boston, NJ: Allyn and bacon, 2003.
    Nieto, Sonia. Language, culture, and teaching: Critical perspectives. Routledge, 2009.
    Paige, R. Michael, ed. 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1993.
    Richards, Jack C., and Charles Lockhart.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Schechner, Richard, and Willa Appel. By means of performance: intercultural studies of theatre and ritua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Squire, Kurt. Video Games and Learning: Teaching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in the Digital Age. Technology, Education--Connections (the TEC Series).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234 Amsterdam Avenue, New York, NY 10027, 2011.
    Warschauer, Mark, and Richard Kern. Networ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Concepts and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期刊論文
    Agar, Michael. "The intercultural fra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8.2(1994): 221-237.
    Byram, Michael. Teaching-and-learning language-and-culture. Vol. 100. Multilingual matters,1994.
    Berk, Ronald A. "Multimedia teaching with video clips: TV, movies, YouTube, and mtvU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5.1(2009): 1-21.
    Canale, Michael, and Merrill Swain.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Applied linguistics 1.1 (1980): 1-47.
    Chapelle, Carol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and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3.s1 (2009):741-753.
    Dubois, Michel, and Isolde Vial. "Multimedia design: the effects of relating multimodal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6.2 (2000):157-165.
    Fantini, Alvino E. "A central concern: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About our institution (2000): 25-42.
    Hannigan, Terence P. "Traits, attitudes, and skills that are related to 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ross-cultural train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4.1 (1990): 89-111.
    Herron, Carol,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a Video-Based Curriculum in Teaching Culture."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3.4 (1999): 518-533.
    Herron, Carol, et al. "Using instructional video to teach culture to beginning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 Calico Journal 17.3 (2013): 395-429.
    Jigang, Cai, and Wu Shixing. "The introduc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to the reform of the traditional methodology [J]." Foreign Language World 6 (2003): 001.
    Chen, Li-Chuan, and Wen-Chun Chen. "Cultural Issues dur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11 (2010): 91-122.
    Levy, Mike. "Technologies in use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3.s1 (2009): 769-782.
    Moore, Zena, Betsy Morales, and Sheila Carel.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culture: Results of a state survey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Calico Journal 15.1-3 (2013): 109-128.
    Schmid, Euline Cutrim. "Potential pedagogical benefits and drawbacks of multimedia use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equipped with interactive whiteboard technology." Computers & Education 51.4 (2008): 1553-1568.
    Stigler, James W., Ronald Gallimore, and James Hiebert. "Using video surveys to compare classrooms and teaching across cultures: Examples and lessons from the TIMSS video studie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5.2 (2000): 87-100.
    Taylor, Edward W. "Intercultural competency: A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process."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4.3 (1994): 154-174.
    Zhen, Meng. "On multimedia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J]."Foreign Language World 6 (2006): 001.

    網址
    “ACTFL”<http://www.actfl.org/>,2016.03.05檢索。
    “Olenka Bilash” 
    <http://www.educ.ualberta.ca/staff/olenka.Bilash/best%20of%20bilash/culture.html>,2016.03.10檢索。
    “Everyplans”<https://www.everplans.com/articles/catholic-funeral-traditions>,2016.03.28檢索。
    “BBC”<http://www.bbc.co.uk/religion/religions/christianity/ritesrituals/funerals.shtml>,2016.03.28檢索。
    “BIOS”<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5961>,2016.04.01檢索。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