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詩婷 |
---|---|
論文名稱: |
史惟亮再探與多媒體紀錄 |
指導教授: | 黃均人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7 |
中文關鍵詞: | 史惟亮 、多媒體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41 下載:4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將重要典藏文化物數位化,使之不再侷限於實體,受惠於科技的進步與網際網路的無遠弗屆,讓靜態文物進入了不受空間、時間限制的新紀元。然而,典藏物品的繁多,倘若沒有深入的研究,將只是一個「數位化」產品。在本篇論文中,除了以史惟亮為主題進行文字研究之外,另外也嘗試多媒體的影音紀錄。
史惟亮終其一生是一位愛國主義者,同時也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為了愛國而救音樂,為了救音樂捨生命。一生奉獻燃燒自己,為的就是要照亮台灣六零年代的音樂社會。當史惟亮過世三十多年後的今日,筆者雖沒有機會正式成為他的學生,但爬梳於他所留下的檔案時,也被他熱情感染。因此決心要學習史惟亮精神,向歷史負責,將他的檔案深入研究,為這些音樂典藏物奠下基礎。
本論文掌握原始檔案的蒐集,包括音樂作品、書信手稿掃描、歌樂作品錄音、重返史惟亮民歌採集路線,並進行拍攝工作,以及深入訪談生前好友,拼湊出史惟亮短暫璀璨的一生。本論文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將介紹史惟亮的求學與教育推廣;第二部份則針對史惟亮的音樂作品進行分析與研究,並錄製史惟亮代表作《琵琶行》。第三部份是1967年東隊民歌採集路線的再探。除此之外,本篇論文的成果短片亦為重點之一,因此每章的最後一節描述成果短片製作源起與流程。
一、 專書類:
史惟亮。《新音樂》。台北:愛樂書店,1965。
______。《浮雲歌—旅歐音樂散記》。台北:愛樂書店,1965。
______ 。《論民歌》。台北:幼獅書店,1967。
______。《論音樂形式》。台北:幼獅書店,1967。
______。《畫中的音樂歷史》。台北:幼獅書店,1967。
______ 。《巴哈》。台北:希望出版社,1971。
______ 。《巴爾托克》。台北:希望出版社,1971。
______ 。《韓德爾》。台北:希望出版社,1971。
______。《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台北:希望出版社,1971。
______。《一個音樂家的畫像》。台北:幼獅書店,1978。
______ 。《音樂向歷史求證》。台北:中華書局,1985。
林彥宏。《文書檔案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
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2005。
吳丁連。《二十世紀人文大師的風範與思想—中葉》。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7。
吳嘉瑜。《史惟亮:紅塵中的苦行僧》。台北:時報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2002。
洪淑芬。《文獻典藏數位化的實務與技術》。台北:數位典藏訓練推廣分巷計畫,2004。
徐麗紗,林良哲。《恆春半島絕響: 遊唱詩人:陳達》。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
黃均人。《史惟亮音樂數位典藏計畫成果書》。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10。
程婉如。《期刊報紙全文輸入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2005。
劉塞雲 。《史惟亮歌樂琵琶行研究》。台北:藝友出版社,1987。
蔡永橙,黃國倫,邱志義.等。《數位典藏技術導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
二、學術論文類:
吳嘉瑜。《史惟亮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張怡仙。《民國五十六年民歌採集運動始末及成果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廖珮如。《「民歌採集」運動的再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蘇美惠。《台灣現代音樂中的古詩情-以史惟亮的《琵琶行》、許常惠的《葬花吟》、盧炎的《浪淘沙》為例》。台北: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7。
三、期刊類:
丘延亮。<現階段民歌工作的總報告>。《草原雜誌》No.2(1966):56-89。
史惟亮。<音樂圖書館的理想和實踐>。《功學月刊》No.65(1965) :43。
______。<音樂圖書館的工作報告>。《愛樂音樂月刊》No.1(1966) :148。
簡靜惠。<關於陳達>,《國際視聽月刊》,No.23(1977):1。
四、有聲資料類:
史惟亮。《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臺北:洪建全出版社,1977。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製作。《史惟亮逝世三十年週年紀念音樂會》。2004。 DVD。
五、網路資料類:
史惟亮音樂數位典藏計畫。http://archive.music.ntnu.edu.tw/wlsh/
栗子。〈空前史詩巨作《西施》〉。http://movie.pchome.com.tw/movie_blog/review.htm?no=1312837889&sid=oldmovie&type=1 2009 ;摘錄於 16 May 2009。
六、演出節目冊:
《中國現代樂府(前奏與賦格)節目單1》節目手冊,1973。
《中國現代樂府(青少年音樂會)節目單2》節目手冊,1973。
《中國現代樂府(民歌集錦)節目單4》節目手冊,1973。
《中國現代樂府(青少年音樂會)節目單5》節目手冊,1974。
七、報紙:
〈「小鼓手」細說屈原.史惟亮用音符表達,林懷民以舞蹈結合〉。《聯合報》,1967年2月19日,第九版。
〈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閱覽部明天先行開放〉。《聯合報》,1965.08.12,
第8版。
〈中國現代樂府發表創作,今舉行前奏與賦格預評會〉。《中央日報》,1973.07.24,第6版。
〈中國現代樂府值得持續舉辦〉。《中央日報》,1973年8月1日,第6版。
〈史惟亮為「梨山春曉」配樂〉。《經濟日報》,1967年9月10日,第6版。
〈我悼史惟亮教授〉。《自立晚報》,1977.03.14,第7版。
〈把中國音樂介紹給外國〉。《聯合報》,1969年7月21日,第6版。
〈為中國新音樂啓蒙的奧籍教授史達士〉。《聯合報》,1964.07.12,第8版。
〈研究整理民歌發展民族音樂〉。《中央日報》,1970年1月7日,第6版。
〈推動歌劇.創作為先〉。《中央日報》,1975年7月1日,第6版。
〈「還我河山」配樂者言〉。《聯合週刊》,1966年10月22日,第6版。
八、訪談:
吳丁連專訪。筆者訪談,2009年5月27日,台北。錄音錄影。東吳大學。
李春峰專訪。筆者訪談,2009年8月26日,台北。錄音錄影。師大咖啡廳。
沈錦堂專訪。筆者訪談,2009年5月25日,台北。錄音錄影。沈錦堂宅。
宜勝專訪。筆者訪談,2009年5月19日,台北。錄音錄影。林宜勝宅。
林順賢專訪。筆者訪談,2009年4月29日,台北。錄音錄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林道生專訪。筆者訪談,2009年2月11日,花蓮。錄音錄影。林道生宅。
紀剛專訪。筆者訪談,2009年5月26日,台北。錄音錄影。紀剛宅。
崔玖專訪。筆者訪談,2009年5月20日,台北。錄音錄影。崔玖工作室。
陳延鍇專訪。筆者訪談,2009年6月4日,台北。錄音錄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陳茂萱專訪。筆者訪談,2009年4月20日,台北。錄音錄影。陳茂萱工作室。
郭韌專訪。筆者訪談,2009年5月14日,台北。錄音錄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曾道雄專訪。筆者訪談,2010年1月29日,台北。錄音錄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彭廣林專訪。筆者訪談,2009年9月23日,台北。錄音錄影。東吳大學。
楊聰賢專訪。筆者訪談,2009年5月18日,台北。錄音錄影。台北藝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