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連國能
Lien, Kuo-Neng
論文名稱: 單元動態影像的複合構成在互動多媒體中之應用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compound construction for interactive multimedia by movie clip
指導教授: 周賢彬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8
中文關鍵詞: 多媒體數位藝術靈光
英文關鍵詞: Multimedia, Digital Art, aura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8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電腦科技的發展,使得「數位」口號充斥在你我週遭,數位書籍、數位家電、數位相機,就連馬桶也都數位化。電腦科技時代的來臨確實在改變設計創作的大環境,從數位藝術的興起,到互動多媒體的發展,數位化已深植創作的內容,甚至可說藉由電腦創作的作品,其本質就是數位產物。數位化後的作品,沒有傳統創作下影像複製後「靈光」消逝的焦慮,因「複製」已成為作品的特性,本研究將運用此一特性進行創作。

    本研究藉由數位藝術之文獻探討,及回顧複製影像的歷史課題,從中了解「複製」一詞已從技術的表象,轉化到創作的精神內涵。並使用複合的形式原理應用至多媒體畫面的構成。最後,再運用多媒體互動的特性,使觀者依序觸發畫面上複合構成的每一動態影像,每一影像在開始播放時會有時間差,使其畫面呈現律動的視覺效果,一種由觀者創造的美感經驗。

    The advance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positioned “digital” all around us--digital books, digital cameras, and even digital toilets. The adv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era is indeed changing the macro- environment for design and creation. From the rise of digital ar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active multimedia, digitization has taken root in the contents of creations. It can even be said that computer-created works are digitized products by nature. Digitized works are free from the anxiety of having that “aura” vanish with traditional duplication of images. Because “duplication” has become the defining feature of digital works, this research shall use it to proceed with some creations.

    By way of examining documents about digital arts and reviewing historical issues about image duplication, this study hopes to understand how the term “duplication” has transformed from technical imagery to the inner spiritual quality of creation. The composite principles of form are then applied to the make-up of multimedia picture. Finally, by utilizing multimedia interactivity, viewers get to touch off composite dynamic images of every picture. As each image is displayed, a time difference is there to give rhythmic visual effects to the picture. Such is an esthetic experience that viewers have created.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互動多媒體相關理論..........8 第二節 數位藝術相關理論............14 第三節 影像複製技術的發展與論述......29 第四節 複合構成之設計探討...........34 第三章 創作分析與方法..............37 第一節 互動式數位藝術作品分析.......37 第二節 歐普藝術作品分析.............49 第三節 創作工具分析................55 第四章 創作理念與過程..............57 第一節 創作主題(一)—動態歐普.......57 第二節 創作主題(二)—緣起...........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7

    一、 書籍
    1.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2. 呂清夫(1984)。〈造形原理〉。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 吳鼎武‧瓦歷斯(1999)。〈電腦多媒體在視覺藝術之應用〉,《電腦空間與人文論文集》,頁70-80。台北:田園城市。
    4. 林品章(1986)。〈商業設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5. 林崇宏(2002)。〈造形與構成〉。台北:視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許綺玲 譯 (1999)。〈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7. 葉謹睿(2005)。〈數位藝術概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8. 劉其偉(1994)。〈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二、 期刊
    1. 林珮淳、范銀霞(2004)。〈從數位藝術探討互動觀念、媒介與美學〉,《藝術學報》,第74期,頁99-111。
    2. 張恬君(2000)。〈電腦媒體之於藝術創作的變與不變性〉,《美育》,第115期,頁38-47。
    3. 張恬君(2003a)。〈資訊時代的藝術哲思〉,《台灣美術》,第52期,頁4-11。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4. 張恬君(2003b)。〈複製化影像時代之美術教育網站設計之美學〉,《美育》,第134期,頁20-26。
    5. 陳琮仁(2004)。〈班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的介紹〉,《教育社會學通訊》,第52期,民國93年4月,頁16-23。
    6. 陳立民、游萬來(2001)。〈論影像的複製與再現及其在視覺設計上的意涵〉,《設計研究》,第1期,頁171-177。
    7. 陳玟樺(2004)。〈劃時代的迷思--「複製人」之相關探討〉,《銀華學誌》,民國93年4月,頁91-101。
    8. 曾志朗(2005)。〈文化是一種選擇〉,《科學人》,2005年12月號。
    9. 鄭慧華(2003)。〈複製都市的肖像—袁廣鳴談「失格」系列作品〉,《典藏今藝術》,第132期,民國92年9月,頁68-71。
    10. 鄭淳恭(2002)。〈與數位藝術和解一論影像複製與美術之相生共和〉,《造形藝術學刊》,民國91年12月,頁335-347。
    11. 駱麗真(2003)。〈科技藝術的發展脈絡:由國際經驗到台灣現況〉,《台灣美術:國立台灣美術館館刊》,第52期,民國92年4月,頁12-24。

    三、 論文
    1. 李佳芬 (2006)。〈單元圖形之複合組構應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李國銘(2001)。〈多媒體形態之設計資訊認知模式研究〉。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
    3. 吳治美(2005)。〈數位藝術之互動美感研究〉。輔仁大學應用美術所碩士論文。
    4. 陳建銘(2003)。〈互動多媒體對影像存在感表現之探討一以「影像。景象一新竹」創作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5. 陳慶鴻(2005)。〈互動式多媒體創作--《人間車站》虛擬世界的漫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創作論述
    6. 高祺君(2002)。〈網路FLASH卡通動畫在視覺傳達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7. 黃永文(1996)。〈一個支援三維電子故事書的描述語言及其播放系統〉。交大資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8. 劉諺樺(2006)。〈運用視覺情境於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之研究-以互動式視覺情境式網站為例〉。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9. 簡雅雯(2004)。〈數位藝術基礎理論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傳藝術研究所
    10. 顧兆仁(2004)。〈數位多媒體設計在展場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 網路資料
    1. 陳麗秋(2001)。〈從數位藝術之世界潮流談台灣藝術教育之現代化〉。民國96年5月10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pablo3456789/article?mid=26&prev=2&next=25。
    2. 楊坤潮、楊翔任、張弘毅、徐程遠(2003)。〈作者已死-巴特與後現代主義〉。《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29期,民國92年3月15。民國96年5月1日取自:http://society.nhu.edu.tw/e-j/29/29-26.htm。
    3. 廖翎吟(2003)。〈數位藝術應用於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網頁課程設計與評估〉,《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第三卷,民國92年8月。民國96年2月18日取自:http://www.aerc.nhcue.edu.tw/journal/journal3/1.pdf。
    4. Kevin Lynch(2005)。〈Flash Platform在跨瀏覽器、作業系統和裝置上提供有效率的使用者體驗〉。民國96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adobe.com/tw/platform/whitepapers/platform_overview.pdf。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