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芳如
論文名稱: 清代韻圖《翻切簡可篇》研究
The Study of the Rhyme Charts “Fan Qie Jian Ke Pian” in the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吳瑾瑋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翻切簡可篇》《御定康熙字典等韻》韻圖寄借橫直圖
英文關鍵詞: Fan Qie Jian Ke Pian, Yu Ding Kang Xi Zi Dian Deng Yun, rhyme charts, depositing and borrowing, horizontal-vertical diagram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94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0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翻切簡可篇》為清代中晚期韻圖,由張燮承修訂而成。全書共分上下兩卷,韻圖採橫直圖形式,分十九聲母、三十三韻母及陰平、陽平、上、去、入等五個聲調。《翻切簡可篇》和清代《御定康熙字典等韻》密切相關,在韻目名稱、聲母、韻母結構分類、收字和借字等方面皆有承襲並修改的痕跡。又因其刊行動機意在啟發童蒙,書中刪倂韻目力求簡易,而有寄借之法;並設有多條口訣為初學指路。其全濁聲母俱已清化,有舌尖韻母和/ɤ/韻母,平分陰陽,入聲兼配陰聲韻和陽聲韻等等音韻特色,正反映漢語北方音系發展至清代中晚期所經歷的大部分音韻變化。
      本文歸納《翻切簡可篇》的聲母特點有全濁聲母皆已清化、知系與照系聲母已經合併、泥母與娘母無有分別、非敷奉三母合併、影疑微喻四母合併、顎化聲母與捲舌聲母應已產生。韻母特點則有依據介音分成開口呼正韻、合口呼正韻、開口呼副韻、合口呼副韻,舌尖韻母應已產生,已有/ɤ/韻母存在,雙唇鼻音韻尾消失,入聲兼配於陰聲韻與陽聲韻。聲調特點則有平分陰陽、入聲消失。此外《翻切簡可篇》之韻圖有韻目之間互相寄借刪倂等設計,本文研究歸納其韻目間寄借類型有收字重出、正常寄借、無字寄借、來源不明、跨越分類,此外尚有合併韻目。書中運用寄借合併之法,減少承自《御定康熙字典等韻》的韻目數量,刪去無字或字少韻目,亦達到作為啟蒙韻圖之易讀鵠的。
      《翻切簡可篇》以其三十三韻橫直圖附隨數條口訣,授以初學及童蒙者簡易熟習音韻之法,亦記錄當時的音韻發展情況,展現其作為清代中晚期北方官話音系的整體面貌。

    "Fan Qie Jian Ke Pian" is a handbook composing rhyme charts in the middle-to-late Qing Dynasty edited by Zhang Xiecheng.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two volumes, and the rhyme chart is in the form of horizontal-vertical diagrams. It includes 19 consonants, 33 vowels, and 5 tones, which are yin, yang, shang, qu, ru. "Fan Qie Jian Ke Pian" is closely related to "Yu Ding Kang Xi Zi Dian Deng Yun" of the Qing Dynasty, especially the rhyme chart contains many characters from "Yu Ding Kang Xi Zi Dian Deng Yun". Since its motivation for writing the book is to enlighten children, there are rules for depositing, borrowing rhymes, as well as many mnemonic phrases. The initials, finals, tones of “Fan Qie Jian Ke Pian” have all experienced most of the phonological changes of the northern Chinese phonology in the middle-to-late Qing Dynas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一、研究範圍 2 二、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結語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第一節、 前人研究 5 一、《翻切簡可篇》的相關研究 5 二、以韻圖進行研究 9 第二節、 北方音系韻圖 10 第三節、 唐宋至元明清的音韻變化 12 一、聲母 12 二、韻母 17 三、聲調 20 第三章 《翻切簡可篇》背景與編制 22 第一節、 編者與背景 22 一、編者 22 二、成書背景 25 第二節、 《翻切簡可篇》與《御定康熙字典等韻》 26 一、背景與編制關係 27 二、收字關係 29 第三節、 《翻切簡可篇》的寄借現象 38 一、〈附括韻明顯圖〉之分組 39 二、《翻切簡可篇》的寄借類型 41 三、合併韻目 51 四、小結 55 第四節、 結語 55 第四章 《翻切簡可篇》聲母系統 58 第一節、 《翻切簡可篇》聲母編制 59 一、〈讀橫直圖口訣〉 59 二、影母重出 61 三、《翻切簡可篇》聲母數目變化 63 第二節、 《翻切簡可篇》聲母合併 66 一、濁音清化 67 二、知照合併 73 三、泥娘不分 76 四、非敷奉合併 76 五、影疑微喻合併 77 第三節、 《翻切簡可篇》聲母的變化 79 一、顎化 80 二、捲舌音化 84 第四節、 結語 90 第五章 《翻切簡可篇》韻母系統 92 第一節、 韻母相關編制 92 一、《翻切簡可篇》與《御定康熙字典等韻》 93 二、〈附括韻明顯圖〉與十二攝圖 100 第二節、 《翻切簡可篇》的開合正副 102 一、《翻切簡可篇》與中古《廣韻》來源整理 103 二、《廣韻》至《簡可篇》的開合正副變化 111 第三節、 陰聲韻 112 一、高該鉤歌 112 二、迦傀孤結 115 三、舌尖韻母 118 四、小結 121 第四節、 陽聲韻 123 一、岡光江 124 二、干官堅涓 125 三、根昆金君 126 四、庚工經弓 127 五、小結 129 第五節、 入聲韻 130 一、《翻切簡可篇》的入聲韻 130 二、《廣韻》至《翻切簡可篇》的入聲變化 132 三、 /ɤ/韻母 134 第六節、 結語 136 第六章 結論 141 第一節、 研究成果概述 141 一、《翻切簡可篇》韻圖編制 141 二、《翻切簡可篇》聲母特色 141 三、《翻切簡可篇》韻母特色 142 四、《翻切簡可篇》的擬音 143 第二節、 研究檢討與展望 146 徵引書目 149 古籍 149 專書 149 單篇論文 150 學位論文 151 網路資源 152

    古籍
    [宋]丁度等:《集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述古堂影宋鈔本。
    [清]佚 名:《御定康熙字典等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223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李汝珍:《李氏音鑑》,光緖戊子重修,埽葉山房藏板。
    [清]周亮工:《讀畫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徐鑑:《音泭》,《續修四庫全書》第25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嘉慶二十一年刊本,2002年。
    [清]張燮承:《翻切簡可篇》,同治十一年重刊本。
    [清]張燮承:《翻切簡可篇》,臺中:文听閣圖書,2013年,《晚清四部叢刊》第九編,據同治十一年刻本影印。
    余迺永:《新校互註宋本廣韻》(增訂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周祖謨校:《廣韻》(澤存堂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
    陳彭年等:《校正宋本廣韻》,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

    專書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
    北大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編,王福堂修訂:《漢語方音字彙》,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6月。
    宋韻珊:《共性與殊性──明清等韻的涵融與衍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3月。
    李無未:《日本漢語音韻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12月。
    李新魁:《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1月。
    竺家寧:《語音學之旅》,臺北:新學林出版社,2016年3月。
    竺家寧:《聲韻學──聲韻之旅》,臺北:五南出版社,2015年9月。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9月。
    張忠綱主編:《杜甫大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
    陳新雄:《聲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 年。
    葉寶奎:《明清官話音系》,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
    董同龢:《語言學大綱》,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4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趙憩之:《等韻源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7月。
    應裕康:《清代韻圖之研究》,臺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2年8月。

    單篇論文
    永島榮一郎:〈近世支那語特に北方語系統に於ける音韵史研究資料に就いて (續)〉,《言語研究》1941卷9號,1941年,頁17-79。
    甘國芳:〈二0六韻、平水韻、中原音韻、十三轍和中華新韻之間的關係〉,《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10期,2014年10月,頁22-24、45。
    李千慧:〈試論近代漢語i介音的增生現象〉,《政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13年12月,頁137-160。
    李柏翰:〈韻圖形制的重現—《音學秘書》的編撰理念及其音韻現象〉,《漢學研究》第33卷第1 期,2015年3月,頁199-233。
    李軍:〈漢語等韻文獻的整理與漢語等韻學史、古典音系學的構建〉,《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2020年,頁1-13。
    竺家寧:〈九經直音知照系聲母的演變〉,《近代音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8月,頁113-123。
    竺家寧:〈清代語料中的ㄜ韻母〉,《近代音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8月,頁241-269。
    張淑萍:〈顎化作用在國語中的例外演變〉,《興大人文學報》第44期,2010年6月,頁157-178。
    張清常:〈-m韻古今變遷一瞥〉,《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年,頁96-102。
    楊亦鳴:〈《李氏音鑒》的粗細理論及反切特點〉,《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0年,頁165-172。
    楊亦鳴:〈《李氏音鑒》音系的性質〉,《語言研究》第17期,1989年,頁82-94。
    楊耐思:〈近代漢語-m的轉化〉,《近代漢語音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年,頁51-61。
    鄭錦全:〈明清韻書字母的介音與北音顎化源流的探討〉,《書目季刊》第14卷第2期,1980年9月,頁77-87。

    學位論文
    吳聖雄:《康熙字典字母切韻要法探索》,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5月。
    周雪:《《翻切簡可篇》研究》,長春:長春理工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張淑萍:《漢語方言顎化現象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郭繼文:《《黃鍾通韻》音系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陳雅萍:《求音捷徑──清代「初學啓蒙類」韻圖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16年。
    彭志宏:《徐鑑《音泭》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劉曉葶:《論近代零聲母的形成與演化──以官話區的明清語料及現代方言為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網路資源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正式六版
    http://dict2.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home.do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