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義君
Chong, Yee-Cheun
論文名稱: 英屬馬來亞霹靂州怡保鎮華人社會的形成與發展(1888-1941)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ociety in Ipoh Town, State of Perak, British Malaya(1888-1941)
指導教授: 邱榮裕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英屬馬來亞霹靂州怡保鎮華人社會華商
英文關鍵詞: British Malaya, State of Perak, Ipoh Town, Chinese society, Chinese merchant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21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7下載:1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今馬來西亞霹靂州(State of Perak)首府怡保(Ipoh),於19世紀末隨著錫礦開採業的興起而崛起,至20世紀上半葉已成為霹靂州近打縣(Kinta District),乃至英屬馬來亞(British Malaya)一個重要的市鎮。作為怡保鎮錫礦業的主要勞動力資源,華人群體在怡保鎮由崛起到邁入與維繫繁榮的發展歷程中極為重要,而怡保鎮華人社會之形成與發展,則有賴於當地依靠開採錫礦而起家之華商的帶動與引領。本研究以活躍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英屬馬來亞時期,霹靂州怡保鎮的四位華人富商——姚德勝(Yau Tet Shin)、梁碧如(Leong Fee)、胡子春(Foo Choo Choon)和梁燊南(Leong Sin Nam)為主要研究對象,藉以探究英國殖民時期怡保鎮華人社會形成與發展的歷程,及其在當地華商的引領下如何因應英國殖民政府對其施予的各類政策。英國殖民時期的怡保鎮華人社會在華商的居中協調下,與英國殖民政府保持正面的雙向互動關係,並且自主地保有本身的文化,使得一個擁有華人特色的社會群體得以成形於怡保鎮。

    Ipoh, now the capital of the State of Perak, Malaysia, flourished from the rise of the tin-mining industry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By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poh had become an important town in Perak, as well as among states within British Malaya. As the main labour force in Ipoh Town, the Chinese communit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Ipoh. Since the form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ociety during the British colonial period was largely dependent on the leadership and guidance of local Chinese merchants, this paper seeks to explore the history and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society in Ipoh during the British colonial period, mainly focusing on four pioneers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own as case studies. This research will analysis the lives and activities of Yau Tet Shin, Leong Fee, Foo Choo Choon and Leong Sin Nam, who were important Chinese merchants in tin-mining industry and key leaders in Ipoh Town during that period. Under their leadership and mediation, the Chinese society in Ipoh had maintained a positive two-way interaction with the British colonial government, while consciously preserving their Chinese roots and culture. Thi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a Chinese society that is characteristic of its ow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史料說明 20 第四節 章節安排 25 第二章 華工的移入與怡保鎮的崛起 28 第一節 1880年代的怡保:一個小村落的崛起 28 第二節 霹靂州英國殖民政府對華工的政策 37 第三節 19世紀末怡保鎮華工的生活狀況 49 第三章 創業垂統:1890-1920年代下的怡保鎮華人社會 67 第一節 19世紀末怡保鎮華商的崛起 67 第二節 1890-1920年代的怡保鎮華人與英國殖民政府 94 第四章 承先啟後:1921-1941年代下的怡保鎮華人社會 111 第一節 亦商亦官的華商:梁燊南 112 第二節 1921-1941年代的怡保鎮華人與英國殖民政府 125 第五章 結論 145 參考書目 151 附圖 158

    壹、英國殖民政府檔案
    (British Colonial Government Sources)
    1. Federated Malay States Government Gazette, Year 1922-1932.
    2.Letter from Towkay Foo Choo Choon, M.C., President of the Perak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to the British Resident of Perak.Year 1913. (No. Penerimaan: 1957/0595945)
    3. Memorandum from Federated Malay States Resident General’s Office, about “Loan of $200,000 to Yau Tet Shin of Ipoh”. Dated October and November, 1907. (No. Penerimaan: 1957/0589819)
    4. Notification of the appointment of Mr. Foo Choo Choon to be a Member of the Federal Council. Dated January and February, 1912.(No. Penerimaan: 1957/0593703)
    5. Payment of $19,900 award in Arbitration case, Foo Choo Choon and the FMS Railways (No. Penerimaan: 1957/0586529)
    6. Perak Government Gazette, Year 1888-1891, 1896-1909.
    7. Perak Annual Report , Year 1884, 1892-1895.
    8. Replies by F. A. Swettenham, British Resident, Perak, to the questions of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Opium. Dated October, 1893.
    9. Report on the Mines Department for the Year 1908. (No. Penerimaan: 2006/0052944)
    10.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of the people of Perak, Annual Report, 1934-1935.
    11. Suggestion by Mr. Leong Sin Nam, O.B.E. to organize a Monthly Lottery throughout Malaya for the purpose of Raising Funds for the Prosecution of the War against Germany, Dated October and November, 1939. (No. Penerimaan: 1957/0526265)

    貳、專書
    一、中文專書(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1. 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研院三研所、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984年。
    2. 王佩璉,《華工的足跡》,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3. 王賡武著,姚楠編,《東南亞與華人——王賡武教授論文選集》,北京:中國友誼,1987年。
    4. 朱宗賢,《怡保城鄉散記》,吉隆坡:燧人氏,2007年。
    5. 朱鏡宙,《英屬馬來半島》,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6. 孟利群編,《南洋史料續編》,北京:國家圖書館,2010年。
    7. 邱格屏,《世外無桃源——東南亞華人秘密會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8. 林遠輝、張應龍著,《新加坡馬來西亞華僑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2008年。
    9.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馬來亞華僑志》,臺北:海天,1957年。

    10. 梁安強(Oon Keong, Leong)著、羅淼祥譯,《梁燊南傳》(A Grandfather Story-Leong Sin Nam 1880-1940), 「梁耀源教育信託基金」印刷,2010年。
    11. 麥留芳,《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臺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1985年。
    12. 陳鴻瑜,《馬來西亞史》,臺北:蘭臺出版社,2012年。
    13. 陳韓笙主編,盧文禮、陳澤憲、彭家禮編著,《華工出國史料彙編》第四輯、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14. 畢麒麟著、陳逸君譯,《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市:原民文化,1999年。
    15. 傅吾康(Wolfgang Franke)、陳鐵凡(Chen Tien fan)合編,《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第三卷,吉隆坡:馬來西亞大學出版部,1987年。
    16. 黃存燊等著、張清江編譯,《新馬華人甲必丹》,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2006年。
    17. 黃建淳,《晚清新馬華僑對國家認同之硏究:以賑捐投資、封爵為例》,臺北市: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硏究學會,1993年。
    18. 黃偉經主編,《客家名人錄》,廣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
    19. 黃堯編著,《馬星華人志》,吉隆坡:元生基金會,2003年(再版)。
    20. 黃賢強《跨域史學:近代中國與南洋華人研究的新視野》,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
    21. 楊建成主編,《英屬馬來亞華僑》,臺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1986年。
    22. 維多⋅巴素(Victor Purcell)著,劉前度譯,《馬來亞華僑史》,檳城:光華日報,1950年。
    23. 維多⋅巴素(Victor Purcell)著,郭湘章譯,《東南亞之華僑》,台北:國立編譯館,1966年。
    24. 劉宏、黃堅立主編,《海外華人研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王賡武教授論文選》,美國:八方文化,2002年。
    25. 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新馬華人社會史》,北京:中國華僑,1991年。

    二、英文專書
    1. Everitt, W.E. A history of mining in Perak, Federation of Malaya(1952).
    2. Ho, Tak Ming, Ipoh: When Tin was King, Ipoh: Perak Academy (2009).
    3. Ipoh: The Town that Tin Built, A Review of the history,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Perak's capital, Ipoh: Ipoh Municipal Council (1962).
    4. Khoo Salma Nasution & Abdur-Razzaq Lubis, Kinta Valley: Pioneering Malaysia's Modern Development, Perak : Perak Academy (2005).
    5. Sir Frank Swettenham, Footprints in Malaya, London; New York; Melbourne: Hutchinson & Co., (1942).

    叁、特刊
    1.《百年育才——百年長征》,霹靂育才獨中董事部,2008年。
    2.《南洋霹靂嘉應會館明德學校紀略》,怡保:霹靂嘉應會館,1927年6月
    3.《馬來西亞嘉應會館聯合會銀禧紀念》,嘉聯會銀禧紀念特刊,1975年。
    4.《馬來西亞霹靂福建公會100週年紀念特刊》,1999年。
    5.《霹靂中華總商會鑚禧紀念特刊》,1982年。
    6.《霹靂嘉應會館七十週年紀念新廈落成開幕特刊》,1974/75年。
    7.《霹靂怡保華林市明德華文小學百年校慶紀念特刊》(1912-2013),2013年。

    肆、論文
    一、中文學位論文(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1. 白偉權,《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華人社會的變遷與整合(1855-194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2. 吳佩珊,《英殖民政府對吉隆坡華人事務管理──從自治至法治的轉變(1868-1914)》,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3. 吳龍雲,《平章會館與中華總商會及檳城華人社會:廿世紀初期的幫群、領袖及其互動》,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4. 高麗珍,《馬來西亞檳城地方華人移民社會的形成與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5. 張曉威,《晚晴駐檳榔嶼副領事之角色分析(1893-191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部博士論文,2005年。

    二、英文學位論文
    1.Tan, Ai Boay, The making of the Chinese society in Perak, 1874-1941, Department of History, Malaya University, 2015.

    三、中文期刊論文(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1. 邱格屏,〈英屬馬來亞政府懲治華人秘密會黨立法之演進〉,《社會科學家》2013年12月第12期
    2. 莊國土,〈回顧與展望:中國大陸華僑華人研究述評〉,《世界民族》2009年第1期。
    3.陳愛梅,〈英屬馬來亞華人二戰前社會運動史類型——以霹靂州為例〉,《南洋問題研究》第159期,2014年。
    4.張翰璧、張維安、利亮時,〈神的信仰、人的關係與社會的組織:檳城海珠嶼大伯公及其祭祀組織〉,《全球客家研究》第3期,2014年11月。
    5.黃賢強,〈客籍領事梁碧如:檳城的外交官、教育家和慈善家〉,《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第七期,1999年4月,頁16-30。
    6.廖文輝,〈戰前馬來亞史英文文獻概述(1877-1941)〉,《興大歷史學報》第25期,2012年。

    四、英文期刊論文
    1. Journal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No.3, year 1879.
    2. Journal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No.8, year 1881.

    伍、網路資料
    1. 新加坡國立大學網頁:http://www.lib.nus.edu.sg/chz/chineseoverseas/oc_wanggw.html,瀏覽日期:2016年12月5日。
    2.霹靂育才獨立中學網頁: http://www.yukchoy.edu.my/index.php/guanyu/alldsz,瀏覽日期:2016年10月30日。

    陸、報章新聞
    1.〈霹靂振武戒煙善社消息〉,《益群日報》1922年1月9日,第十版。

    柒、其他
    1.何華緒,〈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市壩羅古廟簡史〉,2005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