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游閏雅 Yu, Ruen-Ya |
---|---|
論文名稱: |
近代日本畫在淡水的發展、傳承與風土詮釋:以畫家木下靜涯、陳敬輝為探討中心 The Development, Inheritance and Localization of Modern Japanese Painting in Tamsui: A Study on Kinoshita Seigai and Chen, Ching-Hui |
指導教授: |
黃琪惠
Huang, Chi-hui |
口試委員: |
蔡家丘
Tsai, Chia-chiu 邱函妮 Chiu, Han-Ni 黃琪惠 Huang, Chi-hui |
口試日期: | 2021/10/08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9 |
中文關鍵詞: | 淡水 、地方美術 、木下靜涯 、陳敬輝 、近代日本畫 |
英文關鍵詞: | Tamsui, Local Art History, Kinoshita Seigai, Chen, Ching-Hui, Modern Japanese painting |
研究方法: | 調查研究 、 歷史研究法 、 田野調查法 、 風格分析 、 圖像學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83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8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從地方美術史的視角,關懷「近代日本畫」來到淡水的成因與推廣、傳播的過程,以及戰後仍在淡水存續的現象。1858年清領開港通商後,淡水由於便利的地理位置與優秀的港埠機能,吸引大批外國洋行、傳教士的前往進駐。不僅成為重要的國際性港口,也是多元文化雜揉、彼此交會的場域。日治時期,淡水因鐵路通車便於到達,加上獨特的河港景觀,受到當時遊歷畫家的青睞。筆者梳理日治初期淡水的美術環境,注意到長期定居於此的漢人士紳、淡水基督教長老教會與淡水稅關,在此時期扮演促進淡水藝文活動發展的重要角色
日治中後期則以木下靜涯(1887-1988),陳敬輝(1911-1968)為代表。前者承繼日治初期遊歷畫家的風潮來臺活動,後者則是長老教會馬偕家族的第三代,兩人皆在淡水長住,不約而同選擇當地風土、人物題材出品官辦美術展覽會,反映畫家對淡水的土地認同。追溯木下靜涯與陳敬輝的經歷,可發現兩人都曾接受過日本京都的日本畫訓練。他們從京都移動到淡水的過程,也帶來了京都風格的近代日本畫。透過近代展覽會的機制與畫會、學校教育、藝文雅集等多種管道,這些結合畫家過去所學與淡水風土意象的作品,形成模仿與推廣的現象。其影響甚至延續到了戰後。基於以上幾點,筆者認為淡水在近代日本畫推廣至臺灣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本論文期許能為日本畫在臺灣的在地化,提供一個新的思考方向,也期待能填補淡水地方美術的空白之處。
Modern Japanese painting is under its glorious period in Tamsui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Rule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Rule. After 1858, Tamsui attracted many foreign trading companies and missionaries because of its vital geographic location in East Asia and its well-equipped port. Therefore, Tamsui became not only an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port but a multi-cultural center.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Rule, many artists gathered in Tamsui to sketch because of its convenient railway systems built in 1908 and its unique landscape. Besides, Han gentry (漢人仕紳),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msui (淡水基督教長老教會) and Tamsui Customs Officers’ Residence (淡水稅關) used various ways to promote art activities in Tamsui. From then on, modern Japanese paintings began promoting and developing and were inherited by other artists at that time.
In the middle of the Japanese Colonial Rule, the artists, Kinoshita Seigai (1887-1988), and Chen, Ching-Hui (1911-1968), moved to Tamsui and both chose Tamsui’s customs and figures as their painting themes. Moreover, both of them had learned Japanese painting in Kyoto, so they carried the Japanese painting of Kyoto Style back to Taiwan. They, therefore, integrated the local climate of Tamsui into their Japanese paintings. Through official art exhibitions, Kinoshita and Chen demonstrated their paintings with the new painting style to their audience, and their paintings eve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other painters. In conclusion, Tamsui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not only promoting modern Japanese paintings in Taiwan but developing the new painting style, which integrated the local climate of Tamsui.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dedication,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modern Japanese painting in Tamsui from Japanese Colonial Rule to Republic of China Rule from a perspective of local art history.
The first section start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art climate in Tamsui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Rule to Japanese Colonial Rule. The second part moves on to describe Kinoshita Seigai’s and Chen, Ching-Hui’s Japanese paintings of Tamsui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sts and Tamsui and to elaborate on the process of Japanese painting development in Tamsui. For one thing, Kinoshita and Chen incorporated the features of Tamsui’s climate into their artistic creations and new painting techniques. For another, Kinoshita and Chen were devo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painting and artistic environment in Tamsui through artists gathering (雅集), art association, and modern art education.
一、戰前臺灣與日本公文文書
〈小野田成美恩給証書送付(臺北廳)〉,《大正二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九卷秘書》,1913年8月1日,典藏號:00002096004,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川田高之助ニ恩給證書送付ノ件〉,《明治四十三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四卷秘書》,1909年12月2日,識別號:00001603017,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台湾島外国人居留地堺界確定一件〉,《外務省外交史料館戦前期外務省記録・3門・通商12類・土地及建物2項・居留地及雜居地》,番號:B12082556500,1896。
〈私立淡水中學校設立認可〉,《大正三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四十二卷教育》,1914年1月1日,典藏號:00002261001,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私立淡水中學設立認可ノ件〉,《大正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四七卷教育》,1922年9月27日,典藏號:00003417008,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私立淡水中學學則一部改正ノ件〉,《大正十三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三十九卷教育》,1924年8月1日,典藏號:00007249016,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阿緱廳屬高橋精一國語學校助教授ニ任用ノ件〉,《明治三十九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進退第十八卷秘書》,識別號:00001239052,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故萱嶋茂樹妻萱嶋アイ扶助料証書下賜〉,《大正十四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十七卷秘書》,1925年9月1日,識別號:00003881001,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昭和十五年七月煙草賣捌人並ニ匿名組合員戶籍謄本綴(3)〉,《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識別號:TMB0606226,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
〈昭和十五年七月煙草賣捌人並匿名組合員履歷書綴〉,《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識別號:TMB1305020,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
〈多田榮吉〉,《昭和三年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酒類賣捌人申請書第二冊ノ五》,1928,典藏號:00102971019,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財團法人私立淡水中學及私立淡水女學院維持財團經費州費補助認可指令案〉,《昭和十二年國庫補助永久保存第九十四卷臺北州費補助認可關係書》,1937年,典藏號:00010735015,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須賀金之助恩給証書送付ノ件〉,《大正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七卷秘書》,1918年12月1日,典藏號:00002784023,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私立淡水女學院設立認可ノ件」,〈大正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一四八卷教育〉,《臺灣總督府檔案》,1922年,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3418004。
二、戰前文獻史料
(一)戰前期刊文獻
〈防空帽〉,《臺灣美術》3期(1944),夾頁1。
〈淡水稅關五十會沿革略〉,《五十會》2期(1905),頁14-15。
〈淡水學園の繪畫館を覗く〉,《南方美術》1卷3期(1941),頁18-19。
〈第九回臺灣美術展覽會畵報〉,《臺灣教育》,無頁碼。
〈臺北通訊〉,《臺灣教育》401期(1935),頁99-107。
川島理一郎,〈從烏來到淡水-臺灣風物記之一〉,《中央美術》,1929年1月。
中村敬輝,〈回顧十年〉,《淡水學園叢書第五篇-創立滿三周年記念哥文集》(淡水:淡水學園,1941),頁45-51。
木下靜涯,〈淡水港〉,收入《隨筆 新南土》(臺北:南方圈社,1942),頁21。
木下靜涯,〈臺展日本畫的沿革〉,《東方美術》,1939年10月。
林茂生,〈內地宗教界近聞〉,《臺南府城教會報》,第326卷(1912),頁8。
青山茂,〈臺展を見て〉,《臺灣教育》388期(1934),頁50。
偕叡廉,〈吳廷芳傳道ê小傳〉,《芥菜子》41號532卷(1929年7月),頁20。
陳清義,〈恩師の思ひ出〉,《淡水學園叢書 第二篇 マッカイ博士の業蹟》(淡水:淡水學園,1939),頁137-141。
蔡雲巖,〈近代東洋畫の考察〉,《臺灣遞信協會》171期(1939年10月9日),頁108-110。
蔡雲巖,〈美術鑑賞に就て〉,《臺灣遞信協會雜誌》146期(1934年4月1日),頁40-43。
蔡雲巖,〈誰にでも描ける日本畫の描き方(一)〉,《臺灣遞信協會雜誌》216期(1940年3月19日),頁61-64。
蔡雲巖,〈誰にでも描ける日本畫の描き方(二)〉,《臺灣遞信協會雜誌》217期(1940),頁58。
樵村丸毛恒草,〈漢詩(乙巳一月三日記快)〉,《五十會》3期(1905),頁52。
(二)戰前書籍圖錄文獻
小林松僊,《臺灣風景六題》,臺北:杉田書店,1907。
山崎有信,《彰義隊戦史》,東京:隆文館,1904。
川島正太郎,《現今名家書画鑑》,東京:真誠堂,1902。
中村茂夫,《在臺の信州人》,臺北:日本公論社臺灣支局,1925。
中等教科書協會,《中等教育諸学校職員録大正10年》,東京:中等教科書協会,1926。
中等教科書協会,《中等教育諸学校職員録昭和2年》,東京:中等教科書協会,1927。
中等教科書協会,《中等教育諸学校職員録昭和3年》,東京:中等教科書協会,1928。
中等教科書協会,《中等教育諸学校職員録昭和5年》,東京:中等教科書協会,1930。
中等教科書協会,《中等教育諸学校職員録昭和6年》,東京:中等教科書協会,1931。
中等教科書協会,《中等教育諸学校職員録昭和10年》,東京:中等教科書協会,1935。
中等教科書協会,《中等教育諸学校職員録昭和11年》,東京:中等教科書協会,1936。
內藤素生,《南國之人士 完》,臺北:臺灣人物社,1922。
片岡巖,〈臺灣人の食物〉,《臺灣風俗誌》,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
永田城大,《臺灣發展と功勞者の足跡》,臺北:實業之臺灣社,1936。
石川柳城,《稗海楂程》,臺北府:出版單位不詳,1909。
羽賀銀松編,《高砂文雅集》,臺北:高砂文雅集社,1917。
作者不詳,《臺灣人士鑑》,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新民報社,1937。
杉山靖憲,《臺灣名勝舊蹟誌》,東京:臺灣總督府,1916。
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校友會編,《二葉:創立第五十年記念号》,京都:市原印刷所,1930。
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校友會編,《京都市立絵画専門学校第二一回・京都市立美術工芸学校第三八回卒業製作品図録》,京都:芸艸堂,1931。
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校友會編,《京都市立絵画専門学校第二二回・京都市立美術工芸学校第三九回卒業製作品図録》,京都:芸艸堂,1932。
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校友會編,《京都市立絵画専門学校第十九回・京都市立美術工芸学校第三十六回卒業製作品図録》,京都:芸艸堂,1929。
東京府,《東京勧業博覧会美術館出品図録 日本画之部》,東京:審美書院,1907。
松本竜之助,《明治大正文学美術人名辞書》,大阪:立川文明堂,1926。
林錫慶,《東寧墨蹟》,臺北:東寧墨蹟編纂會,1933。
春蘭道人、秋菊道人編,《当世画家評判記》,東京:文禄堂,1903。
柯設偕,《詩美の鄉 淡水》,臺北:臺灣評論社,1930。
秋惠文庫、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編,《他們的年代-重返1930:秋惠文庫收藏繪畫展》,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17。
宮城縣農商課編,《宮城縣漁具圖解》,宮城縣:山口德之助,1888。
馬場籍生,《名古屋百紳士》,名古屋:名古屋紳士發行所,1917。
馬場籍生,《名古屋新百人物・續》,名古屋:珊珊社,1922。
高橋月海,《臺灣名所》,臺北:杉田書店,1907。
梅沢和軒,《南画史要》,東京:国史講習会,1922。
淡水公學校,《淡水名所舊跡案內》,淡水:淡水公學校,年代不詳。
淡水郡役所,《淡水郡勢要覽 昭和九年》,淡水郡:淡水郡役所,1934。
陳文舉,《皇紀二千六百一年 私立淡水中學校 第二回卒業 記念寫真帖》,淡水:成真寫真館,1941。
臺灣總督府,《臺灣列紳傳》,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1916。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淡水地方ノ漁業調査報告》,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189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殖產局出版第六二五號 工場名簿》,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3。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殖產局出版第六六一號 工場名簿》,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4。
三、日治時期官報與民間報紙
(一)《官報》
「入學許可(臺北帝大)」,〈昭和6年4月臺灣總督府報第1230期〉,《臺灣總督府(官)報》,1931年4月26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31230a006。
「證書授與式(臺北帝大)」,〈昭和9年4月臺灣總督府報第2069期〉,《臺灣總督府(官)報》,1934年4月8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32069a006。
(二)《府報》
〈私立淡水中學校設立認可〉,《府報》,1922年10月29日。
〈卒業證書竝修了證書授與(臺北師範學校)〉,《大正14年3月臺灣總督府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92503。
(三)《大阪朝日新聞臺灣版》
〈官展第一年アトリエ訪問記-通稱『淡水の親父』野人画家木下靜涯氏〉,《大阪朝日新聞臺灣版》,1938年10月26日。
(四)《臺灣日日新報》
〈一生を海底線に捧げた 萱島茂樹氏逝く〉,《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2月10日,版5。
〈士林街蔡雲岩氏〉,《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1月9日,夕刊版4。
〈女學院時代から 繪が好きで 林氏玉珠氏に代つて父親林氏は語る〉,《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10月20日,版9。
〈小林松僊畵伯〉,《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6月1日,版5。
〈小品畫展覽會〉,《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2月17日,版2。
〈今年の臺展 南畫への新傾向 變り種子は少ない〉,《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11月1日,版2。
〈六硯會發會式〉,《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6月11日,夕刊,版2。
〈天田老師將任稻江布敎〉,《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4月3日,版4。
〈天田策道師逝く〉,《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4月12日。
〈日本基督敎會(東門外街)〉,《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10月10日,版2。
〈日本畫協會 作品展覽會〉,《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1月23日,版4。
〈日本畫協會 作品展盛況〉,《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1月25日,版2。
〈日本畫協會展を見る〉,《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10月14日,版7。
〈木下氏個人展覽會〉,《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12月24日,版5。
〈打狗 繪畫展覽會〉,《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4月23日,版3。
〈本島人牧師の遊學〉,《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4月17日,版7。
〈全庄擧つて 正廳を改善 正面に神武天皇の御尊像を奉安〉,《臺灣日日新報》,1937年10月20日,版5。
〈共進會中開書畫會〉,《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3月29日,版4。
〈名人往來 畫家大擧來〉,《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1月6日,版5。
〈吳氏受賞記念狀〉,《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7月24日,夕刊版4。
〈京都繪畫專門 紛議解決せん〉,《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5月2日,版1。
〈京都繪畫學校紛擾問題〉,《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5月20日,版2。
〈來臺畫伯多於鯽〉,《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1月8日,夕刊版3。
〈抽籤畫會〉,《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5月16日,版6。
〈芝皓會の作品 ホテルに於ける新畫〉,《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2月9日,版7。
〈芝皓會同人作畫陳列會 八九兩日ホテルに〉,《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2月7日,版7。
〈洋畫家高橋唯一氏が 十年ぶりに臺灣へ歸つて來た〉,《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8月13日,夕刊02。
〈秋夜登紅毛樓有感〉,《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12月4日,版1。
〈書畫大會〉,《臺灣日日新報》,1901年5月4日,版2。
〈書畫家遊基〉,《臺灣日日新報》,1914年12月18日,夕刊版3。
〈書畫展覽會續報〉,《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10月17日,版6。
〈海南島の動植物に關する講演會〉,《臺灣日日新報》,1941年2月13日,夕刊版2。
〈衰微した淡水港 新施設によつて之を生かしたい 淡水街民の嘆願〉,《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8月16日,版3。
〈送別圍碁會〉,《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4月9日,版5。
〈國語を解しない 敎師は全部一掃 淡中當局が誠意を披瀝〉,《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 4月27日,版7。
〈從北投到淡水(三) 森香雨寫生〉,《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1月22日,版5。
〈從北投到淡水(四) 森香雨寫生〉,《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1月23日,版6。
〈從北投到淡水(五) 森香雨寫生〉,《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1月24日,版5。
〈從北投到淡水(六) 森香雨寫生〉,《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1月25日,版5。
〈從北投到淡水(七) 森香雨寫生〉,《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1月26日,版5。
〈淡中に愛想を盡かし 二敎師、斷然辭職 國民敎育に對する無理解、不誠意を憤つて〉,《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6月4日,夕刊版2。
〈淡中の移讓問題 愈よ正式に決定 婦女義塾と共に敷地を九萬圓で 新財團が買收する〉,《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8月16日,版11。
〈淡中撲滅方を陳情 市民大會の代表 今川知事を訪問/決議〉,《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4月29日,版15。
〈淡中撲滅期成 同盟會が蹶起〉,《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3月13日,版7。
〈淡水 木下靜涯氏筆〉,《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1月1日,版5。
〈淡水の冷味(溪仙氏寫)〉,《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4月3日,版7。
〈淡水の畵會〉,《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7月27日,版2。
〈淡水中學 禁用島語 期徹底施行〉,《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4月6日,版8。
〈淡水中學、女學院を督府で大改新斷行 大浦視學官が極祕に內容調査〉,《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4月20日,版7。
〈淡水中學の國民精神作興 黑住敎頭より州へ報告〉,《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5月19日,版7。
〈淡水中學校長有坂氏に決定〉,《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12月27日,版11。
〈淡水公會堂建設〉,《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3月28日,版2。
〈淡水海浴 韻四豪 左九右十九〉,《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8月14日,版6。
〈淡水區役場樓上作〉,《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6月21日,版6。
〈淡水港灣施設 期盟會の趣意と陣容〉,《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8月16日,版3。
〈淡水街長後任 陳情郡守〉,《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7月7日,夕刊,版4。
〈淡水寫眞協會〉,《臺灣日日新報》,1903年6月20日,版2。
〈淡水寫真協會〉,《臺灣日日新報》,1903年9月27日,版7。
〈淡水寫真會〉,《臺灣日日新報》,1903年8月13日,版2。
〈淡水懇談會生る〉,《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8月19日,版3。
〈淡水繪畫展覽會〉,《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月29日,版5。
〈淡水鐵路〉,《臺灣日日新報》,1900年11月15日,版3。
〈第三回栴檀社 出品之我觀〉,《臺灣日日新報》,1932年06月28日,夕刊,版4。
〈善教得人〉,《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2月14日,版4。
〈惠邀遊歷〉,《臺灣日日新報》,1902年12月11日,版4。
〈惠邀遊歷承前〉,《臺灣日日新報》,1902年12月12日,版4。
〈惠邀遊歷承前〉,《臺灣日日新報》,1902年12月16日,版4。
〈惠邀遊歷承前〉,《臺灣日日新報》,1902年12月17日,版4。
〈無絃琴〉,《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1月28日,版2。
〈無腔笛〉,《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5月4日,版4。
〈畫伯蒞臺〉,《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5月13日,版5。
〈畫家森香雨氏〉,《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1月7日,版5。
〈圓山臨濟寺の晉山式〉,《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6月13日,版6。
〈新任淡水區長〉,《臺灣日日新報》,1914年9月26日,版6。
〈新竹郵筒/教習得人〉,《臺灣日日新報》,1905年7月28日,版4。
〈楓葉荻花〉,《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8月18日,版5。
〈楓葉荻花〉,《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9月3日,版5。
〈畵聲會組織〉,《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11月10日,版7。
〈當て唄はれた 風流判事 藤波千溪氏 臺北滯在中〉,《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5月1日,版2。
〈載筆南征〉,《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9月14日,版5。
〈載筆遊蘭〉,《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5月16日,版5。
〈達觀樓玩月庚韻〉,《臺灣日日新報》,1913年9月23日,版6。
〈達觀樓玩月庚韻〉,《臺灣日日新報》,1913年9月24日,版6。
〈臺北の書畫界〉,《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9月29日,版5。
〈臺北風景六題と臺灣名所〉,《臺灣日日新報》,1907年4月13日,版5。
〈臺北俱樂部之書畫展覽會〉,《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12月26日,版5。
〈臺南繪畫展覽會〉,《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2月23日,版7。
〈臺展アトリヱ巡り(一一) 水溫む池畔の群鷺を描く 日本畫=野間口墨華氏〉,《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9月17日,版5。
〈臺灣を去つて一年目 繪を習ひ初めて四年目 に入選したとは夢の樣です と恩師に書を寄せた新野貫一氏〉,《臺灣日日新報》,1922年10月20日,版7。
〈臺灣日本畫協會 第二囘研究會〉,《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2月15日,版2。
〈臺灣日本畫協會 第三囘研究會 淡水に開催〉,《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3月15日,版2。
〈臺灣日本畫會の淡水席畫成功〉,《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8月13日,版2。
〈臺灣日本畫會第一囘作品 綠蔭漁樂 會員木下靜涯〉,《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月20日。
〈臺灣博物會總會講演會も開催〉,《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2月24日,夕刊版2。
〈艋教會主日學祝〉,《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12月30日,版4。
〈裱具術之進步〉,《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10月1日,版3。
〈墨鳳社中の寫生會〉,《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2月27日,版7。
〈播道成績〉,《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11月20日,版5。
〈學事彙報 自在畵臨本の新作〉,《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10月9日,版2。
〈翰墨因緣 吳氏隸書好評〉,《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9月12日,夕刊版4。
〈貓士林街社子 許眺川氏筆〉,《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1月7日,版4。
〈靜涯小品展觀〉,《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2月23日,版7。
〈靜涯畫伯展覽會〉,《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12月2日,版7。
〈臨濟宗後任住職〉,《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5月7日,版6。
〈蟬琴蛙鼓〉,《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5月10日,版3。
〈鐵路開式〉,《臺灣日日新報》,1901年9月26日,版3。
〈鐵路興工〉,《臺灣日日新報》,1900年6月30日,版3。
〈觀音山 木下靜涯氏筆〉,《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1月1日,版5。
〈觀音山凌雲禪寺 開山院の開堂式 多數の信徒參會の上崇嚴に行はる〉,《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9月27日,版5。
N生,〈臺展を觀る(完)〉,《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11月3日,版6。
大高文濤,〈東洋畫部瞥見 時代の流れを把握せよ 大高文濤/第三室〉,《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10月25日,版6。
批評家,〈臺展を考察す(下)〉,《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11月7日,版3。
林子禎,〈達觀樓訪以南社兄賦呈卽次其別逸園懷諸友人瑤韻〉,《臺灣日日新報》,1913年8月2日,版3。
林鹿二,〈臺展漫評 東洋畫を觀ろ/第三室〉,《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10月29日,版3。
林搏秋,〈達觀樓玩月 庚韻 左元右臚〉,《臺灣日日新報》,1913年9月23日,版6。
柯設偕,〈淡水の復興 景勝地として〉,《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6月22日,夕刊版3
洪以南,〈敬次石川詞伯重遊清國留別瑤韻〉,《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3月17日,版1。
洪以南,〈石川柳城詞伯重遊南淸謹次留別瑤韻詩以送之〉,《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3月27日,版1。
洪以南,〈別逸園寄懷諸友并索惠和〉,《臺灣日日新報》,1913年6月5日,版3。
洪以南,〈登荷蘭舊砲臺〉,《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3月25日,版6。
洪以南,〈登荷蘭舊砲臺 和舜五詞兄韻〉,《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3月25日,版6。
洪以南,〈達觀樓晚眺 敬和瑤韻〉,《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6月16日,版3。
洪以南,〈席上呈田邊碧堂先生〉,《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5月23日,版4。
高橋精一〈開設麗光洋畫館〉,《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6月4日,版4。
野村幸一,〈六硯會に望む〉,《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6月12日,夕刊版3。
潤庵生,〈達觀樓上留別瀛桃兩社諸兄即請誨止〉,《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9月13日,版4。
謝汝銓(雪漁),〈達觀樓玩月 庚韻 左元右臚〉,《臺灣日日新報》,1913年9月23日,版6。
魏清德(潤庵),〈達觀樓玩月 庚韻 左眼右花〉,《臺灣日日新報》,1913年9月23日,版6。
鷗亭生,〈第一回臺展評〉,《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0月30日,版5。
鷗亭生,〈臺展評 東洋畫部(一)〉,《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0月30日,版5。
(五)《臺灣時報》
木下靜涯,〈臺灣美術展覽會概評-東洋畫鑑查雜感〉,《臺灣時報》,頁24。
村上無羅,〈臺灣畫壇人物論-木下靜涯論〉,《臺灣時報》(1936年11月),頁118-125。
鄉原古統,〈臺灣美術展十週年所感〉,《臺灣時報》(1936年10月)。
(六)《臺灣新民報》
〈アトリヱ巡り(十六)〉,《臺灣新民報》,1933年10月7日,版6。
〈特選の人々從來の誤解を一掃した〉,《臺灣新民報》,1933年10月26日,版5。
木下靜涯,〈世外莊漫語-臺展回顧〉,《臺灣新民報》,1937年1月15日。
王昶雄作,陳敬輝繪,〈淡水河の漣〉,《臺灣新民報》,1939年8月21日。
(七)《臺灣教會報》
〈大典記念的博覽會〉,《臺灣教會報》369卷(1915年12月),頁5-6。
〈京都大典ê狀況〉,《臺灣教會報》370卷(1916年1月),頁7。
二、專書圖錄
《臺灣北部長老教會姓名簿》,未出版。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圖書,1988。
田中淳,《画家がいる「場所」-近代日本美術の基層から》,東京:ブリュッケ株式會社,2005。
田島達也,《京都日本画の誕生-巨匠たちの挑戦》,京都:京都市立芸術大学,2010。
田島達也、橘凜、酒井十詩惠、松浪千紘等編,京都市立芸術大学,《遷る学舎:画学校から芸大まで(御苑・吉田・今熊野・沓掛)》,京都:京都市立芸術大学,2018。
白適銘,《日盛・雨後・木下靜涯》,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7。
白適銘、江秋瑩編著,《世外遺音:木下靜涯舊藏畫稿作品資料研究》,臺北:藝術家,2017。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臺灣地方發展史全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佐藤道信,《明治国家と近代美術-美の政治学》,東京:吉川弘文館,2007。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2008。
吳景欣,《融會・至真・蔡雲巖》,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8。
李淑珠,《表現出時代的「Something」:陳澄波繪畫考》,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2。
李進發,《日據時期臺灣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3。
阪口直樹,《戰前同志社の臺灣留學生》,東京:白帝社,2002。
京都市立芸術大学百年史邊纂委員會編,《百年史:京都市立芸術大学》,京都:京都市立芸術大学,1983。
京都市美術館、京都新聞社,《栖鳳・松園本画と下绘展》,京都:京都新聞社,1994。
周宗賢主編,《淡水學學術研討會—過去・現在・未來論文集》,臺北:國史館,1999。
周明德,《海天雜文》,臺北縣:臺北縣文化中心,1994。
和辻哲郎著、陳立衛譯,《風土:人間學的考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東京文化財研究所企画情報部編,《昭和期美術展覧会の研究 戦前篇》,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09。
東京国立博物館、日本美術院編,《近代日本美術の軌跡:日本美術院創立一〇〇周年記念特别展》,東京:東京国立博物館,1998
林玉珠,《林玉珠膠彩畫選集》,臺北:日茂彩色印刷公司,1998。
林柏亭,《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
林曼麗總編輯,《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臺北:臺北教育大學MoNTUE北師美術館,2020。
邱琳婷,《臺灣美術史》,臺北:五南,2015。
施慧明,《嫋嫋.清音.陳敬輝》,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洪致文,《臺灣漢詩人洪以南的現代文明旅遊足跡》,臺北:臺師大地理系,2010。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
宮内庁三の丸尚蔵館編,《名所絵から風景画へ-情景との対話》,東京:宮内庁,2017。
偕叡理著,王榮昌、王鏡玲等翻譯,《馬偕日記(1871-1901)》,臺北:玉山社,2012。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臺灣早期書畫專輯》,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3。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2001年淡水學學術研討會歷史、生態、人文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3。
淡江中學編,《淡江中學畢業紀念冊》,淡水:淡江中學,1962。
淡江中學編,《淡江中學畢業紀念冊》,淡水:淡江中學,1965。
郭松年,《望鄉: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臺北:馬可孛羅,2018。
陳俊哲、張子隆,《淡水藝文中心雙週年特展:陳敬輝》,淡水:淡水鎮公所,1995。
喬治・萊斯里・馬偕著,周學普譯,《臺灣研究叢刊第六九種 臺灣六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黃美娥、謝世英撰文;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魏清德舊藏書畫》,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
黃繁光等編,《淡水鎮誌上冊(大事記、沿革志、地理志、社會志)》,新北市:淡水區公所,2013。
雷德侯著、張總等譯,《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北京:三聯書店,2014。
臺北縣立文化中心編,《畫山畫水畫阮淡水-李永沱畫冊》(臺北縣:臺北縣政府文化局,1993)。
臺灣省第二十一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編,《臺灣省第二十一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畫刊》,臺北:同編者,1966。
臺灣省第二十二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編,《臺灣省第二十二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畫刊》,臺北:同編者,1967。
臺灣省第二十三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編,《臺灣省第二十三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畫刊》,臺北:同編者,1968。
臺灣省第二十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編,《臺灣省第二十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畫刊》,臺北:同編者,1965。
臺灣省第十七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編,《臺灣省第十七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畫刊》,臺北:同編者,1963。
臺灣省第十九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編,《臺灣省第十九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畫刊》,臺北:同編者,1964。
臺灣省第十五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編,《臺灣省第十五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畫刊》,臺北:同編者,1960。
臺灣省第十六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編,《臺灣省第十六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畫刊》,臺北:同編者,1962。
臺灣省第十四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編,《臺灣省第十四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畫刊》,臺北:同編者,1959。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臺北:人光出版社,2000。
蔡雲巖著,林皎碧、島田潔翻譯,《溪谷流水:膠彩畫的基礎》,臺北:藝術家,2018。
蔡葉偉發行,吳嘉榮總策劃,《淡水鎮志 下冊(宗教禮俗志、文化志、觀光志、人物志)》,新北市:新北市淡水區公所,2013。
鄭文彰、蔡長鐘編,《汲古潤今:臺灣先賢書畫專輯》,臺南:臺南縣政府,2003。
蕭瓊瑞,《千濤拍岸:臺灣美術一百年》,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
賴永祥,《教會史話 第三輯》,臺南:人光出版,1990。
顏娟英,《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2001。
蘇文魁、王朝義,《八角塔下-淡江中學校史》,新北市:新北市淡江高中,2019。
三、期刊論文
五十嵐公一,〈如雲社の出発点:京狩野家資料を手掛かりにして〉,《芸術:大阪芸術大学紀要》39期(2016),頁27-34。
切原勇人,〈瀬尾南海展を終えて〉,《黎明館調査研究報告》28期(2016),頁85-94。
卞鳳奎,〈洪以南對新思潮受容之探討〉,《臺北文獻》直字167期(2009),頁239-258。
王白淵,〈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文物》3 卷 4 期(1995),頁16-64。
王怡茹、林聖欽,〈港口、信仰與地方社會:清代淡水地方社會之形成與多元信仰發展〉,《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3期(2014),頁1-42。
王資淳,〈戰前日本畫中Moga形象初探-以榎本千花俊作品為例〉,《議藝份子》21期(2013),頁83-97。
北澤憲昭,〈「日本画」概念の形成に関する試論〉,收入《境界の美術史-「美術」形成史ノート》(東京:星雲社,2005),頁131-217。
吳恩典,〈張伯滿牧師專訪〉,《長老教會七星通訊》76期(2006),無頁碼。
吳婷玉,〈以傳教士的精神奉獻美術教育:藝術家陳敬輝的生平軼事〉,《典藏藝術》37 期(1995),頁 158-161。
吳景欣,〈木下靜涯的舊藏畫稿作品與蔡雲巖繪畫之傳承關係〉,收入《世外遺音:木下靜涯舊藏畫稿作品資料研究》(臺北:藝術家,2017),頁16-28。
林育淳,〈夢想的國度-日治時期畫家筆下的淡水〉,《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49期(1996),頁11-18。
林佩蓉,〈作家筆下的人事與景物(三)〉,《臺灣文學館通訊》36期(2012),頁109。
林柏亭,〈日據時期嘉義地區繪畫之特色〉,收入《林玉山教授創作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頁117-141。
林柏亭,〈臺灣東洋畫的興起與臺、府展〉,《藝術學》3期(1989),頁91-115。
武訓,〈淡泊與奉獻:兩袖清風的美術教育家陳敬輝〉,《雄獅美術月刊》295期(1995),頁37。
邱函妮,〈淡水美術教育的奉獻者-陳敬輝(1911.04.25-1968.06.16)〉,收入《美術臺灣人》(臺北:遠流出版社,2001),頁128-135。
邱函妮,〈陳澄波繪畫中的故鄉意識與認同-以《嘉義街外》(1926)、《夏日街景》(1927)、《嘉義公園》(1937)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3 期(2012),頁271-347。
施翠峰,〈日治時期畫家筆下的淡水〉,《歷史文物》110期(2002),頁64-71。
施慧明,〈談陳敬輝的繪畫風格〉,《雄獅美術月刊》295 期(1995),頁38-43。
查時傑,〈光復初期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一個家族-以臺南高長家族之發展為例〉,《臺大歷史學報》18期(1994),頁157-178。
查時傑,《承先啟後廣傳福音 : 基督教浸禮聖經會台北會幕堂五十週年特刊1953-2003》(臺北 : 基督教浸禮聖經會臺北會幕堂,2003),頁24。
洪致文,〈洪以南的淡水歲月(1913-1927)〉,《第五屆淡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歷史、社會、文化》(臺北:國史館,2010),頁359-376。
洪郁如,〈旗袍・洋裝・モンペ(燈籠褲):戰爭時期臺灣女性的服裝〉,《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7期(2009),頁31-66。
洪啟宗,〈從家傳文獻看洪以南的交友關係〉,《臺北文獻》直字166期(2009),頁183-204。
洪啟宗口述,卞鳳奎紀錄,〈萬華洪氏家族與臺北發展之關係〉,《臺北文獻》直字141期(2002),頁177-197。
若林正丈,〈1923年東宮臺灣行啟與「內地延長主義」〉,收入《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新北市:大家,2020),頁337-364。
張世倫,〈臺灣「風景」的寫真建構:一個日治時代攝影的歷史初探〉,《現代美術學報》33期(2017),頁121-150。
張炎憲,〈談國家歷史與地方文史工作的關係〉,收入《治史起造臺灣國:張炎憲全集2》(臺北:吳三連史料臺灣史料基金會,2017),頁75-80。
郭錫聰,〈雪泥鴻爪憶先人〉,《臺灣教會公報》3213期(2013),頁22-23。
陳國棟,〈淡水聚落的歷史發展〉,《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2卷第1期(1983),頁5-20。
黃琪惠,〈日治初期日本畫的移植、接納與挪用〉,《臺灣美術》116期(2019),頁5-56。
黃琪惠,〈交遊創作與收藏-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的《書畫合輯》〉,收入《台灣製造・製造台灣: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6),頁60-67。
黃鷗波,〈日本畫的過去及現況(上)〉,《臺灣美術》6期(1989),頁12-18。
黃鷗波,〈日本畫的過去及現況(下)〉,《臺灣美術》8期(1990),頁44-57。
黃鷗波,〈日本畫的過去及現況(中)〉,《臺灣美術》7期(1990),頁36-49。
廖欽彬譯,〈風土文化觀-臺灣風土之間的關聯〉,《洪耀勳文獻選輯》(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9),頁80-102。
廖瑾瑗,〈木下靜涯與臺灣近代畫壇-以臺展、府展的東洋畫部為中心〉,收入《膠彩畫之淵源、傳承及其影響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紀錄》(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6),頁43-63。
廖瑾瑗,〈鄉原古統與木下靜涯〉,收入《臺灣東洋畫探源》(臺北:臺北市美術館,2000),頁36-41。
蔡怡玟,〈以石川欽一郎、木下靜涯、陳澄波、陳慧坤、李永坨筆下之淡水作品詮釋地方及其精神之意象〉,《地理研究》54期(2011),頁43-68。
蔡怡玟〈那座山,那條河:地方及其精神之意義-以西川滿筆下的淡水作品詮釋〉,《鵝湖學誌》50期(2013),頁203-241。
蕭瓊瑞,〈人文與自然之交映-美術家眼中的淡水風情〉,收入《1998年淡水學學術研討會》(臺北:國史館,1999),頁207-294。
賴永祥,〈從匾額「春風」談起〉,《臺灣教會公報》2672期(2003),13版。
賴明珠,〈近代日本関西画壇与台湾美術家(1910s-1940s)〉,《藝術家》313期(2001),頁358-369。
賴明珠,〈流轉的符號女性-臺灣美術中女性圖像的表徵意涵,1800s-1945〉,《臺灣美術》64期(2006),頁60-73。
戴寶村,〈觀音山與淡水地景意象的形塑發展〉,收入《2001年淡水學學術研討會-歷史、生態、人文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3),頁117-130。
藍弘岳,〈近現代東亞思想史與「武士道」:傳統的發明與越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5期(2011),頁51-88。
顏娟英,〈殿堂中的美術:臺灣早期現代美術與文化啟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2分(1993年),頁471-476。
顏娟英,〈臺展時期東洋畫的地方色彩〉,收入《臺灣東洋畫探源》(臺北:臺北市美術館,2000),頁7-18。
顏娟英〈近代臺灣風景觀的建構〉,《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9期(2000),頁196。
藤崎綾,〈資料紹介:南薫造の1930(昭和5)年の台湾日記と関連作品〉,《広島県立美術館研究紀要》22號(2019),頁13-28。
藤崎綾編,〈南薰造日記原文〉,《広島県立美術館研究紀要》22號(2019),頁22-28。
四、碩博士論文
王昭文,《日治時期臺灣基督徒知識分子與社會運動(1920-1930)》,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9。
吳景欣,《臺府展畫家蔡雲巖之藝術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夏亞拿,《暗潮洶湧的藝壇:戰後初期臺灣美術的動盪與重整(1945-1954)》,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12。
徐雯琪,《戰後淡江中學研究(1945-199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6。
高芷軒,《近代臺灣新女性-日治時期「閨秀畫家」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20。
高穗坪,《東洋畫到國畫浪潮的應變:跨時代的春萌畫會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21。
張端然,《日治時期瀛社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頁50。
曹慧如,《觀看淡水-風景意象的形成與風景畫》,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莊家維,《近代淡水聚落的空間構成與變遷-從五口通商到日治時期》,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5。
陳鈺雅,《日治時期臺灣淡水畫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5。
黃琪惠,《日治時期臺灣傳統繪畫與近代美術潮流的衝擊》,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黃琪惠,《戰爭與美術-日治末期臺灣的美術活動與繪畫風格》,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廖瑾瑗,《台湾における近代日本画の研究》,廣島大學國際社會論博士論文,1997。
管秋菊,《與淡水風景對話之研究》,華梵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05。
蔡家丘,《草枕:日治前期日本來臺書畫家的創作與遊歷(1908-1927)》,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蕭怡珊,《南島・繁花・勝景-鄉原古統《麗島名華鑑》與《臺北名所圖會十二景》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五、電子資源
「教會史話總檔」: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Tiun/Tiun,PBoan/interview/GouUTian.htm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http://tai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index.jsp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
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s://ctext.org/zh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https://bunka.nii.ac.jp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https://dl.ndl.go.jp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https://onlinearchives.th.gov.tw/index.php?act=Archive
國美館典藏網站:https://ntmofa-collections.ntmofa.gov.tw/zh/collection
國立臺灣圖書館臺灣學數位圖書館:https://wwwacc.ntl.edu.tw/mp.asp?mp=5
臺展資料庫:https://ndweb.iis.sinica.edu.tw/twart/System/database_TE/04te_search/index.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