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周蓉 Kuo,Chou-Jung |
---|---|
論文名稱: |
撞球運動參與者社會支持、流暢體驗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 The Study Among Social Support,Flow Experie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Billiards Players |
指導教授: |
蕭嘉惠
Hsiao, Chia-Hu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9 |
中文關鍵詞: | 撞球 、社會支持 、流暢體驗 、主觀幸福感 |
英文關鍵詞: | billiards, social support, flow experience, subjective well-be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3 下載:2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之撞球運動參與者,其社會支持、流暢體驗及主觀幸福感之現況及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撞球運動參與者之社會支持、流暢體驗及幸福感之差異、社會支持與流暢體驗之相關程度及社會支持與流暢體驗對主觀幸福感之預測力。以100-101學年度全國中等學校撞球錦標賽參賽國中學校之撞球運動參與者為研究對象,利用問卷調查法,共發出問卷205份,問卷有效回收率100%。將收集之數據以次數分配、描述性統計、t檢定、典型相關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一、隊友在訓練的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目標與技巧的平衡是最能表現出的流暢體驗,主觀幸福感受會因家人支持的感受增加而提升。
二、社會支持中男性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女性、九年級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七年級、每周平均練習時間3小時之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每周平均練習時間1小時之撞球運動參與者、高雄市之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其他縣市。
三、流暢體驗中男性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女性、最佳參賽等級為全國賽的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未參加過比賽的撞球運動參與者、臺北市之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其他縣市。
四、主觀幸福感中男性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女性、參加球隊時間1年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參加球隊時間2年的撞球運動參與者,七年級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八年級、最佳參賽等級為全國賽的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參加縣市比賽的撞球運動參與者、屏東縣之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其他縣市。
五、社會支持及流暢體驗間具有典型相關存在,當社會支持的「家人支持」、「導師支持」、教練支持」愈高,對流暢體驗的「動作與控制感」接受度也愈高。
六、社會支持的「隊友支持」、「教練支持」及流暢體驗的「目標與技巧的平衡」及「動作與控制感」對主觀幸福感的「學習滿意度與正向情緒」有預測力;社會支持的「家人支持」、「教練支持」及「隊友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負向情緒」有預測力;社會支持的「家人支持」對「整體主觀幸福感」有預測力。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irst, the statu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billiard players’ social support, flow experience and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status. Next, the difference among social support, flow experie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tatu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billiard play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Thir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ir social support and flow experience. Last, how the junior high school billiards players’ social support and flow experience could predict their subject well-being status. The target samples were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2011-2012 National High Schools Billiards Championship, and the questionnaire was the main investigated method. The number of the effective samples was 205, and of which 100% were collect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methods- frequency distribution, t-test, one-way ANOV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in the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ed.
1. Teammate support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billiards trainees. Goals-skills balance was the most obvious flow experie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tatus was increased by the enhance of family support.
2. In social support, the male billiard players’ perception was higher than the female players’. The perception of the ninth grader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even graders. The players who practiced average three hours per week had higher perception than those whose practice time was only one hour per week. Kaohsiung City’s players had higher perception of social support than the participants from all the other cities in Taiwan.
3. As for flow experience, the male billiard players’ perception was higher than the female players’. Those whose best participating level was the national competitons had higher perception than those who had not taken part in any billiard competitions. The school billiard players from Taipei City had higher perception of flow experience than those who came from any other citiy in Taiwan.
4. The male players’ perception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status was higher than the female players’. The participants who joined the school billiard team for one year had higher perception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status than those who had two-year expereince did. The players whose best competition level was the national ones had higher perception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status than those whose best competition level was the county or city competitions did. The participants from Pingtong had higher perception than the ones from all their other cities in Taiwan.
5.There was typ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flow experience. In social support, the higher family support, teacher support, and coach support the players could percept, the higher motion and sence of control of flow experience they could accept.
6. Learning satisfaction and positive emotion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status could be predicted by the teammate support and coach support of the social support as well as the goals-skills balance and motion and sence of control of the flow experience. Negetive emotion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status could be predictable from the family support, coach support and teammate support of social support. The whole subjective well-being status could be predicted by family support of social support.
王克武(2003)。影響選擇上撞球課意願因素與上課滿意度之研究:以嶺東技術學院為例。大專體育,5(2),121-131。
王明月、黃振華、李亭儀、謝淑娟(2012)。桌球選手運動成就動機、流暢體驗與運動表現之相關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7(1),89-101。
王文科、王智宏(2007)。教育研究法 。臺北市:五南。
王明月、楊欽城、乃慧芳、許吉越(2010)。柔道選手社會支持、流暢體驗與者幸福感相關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4(4),102-115。
古婷菊(2005)。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書杰(2008)。瑜珈参與者的自覺健康狀況、社會支持與流暢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市。
林育麟、聶喬齡(2011)。運用體育課流暢經驗提升課程學習動機。中華體育季刊,25(2),337-343。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怡蔓(2004)。游泳参與者其持續性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行政院教育部(2006)。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臺北市:作者。
呂政達(1987)。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呂惠富(2013)。運動參與人口、人口統計變項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士林區居民為例。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3(1),41-64。
李睿杰(2010)。需求滿足與主觀幸福感之探討:幸福感切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志恭(2012)。大專學生社會支持與幸福感。嘉大體育,15(3),300 -308。
李素箱、許吉越、許昭雅、楊種發(2010)。我國高中柔道選手社會支持與流暢體驗之實證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2),31-49。
李宇政(2008)。臺灣撞球實力強 成外交利器。取自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08303
李坤建(2013)。花式撞球世青賽奪冠,幼時摸球桿 18歲劉政杰撞球最行。取自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09/112013011500262.html
李姿儀(2011)。拔河選手團隊凝聚力與比賽流暢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余明錦(2008)。衝浪參與者流暢經驗與休閒衝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海助、杜光玉(2006)。臺灣的撞球運動發展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2),307-319。
吳明隆(2011)。SPSS與統計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政達(2001)。SPSS統計學習應用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域。
吳俊升(2007)。臺灣男子撞球運動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洪煌嘉、陳癸亨(2010)。聽障選手的社會支持及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成大體育學刊,42(1),1-18。
周嘉琪、王俊明(2011)。運動社會支持、運動享樂對中年運動參與者幸福感之影響。台灣體育學術研究,50,21-35。
周筱寧(2013)。影響競技啦啦隊成員成就感之研究-以青少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徐維辰(2007)。新竹市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與體育態度支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許耀文(2010)。撞球基本桿法的模擬與摩擦力的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許碧章(2005)。臺北縣國小手球運動團隊學童運動参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唐子俊、唐慧芳、孫肇玢、陳聿潔、黃詩殷(譯)(2007)。阿德勒諮商。臺北市:五南。(Thomas J. Sweeney., 1981)
孫 朝(2010)。學校運動競賽-精緻化與國際化中等學校運動會(電子版)。我國學校體育現況與展望,99,308 -327。取自網址:http://search.naer.edu.tw/cgi-bin/edu_paper/tocdetail?00332310010616b773da4a4b5a5bec7aed5
陳春安(2011)。路跑運動參與者流暢體驗與休閒效益之關係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0,230 -244。
陳皎眉、李睿杰(2013)。永遠幸福美滿-由正向心理學看幸福感。T&D飛訊,160,1 -23。
陳忠強、季力康、江衍宏(2007)。高中職教練之教練效能、社會支持與身心倦怠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8(1),1 -12。
陳建瑋、季力康(2008)。大學生不同運動階段基本心理需求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42(1),25 -38。
陳德順(2009)。全國國小棒球聯賽球員社會支持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陸 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彙刊,8(1),115-137。
陸義淵(2010)。國小籃球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郭俊豪(2008)。大學生防禦性悲觀、拖延、自我設限及因應策略對幸福感影響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郭庚儒 (2012)。運動減少憂鬱產生幸福感。臺灣醒報,取自網址:http://tw.news.yahoo.com/%E5%B0%88%E5%AE%B6-%E9%81%8B%E5%8B%95%E6%B8%9B%E5%B0%91%E6%86%82%E9%AC%B1-%E7%94%A2%E7%94%9F%E5%B9%B8%E7%A6%8F%E6%84%9F-105300342.html
郭聰智(2002)。臺灣地區撞球運動發展之探討。大專體育,61,168-172。
馮木蘭、卓俊伶、吳姿瑩(2006)。身體活動的效益、影響因素及其促進策略。中華體育季刊,20(3),1-10。
教育部(2012)。101年體育統計年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6)。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3)。100學年度學生運動参與情形調查。臺北市:作者。
章宏智(2007)。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選手運動社會支持因素對運動價值觀之影響。北體學報,15(2),29-39。
張文雄、施又誠、陳堅椎、林國瑞(2006)。高中手球選手自信心來源之研究。臺北體院運動教育學術研討會, 268-278。
張簡志明(2012)。不同技術水準高爾夫運動愛好者参與動機及其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黃玉青(2010)。國小躲避球運動代表隊選手社會支持、參與動機及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黃相瑋(2012)。大學羽球代表隊運動心理堅韌性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以一般生為例。臺灣體育學術研究,53,91-110。
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七版)。臺北市:華泰。
曾月如(2011)。高中足球選手運動社會支持、學習適應對升學意願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程祈斌(2007)。全國中等學校橄欖球校隊選手運動參與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湯志傑(2009)。體育與運動之間:從迥異於西方「國家╱市民社會」二分傳統的發展軌跡談運動在台灣的現況。思與言,47(1),1 -126。
傅粹馨(1998)。典型相關分析簡介。教育研究,60,25-40。
萬礎榮(2010)。活動熱情對青少年社會支持及主觀幸福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雷小娟、王邦誼(2004)。學校運動代表隊的組訓與運作。淡江體育,7,139-143。
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臺中縣。
楊種發(2010)。社會支持、流暢體驗與幸福感間之探討-以2009全國柔道錦標賽全國高中職柔道選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楊依璇(1999)。Maslow需求層次改變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琪、廖主民(2007)。運動幸福感在心理技能與生活適應的中介效應。大專體育刊,15(3),300 -308。
劉穎真、葉美鳳(2012)。國小扯鈴選手流暢經驗差異之研究。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 674-712。
劉磊、潘鐵軍(2008)。體育專業大學生主觀幸福感之研究。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4(5),47-49。
鄭三權(2012)。衝浪者活動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流暢體驗相關之研究。中華運動休閒與創新研發管理學刊,1(1),20-34。
潘冠璇(2011)。新北市國民中學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衛峰(2013)。太原市業於足球愛好者的主觀幸福感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山西大學,太原市。
簡桂斌(2008)。青少年運動中流暢經驗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4,259-280。
蔡芬卿、周宏室(2007)。大專興趣選項體育課學生流暢體驗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40(4),37-50。
蔡謦任、季力康、游鎮安(2012)。青少年不同運動階段中社會支持的差異:來源與形式的探討。體育學報,45(1),31 -42。
蔡玄俊、陳儷今、洪偉欽(2011)。運動社會支持對國中生體適能之影響~以北市成淵高中國中部學生為例。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5(2),19-35。
蔡俊傑(2011)。健身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滿意度。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9,23-48。
謝青儒(2001)。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譚子文、董旭英(2010)。運動行為、運動社會支持及低自我控制與青少年學業適應問題之關聯性。2010兩岸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457-493。
藍升蔚(2012)。國小八人制拔河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嘉祥(2011)。歷屆亞洲運動會舉辦運動種類之變化。國民體育季刊,40(1),28-37。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America’s erception of life quality. New York: Plenum.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New York: Behavioral.
Csikszentmihalyi,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sikszentmihalyi, M., & Wong, M. M. (1991). The situational and personal correlates of happiness: 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In Fritz Strack,Michael Argyle Norbert Schware (Eds.), Subject Well-Being.
Diener, E. (2009). Introduction -The Science of Well-Being: Reviews and Theoretical Articles by Ed Diener. Netherlands: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Gottlieb, D. H. (1983). Social support as a focus or integr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America Psychologist, 38, 278-287.
Susan, A. J., & Csikszentmihalyi, M. (1999). FLOW in SPORTS: The keys to optimal experience and performance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Thoits, P. (1982). Conceptual, methodological, and throretical problem in studying social support as a buffer against life stress .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3, 145-159.
Wilson, D., & Kendall, K. W. (2006). Hosting mega events modeling locals’ suppor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3(3), 603-623.
Wilson, W. (1967). Correlate of avowed happiness . Psychological Bulletin, 47(2), 20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