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冠喆 Tseng, Kuan-Che |
---|---|
論文名稱: |
108至110學年度學測國文科試題分析與解題策略之有效教學研究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Test in 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 from 2019 to 2021 and Solving Problem Effective Teaching |
指導教授: |
賴貴三
Lai, Kuei-San |
口試委員: |
賴貴三
Lai, Kuei-San 謝淑熙 XIE, SHU-XI 李鍑倫 LI, FU-LUN |
口試日期: | 2022/05/30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Chinese Instruc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25 |
中文關鍵詞: | 高中國文 、學測試題 、試題分析 、解題策略 |
英文關鍵詞: | High school Chinese, GSAT, test analysis, problem-solving strategy |
研究方法: | 主題分析 、 內容分析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51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3 下載:4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08新課綱實施的前一年(107年)起,大考中心便已開始調整學測國綜考科的配分與題型,測驗試題除了依循107與111年所公布的〈考試說明〉之測驗目標與題型分配進行研發之外,108入學的師生也要因應課綱調整後,在課本教材、教學時數、課程內涵與教學型態,進行多面向的調整與適應。
因此,本研究將透過「近三年(108-110)的學測試題分析」以及「111學測的測驗目標分析」進一步釐清「學測試題的發展趨勢」與「解題策略的教學方向」,期望能透過試題分析資訊,作為教學現場教師課後評量的命題參考,並藉此探究學測國綜試題的命題趨勢,以反思新課綱的國文教學的新方向,最後也期望能延續前人的研究成果,為學測國綜試題提出更有效的發展建議。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概述研究動機、目的、步驟與研究限制,並定位本研究之範圍與研究方向。第二章為文獻回顧與名詞解釋,本章除整理測驗相關理論、閱讀相關理論之外,更統整分析前人有關「試題分析」與「評量研究」之研究成果,藉以作為研究之基石。第三章則針對108-110年之國綜考科中的知識題型與高鑑別度試題進行逐題的試題分析,其目的除了延續和補充前人的研究成果之外,本章最後亦嘗試依據測驗目標的分類對教學現場提出教學建議。第四章與第五章則為解題策略的有效教學,前者針對知識題型進行統整與分析,後者則針對閱讀題型進行說解。第六章則為結論與建議,除了回應本論文的三項研究動機之外,也針對後續研究提出具體的建議與方向。
Since the year before the new curriculum guideline of 2019 was implemented (2018),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enter has started to adjust the score distribution and the design of test items in Chinese test of GSAT. These exam questions are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test objectives and allocation of test items from the test instructions of 2018 and 2022. Meanwhile,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enrolled after 2017 are required to adjust and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new curriculum guidelines in multiple aspects, including course materials, teaching hours, instructed content and teaching styles.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trend of GSAT development and the teaching principle of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of exam questions through the test analysis of GSAT in the last three years (2019-2021) and the analysis of GSAT objectives in 2022.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analysis of test questions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teachers’ instructional assessment. Simultaneously, this analysis of test questions addresses the study of GSAT Chinese test construction trend, as a reflection on the principles of Chinese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guideline. Ultimately, with the persistence of research findings from the predecessors, this study aims to propose more effective development suggestons for Chinese test of GSAT.
This paper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motivations, purposes, method and its limitations. It states the range and the research interest of this paper. The second chapter includes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glossaries. In this chapter, besides the arrangement of test and reading related theories, there are also results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test analysis” and “test evaluation” as the basis of this research paper. Chapter three focuses on analysis of knowledge test items and questions of high item discrimination index in Chinese test of GSAT from 2017-2021. On the purpose of continuing and replenish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 findings, this chapter aims to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advice in the classroom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est objectives. Chapter four and chapter five are the effective instructions of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While the former contains the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knowledge test items, the latter is the commentary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items. Chapter six encloses the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In response to the three research motivations of the paper, this chapter suggests specific guidance and principles for further studies.
一 專書
1 Mortimer J. Adler, Charles Van Doren著、郝明義、朱衣 譯:《如何閱讀一本書》臺北:商務印書館,2007年
2 Robert L. Linn & Norman E. Gronlund著、鄒慧英 譯:《測驗與評量:在教學上的應用》,臺北:洪葉出版,2004年。
3 Stella Cottrell著,鄭淑芬 譯:《批判性思考:跳脫慣性的思考模式》,臺北:深思出版,2010年。
4 王文忠、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臺北:五南出版。1999年。
5 余民寧:《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心理出版社,2003年。
6 李坤崇:《教學評量》,臺北:心理出版社,2006 年。
7 李坤崇:《教學目標、能力指標與評量》,臺北:高等教育出版,2006 年。
8 林慧玲:《語文閱讀教學策略》,臺北:秀威資訊,2012 年。
9 林繼生:《國文科如何考、大考作文如何寫:教你如何在大考「國文科」中勝出》,臺北:五南出版,2013年。
10 幸曼玲、陸怡琮、辜玉旻:《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臺北:教育部國民與學前教育署,2012 年。
11 柯華葳 主編:《閱讀理解策略教學》,臺北:教育部國教署,2017年。
12 柯華葳、陳明蕾、游庭雅:《掌握策略 快樂閱讀》,臺北:教育部國教署,2017年。
13 耿志堅:《閱讀的教學與引導》,臺北:新學林出版,2014年。
14 郭生玉:《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精華書局,2010 年。
15 許育健:《屋頂上的貓-素養導向國語文評量設計實務》,臺北:幼獅出版,2018年。
16 許育健:《高效閱讀:閱讀理解問思教學》,臺北:天下雜誌,2015年。
17 歐滄和:《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心理出版社,2002 年。
18 簡茂發:《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1987 年。
19 國立臺南大學PISA國家研究中心:《PISA閱讀素養應試指南》,2008年。
20 鄭圓鈴:《高職國語文標準化成就測驗的編製》,臺北:心理出版,2004年。
21 鄭圓鈴:《大考國文誰不怕》,臺北:五南出版,2018 年。
22 鄭圓鈴:《你也是創意命題高手》,臺北:萬卷樓圖書,2002 年。
23 鄭圓鈴:《Bloom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在國語文教學與評量的應用》,臺北:心理出版,2004年。
24 鄭圓鈴:《閱讀素養一本通》,臺北:天下雜誌,2013 年。
25 鄭圓鈴:《閱讀教學HOW上手-課綱閱讀能力轉化與核心教材備課藍圖》,臺北:萬卷樓圖書,2012年。
26 鄭圓鈴、許芳菊:《有效閱讀,怎樣理解,如何學,怎麼教》,臺北:天下雜誌, 2013 年。
27 鄭圓鈴:《玩閱讀秀素養》,臺北:萬卷樓圖書,2021年。
28 謝佩芬、陳嘉英、吳玉如、葉淑芬、李明慈:《閱讀跨出去:大考國文致勝關鍵》,臺北:字畝文化,2019年。
29 陳嘉英:《打造閱讀的鷹架—閱讀力就是未來的競爭力》,臺北:五南出版,2017年。
30 陳嘉英:《閱讀力—三招教你破解閱讀密碼,強化競爭力》,臺北:五南出版,2018年。
31 陳嘉英、楊孟珠、謝佩玲:《左腦+右腦的寫作課-聰明打造你的國文寫作力》,臺北:五南出版,2018年。
32 黃國珍:《閱讀素養:黃國珍的閱讀理解課,從訊息到意義,帶你讀出深度思考力》,臺北:親子天下,2019 年。
33 黃春木:《高層次閱讀與思考》,臺北:天下文化,2022年。
34 游雅婷:《閱讀理解 5 策略》,臺北:紅葉文化,2015 年。
35 趙鏡中:《提升閱讀力的教與學:趙鏡中先生語文教學論集》,臺北:萬卷樓,2011年。
36 張必隱:《閱讀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3年。
37 董芳明:《閱讀理論與閱讀教學》,北京:龍門書局,2001年。
38 葉聖陶、朱自清:《略讀指導舉隅》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39 楊曉菁:《華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2019年。
40 藍偉瑩:《提問力》,臺北:親子天下,2022年。
二 期刊論文
1 李清筠:〈酒中之米:對國文升學考試試題的一點想法〉。《中國語文》128卷5期,2021年5月,頁25-28。
2 李清筠:〈出好題,學素養 ——素養導向試題命製的原則與方向〉。《中國語文》123卷3期,2018年9月,頁51-54。
3 詹乃凡、潘莉瑩:〈精準閱讀,適切表達 ──談國文科混合題型的評量精神〉。《選才電子報》311期,2020年7月。
4 許靜宜、潘莉瑩:〈110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文(選擇題)】試題特色〉。《選才電子報》320期,2021年4月。
5 徐千惠、潘莉瑩:〈109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文(選擇題)】試題特色〉。《選才電子報》308期,2020年4月。
6 曾安琪、潘莉瑩:〈108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文(選擇題)】試題特色〉。《選才電子報》296期,2019年4月。
7 高敬堯:〈試析Bloom認知領域教學目標在新詩教學的評量與應用〉,臺東:臺東大學教育學報,第22卷 第2期,2011年12月。
8 游適宏:〈課文趨多,「解」「析」並重--99學年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試題簡評〉,臺北:《國文天地》,第298期,2010年3月,頁 74-81。
9 游適宏:〈「漂亮命題」的解碼與求疵-- 99 學年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試題略評〉,臺北:《國文天地》,第303期,2010年8月,頁56-65。
10 游適宏:〈承繼與爭議--100 學年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試題簡評〉,臺北:《國文天地》,第311期,2011年4月,頁 53-61。
11 游適宏:〈近十年(91~100)高中職學生升學考試文言文閱讀選擇題組的素材與層次〉,高雄:《應華學報》第12 期,2012年12月,頁 53-86。
三 學位論文
1 洪于婷:《近五年(104至108學年度)高中升學測驗國文科閱讀試題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
2 施天雯:《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選擇題品質分析與改善建議—以 98-103 年試題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 年。
3 秦于惠:《98-102 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國文科選擇題試題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2014 年。
4 廖桂涓:《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閱讀試題研究》,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四 研究報告
1 OECD:《PISA 2018 Assessmen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巴黎:OECD出版,2019年。
2 《110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工作報告》,臺北:大考中心,2021年。(未出版)
3 《109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工作報告》,臺北:大考中心,2020年。
4 《108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工作報告》,臺北:大考中心,2019年。
5 《111學年度起適用之大學入學考試「考試說明」》,臺北:大考中心,2020年。
6 《107學年度起適用之大學入學考試「考試說明」》,臺北:大考中心,2016年。
7 《101課綱學科能力測驗暨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考試說明》,臺北:大考中心,2014年。
8 《PISA應試指南》,臺南:國立臺南大學,2011 年。
9 林俊吉、趙佩晴:〈一起來認識學測與指考的試題答對率〉,臺北:大考中心,2020年。
10 林俊吉、趙佩晴:〈一起來認識學測與指考的試題鑑別度〉,臺北:大考中心,2020年。
11 柯華葳、劉子鍵、辜玉旻:〈成人語文素養指標架構研究成果報告〉,桃園:國立中央大學,2013年。
12 幸曼玲、陸怡琮、辜玉旻:《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臺北:教育部,2012年。
13 詹乃凡、潘莉瑩:〈精準閱讀,適切表達 ──談國文科混合題型的評量精神〉,《選才電子報》311期,2020年7月。
14 許靜宜、潘莉瑩:〈110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文(選擇題)】試題特色〉,《選才電子報》320期,2021年4月。
15 徐千惠、潘莉瑩:〈109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文(選擇題)】試題特色〉,《選才電子報》308期,2020年4月。
16 曾安琪、潘莉瑩:〈108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文(選擇題)】試題特色〉,《選才電子報》296期,2019年4月。
五 網站資訊
1 108課綱資訊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https://12basic.edu.tw/12about-3-1.php
2 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https://pisa.irels.ntnu.edu.tw/
3 PIRLS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https://tilssc.naer.edu.tw/pirls
4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s://terms.naer.edu.tw
5 天下教育文化基金會網站:http://reading.cw.com.tw/Controller?event=READDOC&docid=2000247
6 教育部國際大型教育評比專案辦公室網站:https://tilssc.naer.edu.tw/
7 江雲教育基金會網站:https://www.jyread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