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淑儀
論文名稱: 閩南語輔音韻尾的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 姚榮松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9
中文關鍵詞: 閩南語輔音韻尾陽聲韻入聲韻鼻音塞音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14下載:9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般漢語方言輔音韻尾的演變趨勢,主要是由發音部位在前的韻尾向部位在後的方向發展,即依照 - m / - p → - n / - t → -  / - k → - v胝 / -  → - v / -  的順序依序變化(Chen 1973);若就閩南語韻尾的類型而言,文讀層保存了完整的輔音韻尾 - m / - p、- n / -t、-  / - k,白讀則是多數已經弱化或消失,然而在各個次方言點中,卻有類型不同與速度不一致的發展,如汕頭先消失的是 - n / - t韻尾,又如漳州雖然三組輔音韻尾俱全,但也有多數韻尾的演變方向卻是向發音部位在中的 - n / - t發展,兩者都與一般發展的大趨勢方向不同,因此藉由觀察閩南語輔音韻尾的語音現象,將可使我們對於一些語言演變的過程有更清楚的掌握與瞭解。

    透過大量的方言比較可以看清語言發展的真相與事實,因此本文先初步比較了閩南語四個代表方言點泉州、漳州、汕頭、及廈門的陽聲韻尾與入聲韻尾,經過統整與歸納,分析出規律的例內現象,同時也找出大量與規律不一致的例外現象,如:二等韻讀細音,四等韻讀洪音,還有開口韻讀合口,合口韻讀開口等與《切韻》不同的語音發展,面對這些例外的音變,我利用了四個方言點所呈現的語音對應,試著推測出可能的演變過程,藉此觀察出閩南語超越《切韻》的地方,並且探討閩南語保守與創新的音韻形式。

    此外,本文還整理了陽聲韻與入聲韻的舒促發展,發現閩南語的舒促演變在文白讀有不同的對應現象,在文讀層中,舒促大致平行發展,但 -  / - k韻尾顯然與 - m / - p、- n / - t音韻行為不一致,至於白讀層,則是演變複雜,三組韻尾都不一致,只是基本上仍是發音部位越前的韻尾,舒促較平行發展;而就演變速度而言,舒聲與促聲在各等有不同的發展,在二等韻是促聲發展較快,其餘則一等、三等、四等都是舒聲演變速度快,所以閩南語的舒聲韻比入聲韻的變化快。

    透過初步比較閩南語的輔音韻尾,除了映證有些語音現象的確是《切韻》所無法解釋的,也歸納出了許多例外的語音現象以及閩南語舒促對應的發展,希望藉此能稍稍對閩南語的研究有所貢獻,並使漢語語音發展史能更加完備與完整。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二、文獻探討 三、研究範圍與材料 第二章 - m / - p 韻尾的演變 一、咸攝的韻尾發展 (一)開口一、二等 (二)開口三、四等 (三)合口三等 二、深攝的韻尾發展 三、- m / - p 韻尾的語音對應與演變 (一)- m / - p → - n / - t (二)韻尾脫落的現象 (三)- i - 介音的產生 (四)- ue:- e:- oi:- ue的語音對應 四、小結 第三章 - n / - t 韻尾的演變 一、山攝的韻尾發展 (一)文讀系統 1. 開口一、二等 2. 開口三、四等 3. 合口一、二、三等 4. 合口四等 (二)白讀系統 1. 開口一、二等 2. 開口三、四等 3. 合口一、二等 4. 合口三、四等 二、臻攝的韻尾發展 (一)開口一等 (二)開口三等 (三)合口一等 (四)合口三等 三、- n / - t 韻尾的語音對應與演變 (一)唇音聲母的影響 (二)- un韻尾:山、臻的合流現象 (三)陽聲韻尾的語音對應 (四)入聲韻尾的語音對應 四、小結 第四章 -  / - k 韻尾的演變 一、宕、江攝的韻尾發展 (一)宕攝開口一、三等 (二)宕攝合口一、三等 (三)江攝二等江韻 二、曾攝的韻尾發展 (一)開口一、三等 (二)合口一、三等 三、梗攝的韻尾發展 (一)開口二、三、四等 (二)合口二、三、四等 四、通攝的韻尾發展 (一)合口一等 (二)合口三等 五、-  / - k 韻尾的語音對應與演變 (一)韻尾脫落的現象 (二)保守現象 (三)合流現象 六、小結 第五章 韻尾的舒促對應與類型 一、一等韻 二、二等韻 三、三等韻 四、四等韻 五、小結 第六章 結 論 一、閩南語輔音韻尾的保守與創新 二、舒促對應的類型與發展 三、尚待探討的問題與未來努力的方向 (一)更廣泛的方言比較 (二)地方韻書的比對 (三)本字的考訂 (四)移民史的研究 (五)詞彙、語法的使用 參考書目 附錄 - 泉州、漳州、汕頭、廈門 韻尾與入聲韻尾之音記錄

    參考書目
    (一) 書籍部分

    高本漢 1940 《中國音韻學研究》 1940第一版,2003年3刷,
    北京:商務印書館。
    袁家驊等 1960 《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 ,2001,北京:語文
    出版社。
    李方桂 1980 《上古音研究》第一版,2001年四刷,北京:商務
    印書館。
    楊秀芳 1982 《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
    博士論文。
    何大安 1987 《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 台北:大安出版社。
    Jerry Norman 1988 《Chine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詹伯慧 1991 《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第二版,2001,武漢:湖
    北教育出版社。
    林連通 1993 《泉州市方言志》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馬重奇 1994 《漳州方言研究》 香港:縱橫出版社。
    Jerry Norman,張惠英譯 1995 《漢語概說》 北京:語文出版
    社。
    林倫倫、陳小楓著 1996 《廣東閩方言語音研究》 汕頭市:汕頭
    大學出版社。
    張光宇 1996 《閩客方言史稿》 台北市:南天書局。
    李如龍 1996 《方言與音韻論集》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李如龍 1996 《福建方言》2000年二刷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社。
    程俊源 1998 《台灣閩南語鼻音的共時性質與歷史演變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長楫 1998 《廈門方言研究》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王福堂 1999 《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 北京:語文出版
    社。
    陳榮嵐、李熙泰 1999 《廈門方言》第二版 廈門:鷺江出版社。
    李如龍 2001 《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
    詹伯慧 2001 《現代漢語方言》第三版 台北市:新學識文教出
    版中心。
    楊孝敏 2002 《台灣台南閩南語入聲韻尾消失問題之研究》 新竹
    師院碩士論文。
    侯精一 2002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馬重奇 2002 《閩台方言的源流與嬗變》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社。
    丁邦新、張雙慶編 2002 《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方言調查字表》 1981 新一版,
    1999五刷,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榮主編 1998 《廈門方言詞典》 2002年2刷 南京:江蘇教育
    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 《漢語方音字匯》(第二
    版重排本),2003,北京:語文出版社。
    《新校正切宋本廣韻》,宋陳彭年等重修,民國林尹校訂,1999
    年十七刷,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二) 單篇論文部分

    梅耶 1924 <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 岑麒祥譯《國外語
    言學論文選譯》P.1~85,1992,北京:語文出版社。
    Mathew Chen 1973 <Cross-dialect comparison:a case study
    and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1,P.38~P.63。
    孟伯迪 1980 <輔音尾在漢藏語言聲調體系中的重要性> 《語
    言研究論叢》P.37~P.63。天津:南開大學。
    董紹克 1985 <試論入聲 - 尾的語音性質> 《山東師大學
    報》第三期,P.55~P.62。
    姚榮松 1987 <廈門話文白異讀中鼻化韻母的探討> 《國文學
    報》,16期,P.271~P.288。
    李榮 1989 <漢語方言的分區> 《方言》第四期,P.241~
    P.259。
    李壬癸 1989 <閩南語喉塞音尾性質的檢討> 《中央研究院史語
    所集刊》,60本3分,P.487~491。
    李敬忠 1989 <試論漢藏語系輔音韻尾的消失趨勢> 《語言文
    字學》(複印報刊)11期,P.43。
    張光宇 1990 <閩南方言的特殊韻母 - i> 《切韻與方言》
    P.136~P.145,1990年出版,2000年二刷,台北市:台灣
    商務印書館。
    姚榮松 1991 <閩南語入聲韻的演化> 《慶祝莆田黃天成先生七
    秩誕辰論文集》P.430~P.448。
    陳其光 1991 <漢語鼻音韻尾的演變> 漢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
    會論文。
    岩田禮 1992 <漢語方言入聲音節的生理變化 - 兼論入聲韻尾的
    歷時變化> 《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一
    輯 P.523~P.527。
    馬思周 1995 <近代漢語鼻音韻尾音變的形式> 《中國語言學
    報》第六期P.138~P.149。
    李啟文 1996 <近代漢語共同語入聲字的演變> 《中國語文》第
    一期(總250期)P.50~P.58。
    黃 勇 1996 <漢語 - t尾最後消失說> 《古漢語研究》總第
    30期,P.17~P.20、61。
    鍾 奇 1996 <廈門話的鼻化、喉色韻> 第六屆閩方言國際研
    討會論文。現收錄於《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
    P.263~P.262。
    楊信川 1997 <試論入聲的性質及其演變> 《語言文字學》,
    第七期,P.40~P.47。
    羅肇錦 2000 <略論粵、閩、贛客語韻尾的反向發展 - 論〔-  早於 - p - t - k〕和〔- 胝早於 - m - n - 〕>
    《聲韻論叢‧第九輯》P.637~654,台北:學生書局。
    潘家懿 1998 <鼻/塞韻尾的消變及其粵東閩語模式> 《語文研
    究》第四期(總69),P39~43。
    張光宇 2000 <論條件音變> 《清華學報》新30卷,第四期。
    張光宇 2002 <漢語語音史中的雙線發展>,於清華大學初稿。
    張光宇 2003 <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韻母篇> 第36屆國
    際漢藏語言學會議論文。
    陳秀琪 2004 <客贛方言入聲韻尾的發展> 第十二屆國際中國
    語言學會年會 第二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