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泯翰 |
---|---|
論文名稱: |
仿生思維運用於視覺形象設計-以福山馬岸大地教室為例 The Study of Applying Bionics Theory on Visual Image Design-Take the Fu Shan Maran Forest Class for Example |
指導教授: | 吳千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8 |
中文關鍵詞: | 仿生學 、仿生思維 、仿生設計學 、視覺形象設計 、企業識別系統 |
英文關鍵詞: | bionics, bionic thinking, bionic design, visual image design, CI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0 下載:4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仿生學是運用眾多學科整合、延伸出來的交叉科學,仿生設計研究的範圍廣泛,近年來尤其盛行,許多透過仿生概念研發出來的設計產品,有效地解決了人們的問題,也大受歡迎、蔚為風潮。
在設計領域,仿生思維多運用於工業設計、產品設計、建築設計等相關設計上;本論文嘗試跨界的結合,將仿生設計的理論研究與設計實務相結合,藉由仿生學、仿生設計、仿生思維、視覺形象設計、企業識別系統相關文獻的分析整理,與對當代國內外應用仿生思維設計作品之研究,分析出仿生思維的特色及運用仿生的概念手法,如形態仿生、功能仿生、結構仿生、視覺仿生、色彩仿生、介面仿生、運動仿生、文化象徵仿生。
利用研究出的仿生原則與結果,建構一套仿生思維、仿生設計的方法,再透過研究結果實際運用於視覺形象創作,達到仿生的目的和效果,提供設計者在視覺形象設計上,藉此發展出新的方向。
本研究提供設計師在創意發想階段另一種設計的思維方法,擴展設計的視野角度與深度,貼近土地,聆聽大地的心跳,啟迪我們原始的想像,讓設計更具天然的生命力,親近人心,符合人性,將自然與藝術融合為一體,為設計創作帶來新的氣象。
關鍵字:仿生學、仿生思維、仿生設計學、視覺形象設計、企業識別系統
Abstract
Bionics is a branch of learning combining various academic studies. The research element of bionic design is very extensive. By employing the concept of bionic design, products provide efficient solutions to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humans and thus bionic design has become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In the design area, bionic thinking is generally used in industrial design, product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correlated designs. The central focus of this thesis is to combine bionic theory and practical design programs by analyzing the research documents of bionics, bionic design, bionic thinking, visual image design,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and bionic art works all over the world, examining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bionic design and the principles of bionics, such as shape bionics, functional bionics, structural bionics, visual bionics, color bionics, interface bionics, sport bionics and cultural symbolic bionics.
These principles are used as the foundation of this research to build up the bionic thinking and bionic design method, finally to make use of the principles of bionic research in visual image design and to identify the purpose and effect of bionics and apply this new method for use of those involved in visual image design.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new design method for designers to choose when constructing the concept of design. It expands the phase of thinking and the depth of design, bringing human beings close to the earth, listening to the heartbeat of the earth and inspiring the original imagination. Moreover, it fills the design with soul, conforming to human nature and combining art with it.
Key word:bionics, bionic thinking, bionic design, visual image design, CIS
一、書籍部份:
1. 李玉龍 (1982),《近代設計史》,臺北:六合出版社。
2. ANNFEREBEE著,吳玉成譯 (1983),《現代設計史-概觀維多利亞時期迄今的設計風格》,臺北:胡氏圖書出版社。
3. 加藤邦宏 (1988),《C1推進手冊》,臺北:藝風堂。
4. 編輯部 (1989),《牛頓生物辭典》,臺北市,牛頓出版公司。
5. Judith Wilde,Richard Wilde原著(1989),《視覺設計-啟發創意的平面設計》,臺北: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6. 王建柱 (1990),《包浩斯-現代設計教育的根源》,臺北:大陸書局。
7. 呂清大 (1990),《造形原理》,臺北:雄獅圖書。
8. 小林重順(1991),《造形構成心理》,臺北:藝風堂。
9. 布魯諾‧英拿利著曾堉、紅進丁譯 (1991),《物生物-現代設計理念》,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10. 王受之(1992),《世界現代設計》,臺北:藝術家。
11. 王錦堂 (1992),《設計方法-人類前途的根源》,臺北:徐氏基金會。
12. Pat Murphy(1993),《By Nature Design》,Canada:An Exploratorium Book。
13. 何耀宗 (1994),《平面廣告設計》,臺北:雄獅圈書。
14. 陳延熹 (1998),《仿生的故事》,新竹市,凡異出版社。
15. 王俊秀 (1999),《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環境社會學的視野》,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16. 林品章(1999),《造形原理》,臺北:全華科技圖書。
17. 李天來(1999),《IC卡、磁卡設計》,臺北:羲之堂文仳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8. 蕭凡 (2000),《仿生趣談》,新竹市:凡異出版社。
19. Richard L. Dubé著;徐德生譯(2001),《自然形式:景觀設計手冊》,臺北:地景。
二、期刊年鑑:
1. 印刷與設計雜誌社(1991),《商業設計年鑑》,臺北:設計家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 印刷設計雜誌社(1995),《台灣創意百科-形象設計年鑑》,臺北:設計家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3. 黃室苗(1997),《仿生設計應用於產品設計之案例探討》,工業設計,第26卷,第二期,P.92-97。
4. 林漢裕(1997),《象形與仿生設計的初探》,工業設計,第26卷,第一期,P.52-54。
5. Valerie Vago-Laurer(2003),《100 graphic designer,curators, design classic》,New York:Phaidon Press Limited。
6. 段維新(2004),《以大自然為師-仿生陶瓷,科學發展》,375期。
三、會議論文:
1. 陳信良、嚴頁 (1998),《花的造形衍生設計創作方法之研究》,19980基礎造型學會學術研會,景文技術學院基礎造形學會,P.63-68。
2. 林宏銘,呂永富(2001),《植物形態視覺化之研究-以植物之花、葉部分為對象》,基礎造形暨視覺設計研討會論文集。
3. 江潤華 (2002),《仿生設計與產品語意在造形關聯性之初探》,中華民國設計學會2002年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中華民國設計學會,P.861-864。
4. 季馥如、陳學毅、楊稱 (2002),《探討Long-life生活用品造形演化的意象認知-以開瓶器為例》,中華民國設計學會2002年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中華民國設計學會,P.849-854。
5. 唐先柏(2003),《兒童自然學習研討座談會》,財團法人漢光教育基金會。
四、學術論文:
1. 呂嘉泓(1999),《我國鄉村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山美及蓮潭社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 張晉財 (2000),《功能類比於仿生構想擷取》,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 王忠鴻 (2001),《社區視覺形象設計之研究-以鶯歌陶瓷老街視覺形象設計規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4. 李松根 (2002),《社區營造文化政策永續發展可能性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5. 於家穀 (2002),《學校識別系統(SIS)規劃之設計-以桃園縣同德囤中視別系統規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6. 曾殷詩 (2003),《仿生設計運用於3C產品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7. 謝泯翰、詹明憲(2004),《種子的信仰-福山馬岸大地教室規劃設計》,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學士論文。
8. 林揚智(2004),《以功能分解為基礎之造形設計方法》,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9. 連瓊芬(2004),《文化創意產業品牌形象之視覺設計與應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連森裕 (2004),《社區營造規劃之視覺形象設計研究-以竹南中港老街再造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張志強(2005),《國小兒童網站色彩規劃之研究與創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陳進士(2006),《仿生思維運用於3D數位藝術創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黃美維(2006),《商店印象的視覺設計表現-以個性咖啡館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陳虹吟(2006),《台灣花茶業品牌形象建立之視覺設計與應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網路資源:
1. 中國仿生社會學網。上網日期:2006.02.15
網址:http://www.fangshengxue.com/
2. 中國策劃師網。上網日期:2006.02.24
網址:http://www.sunsky.org.cn
3. 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上網日期:2005.11.18
網址:www.7stareco.org.tw/ link.htm
4. 香山科學會議。上網日期:2006.02.24
網址:http://www.xssc.ac.cn
5. 華文生技網。上網日期:2006.02.15
網址:http://www.bioweb.com.tw
6. 建築世界。上網日期:2006.02.24
網址:http://www.arch-world.cn/
7. The Biomimetics Network for Industrial Sustainability。上網日期:2006.01.19
網址:http://www.extra.rdg.ac.uk/eng/BIONIS/
8. Biomimicry。上網日期:2006.01.19
網址:http://www.biomimicry.net/
9. Architects Cervera & Pioz。上網日期:2006.01.19
網址:www.bionictower-bvs.com
10. Centre for Biomimetics。上網日期:2006.01.19
網址:http://www.rdg.ac.uk/Biom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