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婉淳
論文名稱: 台灣皮影戲音樂研究
指導教授: 呂錘寬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3
中文關鍵詞: 皮影戲潮調音樂唱腔曲牌採譜南北曲崑曲南管曲
英文關鍵詞: shadow play, Ch’ao-tiao Music, singing style, melodic pattern, transcription, Nan-Pei Chu, Kun Chu, Nakuan Chu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82下載:4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論文主要建立在實地田野調查的基礎上,訪問參與演出的藝師們,並將資料蒐集,經處理如以下的架構呈現:
    緒 論 對台灣皮影戲的背景做一說明,包括分布情形、演出概況等方面;亦回顧皮影戲等相關研究,說明皮影戲之潮調音樂內容,及交待本文之研究範圍。
    第一章 皮影戲戲團之劇目對照,抄本的異與同比較;再根據內容題材,溯其劇本淵源。
    第二章 在前場及後場的架構下,分別呈述皮影戲音樂的使用概況,描述音樂的組成要素—鼓介、唱腔、過場樂,後場樂器的使用、藝師的養成訓練等;著重於皮影戲唱腔音樂的曲譜呈現,以紀錄唱腔旋律之原貌。
    第三章 取皮影戲同名曲牌之特性,與「南北曲」、「崑曲」、「南管曲」做一比較,依循唱詞之句法結構、相對應之曲調旋律,探究兩者的相似程度,是有其相關性的延伸發揚,或是毫無相似的同名異曲。
    結 論 歸納皮影戲音樂之特色。並交代此次的研究重點,在於音樂曲譜的呈現,及研究過程中的囿限之處。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hadow play has lived around two hundreds years in Taiwan. Most of lived shadow play troupes are in Kaoshiung Contry including. The government established the museum of shadow play and hold lots of performance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unusual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treasury. It’s important to value it through them. However, there are some theses to discuss about shadow play in Taiwan. But no ones discuss the topic music about it. This thesis focuses the topic “Music of shadow play.”
    The basic of this thesis is on fieldworks. The chapter arrangement o f this thesis is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is to review the repertory of shadow play. However, every troupe has its manuscripts. They a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same repertories of every troupe. The second chapter is to describe what music of shadow play is. It is made up of “percussion music”, “singing-style” and “instrumental.” The key point emphasizes on the transcriptions from fieldworks. It will be clear to know the musical style thought them. Besides, there is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m. The third chapter is to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Nan-Pei Chu, Kun Chu, Nakuan Chu and shadow play with a study on the melodic pattern of the same titles. It is to compare what relationship they are between them. Finally, three points in conclusion are listed as follows.
    First, they are various in the source materials of repertory in shadow plays
    Then, it is productive in the melodic pattern of shadow plays.
    Last, the Ch’ao-tiao singing style is individual to shadow plays.
    With performances diminishingly, it’s not easy to listen songs of productive melodic patterns. Thus,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thesis is to present what the songs are through transcriptions. It can be clearer to show what music of shadow play is through them. It can make readers know it clearly.

    前言 凡例 緒論 1 一、演出概況 2 二、文獻回顧 4 三、潮調音樂 8 四、研究範圍 12 第一章 劇目 15 第一節 皮影戲手抄本之比較 17 第二節 皮影戲劇目與其他戲劇劇目的關係 32 一、與歷代戲曲的關係 32 二、與其它偶戲的關係 33 第二章 皮影戲的音樂 37 第一節 皮影戲的後場 37 一、場面之劃分 37 二、樂器種類 38 三、演出編制 39 四、後場樂師 41 第二節 音樂的組成…………………………………………………………44 一、鼓介 44 二、唱腔 47 三、過場樂 50 四、扮仙 51 第三節 唱腔音樂 54 一、採譜 54 二板【下山虎】(p56)【新水令】(p58)【折桂令】(p59)【步步嬌】(p60)二板【步步嬌】(p62)二板【緊飛】(p64)【慢相思】(p65)【駐馬聽】(p67)緊板【解三酲】(p68)【一江風】(p69)【四朝元】(p71)四板【下山虎】(p74)【紅衲襖】(p77)【雲飛】(p79)【下山虎】(p80)【女雲飛】(p82)【鎖南枝】(p83)【四敬】(p84)【皂羅袍】(p85)【香柳娘】(p86)頭板【紅衲襖】(p87)【昆山】(p89)三角板【緊飛】(p92)【山坡】(p93)【哭相思】(p95)【女引】(p96)【四句引】(p97)【香柳娘】(p98)【雲飛】(p99)【下山虎】(p100)【仙引】(p102) 二、唱腔分析 103 一、唱唸法 103 二、句法分析 109 三、音樂型態 112 四、唱腔旋律的關係 117 三、唱腔比較 124 【女引、四句引】(p125)【雲飛】(p126)【下山虎】(p128)【香柳娘】(p131) 第三章 與其它樂種的比較 133 第一節 與南北曲的比較 134 一、句法結構 135 二、旋律曲調 139 第二節 與崑曲的比較 177 一、句法結構 178 二、旋律曲調 182 第三節 與南管曲的比較 211 一、句法結構 212 二、旋律曲調 213 結語………………………………………………………………………………230 結論 231 一、劇目題材的多樣性.. 231 二、豐富的曲牌音樂 232 三、獨特的潮調唱腔 233 附件一:台灣皮影戲音樂資料之整理 235 一、『皮影戲「復興閣許福能」技藝保存案』 235 二、『林淇亮「福德皮影戲團」保存計畫』 236 附錄一:圖件 237 參考資料 239 一、影音資料 239 (一)實地調查 239 (二)訪問錄音 240 二、書籍資料 240 (一)劇本 240 (二)專書 240 (三)期刊 241 (四)學位論文 242 (五)計畫案 243

    參考資料
    一、影音資料
    (一)實地調查
    受訪者 時間 地點 訪談錄音內容
    1 復興閣皮影戲團 2003.7.13 皮影戲館 《鬧東海》
    2 永興樂皮影戲團 2003.8.14 皮影戲館 《濟公伏黑熊》
    3 永興樂皮影戲團 2003.9.14 中壢大江百貨 《濟公伏黑熊》
    4 東華皮影戲團 2003.10.11 皮影戲館 《鄭成功》
    6 復興閣皮影戲團 2004.1.29 屏東縣竹田鄉大湖村妙靈宮 《鬧東海》
    9 永興樂皮影戲團 2004.2.7 高雄縣永安鄉天文宮 《西遊記》
    10 華洲園皮影戲團 2004.2.14 板橋林家花園 《烏鴉與狐狸》、《雞打架》、《兩個朋友》、《鶴與龜》、《民俗廟會》
    11 復興閣皮影戲團 2004.3.13 高雄縣文化局廣場 《真武收妖》
    12 永興樂皮影戲團 2004.3.14 皮影戲館 《西遊記》
    13 東華皮影戲團 2004.3.20 高雄縣文化局廣場 《濟公收妖》
    14 福德皮影戲團 2004.3.21 皮影戲館 《孫臏被困誅仙陣》
    15 復興閣皮影戲團 2004.3.28 兒童育樂中心 《真武收妖》
    16 東華皮影戲團 2004.4.11 皮影戲館 《濟公收妖》
    17 復興閣皮影戲團 2004.4.17 台灣藝術教育館 《真武收妖》

    (二)訪問錄音
    許紫吉、許福清、吳文首。〈學習背景、演出情況〉。李婉淳 採訪(屏東縣,2004年1月29日)。
    張新國、張英嬌。〈永興樂皮影戲團演出概況〉。李婉淳 採訪(屏東縣,2004年1月29日)。
    許福助。〈學習背景、復興閣皮影戲團演出概況〉。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4年1月31日)。
    許福助。〈皮影戲演出─扮仙戲、鑼鼓使用情形〉。李婉淳 採訪(高雄縣,2004年4月5日)。
    許福助。〈劇本、巡迴演出、曲牌〉。李婉淳 採訪(台北市,2004年8月6日)。

    二、書籍資料
    (一)劇本
    林保堯。《布袋戲—李天祿藝師口述劇本集》〈第一至十五冊〉。台北:教育部,1995。
    ______。《皮影戲—張德成藝師家傳劇本集》〈第一至十五冊〉。台北:教育部,
    1996。

    (二)專書
    王季烈等。《集成曲譜四集三十二卷》。台北:景印,1925。
    王秋桂、周祥鈺等。《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八十一卷》。台北:學生書局,1987。
    石光生。《皮影戲館籌建專輯》。岡山:高雄縣文化中心,1994。
    ______。《皮影戲藝師:許福能生命史》。岡山:高雄縣文化中心,1998。
    ______。《皮影戲:張德成藝師》。臺北:教育部,1995。
    江武昌。《懸絲牽動萬般情─台灣的傀儡戲》。台北:臺原,1990。
    汕頭市藝術研究室編。《潮劇研究─潮劇廣場戲研究專輯》。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5。
    呂訴上,〈臺灣皮猴戲史〉。於《臺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1961。
    邱一鋒。《臺灣皮影戲》。台北:晨星,2003。
    ______。《光影與夢幻的交織─許福能的生命歷程》。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
    邱坤良。《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台北:臺原,1997。
    ______,〈臺灣的皮影戲〉。於《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台北:遠流,1983。
    杜潔明。《皮影戲後場音樂整理》。文建會補助製作,1994。(未出版)
    林淳鈞。〈紙影班與潮劇〉。於《潮劇聞見錄》。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
    ______。〈碩果僅存的皮影潮劇〉。於《潮劇聞見錄》。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
    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偶戲乾坤─1996雲林國際偶戲節活動專輯》。雲林縣:文化中心出版,1999。
    曹之鵬,〈皮影戲─張天寶、合興皮影戲團〉。《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與藝能調查研究》第六年報告書。台北:教育部社教司、台大人類學系,1988。
    陳正之,〈如真似幻《皮影戲》〉。於《掌中功名─台灣的傳統偶戲》。中市: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91。
    陳處世。《影偶之美》。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6。
    陳蕾士。《潮樂絕譜二四譜源流考》。香港:香港書店,1978。
    郭端鎮。《影偶之美:高雄縣皮影戲館典藏目錄》。高雄縣:高雄縣政府,2003。
    陳憶蘇、盧彥光。《高雄縣皮影戲五大戲團研究報告》。高雄縣: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9。
    張再興。《南樂曲集》。台北:大然伊士曼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1986。
    張伯杰。《潮劇音樂(下)》。廣東:花城出版社,1957。
    張溪南。《黃海岱及其布袋戲劇本研究》。台北:學生書局,2004。
    張榑國。《皮影戲—張德成藝師家傳影偶圖錄》。台北:教育部,1997。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台北:丹青圖書,1997。
    潮劇音樂工作組、廣東潮劇院。《潮劇─音樂資料匯編》。廣東:汕頭市文化館翻印,1990。
    潮劇志編輯委員會編。《潮劇志》。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5。
    廣東省戲曲研究會汕頭專區分會編。《潮劇音樂(上)》。廣東:花城出版社,1957。
    薛汕。《書曲散記》。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

    (三)期刊
    石光生。〈論南臺灣偶戲的變革與發展方向〉。《藝術衡論》 No.6 (十二月號,2000): 19-27。
    ______。〈臺灣皮影戲的歷史分期初探〉。《小說與戲劇》No.10 (1998):9-26。
    民俗曲藝編輯部。〈施博爾手藏台灣皮影戲劇本〉。《民俗曲藝》,No.3(1981): 30-88。
    ______。〈皮影戲〉。《民俗曲藝》 No.26 (1983):162-166。
    江武昌。〈有影無跡話皮影--華洲園皮影戲〉。《表演藝術》No.25 (1994):24-26。
    呂錘寬。〈論傳統戲曲的唱念法體系〉。《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1999:152-97。
    呂訴上。〈臺灣皮猴戲之研究〉。《戲劇學報》No.1 (1969):111-166。
    ______。〈臺灣皮猴戲考〉。《台北文物》No.6/4 (1958): 37-46。
    沈平山。〈借燈取影─傳統民間的皮影戲〉。《雄獅美術》No.76(1977):58-67。
    邱坤良。〈台灣的皮影戲〉。《民俗曲藝》。No.3(1981):1-15。
    ______。〈皮影戲的再生緣教學研究〉。《民俗曲藝》。No.7(1981):10-13。
    ______。〈皮影戲〉。《華文世界》。No.57(1990):62-65。
    吳天泰。〈中國皮影戲的認識〉。《民俗曲藝》 No.28 (1984): 124-154。
    吳佩。〈操偶又弄影的家庭─華州園布袋/皮影戲團〉。《表演藝術》No.51(1997): 78-82。
    林鋒雄。〈論臺灣皮戲《蔡伯喈》〉。《漢學研究》No.19(1) (2001):329-353。
    周榮杰。〈淺談臺灣皮影戲〉。《高市文獻》No. 10(4) (1998):1-30。
    柯秀蓮。〈皮影戲的藝術形式及其價值〉。《華岡博物館館刊》 No.5 (1977):79-92。
    孫鳳吟。〈論臺灣地區皮影戲現況與保存推廣〉。《小說與戲劇》No.11 (1999): 43-58。
    徐靜之。〈掌中戲與傀儡戲之沿革〉。《華岡博物館館刊》,No.4 (1977):111-112。
    席德進。〈台灣的民間藝術—皮影戲、布袋戲、傀儡戲〉。《雄師美術》,No.25 (1973):76-85。
    揚連。〈傀儡戲與皮影戲綜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No.7/4 (1974):55-61。
    曾培堯。〈台灣的皮影戲〉。《海外學人》,No.52(1976):26-29。
    ______。〈皮影戲─訪問高雄東華皮影劇團〉。《藝術家》,No.60(1980):96-99。
    張新芳。〈淺談皮影戲與傀儡戲〉。《歷史博物館館刊》,No.10 (1979):8-12。

    (四)學位論文
    邱一峰,〈台灣皮影戲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98。
    吳天泰,〈皮影戲劇本的文化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2。
    金清海,〈合興皮影戲團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8。
    ______,〈台閩地區傀儡戲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2。
    柯秀蓮,〈台灣皮影戲的技藝與源流〉。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76。
    陳憶蘇,〈復興閣皮影戲劇本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92。
    張雅惠,〈潮調布袋戲《金簪記》音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

    (五)計畫案
    李殿魁。《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北曲曲目之作者及出處索引》。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0。
    ______。《皮影戲「復興閣」許福能技藝保存案》。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999。
    林明德。《林淇亮「福德皮影戲團」保存計畫》。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99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