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廖書城 Liao, Shu-cheng |
---|---|
論文名稱: |
「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對兩岸設計發展之影響研究 Taiwan Image Poster Design Association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n Cross-strait Design Development |
指導教授: |
林俊良
Lin, Chun-Liang |
口試委員: |
陳俊宏
Chen, Jun-Hong 傅銘傳 Fu, Ming-Chuan 劉建成 Liu, Chien-Cheng 蘇文清 Su, Wen-Ching 林俊良 Lin, Chun-Liang |
口試日期: | 2024/07/04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27 |
中文關鍵詞: | 中國大陸設計 、兩岸設計交流 、海報設計 、「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 、臺灣設計 |
英文關鍵詞: | Mainland China Design, Cross-Strait Design Exchange, Poster Design, Taiwan Image Poster Design Association, Taiwan Design |
研究方法: | 文獻分析法 、 訪談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57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06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1991年至1997年間,「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主辦及參與了一系列主題海報展及兩岸設計交流活動,影響了臺灣與中國大陸的設計發展,並促進了兩岸的設計交流。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參與的各項設計交流活動如何影響中國大陸設計領域的成長與演變,以及相關交流活動如何作為兩岸設計界橋樑,影響兩岸設計的發展。本研究通過文獻分析法,梳理「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發展歷程,同時使用訪談法對16位其相關與非相關人物進行訪談,並將訪談內容用MAXQDA 2020軟體進行分類整理,編碼、建檔,用質性研究中的紮根理論、三角驗證等方法對訪談內容進行分析,為訪談大綱撰寫及研究架構提供支撐,以建立本研究的基礎架構。本研究發現「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的設計和推廣活動對兩岸設計發展之影響:首先,「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對臺灣設計發展之影響:1、增強臺灣設計師之本土文化意識;2、提高臺灣海報設計創作水平;3、增加臺灣海報設計國際能見度。其次,「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對中國大陸設計發展之影響:1、推進海峽兩岸設計之交流;2、推動中國大陸主題海報展之發展;3、啟發中國大陸設計社團組織之發展。通過本研究得出了以下五個面向的結論:1、社會面——設計活動增強社會交流與互動;2、文化面——設計文化對設計創作的啟發與共鳴;3、交流面——兩岸與國際設計交流交相輝映;4、教育面——推動設計教育的多元發展與交流;5、技術面——海報設計在技術變革中的機遇與挑戰。
From 1991 to 1997, the Taiwan Image Poster Design Association hosted and participated in a series of themed poster exhibitions and cross-strait design exchange activities, which influenced the design development of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nd promoted cross-strait design exchang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how the various design exchange activities participated in by the Taiwan Impression Poster Design Association have influenced the growth and evolution of the design field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w the related exchange activities serve as a bridge between the cross-strait design community and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design. This study uses literature analysis to sort out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it uses interviews to interview 16 people related and unrelated to the Taiwan Image Poster Design Association. The interview content is classified, coded, and archived using MAXQDA 2020 software. The interview content is analyzed using methods such as grounded theory and triangulation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writing of the interview outline and the research framework,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design and promotion activities of the Taiwan Image Poster Design Association have an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design: First, the impact of the Taiwan Image Poster Design Associ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design: 1. Enhance the local cultural awareness of Taiwan designers; 2. Improve the level of Taiwan poster design creation; 3. Increase the international visibility of Taiwan poster design. Secondly, the impact of the Taiwan Image Poster Design Associ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sign in mainland China: 1. Promote cross-strait design exchanges; 2.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me poster exhibitions in mainland China; 3. Inspire the development of design societies in mainland China. Through this study,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of conclusions were drawn:1. Social aspect - design activities enhance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2. Cultural aspect - design culture inspires and resonates with design creation; 3. Communicational aspect - cross-strait and international design exchanges complement each other; 4. Educational aspect - promot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and exchange of design education; 5. Technical aspect -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poster design in technological changes.
一、中文書籍
「平面設計在中國」’96展執行委員會(1996)。平面設計在中國 ’96。广州:广东嶺南美術出版社。
「平面設計在中國」組織委員會(1992)。平面設計在中國 ’92。深圳:「平面設計在中國」組織委員會。
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1999)。臺灣設計界百年大事記(1895-1997)。臺北: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編印發行。
文軍、蔣逸民(2010)。質性研究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士朝(1991)。1991 臺灣.創意百科。臺北:設計家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王序(1998)。設計交流(新一輯——新四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王秀雄(2002)。美術心理學。臺北:三信出版社。
王受之(2009)。世界現代設計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王受之(2013)。世界平面設計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王建柱(1982)。鹿港手工藝。彰化:鹿港文物維護地方發展促進委員會。
丘永福(主編)(2010)。高中美術(一、二)全一冊。臺北:龍騰文化。
丘永福(主編)、王建柱(校訂)(1985)。國中美術第一冊。臺北:康和出版公司。
丘永福等(2020)。國民中學藝術課本 第三冊(2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丘永福等(主編)(1997)。國中美術3上 第五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丘永福等(主編)(2002)。高中美術(1、2、3、4)。臺北:龍騰文化。
石晨旭、祝帥(2017)。中國平面設計產業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石晨旭等(2019)。中國當代平面設計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米歇爾.劉易斯-伯克、艾倫.布里曼、廖福挺(201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百科全書(第三卷)。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2)。文化海報規劃報告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1995臺北視覺設計展。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何東(2019)。啟蒙者。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何東(2023)。中國海報藝術史。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何躍華(1998)。華人平面設計百傑作品集。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何躍華(1999)。華人CI設計百傑作品集。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何躍華、林磐聳(1999)。臺灣印象海報設計全集。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李松石(2007)。繪畫藝術形式。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
李鍌、單耀海等(2012)。中華大辭林。五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汪國興、周向羣(2000)。2000蘇州印象海報作品選。南京:古吳軒出版社。
汪國興、周向羣(2002)。2002蘇州印象城市品牌廣告展。蘇州:蘇州平面設計師學會。
汪國興、周向羣(2004)。2004蘇州印象海報作品選。南京:古吳軒出版社。
周淑卿等(2017)。國中藝術與人文課本 第四冊2下。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周博(2023)。斷裂與延綿:中國現代設計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季鐵、李軼南(2008) 。現代平面設計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采霖(2012)。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創會50週年特輯。臺北: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編印發行。
林俊良(2007)。「清氣乾坤」海報設計虛白布局的東方觀點。臺北:藝風堂出版社。
林俊良(2008)。視覺傳達設計概說。臺北:藝風堂出版社。林俊良(2005)。基礎設計。臺北:藝風堂出版社。
林俊良(2010)。形.意——海報設計的理念與實踐。臺北:藝風堂出版社。
林品章(2003)。臺灣近代視覺傳達設計的變遷-臺灣本土設計史研究。臺北:全華科技圖書有限公司。
林磐聳(2006)。臺灣藝術經典大系-視覺傳達設計:視覺傳達藝術卷。臺北:藝術家。
林磐聳(2007)。The Trio of Poster海報三國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磐聳(2008)。INTERNATIONAL TRIO OF POSTER DESIGN國際海報設計三重奏。臺北:文建會。
林磐聳(2022)。2022 設計戰國策:教育部鼓勵學生參加藝術與設計類國際競賽計畫。臺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林磐聳、吳秋瓊(2011)。林磐聳的設計地圖。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林磐聳、劉建成(2020)。我耕樓學思:王建柱教授的藝術、設計、教育、 文化。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館等備處。
林磐聳等(1996)。臺灣原住民.臺灣印象海報展。臺北: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
林磐聳等(1999)。臺灣印象海報回顧。北京:北京設計博物館。
林磐聳等(2001)。來自臺灣的設計力量—17位設計家的70件海報作品。臺北:國際華文設計研究中心。
林磐聳等(2002)。2002海峽兩岸設計交流訪問。臺北:臺灣海報設計協會。
林磐聳等(2002)。THE TRIO OF ASIA POSTER 亞洲海報三國志——來自日本、韓國、臺灣的設計力量。臺北:臺灣海報設計協會。
林磐聳等(2002)。發現亞洲國際海報邀請展。臺北:臺灣海報設計協會。
林磐聳等(2009)。2009吹颱風NO.2第二號風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
金炫等(2001)。The Poster of Design From KOREA來自韓國的設計力量。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柯鴻圖(2001)。「和平.PEACE」。臺北:臺灣海報設計協會。
夏征農、陳至立(2009)。辭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袁維青(2016)。和平面同行——袁維青平面設計六十年。無錫:古吳軒出版社。
袁樞真、王建柱編著(1989)。高中美術3。臺北:復興書局。
高山嵐(1972)。美術設計123。臺北:藝術圖書公司。
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2011)。2011 My City 7th CITY FACE 城市的臉全球海報創作邀請展作品專輯。高雄: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
張炎憲等(1997)。臺灣史上100個事件。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梁漱溟(2010)。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2012)。平面設計在中國1992-2012。深圳: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
深圳平面設計協會(1996)。「溝通」海報邀請展。深圳:深圳平面設計協會。
陳向明(2008)。質性研究:反思與評論。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陳湘波、許平(2012)。20世紀中國平面設計文獻展。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
黄添貴等(2005)。我的城市海報展。臺北:棠雍圖書有限公司。
彭峰(2000)。美學的意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游明龍(1994)。游明龍設計。臺北:游明龍。
游明龍(1997)。1997兩岸三地溝通海報展。臺北: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
游明龍(1997)。1997臺北國際海報節。臺北:龍溪國際圖書有限公司。
焦雄屏(1993)。藝術電影與民族經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華天雪(2010)。達達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黃建業(1993)。人文電影的追尋。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黃寶園(2006)。心理教育與研究法。臺北: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楊宗魁等(2020)。臺灣百年暨百人視覺設計。臺北:大計文化。
楊清田(2006)。圖像色彩之量化描述與傳達:海報設計群集作品之色彩量化表現與應用。臺北:全華科技圖書公司。
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臺北市:亞太圖書。
詹文瑤、李敏敏(2006)。現代平面設計簡史。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靳埭強(2000)。中國平面設計——海報設計。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漢寳德、呂芳上等(2011)。中華民國發展史教育與文化「上下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臺北設計家聯誼會(1981)。’82臺北設計家聯誼會。臺北:臺北設計家聯誼會。
臺北設計家聯誼會(1983)。1983「生活與文化」文化海報大展暨臺北設計家聯誼會年展。臺北:臺北設計家聯誼會。
臺北設計家聯誼會(1984)。「自然美.綠化年」海報大展暨會員作品展。臺北:臺北設計家聯誼會。
臺灣海報設計協會(2002)。2002「海峽兩岸設計交流訪問團」畫冊。臺北:臺灣海報設計協會。
臺灣海報設計協會(2003)。Homage to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海報的榮耀 The Glory of Poster 向羅特列克致敬會員海報作品展。臺北:臺灣海報設計協會。
臺灣海報設計協會(2010)。2010福到心田——國際海報設計展作品集。高雄:東方技術學院。
齊力、林本炫(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趙燕(1998)。位置.時間和點——德國著名廣告設計大師烏韋.勒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霍榮齡(2015)。凝視—霍榮齡作品集。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蘇宗雄(2003)。海報的藝術與機能性。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藝風堂(1992)。臺灣海報發展的歷程與展望。臺灣現代海報精選,臺北藝風堂出版社。
變形蟲設計協會(1981)。中韓俗語表現展——變形蟲設計協會10週年紀念特刊。臺北:變形蟲設計協會。
二、 外文書籍
Cottbus:Brandenburgische Kunstsammlungen (1997)。Plakate in China。Galerie am Fischmarkt Erfurt。
Dorothy Abbe (1987)。William Addison Dwiggins。San Francisco: Pacific Center for the Book Arts。
Hiromu Hara, Takashi Kono, Yusaku Kamekura, Kenji Ito, Yoshio Hayakawa, Tadashi Ohashi, Ryuichi Yamashiro & Paul Rand (1955)。"Graphic '55"。Takashimaya Exhibition Catalog。
Hornby A S (2005)。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eremy Aynsley (2001)。A Century of Graphic Design。B.E.S. Publishing。
Jurgen Doring(2020)。The Poster: 200 Years of Art and History。Prestel。
Kim Kyo-Man, Kim Hyun, Na Jae-Oh, & Chung Youn-Chong (1984) 。GRAPHIC 4。The Beauty of Korea 86。
Isabella Alston & Kathryn Dixon(2014)。French Posters。Bellagio Press。
Meggs, Philip B & Purvis, Alston W (2016) 。Meggs’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Wiley。
Stephen J. Eskilson (2019) 。Graphic Design.Third Edition: A History。London: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The Design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98)。Image of Taiwan The Art of Design。Taipei Gallery New York。
Varios Autores (2005)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spaña, S.A。
[日]「日本のポスター史」編纂委員會(1989)。日本のポスター史1800's-1980's。名古屋:名古屋銀行。
[日]瀬木慎一/田中一光(2000) 。日宣美の時代-日本の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ン1951-70,DNPア−トコミュニケ−ションズ (JP)。
三、 中文譯著
Anselm Strauss和Juliet Corbin(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吳芝儀、廖梅花譯) 。臺北: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W. Lawrence Neuman(2014),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王佳煌、潘中道、蘇文賢、江吟梓譯)。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內田繁(2018)。日本設計六十年(張鈺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
尼古拉斯.佩夫斯納(1987)。現代設計的先驅——從威廉.莫里斯到格羅皮烏斯(何振紀(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白石和也(2011)。視覺傳達設計史(王傳傑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米高.奎因.巴頓(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 。臺北:桂冠。
利光功(1988)。包豪斯:現代工業設計運動的搖籃(劉樹信譯)。北京:輕工業出版社。
奈傑爾.懷特里(2020)。為社會而設計(游萬來、楊敏英、李盈盈譯)。新北:聯經出版事業發展有限公司。
彼得多.摩爾著(1999)。1945年後的設計運動(徐小燕譯)。臺北:龍溪國際圖書。
保羅.M.萊斯特,霍文利(2003)。視覺傳播:形象載動信息(史雪雲,王海茹(譯))。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柯林斯公司(2008)。柯林斯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姚乃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烏韋.施內德(2014)。二十世紀藝術史(邵京輝,馮碩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理查德.霍利斯(2018)。平面設計簡史(石婧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
勝見勝(1976)。設計運動一百年(翁嘉祥譯)。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斯丹納.苛費爾、斯文.布林克曼(2013)。質性研究訪談(范麗橫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
維克多.帕帕奈克(2012)。爲真實的世界設計(周博譯)。北京:中信出版社。
維克多.帕帕奈克(2013)。绿色律令(周博譯)。北京:中信出版社。
龜倉雄策(2011)。龜倉雄策——日本現代設計之父(張英裕譯)。臺北:磐築創意有限公司。
四、 學位論文
王瑞穩(2014)。戰後臺灣文化政策發展之政經分析,1949-2013。(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s6y2x4
朱海辰(2014)。宣傳與圖像;新中國招貼藝術研究。(博士論文: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知網。https://psce.pw/6aqm6x
李佳蓉(2009)。「臺灣印象海報」設計元素與形象傳達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9tdrr2
李冠林(2016)。中德當代海報視覺文化比較研究。(博士論文: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知網。https://psce.pw/6aqm5p
紀梅婷(2009)。臺灣印象聯想元素應用於海設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6295vq
袁嘏鼎(2007)。變形蟲設計協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4mg5hk
陳美蓉(2002)。應用符號學理論探訂圖像符號建構與意義解讀之特質。(碩士論文:國立臺灣交通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2m6yqg
廖卿枝(1993)。海報視覺認知因素之研究--以臺灣印象海報設計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72v2r2
劉俐華(2014)。數位漫畫跨媒介敘事特質與表現形式創作研究——以觸控式互動漫畫「擇」電子書為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84c3j6
五、 中文報刊雜誌及研討會論文
《深圳特區報》(1992)。「海峽兩岸首度設計交流」(1992年4月29日 頭版)。深圳:《深圳特區報》。
《聯合報》(1962)。黑.白.展(1962年7月26日 第六版)。臺北:《聯合報》。
《聯合報》(1963)。「黑白展」今日開幕(1963年6月28日 第八版)。 臺北:《聯合報》。
中國美術設計協會(1970)。創刊詞——明天。中國美術設計雜誌。期1。
毛可利(2020)。韓國現代海報的發展及民族文化表現。創意設計源。期3。
王士朝(1993)。臺灣北京兩地親。《印刷與設計》雜誌,期88,62-65。
王士朝(1996)。四海華人皆兄弟-畧記1996華文設計研討會。《印刷與設計》雜誌,期119,56-57。
王士朝(1996)。為什麼?幹什麼?要什麼?。《印刷與設計》雜誌,期119, 48-49。
王士朝(1998)。華人設計百傑會北京-20世紀華人設計的回顧與展望北京活動紀實。《印刷與設計》雜誌,期137。
王序(1996)。臺灣春之旅-應邀出席96臺灣印象海報展及華文設計研討會感想。《印刷與設計》雜誌,期119,56-57。
江明修等(2000),政府與非營利組織關係之理論辯證與實務析探(Ⅱ)。行政院國科會八十九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李志銘(2015)。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知-醇釀古典人文精神的設計教育家王行恭。琉璃藝術,期58,14-25,
周倩漪(2009)林磐聳:文化為核心,開展創意產業同心圓。PAR表演藝術雜誌, 期196,112-114。
林文彥(2007)。汲古出新的漢字設計。臺灣設計,113-129。
林俊良(2002)。中國傳統設計內涵於現代海報設計表現之探究。ICOGRADA國際設計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林品章(1994)。臺灣設計文化的省思。設計雜誌,期59,56-61。
林品章(2007)。日志時期大型活動:臺灣勸業共進會、始政三十年展覽會、始政四十年展覽會。臺灣設計,9-19。
林磐聳(1992)。從臺灣文化的設計談臺灣設計的文化。《印刷與設計》雜誌——創作天地,期68,1-2。
林磐聳(1993)。臺灣設計經驗。《印刷與設計》雜誌,期88,59-61。
林磐聳(1994)。伸頭探看遲來的春天-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的精神與期許。《印刷與設計》雜誌,期91。
林磐聳(2007)。設計運動的推手——臺灣與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組織運作之比較。臺灣設計,63-73。
林磐聳主編(2007)。臺灣設計。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姚村雄(2007)。日治時期臺灣美術設計大展概括。臺灣設計,21-39。
柯鴻圖(1994)。凡是走過的,必然留下痕跡——記「1994臺灣印象」海報設計展。《印刷與設計》雜誌,期91。
胡澤民(1980)。現代都市的標幟—海報招貼。藝術家,期61,204-207。
胡澤民(1996)。現代海報藝術的發展。美育,期76,3-20。
設計印象雜誌雙月刊編輯室(2008)。2008臺灣視覺設計社團。設計印象,期39(別冊),2-23。
設計印象雜誌雙月刊編輯室(2008)。臺灣視覺設計社團(2):臺灣海報設計協會。設計印象,期39,8-9。
設計印象雜誌雙月刊編輯室。期2006。5年度提升商業設計計畫:2006臺灣國際海報設計。設計印象,期29,2-14。
陳會英(2008)。掌握契機,開創新局-兩岸文教交流的省思與策勵。國教之友。期4,3-9。
陳瑩真(2006)。臺灣海報設計協會15周年。廣告雜誌,期178,24-26。
辜琪鈞、康敏嵐(2010)。水墨表現技法應用於文化海報上之研究。書畫藝術學刊,期8,427-450。
楊清田(2007)。臺灣文化性海報設計的發展與風格表現:以TPDA之海報作品為例。臺灣設計,84-111。
靳埭強(1996)。兩岸三地會臺北。《印刷與設計》雜誌,期119,52-53。
蔡進興(2005)。臺灣文化圖像在海報設計的應用研究─以臺灣海報設計協會會員歷年作品為例。臺北:基礎造形.環境視覺設計國際學術研討會。
霍鵬程(1990)。尋找東方印象-從「亞洲設計家交流展」談設計的火炬在亞洲各地傳遞中。《印刷與設計》雜誌,期56,74-79。
變形蟲設計協會(1990)。亞洲設計家交流展 尋找傳統東方印象。《印刷與設計》雜誌,期57。
六、 期刊論文
朱建民(1996)。專業倫理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通識教育季刊,期3(2),33-56。https://doi.org/10.6745/JGE.199606_3(2).0003
林俊良(2004)。現代海報設計之東方意象。臺灣美術季刊,期57。https://twfineartsarchive.ntmofa.gov.tw/QuarterlyFile/P0570300.pdf?041914283
林俊傑(2003)。平面海報之負面特質探討-以「發現亞洲國際海報邀請展」作品為例。造形藝術學刊。期6,365-378。https://doi.org/10.29830/TPAD.200306.0019
林品章、傅銘傳(1996)。「黑白展」與臺灣美術設計。現代美術(臺灣市立美術館館刊)。期68,56-61。
游博文、楊美維(2007)。設計倫理學。設計研究,期7,82-96。https://doi.org/10.30178/SJYJ.200707.0012
楊浩(2007)。文化類公益海報造型特徵。北京:藝術與設計(理論) (10),55-57。
廖書城(2024)。文化海報設計發展歷程與趨勢研究。北京:鞋類工藝與設計 ,期450,121-123。https://psce.pw/6aqjps
賴玉如(2010)。書法在當代海報設計之象徵研究。商業設計學報,期14,193-212。https://doi.org/10.29514/TJCD.201011.0012
謝幼璇、曹融(2009)。文字設計在漢字海報中的表現方式研究。設計學研究,期1,19-42。https://doi.org/10.30105/JDS.200907.0002
七、 網路資料
人文遠雄博物館(2016年12月31日)。海報設計是最溫柔的關懷 施令紅與Gitte Kath為社會發聲。2024年7月5日,取自:kaiak.tw/海報設計是最溫柔的關懷-施令紅與gitte-kath為社會發聲。
文化部(2024)。文化部成立沿革。2024年7月5日,取自:https://www.moc.gov.tw/cp.aspx?n=10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24年4年3日)。臺韓50年設計交流論壇傳承前人經驗期盼下一個50年。2024年7月5日,取自:https://www.ntnu.edu.tw/ news/detail.php?mode=data&id=22374。
國家教育研究院(無日期)。「海報」釋義。2024年7月5日,取自:https://dict.conc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19243。
深圳平面設計協會(無日期)。協會介紹。 2024年7月5日,取自:https://www.sgda.cc/about.aspx。
勞動部(2023年9月21日)。基本工資之制訂與調整經過。2024年7月5日,取自:https://www.mol.gov.tw/1607/28162/28166/28180/28182/28184/29016/
維基百科(2024年5月2日)。悲情城市。2024年7月5日,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悲情城市&variant=zh-tw&curid=32449。
臺灣海報設計協會(無日期)。關於臺灣海報設計協會。2024年7月5日,取自:https://www.taiwanposter.com/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