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金鈴 |
---|---|
論文名稱: |
台中市佛教蓮社的社會事業(1951〜2008) |
指導教授: | 蔡淵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4 |
中文關鍵詞: | 台中蓮社 、社會事業 、慈光圖書館 、慈光育幼院 、佛教菩提醫院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文主旨為透過探討台中蓮社的社會事業,時間由1951年以降,提供一個居士團體的個案研究,呈現居士團體在經營道場的過程,讓外界瞭解居士經營道場面臨的困境。首先陳述台中蓮社創立者李炳南居士的背景,其從崇儒謗佛進而成為佛教徒的歷程,及其身處險境,體悟立志弘法及從事社會事業的過程。並分析李炳南創辦社會事業的精神及慈善事業的理念,如何吸引著眾多蓮友發心護持他的社會事業,以及來台後見到台灣佛教何種景象而立志弘法淨土法門的情形。其次,藉由探討台中蓮社經營社會事業的過程,了解台中蓮社經營社會事業遇到的困境或危機,以及李炳南居士過世後,台中蓮社社會事業的經營所產生的變化。此外,台灣佛教道場比較具代表性的有佛光山、慈濟功德會(現改稱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及法鼓山,筆者針對蓮社與此三佛教團體社會事業之內容進行分析,並探討台中蓮社兼營社會事業發展遭逢之困境。
本文研究發現,台中蓮社兼營社會事業發展遭逢之困境有三:首先,李炳南往生前曾囑咐台中蓮社維持現狀,不辦新道場,將蓮社定調為研究學問;其次,在家人要面臨許多不可免的俗務,以有限的時間、精力恐怕無法專志於佛教事業的開展,因此台中佛教蓮社不是沒有人才,而是無人可傾全力傳播佛法,致力於社會事業的經營;最後,雖然居士地位有所提升,仍不能踰越僧俗界線。即使目前居士人數眾多且掌握經濟資源,仍形成以僧人為中心的信仰模式,較難發展出具規模的居士組織。
徵引書目:
一、期刊與報紙、其他相關史料
1. 《菩提樹》雜誌:第一期至第五二六期。
2. 《覺生》雜誌:創刊號至第一九八期。
3. 《人生》雜誌:第一卷第一、二、三、五期,第二卷第一至三期,第三卷至第十三卷全。
4. 《臺灣佛教》雜誌:第一卷第一期至第六期,第二卷第一、三、十、十一期,第三卷第一至五期,第四卷第一至三期,第五卷第二至三期,第六卷第一至五期,第七卷第一至九期,第八卷至第二十一卷第八期,第二十二卷季刊全,第二十三卷季刊第二期,第二十四卷季刊第一至二期,第二十六卷季刊第二十七卷季刊第一期。
5. 《東方宗教研究》第一期(臺北:輔仁大學社會學系,1990年10月。
6. 《弘法資訊》月刊: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1995年,第1-24期(民國84年6月至民國86年月)為報紙型,自第25期(民國86年6月)起改為16開雜誌型,民國87年7月,刊期改以卷期記之,由7卷1期始,每卷6期。
7. 《民聲日報》,民聲日報社,臺中市,1946年1月1日創刊。
8. 《聯合報》,聯合報社,臺北市,1951年9月16日創刊。
9. 《經濟日報》,濟濟日報社,臺北市,1967年4月20日創刊。
10. 臺灣省政府社會處 中華民國六十五年(1976)六月四日社五字第9887號函。
11. 臺灣省政府公報 中華民國六十五年(1976)夏字第四十五期。
二、專書
1. 于凌波,《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第一集,臺北市,慧炬,1993年。
2. 于凌波,《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第二集,臺北市,慧炬,1993年。
3. 于凌波,《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第三集,臺北市,慧炬。1993年
4. 于凌波,《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第四集,臺北市,慧炬,1998年8月8日。
5. 于凌波,《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第五集,臺北市,慧炬,1999年6月10日。
6. 于凌波,《向智識分子介紹佛教》,臺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1991年2月。
7. 于凌波,《李炳南居士和台灣佛教》,臺中市,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1995年
8. 片岡岩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志》,臺北,眾文出版社,1987年3月再版。
9. 王見川,《臺南德化堂的歷史》,臺南市,德化堂管理委員會,1995年10月。
10.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縣,博揚,1999年11月。
11. 王見川、李世偉、范純武等,《臺灣佛教的探索》,臺北縣,博揚,2005年2月。
12. 朱斐,《朱斐居士文集》,臺北市,慧炬,1992年4月。
13. 朱斐,《朱斐居士訪問行腳集》,臺北市,慧炬,1992年4月。
14. 朱斐,《朱斐居士講演集》,臺北市,慧炬,1992年4月。
15. 江燦騰,《二十世紀有關臺灣佛教轉型與發展》,高雄市,財團法人淨心文教基金會,1995年。
16. 江燦騰,《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臺北市,南天,2001年1月。
17. 江燦騰,《現代中國佛教思想論集(一)》,臺北市,新文豐,1990年7月。
18. 江燦騰,《臺灣佛教文化的新動向》,臺北市,東大,1993年5月。
19. 江燦騰,《臺灣佛教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東大,1992年3月。
20. 江燦騰,《臺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去殖民化與臺灣佛教主體性確立的新探索》,臺北市,東大,2003年10月。
21. 江燦騰,《臺灣當代佛教佛光山.慈濟.法鼓山.中臺山》,臺北市,南天,1997年1月。
22. 江燦騰、龔鵬程,《臺灣佛教的歷史與文化》,臺北,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1994年。
23. 李炳南,《弘護小品彙存》,臺中市,李炳南老居士八秩祝壽委員會,1970年。
24. 李炳南,《弘護小品彙集》,臺中市,台中市佛教蓮社,1996年。
25. 李炳南,《佛學概要十四講表》,李炳南教授編表•吳聰敏居士演述,臺中市,青蓮,1990年。
26. 李炳南,《修學法要》,臺中市,青蓮,1990年。
27. 李炳南,《雪廬老人淨土選集》,臺中市,青蓮,2001年7月。
28. 李炳南,《雪廬述學語錄》,臺中市,青蓮,1994年。
29. 李炳南,《雪廬寓臺文存》,臺中市,青蓮,1991年。
30. 李炳南,《雪廬詩集》,臺中市,明光,1969年。
31. 李炳南老居士編著,《當生成就之佛法》,台中佛教蓮社恭印,2007年夏曆四月。
32. 李添春,《台灣省通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年。
33. 林建德,《諸說中第一──力挺佛陀在人間》,臺南縣,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2003年10 。
34. 林學周,《臺灣宗教沿革誌》,臺北市,至善堂,1950年12月。
35. 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臺北市,東初,1995年1月。
36. 徐醒民,《明倫社刊論文彙集》,第三集,臺中市,青蓮,2000年1月。
37. 國史館,《臺灣宗教一甲子──吳老擇先生訪談錄》,臺北市,國史館,2006年11月。
38. 麻天祥,《佛學與人生》,河南,佛教,1993年。
39. 張珣、江燦騰,《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臺北市,南天,2001年6月。
40. 張珣、江燦騰,《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少壯派的觀點》,臺北市。南天,2001年。
41. 張珣、江燦騰,《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臺北市,南天,2003年6月。
42. 張曼濤 主編,《淨土宗史論》,臺北,大乘文化,1979年。
43. 張曼濤 主編,《淨土宗概論》,臺北,大乘文化,1979年。
44. 張曼濤 主編,《淨土思想論集(一)》,臺北,大乘文化,1979年。
45. 張曼濤 主編,《淨土思想論集(二)》,臺北,大乘文化,1979年。
46. 梁湘潤、黃宏介,《台灣中部佛教史專輯》,臺北市,1994年10月初版。
47. 許淑華,《雪廬居士佛學思想暨行述研究》,秀威資訊,2006年11月。
48. 陳兵、鄭子美,《二十世纪中國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49. 陳慧劍,《當代佛門人物》,臺北市,東大,1991年4月。
50. 陳榮傑,《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臺北,文殊,1987年。
51. 臺中蓮社,《明倫社刊論文彙集》第二集,臺中市,青蓮,1994年4月。
52. 楊惠南,《佛教思想新論》,臺北,東大,1982年。
53. 傅偉勳,《生命的學問》,臺北,生智,1998年。
54. 鄭志明《臺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臺北,台原,1991年。
55. 鄧子美,《太虛大師全傳》,臺北市,慧明,2002年。
56. 蕭平,《中國近代佛教復興與日本》,初版,高雄縣,佛光文教基金會,2001年。
57. 釋印順,《太虛大師全書》,臺北市,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80年。
58. 釋印順,《妙雲集》,臺北市,正聞,1992)。
59. 釋印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臺北市,正聞,1989年。
60. 釋印順,《淨土與禪》,新竹縣,正聞,2003年4月。
61. 釋印順,《華雨集》,臺北市,正聞,1993年。
62. 釋東初,《東初老人全集》之五,臺北市,東初,1986年7月。
63. 釋昭慧,《人間佛教的播種者》,臺北市,東大,1995年7月。
64. 釋修禪,《台灣淨土六十年》,臺中市,圓淨,2003年。
65. 釋傳道,《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臺南縣,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2005年2月。
66. 釋聖嚴,《正信的佛教》,臺北市,東初,1990年10月。
67. 釋滿義,《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臺北市,天下遠見,2005年8月。
68. 釋慧嚴,《臺灣佛教史論文集》,高雄市,春暉,2003年1月。
69. 闞正宗,《重讀臺灣佛教.戰後臺灣佛教》(正編)(續編),臺北縣,大千,2004年。
70. 闞正宗,《臺灣佛寺的信仰與文化》,臺北縣,博揚,2004年10月。
71. 闞正宗,《臺灣佛教一百年》,臺北市,東大,1999年11月。
三、紀念集
1. 雪廬講堂印經功德會,《李炳南居士逝世十周年紀念集》,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1997年4月1日,初版。
2. 吳麗娜,《回首前塵二十春雪盧老人示寂二十週年紀念專輯》,臺中市,雪心文教基金會,2006年。
3. 台中市佛教蓮社,《周家麟老居士紀念集》,臺中市,青蓮,2007年1月。
四、論文
(一)學位論文
1. 王泰升,〈從救恤到「社會事業」—台灣近代社會福利制度之建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2. 吳麗娜,〈李雪廬炳南先生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3. 李健鴻,〈邊陲統制與倫理教化:台灣救濟體制形成之研究(1683-1945)》〉,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4. 周霖芳,〈中國佛教會在臺灣之發展(1945-1955)〉,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5. 林美玲,〈佛教慈善事業之發展-佛光山慈悲基金會等個案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2004年。
6. 李政憲,〈朱斐及其《菩提樹》雜誌之研究〉,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7. 金思良,〈太虛大師近代中國佛教復興運動的理念與實踐(1890-1947)〉,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1月。
8. 許淑華,〈彌陀淨土研究—以淨土五經為線索〉,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9. 郭國龍,〈財團法人老人福利機構組織變革之研究-以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菩提仁愛之家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2003年。
10. 陳雍澤〈雪廬老人儒佛融會思想〉,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11. 湯惠婷,〈日治時期新樓醫院之醫療與傳教事業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6月。
12. 黃彥宜,〈台灣社會工作發展之研究 西元1683-1945年〉,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13. 黃德賓,〈臺灣地區佛教圖書館發展之研究〉,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14. 黃詩茹,〈戰後台灣佛教僧俗關係的轉變及意涵:由台中蓮社、大專青年齋戒會、香光尼僧團考察〉,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5. 劉文芳,〈當代台灣佛教的社會運動〉,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16. 鄭丹琳,〈戰後台灣佛教的振興:以佛光山教團為研究個案〉,佛光山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7. 戴文鋒,〈清代台灣的社會救濟事業〉,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18. 羅元庸,〈李炳南居士思想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9. 蘇進華,〈彌陀淨土思想的探究〉,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20. 釋見曄(王秀花),〈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師為中心〉,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12月。
21. 闞正宗,〈戰後台灣佛教的幾個面向(1949-2003)〉,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4年。
(二)期刊論文
1. 《2002年佛學論文獎學金得獎論文集》,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市正覺堂,2002年12月。
2. 《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人文教育中心,1995年4月。
3.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第四屆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會議論文〉,桃園縣觀音鄉,弘誓文教基金會,2003年3月。
4. 中國佛教月刊社採訪組,〈看臺灣佛教如何走過五十年〉,《中國佛教》,第三十九卷第7期,1995年7月。
5. 于凌波,〈李炳南居士推動的社會福利事業〉,《李炳南居士和台灣佛教》,臺中市,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1995年。
6. 于凌波,〈「我活著、是為了弘揚佛法」!—雪廬老人嘉言懿行瑣記〉,《菩提樹》,第403期,1986年6月。
7. 太虛,<東瀛采真錄>,收入《太虛大師全書.雜藏文叢》,1980年。
8. 王見川,〈李炳南與戰後初期台灣的佛教(1949〜1952)〉,《台灣歷史學通訊》,第九期,1999年9月。
9. 王炯如,〈本館簡介與展望〉,《慈光通訊「紀念雪公恩師示寂七週年專輯」》,1993年5月。
10. 永芳,〈中國人應讀中國歷史〉,《李炳南師訓集錦》,台中佛教蓮社,2006年。
11. 弘安,〈雪公與明倫〉,《明倫月刊》,第300期,1999年12月。
12. 匡宇,〈台灣佛教史〉,《中國佛教史論集(八)台灣佛教篇》,張曼濤主編,1977年。
13. 如笙,〈台灣地區第一個創設的佛教圖書館:台中慈光圖書館〉,《佛教圖書館館訊》,第2期,1995年6月。
14. 朱仰白,〈慈光圖書館簡介〉,《李炳南居士逝世十周年紀念集》,1997年4月1日,初版。
15. 朱斐,〈《般若行跡》台灣佛教弘法事業的演變與發展〉,第216期,《普門雜誌》,1997年9月。
16. 朱斐,〈炳公老師與我—兼述台中早期建社弘法的經過〉,《李炳南老居士與台灣佛教》,臺中市,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1995年
17. 何綿山,〈試論台灣佛教居士團體的勃興〉,《法音》,在家佛教特輯,第9卷第265期,2006年。
18. 吳希仁,〈國學啟蒙班的因緣與宗旨〉,《明倫月刊》,第235期,1993年6月。
19. 吳碧霞,〈雪廬老人的精神與風範(上、下)〉,山東濟南大學儒學研討會,1996年7月。
20. 吳碧霞,〈雪廬風誼—俠骨詩情醇儒本色悲心忍力菩薩真行〉,《明倫月刊》,第363期,2006年4月。
21. 吳麗娜,〈台中蓮社創始人李炳南及其儒佛教化〉,《國文學誌》,第8期,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04年6月。
22. 吳麗娜,〈李炳南教授對淨土法門在台流佈之貢獻〉,《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9卷,東海大學文學院,2008年7月。
23. 李海波、龔衍麗<台灣佛教發展軌跡初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第十五卷第1期,2005年3月。
24. 杜愚,〈淨空法師與淨宗學會〉,《弘法資訊》,第七卷,第1期,1998年7月。
25. 沈家楨,〈李雪廬老居士與美國佛教會的一段因緣〉,第三版特刊,《弘法資訊》,第11期,1996年4月。
26. 李志夫,〈現代台灣宗教與社會變遷之因果關係〉,《當代台灣社會與宗教佛學研究論文集》,台北,佛光出版社,1996年。
27. 寄沤生,〈臺中市佛化進展的大概〉,《人生雜誌》,第一卷第2期,1951年3月。
28. 智雄,〈紀念炳公老居士一年間的弘化工作〉,《覺生》創刊號,1950年7月。
29. 周宣德,〈大專學佛青年學佛運動的回顧及對明倫月刊的展望〉,《明倫月刊》,零刊號,1970年10月。
30. 周宣德,〈我崇敬的李雪廬老師〉,《淨廬佛學文叢》,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86年。
31. 周宣德,〈慧炬與大專青年學佛活動—「慧炬」二十四年來的回顧〉,《淨廬佛學文叢》,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86年。
32. 林美容,〈台灣地區齋堂的調查與研究〉,《台灣文獻》,第51卷,第三卷,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2000年。
33. 姚麗香,〈臺灣地區光復後佛教出版刊物的內容分析 ──佛教文化思想變遷初探〉,《東方宗教研究》,第一期,臺北,輔仁大學社會學系,1990年10月。
34. 姚麗香,〈臺灣地區光復後佛教變遷初探〉,《輔仁學院》法管理學院之部第20期,臺北,輔仁大學,1988年。
35. 張文彪,〈台灣佛教歷史評述〉,《東南學術》,第6期,2003年。
36. 淑世敬記,〈庚申歲論語講習班開學貢言 〉,《明倫月刊》,第164期,1986年4、5月。
37. 淨宏,〈雪公導師往生三週年 紀念追思活動紀實〉,《明倫月刊》,第194期,1989年5月。
38. 淨毅輯,〈弘化點滴(一)〉,《明倫月刊》,第206期,1990年7、8月。
39. 淨毅輯,〈弘化點滴(二)蒙以養正聖功也〉,《明倫月刊》,第207期,1990年9月。
40. 陳火爐,〈台中蓮社暨聯機構簡介〉,《李炳南居士逝世十周年紀念集》,1997年4月1日,初版。
41. 陳尚德,〈佛典電腦光碟化與佛教前途〉,《弘法資訊》,第11期,第五版,1996年4月1日。
42. 陳進國,<日據時期台灣佛教的日本化現象>,《佛學研究》,第4期,1997年。
43. 黃慧乘恭錄,<雪公老恩師往生十周年紀念專輯>,《周家麟老居士紀念集》,台中市佛教蓮社,青蓮出版社,2007年1月18日。
44. 楊惠南,〈臺灣佛教現代化的省思〉,《臺灣佛教的歷史與文化》,臺北,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國際佛學研究中心,2005年。
45. 楊惠南,<臺灣佛教的「出世」性格與派系紛爭>,該文收入《當代佛教思想展望》,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46. 楊惠南、釋宏印,《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1996年。
47. 溫金柯,〈臺灣居士佛教的展望〉,《臺灣佛教的歷史與文化》,臺北,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國際佛學研究中心,1994年)
48. 蔡相煇,〈台灣之佛教〉,《復興基地台灣之宗教信仰》,台北市,正中書局,1989年。
49. 簡智果先生〈燈燈相傳綿延不盡〉,《雪公師訓集錦》,青蓮,2000年11月。
50. 藍吉富,〈臺灣佛教之歷史發展的宏觀式考察〉,《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9年。
51. 譚偉,〈中國居士佛教略論〉,《哲學研究》,第5期,2002年。
52. 釋自正,〈從圖書館管理角度談臺灣地區佛教出版〉,嘉義縣竹崎鄉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佛教圖書館館訊》第21/22期,2000年 6月。
53. 釋見正,〈李炳南居士〉,《印光大師的生平與思想》,中華佛學研究所,1989年6月
54. 釋聖嚴,〈今日的臺灣佛教及其面臨的問題〉,《中國佛教史論文集》(八)臺灣佛教篇,臺北,大乘文化,1978年1月。
55. 釋聖嚴,〈現代臺灣佛教的學術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2年7 月。
56. 釋道安,〈一九五○年代的臺灣佛教-民國三十八年至四十六年〉,《中國佛教史論文集》(八)臺灣佛教篇,臺北,大乘文化,1978年1月。
57. 闞正宗,〈李炳南先生與台中佛教蓮社〉,《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臺北縣,大千,2004年。
58. 摩迦,〈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人生》,六周年佛教專號,第六卷,第 11.12期合刊,1954年9月。
五、網路資源
台中市役所簡介
http://www.tccgc.gov.tw/07_cultural/c03_02.asp?keyword=&id=449
〈雪廬老人事略〉,李炳南教授治喪委員會 http://www.tcbl.org.tw/old/snowTable_2007/1sagabook/sagabook1/folder.htm
〈李炳南老居士年表〉,李炳南老居士全集編輯委員會
http://www.tcbl.org.tw/old/snowTable_2007/1sagabook/sagabook2/folder.htm
于凌波,〈雪廬老人李炳南〉http://www.tcbl.org.tw/old/snowTable_2007/1sagabook/sagabook6/folder.htm#
劉靜宜,〈雪廬老人儒佛教化事業〉,《雪廬老人往生二十周年學術論文集》http://www.tcbl.org.tw/old/snowTable_2007/20book/book007/folder.htm
胡式貞,〈故胡遠志居士紀念專欄〉,《菩提家訊》,第50期,2004年6月
http://www.bodhi.org.tw/index.php?sid=c.1&no=50
「明倫月刊資訊網」
http://www.minlun.org.tw/。
吳碧霞主任主講〈慈光生命記憶〉
http://www.tkcy.org.tw/our%20teacher.html
慈馨兒少之家
http://www.tkcy.org.tw/index02.html
菩提仁愛之家年表
http://www.bodhi.org.tw/index.php?sid=5.1.8&dp=2&cat=b
新菩提醫院院內介紹
http://www.bodhi.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