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秀孟
論文名稱: 抗戰時期省級民意機構的建立:以四川省臨時參議會為例的討論(1939-1945)
指導教授: 呂芳上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抗戰四川省省臨時參議會民主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6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關注的是抗戰時期的政治發展。在抗日戰爭中,國民政府建立了地方民意機構,其選在國家戰爭烽火當口成立,背後的動機與目的,以及戰爭與地方民意機構之間互生共存的辯證關係,筆者在闡述四川省臨時參議會的實踐與發展過程中,皆一一試圖回答上述的問題。
      在章節安排上,本文除了緒論與結論之外,全文共分四章,分別討論戰時民意機構的緣起、四川省臨時參議會的成立與發展,議政過程以及參與重大決策的議案分析。第一章為〈抗戰與地方民意機構的建立〉,將國民政府時期設置民意機構的契機,追朔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召開的國難會議,以及該會所引發的政治改革討論;到抗戰爆發後,在總體戰略下,國府成立民意機構的觸發點與背景,以及各省臨時參議會成立的情況。
      第二章為〈四川省臨時參議會的人事組成與召集〉。本章對四川省臨時參議會的成立情形作一總體介紹,先就參議員的遴選機制作觀察,再剖析被遴選出的參議員的身分背景,及其地方連結網絡,以此幫助思考府會關係的發展與議案內容的解讀。最後描繪省臨參會的運作情形,包括會期次數、議事程序、選舉參政員、會外組織活動等,呈現一個立體發展的省臨參會。
      第三章為〈四川省府會關係之演變〉。省臨參會直接監督的對象是省府,府會關係影響及議會運作的良窳。1938年1月劉湘過世後,四川省政變動不定,直到抗戰結束前一共經任了三位省主席,王纘緒、蔣中正與張群。政府首長的更替,從地方實力人物到中央黨政大員的輪替,帶給川省政衝擊與改變,省臨參會在議案中即呈現了與歷任省主席的權力交鋒。因此本章將探討省臨參會與三任省主席各時期間往來互動所碰上的問題,並藉此梳理川省政治的在戰時的發展情形。
      第四章為〈四川省臨時參議會的議案分析〉。本章對議案做全盤性的解析,從議案中觀察省臨參會的省政關懷,以及參與重大決策的表現。法定的議案包括參議員提案、政府交議案、政府交覆議案、政府施政報告、議員對施政詢問等,此外省臨參會並受理民眾請願案。抗戰時期國府最重大的財政改革之一為推動田賦徵實,川省臨參會在此案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在捍衛地方利益與配合國家動員兩難之間,省臨參會與官方的辯答有一極具張力的過程。

    摘要...............................................i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回顧...................................9 第三節 史料運用與論文架構..........................19 第一章 抗戰與地方民意機構的建立.....................21 第一節 歷史經驗:國難會議以降的討論.................21 第二節 「政治抗戰」:設置民意機構的呼籲..............28 第三節  各省臨時參議會的陸續召集...................34 第二章 四川省臨時參議會的人事組成與召集..............45 第一節 訓政框架下的「選舉」:參議員的遴選機制........45 第二節 誰的參議會:參議員背景之分析.................51 第三節 微型社會的考察:會議的運作...................56 第三章 四川省府會關係之演變............................71 第一節 王纘緒主政時期:川軍派系衝突與保安處的爭議........72 第二節 蔣中正兼理時期:財政監督與府會關係的緊張..........76 第三節 張群兼理時期:協同合作關係的開展.................83 第四章 四川省臨時參議會的議案分析......................87 第一節 議案中的省政關懷...............................87 第二節 參與決策的個案:以田賦徵實案為例................106 結論................................................133 參議員名單...........................................139 徵引書目.............................................155

    一、 史料
    (一) 檔案:
    1.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
    《一般檔案》:
    四川省臨時參議會歷次大會紀錄,檔號:577/130、577/101.1、577/101.2、577/23、577/115、535/44、577/122、577/129、577/139、577/125、577/114。
    〈福建省臨時參議會第一次大會彙編〉,檔號:577/102.1。

    《特種檔案》:
    四川省黨部資料,檔號:31/32.1—31/32.45
    〈中秘處致行政院秘書長陳儀函〉,檔號:31/29.11

    《會議記錄》:
    〈國民黨中執會政治會議第三○一至三○五次會議速記錄〉,檔號:00.1/127
    〈國民黨中執會政治會議第三○六至三一○次會議速記錄〉,檔號:00.1/128
    〈國民黨中執會政治會議第三三一至三四○次會議速記錄〉,檔號:00.1/131
    〈國民黨中執會政治會議第三七一至三八○次會議速記錄〉,檔號:00.1/135
    〈各省市臨時參議會黨團組織通則草案〉,檔號:5.3/118.18
    〈國民參政會可否兼任各省臨時參議會議長副議長〉,檔號:5.3/161.21
    〈中國國民黨省參議會黨團組織通則〉,檔號:5.3/182.4

    《監察檔案》:
    〈四川余富庠提案牴觸總理遺教案〉,檔號:0216

    2.國史館:
    《蔣中正總統文物》:
    〈事略稿本〉,1939-1945。
    〈川康滇黔政情 (一)〉,檔號:002080101038012。
    〈川康滇黔政情 (二)〉,檔號:002080101039002。
    〈四川省田賦徵實徵借〉,檔號:001081313037。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 (九十)〉,檔號:002080200517075。
    〈各方建議 (一)〉,檔號:002080101022010。
    〈各省財政 (二)〉,檔號:002080109014010。
    〈組織法與管制 (二)〉,檔號:002080108002006。
    〈全面抗戰 (十七)〉,檔號:002080103050010。
    〈領袖指示補編 (二)〉,檔號:002090106002084。
    〈領袖指示補編 (四)〉,檔號:002090106004177。
    〈領袖指示補編 (十五)〉,檔號:002090106015226。

    《國民政府》:
    〈戰地視察慰勞服務團組織法令案〉,檔號:001012071336。
    〈國民參政會組織條例修正暨秘書處組織規則案(一)〉,檔號:001011130002。
    〈西部塞北各省臨時參議會成立及會議案〉,檔號:001051236001、
    〈北部東北各省臨時參議會成立及會議案〉,檔號:001051236002、
    〈南部各省臨時參議會成立及會議案〉,檔號:001051236004、
    〈中部各省臨時參議會成立及會議案〉,檔號:001051236005。
    〈寧綏二省參議員任免案〉,檔號:001032262009。

    (二) 報紙
    《大公報》,重慶,1931-1932、1942。
    《中央日報》,成都,1940。
    《中央日報》,重慶,1944。
    《中央日報》,台北,1988。
    《新新新聞》,成都,1939。
    《新蜀報》,重慶,1942-1944。

    (三)期刊
    《川南工商》,1944。
    《中國地方自治》,1968。
    《中國農民》,1942。
    《四川文獻》,1963、1968、1969。
    《四川田賦改制專刊》,1941。
    《半月》,1937。
    《抗戰三日刊》,1938。
    《東方雜誌》,1939、1944、1946。
    《時代公論》,1932。
    《建設研究》,1939。
    《新月》,1929、1931。
    《新經濟半月刊》,1941。
    《新學識》,1937。
    《現代農民》,1941。
    《閩政月刊》,1939。
    《統計月報》,1944。
    《獨立評論》,1932。
    《國光旬刊》,1938。
    《國民周刊》,1937。
    《廣西省政府公報》,1941。

    (四)史料彙編、已刊檔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79。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影印,《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會議紀錄》第1-7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
    侯坤宏編,《糧政史料》第5冊,台北:國史館,1988。
    侯坤宏編,《役政史料》,上、下冊,台北:國史館,1990。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編輯委員會編輯,《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四編》,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出版,1988。
    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

    (五)省志、市志、縣志
    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四川省志.報業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四川省志.黨派團體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四川省志.人物志》(上、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成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成都市志.政黨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四川省鄲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鄲縣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二、 專書
    (一)中日文
    卜紹周編,《協進憲政實施手冊》,良友印刷廠,1944。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型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王伊洛,《新新新聞報史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
    王建朗等譯,《毀滅的種子:戰爭與革命中的國民黨中國(1937-1949)》,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王東杰,《國家與學術的地方互動:四川大學國立化進程(1925-1939)》,北京:三聯書店,200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委員會、四川省省志編輯委員會編,《四川文史資料選輯》第6輯,四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委員會,1980。
    中國人民政協會議四川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四川文史資料選輯》第43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成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成都文史資料選輯》第12輯,成都: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成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12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
    方德萬(Hans J. van de Ven)著,胡允桓譯,《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戰爭(1925-1945)》,北京:三聯書店,2007。
    左舜生,《萬竹樓隨筆/近三十年見聞雜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四川大學校史編寫組,《四川大學史稿》,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5。
    四川大學馬列教研室編,《國民參政會資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四川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四川文史資料集粹》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編,《四川軍閥史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988。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李柏槐,《現代性制度外衣下的傳統組織——民國時期成都工商同業公會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李雲漢,《盧溝橋事變》,台北:東大圖書,1987。
    吳相湘,《第二次中日戰爭史》,台北:綜合月刊社,1974。
    匡珊吉、楊光彥主編,《四川軍閥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沈宗瀚,《沈宗瀚自述》,台北:傳記文學,1975。
    沈曉敏,《處常與求變:清末民初的浙江諮議局和省議會》,北京:三聯書店,2005。
    周開慶,《民國川事紀要(中華民國二十六年至三十九年)》,台北:四川文獻月刊社,1972。
    周開慶,《四川與對日抗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馬起華,《抗戰時期的政治建設》,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6。
    胡次威,《參議會組織實務》,鄭州市:大象出版社,2009。
    侯坤宏,《抗戰時期的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台北:國史館印行,2000。
    侯宜杰,《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清末立憲運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崔國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財政金融政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
    張岳軍先生在川言論選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張岳軍先生在川言論選集》,台北:四川同鄉會,1968。
    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9。
    張羽,《戰爭動員發展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
    張紹誠,《錦里街名話舊》,成都:巴蜀書社,2005。
    陳正茂,《少年中國學會之研究(1918-1925)》,台北:自行發印,1988。
    陳正茂,《在野的聲音:青年黨人的時代關懷及其政治參與》,台北:新文京開發,2005。
    陳茹玄,《中國憲法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
    陳儀深,《獨立評論的民主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陳蘭蓀,《重慶舊聞錄——官場鈎沉(1937-1945 )》,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湖南省臨時參議會秘書處編,《湖南省臨時參議會第二次大會輯覽》,鄭州市:大象出版社,2009。
    麥金農(Stephen R. Mackinnon)著,李衛東、羅翠芳譯,《武漢,1938:戰爭、難民與現代中國的形成》,武漢市:武漢出版社,2008。
    國民參政會川康建設視察團編,《國民參政會川康建設視察團報告書》,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
    國難會議秘書處編,《國難會議紀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
    曾琦著、曾慕韓先生遺著編輯委員會編,《曾慕韓先生遺著》,台北:中國青年黨中央執行委員會,1954。
    聞黎明,《第三種力量與戰時的中國政治》,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鄧麗蘭,《域外觀念與本土政制變遷: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知識界的政制設計與參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鄧穆卿,《成都舊聞》,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05。
    薛光前編,《八年對日抗戰中之國民政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2。
    鄭梓,《戰後臺灣議會運動史之研究:本土菁英與議會政治(1946-1951)》,台北:華世出版社,1988。
    錢端升等著,《民國政制史》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謝本書、牛鴻賓,《蔣介石和西南地方實力派》,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二)英文
    Ch’i, Hsi-sheng. 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Military Defeats and Political Collapse, 1937-45. Ann Arbor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2.
    Eastman, Lloyd E. 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Standford Calif. :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Hans J. van de Ven. War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1925-1945. London; New York, N.Y. :, RoutledgeCurzon, 2003.
    Kapp, Robert. A. Szechwan and the Chinese Republic: Provincial Militarism and Central Power, 1911-1938.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3.
    Mackinnon, Stephen R. Wuhan, 1938: war, refugee,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三、 期刊論文
    (一) 中日文
    山本真,〈一九四○年代國民政府統治下的縣市參議會——以四川省之例為中心〉,收入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編輯委員會編輯,《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會》,台北:國史館,2000。
    王奇生,〈戰時國民黨黨員與基層組織〉,《抗日戰爭研究》,2003年第4期。
    王付昌,〈抗日戰爭時期的廣東省臨時參議會述評〉,《廣東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
    王春英,〈國民政府改革基層參政制度的努力與成效——以20世紀40年代四川縣政議事機構的設立及其運作為例〉,《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第2期。
    李雲漢,〈抗戰時期的黨政關係(1937-1945)〉,收入於中國近代史學會、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主辦、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編輯,《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
    呂芳上,〈民國初年的江西省議會,1912-192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6期,1989.6。
    呂芳上,〈抗戰時期的遷徙運動——以人口、文教事業及工廠內遷為例的探討〉,收入胡春惠主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香港: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1996。
    沈雲龍,〈國難會議之回顧(上)〉《傳記文學》,第30卷第6期,1977.6,
    沈雲龍,〈國難會議之回顧(下)〉,《傳記文學》,第31卷第1期,1977.7。
    沈懷玉,〈行政督察專員制度之創設、演變與功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上,1993.6。
    杜燦木,〈臺北市臨時市議會處理人民請願案的商榷〉,《中國地方自治》,第21卷第7期,1968.11。
    何萍,〈民國廿一年國難會議與訓政憲政之爭〉,《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0期,1992.6。
    何智霖,〈張羣入川主政經緯〉,《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二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印行,1993。
    吳永芳,〈國民參政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吳玉鳳,〈臺灣省參議會受理人民請願案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易勞逸(Lloyd E. Eastman)著、劉壽琪譯,〈農民、農稅與國民政府(1937-1945)〉,收入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第四冊,台北: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1981。
    徐乃力,〈好男應當兵:對日抗戰時期中國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1945)〉,收入於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冊四,台北: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1985。
    侯坤宏,〈抗戰後期四川省田賦徵實政策之研究〉,《近代中國》,第51期,1986.2。
    侯坤宏,〈抗戰時期的徵兵〉,《國史館館刊》,第10期,1991.6。
    章紅,〈國民參政會論述〉,《抗日戰爭研究》,1996第3期。
    笹川裕史,〈戰時糧食政策〉,收入於Workshop「1930-1940年代中國之政策過程」事務所編,《小型研討會報告書(Workshop, 2003.11.14-15):1930-1940年代中國之政策過程》,長野:交文社印刷株式會社,2004。
    莊焜明,〈國民參政會——對日抗戰時期中央最高民意機關之初步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現中國文化大學),1971。
    柳鏞泰(韓),〈從國民參議會到國民參政會:職業代表制的持續與變化〉,《南京大學學報》,2006第3期。
    陳惠芬,〈民國初年的省議會,1911-1914〉,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陳惠芬,〈抗戰前國民黨關於黨治問題的爭議,1928-1937〉,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1994。
    張力,〈足食與足兵:戰時陝西省的軍事動員〉,收入於中國近代史學會、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主辦、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編輯,《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
    張忠棟,〈胡適從「努力」到「新月」的政治言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4期,1985.6。
    曾濟群、吳萬得,〈立法院處理人民請願案的權限〉,《人文學報》,第10期,1985.6。
    曹成建,〈20世紀40年代四川省新縣制下地方自制的施行〉,《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卷第2期。
    黃人傑,〈臺灣省參議會對行政區劃議政探微〉,收入臺灣省諮議會編輯,《「臺灣地方自治發展」:戰後六十週年紀念研討會論文集》,台中:臺灣省諮議會,2005。
    楊維真,〈1938年四川省政府改組風潮始末〉,《國史館學術集刊》,第四期,2004.9。
    凱普著(Robert. A. Kapp),甘德馨譯,〈中國國民黨與大後方:戰時的四川〉,收入於張玉法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九集:八年抗戰,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
    歐素瑛,〈臺灣省參議會與職業教育之變革(1946-1951)〉,《臺灣學研究》,第10期,2010.12。
    劉維開,〈戰時黨派合作的開端——國防參議會研究〉,收入張玉法主編,《紀念七七抗戰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8。
    簡笙簧,〈全國糧食管理局對戰時四川糧荒因應措施之探討——民國二十九年七月~三十年六月〉,收入於中華民國史專題討論會秘書處編輯,《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五屆討論會.國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台北:國史館,2000。
    韓靜蘭,〈抗戰前後中央政府與四川的軍政關係(1935-1949)〉,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二) 英文
    Edmonds, Richard Louis. “The State of Studies on Republica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Vol. 150, Jun 1997.
    Bian, Morris L. “Building State Structure: Guomindang Institutional Rationalization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Modern China, Vol.31:1, Jan 2005.
    Kapp, Robert. A. “The Chinese Nationalists and the Great Rear Area: Wartime Szechwan ” Chinese Republican Studies Newsletter, Vol.1:1, Oct. 1975

    四、 工具書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增訂版),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劉國銘主編,《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