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文彤
Wang, Wen-Tung
論文名稱: 國小補校外籍配偶漢字書寫偏誤及其教學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Chinese Characters Errors On Handwriting By Foreign Spouses In Cramming Elementary School And Its Correction Strategies In Teaching
指導教授: 黃明月
Hwang, Ming-Yu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8
中文關鍵詞: 外籍配偶學生華語教學漢字書寫偏誤類型行動研究
英文關鍵詞: Foreign Spouses,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hinese Characters errors, Action Research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05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2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透過探究國小補校外籍配偶學生學習華語文時常見的漢字書寫偏誤類型,並進一步分析偏誤成因及探討應如何透過偏誤改正教學策略來修正之,將研究結果提供國小補校教師及相關教育機構做為教學方案設計參考依據。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國小補校中的13位外籍配偶學生,進行六週共六課的華語教學活動。研究過程中,先以焦點團體訪談外籍配偶學生認為漢字書寫困難之處,並以前測試題來了解其漢字書寫偏誤情形,根據分析結果來設計教學方案。研究實施過程中,研究者透過學生在簿本中的書寫情形、研究者在課後進行的反思,以及專家學者與同儕教師觀課後給予的意見及回饋,不斷地調整下一週的教學活動設計,直至尋找出能夠有效地修正漢字書寫偏誤類型的偏誤改正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有效地達到學習成效。
      本研究主要的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外籍配偶學生書寫漢字時較常出現筆劃缺省、部件缺省及部件代換類型
    二、偏誤改正教學策略能有效地幫助外籍配偶學生減少漢字書寫偏誤情形
    三、教學者需依照不同的漢字書寫偏誤使用合適的偏誤改正教學策略
    四、教學者在課堂中應能給予學生反覆練習的機會以修正漢字書寫偏誤

    This research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common Chinese characters errors on handwriting of foreign spouses at cramming elementary school in Chinese class. Then, analysis the reason of errors and investigate how teachers can help students to correct errors by using the errors correction strategies in class.
    The study is an action research. The sample of study are thirteen foreign spouses from a cramming elementary school that researcher works in. Six testing weeks are arranged in the school. First, use group interview to realize their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and a pretest to analysis which kind of errors that happened the most by foreign spouses. Second, design Chinese character curriculum which is based on the result of the interview and pretest.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researcher keeps observing the student's react in class and their handwriting on the test sheets, then discuss with colleagues and expert to figure out how to improve the lesson plan of the Chinese class, until find out the proper teaching strategies that can successfully help students to correct the errors and upgrad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learning.
    There are 4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1. Among all kinds of Chinese characters errors on handwriting, decrease stroke, decrease component and exchange component are the most three type of errors made by foreign spouses.
    2. Using Chinese characters errors correction strategies in class can effectively help foreign spouses reduce errors when they are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3. How teachers choose the right Chinese characters errors correction strategy should depends on what kind of errors is appeared in class.
    4. Teachers should create opportunity of practicing as much as possible during the class for students to correct Chinese characters errors on handwriting.

    致謝詞.....................................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次......................................iv 表目次....................................vi 圖目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外籍配偶特性及其華語學習現況........9 第二節 華語文學習理論及相關研究...........22  第三節 漢字書寫偏誤相關研究...............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47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47 第二節 研究者角色........................50  第三節 研究方法..........................51  第四節 研究工具..........................5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71 第六節 研究的信效度.......................73  第七節 研究倫理...........................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77 第一節 外籍配偶學生漢字書寫情形的現況分析....77 第二節 漢字書寫偏誤改正策略與教學成效之分析..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5 第一節 結論.............................125 第二節 建議.............................127  第三節 研究者反思........................131 參考文獻...................................135 中文部分.................................135 西文部分.................................140 附錄......................................143 附錄一 教學設計方案......................143 附錄二 前測試題..........................174 附錄三 學習單及考試卷範例.................175

    壹、中文部分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建勤(1994)。中介語產生的諸因素及相互關係。語言教學與研究,4,105-120。
    王黎、陸儉明 (2006)。開展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詞彙語法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7-13。
    內政部統計處(2015)。歷年總結婚人數及外籍配偶結婚人數統計表。檢索日期:104年6月2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臺灣東華出版社。
    方麗娜(2003)。對外華語文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南師學報,37(2),1-16。
    白樂桑(1996)。漢語教材中的文、語領土之爭:是合併,還是自主,抑或分離?世界漢語教學,4,98-100。
    江吟梓、蘇文賢(合譯)(2012)。教育質性研究(原作者:Marilyn Lichtman)。台北: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10)
    沈中偉(2008)。情境感知無所不在的華語文學習環境之建置語教學方法探究。2008亞洲太平洋地區華語文教學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5-69。
    吳中偉、郭鵬(2009)。對外漢語任務型教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吳芝儀、李奉儒(合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Patton, M. Q.)。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5)
    吳幸純(2009)。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句型修辭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因應策略。師友,第41期,4-12。
    李宜家(2012)。日籍學習者的華語學習焦慮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香平(2006)。漢字教學中的文字學。北京:語言出版社。
    李連珠(2006)。全語言教育。台北:心理。
    呂叔湘(1979)。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余坤煌、周立勳、黃月純、楊淑朱、蔡榮貴、賴翠媛(2004)。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學習表現語學校輔導措施現況調查。載於外籍與大陸配偶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9-240。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
    杜氏清玄(2004)。現代越南語中的漢語藉詞。東南亞縱橫,2004年5期,8-11。
    肖奚強(2002)。外國學生漢字偏誤分析。世界漢語教學第二期,79-85。
    何福田、郭玉婷(2005)外籍配偶的現況。載於何福田等(著)。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上冊)(pp.7-26)。台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宋曜廷、邱郁秀、張國恩、陳學志、張瓅勻(2011)。中文部件組字與形構資料庫之建立及其在是字教學上之應用。教育心理學報,43卷,269-290。
    周小兵(2007)。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林天佑(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
    林君諭(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識字學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季苗(2011)。漢語教學四大原則與法國經驗。華語文教學研究,8(2),65-79。
    林晏州、黃文卿(1998)。深度訪問之理論與技巧-以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園專車推動為例。國家公園學報,第8卷第2期,166-178。
    孟虹(2000)。成人漢語學習之特點及教師行為準則。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3,79-91。
    周映寧(2008)。外籍配偶就讀成人補習識字班之培力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周健(2007)。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外籍新娘在地化:就讀嘉義地區國小補校的外籍新娘之社會生活。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
    洪于惠、張文嫻、鄧守信、盧俊宏(2007)。華語文學習者漢字偏誤數據資料庫建立及偏誤類型分析。臺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論文集,313-325。台北:華語文教學協會。
    施正宇(2000)。外國留學生字形書寫偏誤分析。漢語學習,2,38-41。
    柯宇玲、高華君(2007)。外籍配偶華語學習經驗分享。台北市:北市賽珍珠基金會。
    柯華葳(1999)。閱讀能力的發展。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三卷,81-119。台北:心理。
    紀壽惠、張欣怡、黃立己、曾金金(2007)。符合零起點漢語學習者認知模式之筆畫教學設計。2007年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論文集,37-64。
    洪瑩潔、楊承達、歐庭君 (2004)。以社區為本位之外籍配偶輔導計畫。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5-21。
    馬香(2009)。外籍配偶補校教育學習參與障礙之研究-以台北縣淡水鎮一所國小補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台北市。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4,10-21。
    夏曉鵑(2003)。實踐式研究的在地實踐: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9,41-47。
    陳申、傅敏躍(1996)。漢語教學的兩個難點與電腦的輔助作用。世界漢語教學,3,88-93。
    陳永成(2006)。臺北縣外籍配偶識字教材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崔永華(1997)。漢字部件與對外漢字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3,49-62。
    崔永華(2005)。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教育部(2013)。補習及進修教育法。中華民國102年1月30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200017751號令制定公布全文28條。
    盛炎(1990)。語言教學原理。重慶:重慶出版社。
    張芳全(2004)。誰來關心外籍配偶與新台灣之子。中央日報,11月7日第9版。
    張欣怡(2009)。針對中級華語學習者之漢字課程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明虎、彭杰、劉志英(2009)。淺論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漢字教學。紅河學院學報,7(1),112-115。
    張沛臻(2013)。華語雙音節連調組之偏誤探討-以日籍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莞珍、黃富順(2006)。我國外籍配偶學習需求與現況之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7,75-101。
    張從興(2003)。“華人”“華語”的定義問題。語文建設第73 期。
    張慧貞(2008)。臺北市新移民華語學習班課程規劃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曉濤(2005)。非漢字文化圈學生漢字認讀偏誤及對策研究。漢字文化,1,46-49。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陳淑娟(2008)。外籍新娘在台生活適應之探討。社會學通訊期刊,第69期。
    陳源湖(2002)。外籍新娘識字教育實施之探析。成人教育,68,25-34。
    陳源湖(2004)。跨國婚姻婦女教育中的教學者角色。社區發展季刊,107,359-376。
    莫藜藜、賴佩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會發展季刊,105,55-65。
    黃月純(2005)。美國親職教育方案及其對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的啟示。臺灣教育,635,24-33。
    黃心怡(2011)。外籍配偶注音符號教學之研究—以北縣一所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黃光雄主譯 (2001) 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
    黃明玉(2004)。成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班級氣氛語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明月(2005)。成人行動學習之探討。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刊,6,10-17。
    黃沛榮(2003)。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樂學。
    黃素娥(2011)。越南學習者習得華語補語的偏誤分析及教材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黃富順(1995)。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主編)(2002)。成人學習。台北:五南。
    黃富順等人(2003)。成人發展與適應(修訂再版)。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黃馨慧(2005)。外籍新移民家庭及其子女教育。教師天地,135,19-25。
    彭和妹(1993)。國立空中大學學生學習障礙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台北:渤海堂文化公司。
    曾秀珠(2003)。臺北縣國小補校人員對外籍新娘基本教育課程規劃意見調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曾秀珠(2004)。外籍配偶教育課程規劃之芻議。社區發展季刊,105,227-234。
    曾麗珠(2005)。論外語習得中母語的遷移。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8月第4期。
    游惠茹(2005)。苗栗縣四所國民小學外籍配偶識字班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費錦昌(1996)。現代漢字部件探究。語言文字應用,2,20-26。
    靳洪剛(1994)。語言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溫智華(2012)。新移民成人基本教育班的華語文教材設計與其教學之行動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葉德明(1990)。漢字認知基礎-從心理語言學看漢字認知過程。台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199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台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2007)。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台北:師大書苑。
    裴氏越河(2014)。邁向「第二語言教學模式」之新移民華語網路課程的建構與實施:以華語-越南語版本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蔣可心(2001)。對外漢語教學法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廖雅婷(2003)。以多元文化觀進行外籍新娘識字方案之行動研究─以嘉義縣外籍新娘識字專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裴斐斐(2007),關於字本位和詞本位爭議的思考。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2卷2期,94-95。
    鄧中階(2005)。外籍配偶的成人教育需求之探索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潘秀如(2008)。彰化縣外籍配偶參與識字學習對其授權增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魯健驥(1984)。中介與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1984年第3期。
    魯健驥(1999)。偏誤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12-20。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蔡喬育(2005)。高齡者參與數位學習的適用性與問題。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刊,10,42-51。
    劉雅玲(2007)。一所國小補校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鄭雅雯(2000)。南洋到臺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鄧維論(2009),對越華語中的漢字教學。2009年亞太地區語言與文化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7-128。
    賴建達(2002)。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鍾文悌(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薛淑今(2003)。嘉義縣外籍新娘現行使用之識字教材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簡淑芬(2008)。政大華語文中心零起點學生的偏誤現象。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
    釋自淳(2000)。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貳、西文部分
    Allwright, R.(1975).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the language teacher's treatment of learner error. In M. Burt and H. Dulay (Eds.), On TESOL '75: New directions in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and bilingual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TESOL.
    Bellassen, J., & Zhang, P. P.(1989). Méthode d'initiation à la langue et à l'écriture chinoises. Paris, France: La compagnie.
    Brown, A. L., Bransford, J. D., Ferrara, R. A., & Campoione, J. C.(1983). Learning Remember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J. H. Flavell, & E. H. Markman(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cognitive development. N.Y.:Wiley.
    Cohen, A. D.(2003). The learner's side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Where do styles, strategies, and tasks meet? IRAL, 41, 279-291.
    Corder(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 Applied Linguistics, 5, 161-169.
    Derry & Murphy(1986). Designing systems that train learning ability: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6(1), 1-39.
    Gibb, J. R.(1960).Learning theory in adult education. In M.S. Knowles(ed.), Handbook of Adult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Adult Association of the U.S.A.
    Goodman, K.(1986). 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Harste, Jerome, C., Virginia, A. Woodward, and Carolyn, L. Burke. (1984). Language Stories & Literacy Lessons. Portsmouth, New Hampshire: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Houle, C. O.(1961). The inquiring mind.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Johnson, R. T. & Johnson, D. W.(1994). An Overview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j. Thousand, A. Villa and A. Nevin(Eds), Creativity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Baltimore: Brookes Press.
    Knowles, M. S. (1975). Self-directed learning: 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 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
    Long, H. B.(1990). Understanding Adult Learners. In M. W. Galbraith (ed.).Adult Learning Methods. Malabar: Robert E Krieger, 23-37.
    Lyster, R & Ranta, L.(1997).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 37-66.
    Maspero Henri(1912). Etudes sur la phonétique historique de la langue annamite: Les initiales. Bulletin de l’E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12, 1-124.
    McClusky, H. Y.(1964). The Relevance of psychology for Adult Education. In G. E. Jensen, A. A. Liveright, & W.Hallenbech (eds.). Adult education: Outlines of an emerging field of study. Washington, D. C.: Adult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S.A., 155-176.
    Odlin, T.(1989).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R. L.(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New York: Newbury House.
    Quigley.(1997).Rethinking Literacy Education: The Critical Need of Practice-based Chan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
    Roberts, M.(1995). Awareness and the efficacy of error correction. In R. Schmidt (Ed.), Attention and awarenes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Center.
    Robson, C.(1993).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s. Oxford: Blackwell.
    Seedhouse, P.(2004). The Interac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 conversation analysis perspective. MA: Blackwell.
    Sperber, Dan & Wilson, Deirdre.1986/1995: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Blackwell.
    Rod Ellis (1994).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linker, L.(1972).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10(3), 209–231.
    Smith, R. M.(1982). Learning how to learn: Applied theory for adults. New York: Cambridge.
    Sterling, C. M. & Robson, C(1992). Psychology, spelling and education. Cleved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Swain, M.(1985).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In S. Gass & S.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35-253.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Tomlin, Russell S.(1986) .Basic Word Order: Functional Principles. London: Croom Helm.
    Wang, M., Perfetti, C. A., & Liu, Y.(2005). Chinese-English biliteracy acquisition: cross-language and writing system transfer. Cognition, 97, 67-88.
    White, M.(1987). The Japanese educational challenge. Tokyo: Kodansha Internationa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