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趙佳琪
Chao, Chia-Chi
論文名稱: 職能導向人才培訓與訓練發展之研究-以台北金融大樓公司為例
A Research of Competency-base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aipei Financial Center company
指導教授: 余鑑
Yu, Chien
于俊傑
Yu, Chin-Ch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1
中文關鍵詞: 教育訓練職能TTQS
英文關鍵詞: Training, Competency, TTQ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3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教育訓練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只是訓練到底值不值得投資,如何培訓員工成為企業所需的資源,又如何與企業經營策略及目標相結合,成為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上的重要課題;台北金融大樓公司是台灣躍上世界舞台之標的,其組織結構在全台是獨一無二的,近幾年隨著員工角色轉變為策略型功能,希望能夠將教育訓練與公司策略相結合,發展一套切合組織與員工發展需求之訓練策略。因此本研究將以質性個案研究的方法,以「職能導向」的角度出發,首先建構管理與專業職能項目,依據所建構之職能項目運用IPA找出職能缺口,藉此了解工作者必須具備何種能力?或是應該補充哪些能力?最後再運用TTQS Cycle做為訓練規劃的架構。由研究結果可知,在教育訓練規劃時,必須要先評估職能發展之需求,同時得到主管之認同與支持,在組織間充分的宣導與溝通,在訓練需求評估時要以組織策略為本找出職能缺口,並且發展以職能為基礎的訓練發展系統,最後才能確保訓練品質,提升訓練成效。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HRM activities. Effective investment and combination of business goals and strategies is subject to important. Taipei Financial Center is a feature of Taiwan, has a uniqu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n recent years, employees need a training strategy to become a strategic role.
    This research qualitative case study approach to build professional and management functions, the staff must have the ability and need additional training under TTQS Cycle as a framework for planning. The results from the study found tha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development plan first evaluate the function of the demand function to fill the ga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based training system, and finally to ensure quality and improv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 錄 v 表 次 ix 圖 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9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教育訓練 13 第二節 職能之概念 23 第三節 臺灣訓練品質管理系統 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4 第三節 研究步驟 56 第四節 研究對象 59 第五節 研究工具 62 第六節 資料分析 67 第七節 研究預期效益 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71 第一節 職能缺口分析 71 第二節 職能導向訓練規劃分析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1 第二節 管理意涵 117 第三節 研究貢獻 120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5 附 錄 137 附錄一 專家訪談邀請函 139 附錄二 職能模型建構專案-管理職能問卷 142 附錄三 職能模型建構專案-專業職能問卷說明頁 146 附錄四 職能模型建構專案-人資人員專業職能問卷 148 附錄五 職能模型建構專案-總務採購人員專業職能問卷 149 附錄六 職能模型建構專案-法務人員專業職能問卷 150 附錄七 職能模型建構專案-商場帳務人員專業職能問卷 151 附錄八 職能模型建構專案-會計人員專業職能問卷 153 附錄九 職能模型建構專案-資訊服務管理師專業職能問卷 154 附錄十 職能模型建構專案-程式設計專員專業職能問卷 156 附錄十一 職能模型建構專案-銷售、票務、客務人員專業職能問卷 157 附錄十二 職能模型建構專案-規劃室人員專業職能問卷 158 附錄十三 職能模型建構專案-空調/電力/給排水/消防/自動控制/建築人員專業職能問卷 159 附錄十四 職能模型建構專案-中控室人員專業職能問卷 163 附錄十五 職能模型建構專案-商場招商部人員專業職能問卷 164 附錄十六 職能模型建構專案-工務部人員專業職能問卷 165 附錄十七 職能模型建構專案-消防、安全、停車、環境人員專業職能問卷 166 附錄十八 職能模型建構專案-商場行銷部人員專業職能問卷 167 附錄十九 職能模型建構專案-商場客服部人員專業職能問卷 168 附錄二十 職能模型建構專案-商場營運部人員專業職能問卷 169 附錄二十一 課後課程滿意度問卷 170 附錄二十二 年度課程滿意度問卷 171 表 次 表2-1 知識獲取、知識整合與教育訓練關聯性之研究 15 表2-2 教育訓練之方法 21 表2-3 品質體系的定義 33 表2-4 IIP標準十二項指標 40 表2-5 TTQS與ISO、IIP比較 50 表3-1 台北金融大樓公司管理職能構面 63 表3-2 台北金融大樓公司行政管理處職位專業職能 64 表4-1 部門專業職能問卷回收統計資料 73 表4-2 專業職能象限統計表 82 表4-3 專家訪談名單 83 表4-4 六大核心職能構面定義與行為描述 84 表4-5 台北金融大樓公司 2009年訓練架構 87 表4-6 主管管理才能訓練規劃 87 表4-7 「主管共識研討會」訓練規劃 88 表4-8 管理缺口及建議課程主題 89 表4-9 「管理卓越課程」訓練規劃 90 表4-10 「Win Camp建立贏的團隊」訓練規劃 93 表4-11 「簡報高手」訓練規劃 94 表4-12 「Mentor Training」訓練規劃 95 表4-13 「全方位溝通」訓練規劃 96 表4-14 「心智圖法Mind Mapping」訓練規劃 97 表4-15 「專案管理」訓練規劃 99 表4-16 「穿上顧客的鞋子」訓練規劃 100 表4-17 「第二專長全額補助」訓練規劃 101 表4-18 「Power Camp團隊共識活力營」訓練規劃 102 表4-19 「全員通識訓練課程」訓練規劃 103 表4-20 學員條件資格 105 表4-21 課程整體配套設計細項說明 106 表4-22 台北金融大樓公司四層次評鑑模式 107 圖 次 圖2-1 訓練、教育、發展與學習的關係 14 圖2-2 冰山模型 25 圖2-3 職能特性同心圓 25 圖2-4 「職能生命週期」模式 29 圖2-4 PDCA的循環體系圖 34 圖2-5 運用培訓達到組織經營績效要求之分析程序圖 37 圖2-6 培訓輸入輸出流程圖 37 圖2-7 IIP四個核心目標 41 圖2-8 TTQS Cycle五環體制流程圖 44 圖2-9 Kirkpatrick 四階層評估訓練成效 48 圖2-10 ISO10015訓練管理標準—組織事業計畫與訓練流程發展圖 49 圖3-1 本研究架構圖 53 圖3-2 本研究架構流程圖 58 圖3-3 組織架構圖 60 圖3-4 重要-表現程度分析座標圖 67 圖4-1 中階主管管理職能重要程度分析座標圖 72 圖4-2 「管理部人力資源人員」專業職能重要程度分析座標圖 73 圖4-3 「管理部總務採購人員」專業職能重要程度分析座標圖 74 圖4-4 「財務部法務人員」專業職能重要程度分析座標圖 74 圖4-5 「財務部商場帳務人員」專業職能重要程度分析座標圖 75 圖4-6 「財務部會計人員」專業職能重要程度分析座標圖 75 圖4-7 「資訊部資訊服務管理師」專業職能重要程度分析座標圖 76 圖4-8 「資訊部程師設計專員」專業職能重要程度分析座標圖 76 圖4-9 「觀景台營運部」專業職能重要程度分析座標圖 77 圖4-10 「工程營運部-規劃室」專業職能重要程度分析座標圖 77 圖4-11 「工程營運部-中控室」專業職能重要程度分析座標圖 78 圖4-12 「工程營運部-空調/電力/給排水/消防/自動控制/建築組」專業職能重要程度分析座標圖 78 圖4-13 「商場招商部」專業職能重要程度分析座標圖 79 圖4-14 「商場行銷部-行銷人員」專業職能重要程度分析座標圖 79 圖4-15 「商場行銷部-客服人員」專業職能重要程度分析座標圖 80 圖4-16 「商場營運部」專業職能重要程度分析座標圖 80 圖4-17 「商場物管部-工務人員」專業職能重要程度分析座標圖 81 圖4-17 「商場物管部-安全/停車/環境維護人員」專業職能重要程度分析座標圖 81 圖4-18 課程配套規劃 105 圖 4-20 「課程內容部分」、「講師部分」課後滿意度調查 108 圖4-21 2009年與2008年課程設計滿意度比較 109 圖5-1 職能導向教育訓練設計之步驟 117

    一、中文文獻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第十三版)。台北:五南。
    石銳(2003)。人力資源管理與職涯發展。台北:揚智。
    企業訓練聯絡網(2008)。TTQS簡介。2009年3月19日取自http://training.evta.gov.tw/。
    朱建平(2008)。讓訓練的ROI極大化-職能導向的訓練規劃。人資學院專刊。2009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104ehr.com.tw/edm/Events200809/newsletter/nl200809.pdf。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7)。企業訓練聯絡網TTQS 服務團輔導作業規範。台北:職訓局暨全國工業總會。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Q.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美連、林俊毅(2002)。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
    吳啟錦、林文政(2003)。F公司績效評估制度之行為考核量表建立。第九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新竹:中央大學。
    吳雅娸(2003)。管理才能評鑑量表之評估-以A 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瓊治(2002)。知識獲取、知識整合與教育訓練關聯性之研究-摩托羅拉(Motorola)公司之個案分析。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瓊治(2002)。教育訓練績效評估之探討。品質月刊,38(6),37-41。
    呂碧茹(1999)。高科技產業企業文化、經營策略與人力資源發展及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健鴻(2008)。職能生命週期中「就業能力」的定位。中華人事主管協會。2008年12月16日取自http://www.asia-learning.com/Km/News.asp?did=277217250
    李嵩賢(2001)。人力資源的訓練與發展。台北:商鼎。
    李漢雄(2001)。人力訓練與發展。台北:空大。
    李弘暉、吳瓊治(2007)。運用ISO10015 轉換教育訓練投資與企業競爭優勢。品質月刊,43(7), 78-83。
    李正綱、黃金印(2001)。人力資源管理:新世紀觀點。台北:前程企管。
    林文燦(2008)。英國IIP、瑞士ISO10015與台灣TTQS介紹。2009年6月22日取自http://ttqs.evta.gov.tw/upload/98class/98_ev05.ppt
    林兆明(2008)。創造服務品質的企業文化。品質月刊,44(5),33-35。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39-262。高雄:麗文。
    林孟彥(譯)(2003)。Stephen P.Robbins and Mary Coulter著。管理學。台北:華泰。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 (2),122-136
    林政榮(2007)。訓練品質系統(TTQS)之四:基本架構與程序(PDDRO)。2009年3月19日取自http://training.evta.gov.tw/board_info.asp?p=NjYg&t=MTI4&t1=Nzg1&keya=%E6%A1%83%E7%AB%B9%E8%8B%97&w=
    林惠敏(2006)。探討觀光旅館業的組織文化對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私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惠霞(1996)。台北市政府主管人員管理才能發展需求評估之研究-美國聯邦管理才能架構應用於我國之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欽榮(2002)。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
    邱建豪(2008)。國軍新訓單位教育班長管理職能評鑑之研究-360度評鑑法之運用。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詩琁(2007)。台北金融大樓公司打造溝通平台,邁向國際品牌之路。Watson Wyatt Perspective,24-26,2009年4月6日取自於http://www.watsonwyatt.com/asia-pacific/pubs/perspective/docs/WW_Insight_Spring07.pdf
    洪如萍(2005)。企業轉型、人力資源發展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洪榮昭(2002)。人力資源發展:企業教育訓練完全手冊。台北:五南。
    胡雯雯(2002)。台、日、英、德企業教育訓練制度與組織績效關係之 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胡漢寧(2005)。綜合旅行業員工對教育訓練需求之探討。私立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唐昌豪(2008)。2008年TTQS群英會,表揚34家訓練品質卓越單位。2009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2.evta.gov.tw/safe/docs/safe95/userplane/month_display.asp?menu_id=2&submenu_id=472&ap_id=741
    徐兆琪(2004)。業務人員職能量表之建立-以某電子科技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婁敬(2000)。高等教育導入ISO-9000 品質系統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康明旺(2004)。政風人員核心能力與培訓制度之研究。私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火燦(1997)。策略型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
    張添洲(1999)。人力資源-組織、管理、發展。台北:五南
    張雅君(2009)。ISO 10015訓練品質管理系統應用於企業網路化訓練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裕隆(1998)。我國「管理才能評鑑工具」發展及信效度分析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許宏明(1995)。高科技產業的教育訓練制度與組織績效之相關性研究。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許宏明(1995)。高科技產業的教育訓練制度與組織績效之相關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文光(譯)(1988)。村上良三著,人事考核手冊-制度設計與運用。台北:台華。
    陳文輝(2004)。談臺灣ISO的發展。品質月刊,40(2),90。
    陳玉山(1995)。能力基礎途徑應用在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玉琳(2008)。導入策略性訓練體系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TTQS標竿企業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向明(2003)。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陳家慶(2002)。管理與專業職能模式之建立-以C 公司行政部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榮宏、吳玫螢(2000)。E HR醫HR。台北:酷才網。
    陳鳳雅(2008)。職能模式的運用,業務人才的管理與發展。育碁數位科技。2009年5月10日取自於http://www.watsonwyatt.com/asia-pacific/pubs/perspective/docs/WW_Insight_Spring07.pdfhttp://elearning.iiiedu.org.tw/blog/term/78/2008台北金融大樓公司5/186
    童寶榮(2005)。中華電信第二職層主管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同圳(1996)。員工訓練與管理發展。工業雜誌人力培訓專刊,(321),60-64。
    黃明怡(2008)。臺灣北區人才培訓機構採用訓練品質計分卡認証之評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柏翔、陳麗鳳、朱芳葶(2002)。從PDCA管理循環談教育訓練之應用—以新光人壽為個案分析。品質月刊,38(3),9-53。
    黃英忠(1993)。產業訓練論。高雄:三民。
    黃英忠(1998)。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
    黃英忠(2000)。人力資源管理。高雄:三民。
    黃英忠、吳復新、趙必孝(2005)。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空大。
    黃英忠、曹國雄、黃同圳、張火燦、王秉鈞(2003)。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
    黃雅玲(2008)。臺灣北區企業導入與運用臺灣訓練品質系統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中旗(2009)。用心栽培員工,從"職務"「職能」策略展開。育碁顧問專欄。2009年9月17日,取自http://www.aenrich.com.tw/download/20090908.asp。
    楊尊恩、林文政(2004)。職能模式在企業中實施之現況調查。第九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中壢:中央大學。
    葉淑櫻(2006)。壽險業訓練講師專業職能及其重要性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國立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淑櫻、張仁家(2006)。壽險業訓練講師專業職能及其重要性之研究。2006年技職教育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11-524。臺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廖仁傑(2004)。由ISO 10015 與IIP 二個國際標準來談教育訓練人力資源品質的提升。品質月刊,40(10),28-31。
    廖珮妏(2006)。我國半導體產業主管之管理才能與培訓制度之研究。國立宜蘭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趙其文(2002)。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策略、方法、例証。台北:華泰。
    劉亦倫(2007)。影響高、中階主管績效的職能因素探討-以某銀行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蔡士豪(2008)。Kirkpatrick 四層次評鑑模式與Phillips ROI 評鑑模式。2008年12月18日取自http://web.cc.ntnu.edu.tw/~696710275/Kirkpatrick%BBPROI%BAK%ADn-%A4h%BB%A8.doc
    戴幼農(1994)。訓練評核的原則與方法。就業與訓練,12,16-22。
    謝杏慧(2004)。淺論英國人才資本投資驗證制度(IIP)。就業安全半年刊,3(2),30-36。
    謝杏慧(2006)。英國人才投資認可 (Investors in People, IIP) 制度之介紹。2009年9月6日取自http://www.ejob.gov.tw/news/cover.aspx?tbNwsCde=NWS20070622HRR220342&tbNwsTyp=441
    謝宗翰(1993)。企業推行ISO 9000系列品保制度之過程模式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蘇億珊(2006)。企業導入ISO 10015 教育訓練品質系統之可行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二、外文文獻
    AdeQuaTE (2005). ISO10015.Retrieved November 10,2008,from http://www.adequate.international.org/.
    Albert S.(1985). Managing Professional People: Understanding Creative Perform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Anderson P. & Pulich M. (2002). Managerial competencies necessary in 27 today's dynamic health care environment. The health care manager, 1-11.
    Arthur S., George B., Scott S. (1998).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11thed, South 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Becker, G. S. (1964). Human Capital. NY: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Blunch, N. & Castro, P. (2005).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raining revisited: D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matter? Retrieved June 21, 2009, from http://wbln0018.worldbank.org/HDNet/HDDocs.nsf/2d5135ecbf351de6852566a90069b8b6/0b90d3431f58b61585256fc7005f58b9/$FILE/0504web.pdf
    Boyatzis, R. E. (1982). The Competent Manager: 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Dalton, M. (1997). Are competency models a waste? .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51(10), 46-49.
    Draganidis, F.& Mentzas, G. (2006). Competency based management: a review of systems and approache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Computer Security, 14(1), 51-64.
    Drucker, P. F. (2003). 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Dubois, D. D. (1993). Competency-Base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A Strategy for Organizational Change. HRD Press, Inc.
    Fayol, H. (1916). Industrial and General Administration. Paris: Dunod.
    Gatewood, D. R. & Field, S. H. (1998). Human Resource Selection. Orlando, FL:The Dryden Press.
    Hall. (1976). Career in Organizations. Glenview, IL: Foresman.
    Harold K. & Cryil O. (1974). Essential of Manage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Hayes, J. L. (1979). A new look at managerial competence: the AMA model of worthy performance, Management Review, 68(11), 2-3.
    Huang, W.R. & Jacobs, R.L. (2004). Impact of ISO certification o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in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in Taiwan. Proceedings of the 3rd Asian Conference of the Academy of HRD, Seoul Korea, 664-652.
    ISO in brief, Retrieved March 21, 2009, from http://www.iso.org/iso/en/prods-services/otherpubs/pdf/isoinbrief_2005-en.pdf
    Kaufman, R., & Keller, J., & Watkins, R. (1995). “What works and what doesn't: Evaluation beyond Kirkpatrick".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 35(2), 8-12.
    Kirkpatrick, D. L.(1998). Evalution of Training i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 NY:McGraw-Hill.
    Klein, A. L. (1996).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Review. Saranac Lake, 28(4), 31.
    Lawire, J. (1990). “Difference between train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Personal Journal, 69, 44-45.
    Ledford, G. E. (1995). Paying for The Skill, Knowledge, and Competencies of Knowledge Workers.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Review, 27(4), 55-62.
    Mandt, E. J. (1979). A Basic Model of Manager Development. Personnel Journal, 395-400.
    Martilla, J. A. & James, J. C. (1977).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 41(1), 77-79.
    McClelland (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13.
    McGehee , W. & Thayer, P. W. (1961). Training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 NY: Wiley.
    Miborrow, G. (1988). Crafty Management. Management Today, 322-351
    Miller W.L. & Crabtree B.F. (1992). Primary Care Research: A Multimethod Typology and Qualitative Road Map. In: W.L. Crabtree & B.F. Miller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3-28.
    Mincer, J. (1974). 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oss. G. (1987). The trainers handbook for managers and trainer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113-115.
    Nadler, L. & Nadler, Z. (1984). The 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NY:John Wiley & Sons.
    Nordhaun, O. (1993). Human Capital in Organizations: Competence. Training & Learning. Norway: Scandinavian University Press.
    Parry, S. B. (2000). Training: The quest for competence. Taipei:Grand Pacific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Corp.
    Philips, J. J. & Pillips, P. P.(2005). ROI at Work, Alexandria, VA: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 Development.
    Raymond, A. N. (1999). Employee Training & Development. NY︰McGraw-Hill.
    Robinson, D.G. & Robinson, J. C. (1989). Training for Impac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anar-Yiu, L., Ronald, L.J., Wang, B., & Lee, C. (2005). Quality standard of training: Implication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SO 10015. Unreleased working paper, Switzerland: AdeQuaTE.
    Shorlette A. S., Holly J. C., Keisha J.G., Catherine F. R. & William H Weare Jr. (2009). Developing Core Leadership Competencies for the Library Profession. Library Leadership & Management, 23( 2), 63, Chicago.
    Spencer, L. M. & Spencer, S. M. (1993). 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
    Stephen P. R. & Mary C. (2003). Management. NJ:Prentice Hall.
    Steven B.W., Ruth W. & Mary F.(2009) The coming leadership gap: an exploration of competencies that will be in short supp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9, 250.
    Thomas D.R. (2000).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Using A General Inductive Approach. Health Research Methods Advisory Service, Department of Community Health University of Auckland, New Zealand.
    Wexley, K. N. & Latham, G. P.(1981). Developing and Training Human Resource in Organizations. Glenview, IL:Scott Foresman.
    Zemke, R. & Kramlinger, T. (1982). Figuring Things Out: A Trainer's Guide to Needs and Task Analysi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