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敏純
Liao, Min-Chun
論文名稱: 「滑稽」研究——以《史記‧滑稽列傳》為核心
指導教授: 賴貴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7
中文關鍵詞: 史記滑稽列傳幽默詼諧諫說語言藝術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35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9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提 要

      《史記》人物形象刻畫生動,在〈滑稽列傳〉中尤為彰明,說話藝術是春秋戰國縱橫家賴以生存的本事,能不費一兵一卒,僅以口才就能避免戰爭的發生。而司馬遷(145-86 B.C.E.)在蘇秦(337-284 B.C.E.)、張儀(373-310 B.C.E.)之外,另立〈滑稽列傳〉,足見「滑稽」精神在本質上,仍有異於縱橫家的辯論之術。列傳人物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低下,司馬遷卻特為其立傳,是對語言藝術化用於諷諫、見於諧趣之稱美,同時也表現了階級平等的觀念。〈滑稽列傳〉:「太史公曰:『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少了縱橫家以「利」為出發點的外交策略,更多的是語言智慧與人際智能的圓融。
      〈滑稽列傳〉中,人物的成功說服或溝通事例,展現出他們能遁辭隱意、譎譬指事,以迂迴而富有智慧的交涉術,化解危機的能力。有別於其它列傳人物的功業彪炳,俳優處於社會下層地位卻仍入史傳,藉由傳中人物角色之言行舉措、人物之動作、神情、情感表達等,以趣味的方式呈現小人物扭轉困境的不凡表現。滑稽題材設定在有意義、有價值的「滑稽」精神辨析,引人發笑的情境固然莞爾,在博君一粲之外,進一步探究在這些趣事的背後,時代因此改變了什麼。
      此論文期望透過文本分析比較,在史料的軌跡中溯源,介定「滑稽」一詞的意義、探其語境,並解讀語言文字在時代流變下,所產生的不同意義及影響。滑稽人物精神在今日可視為現代溝通修辭學或為職場經營管理之智慧,生活中的妙語,不但能化解生活壓力,時至今日也是調節生活壓力的潤滑劑,在列傳寓莊於諧的事例中,可為吾人反思滑稽人物的生命智慧與彈性。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2 二、研究目的 4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述評 9 一、〈滑稽列傳〉及人物研究 9 二、「滑稽」詞義及諷諫藝術 11 三、〈滑稽列傳〉之思想價值 13 四、其它「滑稽」相關專論 1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18 一、研究方法 18 二、研究範圍 19 第二章 「滑稽」概念探源 21 第一節 《史記》中的「滑稽」證據 21 一、〈太史公自序〉 23 二、〈孔子世家〉 24 三、〈樗里子甘茂列傳〉 26 四、〈孟子荀卿列傳〉 28 五、〈平津侯主父列傳〉 29 六、〈酷吏列傳〉 31 七、〈滑稽列傳〉 32 第二節 史料中的「滑稽」證據 34 一、流酒之器,腹大如壺 34 二、能言善辯,言辭流利 43 三、態度圓融,順俗婉轉 51 第三節 諫官和俳優 58 一、諫官的時代角色 58 二、俳優的時代角色 65 三、諫官和俳優的比較 69 第三章 「滑稽」人物分析 73 第一節 仰天大笑,威王橫行——淳于髡 74 一、以鳥為喻,一鳴驚人 74 二、禳田為喻,齎金與兵 80 三、斗石為喻,罷飲抑欲 82 第二節 搖頭而歌,負者以封——優孟 87 一、諫喪愛馬,葬於腹腸 87 二、衣冠楚相,貧子復富 89 第三節 臨檻疾呼,陛楯半更——優旃 92 一、救陛楯者,長立短休 92 二、麋鹿觸寇,遂罷苑囿 93 三、漆城蕩蕩,寇不能上 94 第四節 〈滑稽列傳〉立傳意義探討 96 一、侍君之道 96 二、治民之法 98 三、處世之柔 101 第四章 「滑稽」智慧思辨 105 第一節 「滑稽」智慧之諍諫目的 107 一、諫政治 108 二、諫外交 111 三、諫修身 113 四、為私義 116 五、為治民 120 第二節 「滑稽」智慧之語言藝術 123 一、用反語 124 二、用隱語 126 三、用誇語 128 四、用辯語 129 五、用策語 132 第三節 「滑稽」智慧之運用技巧 134 一、導之以喻 134 二、曉之以理 136 三、動之以情 137 第五章 「滑稽」通古變今之應用 141 第一節 諷諫政治 143 一、「滑稽」與諷諫 144 二、史料辨析 146 三、政治上的「滑稽」之用 149 第二節 諧趣文學 152 一、「滑稽」與諧趣 152 二、文學中的「滑稽」之用 156 第三節 滑稽智慧 159 一、「滑稽」詞的時代流變 159 二、現代理論分析「滑稽」 162 三、「滑稽」智慧的現代妙用 167 第六章 結論 171 一、譎諫的政治精神 172 二、圓融的語言素養 173 三、優異的人際智能 174 參考文獻 177 一、古籍(以作者時代先後排序) 177 二、專書(以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179 三、學位論文(以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183 四、期刊論文(以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184 五、電子資源 187

    參考文獻
    一、古籍(以作者時代先後排序)
    1. ﹝春秋﹞管仲撰,梁運華校點:《管子》,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2. ﹝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3. ﹝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許錟輝分段標點:《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4. ﹝西漢﹞劉安撰,陳麗桂校注:《淮南子》,臺北 : 國立編譯館,2002年。
    5. ﹝西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明﹞淩稚隆輯校,李光增補:《增訂史記評林》,東京:青木嵩山堂,明治32年(1899)。
    6. ﹝西漢﹞司馬遷撰,﹝民國﹞韓兆琦:《史記選注滙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7. ﹝西漢﹞司馬遷撰,﹝民國﹞陳茂茲、吳添漢譯注:《史記菁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8. ﹝西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
    9.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10.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
    11.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田博元分段標點:《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12.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正義,田博元分段標點:《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13. ﹝東漢﹞何休注,﹝唐﹞徐彥疏,周何分段標點:《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14. ﹝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沈秋雄分段標點:《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15. ﹝西晉﹞杜預注:《春秋經傳集解》,新北:七略出版社,1991年。
    16. ﹝西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唐﹞陸德明釋文,﹝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群玉堂發行,1991年。
    17.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
    18. ﹝三國魏﹞劉邵著,蔡崇名校注:《新編人物志》,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
    19. ﹝南朝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20.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95年。
    21.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22. ﹝北齊﹞魏收撰,﹝清﹞謝啟崑撰:《新校本魏書附西魏書識語》,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
    23. ﹝唐﹞歐陽詢:《宋本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24. ﹝唐﹞房玄齡:《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
    25. ﹝北宋﹞李昉:《太平廣記》,卷248,〈詼諧四〉,北京:團結出版社,1995年,頁1148。
    26. ﹝北宋﹞歐陽脩:《新唐書》(宋嘉祐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27. ﹝北宋﹞歐陽脩等撰,徐無黨注:《新校本新五代史附十國春秋》,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28. 〔北宋〕蘇軾著,〔清〕王文誥,〔清〕馮應榴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82年。
    29. 〔南宋〕朱熹集注,林松、劉俊田、禹克坤譯注:《四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出版;新北市:眾文總經銷,1996年。
    30. 〔明〕謝肇淛:《五雜組》,上海 : 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31. 〔明〕馮夢龍著,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南京 : 鳳凰出版社,2007年。
    32. 〔清〕吳見思評點:《史記論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33. 〔清〕王晫,張潮編纂:《檀几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34.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35. ﹝清﹞昭槤撰,何英芳點校:《嘯亭雜録》,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36. 〔清〕郭嵩燾:《史記劄記》,臺北:樂天出版社,1971年。
    二、專書(以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1. Pusey Michael著,廖仁義譯:《哈柏瑪斯》,臺北:桂冠出版社,1989年。
    2. Scott Weems著,劉書維譯:《笑的科學 : 解開人為什麼會笑、笑點為何不同,與幽默感背後的大腦謎團》,臺北 : 貓頭鷹書房,2014年。
    3. Turner , J.H. 著,邱澤奇等譯:《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
    4. 毛子水註譯:《論語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5. 王冬珍,王讚源校注:《新編墨子》,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鼎文總經銷,2001年。
    6. 王兆勝:《林語堂的文化選擇》,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4年
    7. 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社,2010年。
    8. 史塵封:《漢語古今修辭格通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9. 外文出版社編委會編撰:《中國酒文化》,臺北:龍圖騰文化有限公司,2012年。
    10. 朱文熊:《莊子新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11. 朱光潛:《詩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2. 江灝、錢宗武譯注:《尚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13. 牟傳琳、牟傳珩:《談判學研究——談判理論、方法與技巧》,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1年。
    14. 羊春秋注譯,周鳳五校閱:《新譯孔子家語》,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15. 何世華:《史記美學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
    16. 余嘉錫編撰:《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17. 吳鍚德主編:《文學中的幽默與反諷》,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18.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19. 李勉:《史記七十篇列傳評注》,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
    20. 李笠:《廣史記訂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21. 李華編:《成功的說服術》,臺北:國家出版社,1989年。
    22.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 : 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23. 汪惠敏:《史記政治人物述評》,臺北:師大書苑出版社,1991年。
    24. 沈鍚倫:《語言文字的避諱、禁忌與委婉表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1996年。
    25. 肖沛雄編著:《精妙雄辯術》,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年。
    26. 周正舒、呂銀鳳編:《遊說術》,三重:新雨出版社,1994年。
    27. 林志忠:《教育行政理論》,臺北:心理出版社,2004年。
    28. 林淑貞主編:《中國笑話讀本》,臺北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29. 林語堂:《林語堂自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
    30. 思勤、廖翔麟編著:《機智雄辯術:舌戰攻防致勝竅門》,北京:華齡出版社,1995年。
    31. 柯可:《雄辯的技巧與方法》,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1年。
    32. 倪高振:《縱橫說服技巧》,臺北:先見出版公司,1992年。
    33. 徐建華、金舒年譯注:《楚辭》,臺中:暢談國際文化事業出版社,2004年。
    34. 柴宇球主編,林宏濤校閱:《說辯謀略》,臺北:書泉出版社,1993年。
    35. 馬自毅注譯;高桂惠校閱:《新譯人間詞話》,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36. 馬重奇、葉全君、巫少鵬:《孟子漫談》,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37. 高愷傑:《攻心的藝術》,臺北:漢湘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38. 張大可、安平秋、俞樟華:《史記研究集成》,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
    39. 張家銘:《社會學理論的歷史反思》,臺北:圓神出版社,1987年。
    40. 張素貞校注:《新編韓非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41. 張義明:《鬼谷子縱橫天下的智謀寶典》北京:華夏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
    42. 梁美珊、莊迪澎:《圖解傳播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
    43. 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44. 陳學志、王慶中主編:《笑話與幽默——應用心理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45. 傅劍平:《縱橫家與中國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46.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老子》(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47. 彭丙成注譯,陳滿銘校閱:《新譯潛夫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48. 湯哲聲:《中國現代滑稽文學史略》,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49. 閔定慶:《諧謔之鋒:俳優人格》,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
    50. 馮沅君:《馮沅君古典文學論文集》,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
    51. 黃柏松:《中國說客的智慧》,臺北:漢藝色研出版社,2002年。
    52. 黃清泉注譯,陳滿銘校閱:《新譯列女傳》,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53. 黃瑞祺:《批判社會學: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54.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55. 楊家駱主編:《中國笑話書》,臺北 : 世界書局,1961年
    56. 楊深坑:《溝通理性‧生命情懷與教育過程~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與教育》,臺北:師大書苑,1989年。
    57.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6年。
    58.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等編:《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59. 楊燕起著:《史記的學術成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60. 趙明編著:《莊子》,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
    61. 劉正浩等注譯:《新譯世說新語》,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62. 劉秋岳編:《演講技巧與說話藝術》,臺北:國家出版社,1994年。
    63. 劉笑敢:《老子》,臺北 :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64. 劉康德:《淮南子直解》,上海 :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65. 蔡宗陽:《文心雕龍探賾》,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66. 蔡啟達:《圖解教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67.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68. 穆子青編著:《說服與反說服》,臺北:正展出版公司,2006年。
    69. 賴明德:《司馬遷之學術思想》,臺北:洪氏出版社,1983年。
    70. 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71. 應涵編譯:《虛靜人生:列子》,臺北:正展出版社,2000年。
    72. 薛寶琨:《中國的軟幽默》,臺北:幼獅出版社,1995年。
    73. 謝冰瑩注譯:《新譯古文觀止(革新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74. 韓兆琦:《史記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75. 羅永生導讀及譯注:《貞觀政要》,香港 : 中華書局,2015年。
    76. 關紹箕:《中國傳播思想史》,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
    77.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三、學位論文(以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1. 吳佩珊:《史記說話術研究——從秦始皇到漢武帝》,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學位論文,2012年。
    2. 吳峰宗:《史記列傳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03年。
    3. 吳雅卿:《先秦楚地銅鏡研究》,臺南:國文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4. 李秋蘭:《史記敘事之書法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學位論文,2008年。
    5. 阮芝生:《司馬遷的史學方法與歷史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班學位論文, 1973年。
    6. 林冠嫻:《史記‧滑稽列傳》,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2013年。
    7. 林雅琪:《劉咸炘史記學研究——以太史公書知意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2011年。
    8. 紀漢民:《諫法研究——以左傳、史記為範疇》,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2008年。
    9. 胡艷惠:《史記之春秋書法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0. 徐彩琪:《東方朔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2004年。
    11. 馬驍:《史記‧滑稽列傳》中的戲劇化說服思想,天津: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2010年。
    12. 張強:《史記人物成敗因素析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13. 張啟兵:《中國古代諫官制度研究》,合肥:安徽大學法律史碩士學位論文,1999年。
    14. 黃瑞芳:《史記類傳人物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2001年。
    15. 劉麗芳:《史記列傳語言藝術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1994年。
    四、期刊論文(以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1. 卞文志:〈戰國名臣淳于髡的「善辯」之才〉,《文史春秋》,2010年,第10期,頁65-66。
    2. 王叔岷:〈史記斠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2卷1期,1981年3月,頁163-191。
    3. 王茜子:〈滑稽人物形象的共同特徵及其意義〉,《語文學刊》,2016年,第6期,頁45-46。
    4. 尤雅姿:〈從《文心雕龍‧諧讔》探討傳統滑稽文學的生態結構及理論特點〉,《慶祝王師更生教授七秩嵩壽紀念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7月,頁219-258。
    5. 王緯甄:〈後代對《史記滑稽列傳》及倡優的評價——以明朝之前的歷代評價為例〉,《吳鳳學報》,第16期,2008年12月,頁313-333。
    6. 毛麗:〈論《史記》滑稽人物的諷諫藝術〉,《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4期,2008年7月,頁116-117。
    7. 田長山:〈難得一笑寓意深——讀《史記‧滑稽列傳》,《唐都學刊》,第4期第11卷,1995年,頁46-47、70。
    8. 曲寧:〈〈「滑稽」的詞義演變〉,《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2期,2014年4月,頁31-33。
    9. 祁志祥:〈「滑稽」探奧——美的範疇研究系列之三〉,《上海政法學院——學習與探索》,2016年,第7期,頁145。
    10. 李春草:〈淺談《滑稽列傳》「滑稽」之思辨藝術〉,《中學語文》,第12期,2010年,頁92-93。
    11. 李栖:〈《史記‧滑稽列傳》的寫作手法〉,《國文天地》,12卷9期(總號141),1997年2月,頁108-113。
    12. 李初紅、歐陽江琳:〈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優人取捨之探因〉,《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頁248-253。
    13. 阮芝生:〈滑稽與六藝——《史記‧滑稽列傳》析論〉,《臺大歷史學報》,20期,1996年11月,頁341-378。
    14. 周言:〈《史記》列傳錯簡考辨〉,《史林》,第2期,2004年,頁122-125、131。
    15. 周晟、宗蓓:〈由〈滑稽列傳〉的訛謬看司馬遷的創作匠心〉,《中學語文》,第9期,2011年,頁108-110。
    16. 林淑芬:〈淳于髡的機智〉,《國文天地》,16卷3期(總號183),2000年8月,頁64。
    17. 林語堂:〈論幽默〉,《論語》,第33期,1934年1月16日,頁434-438。
    18. 林語堂:〈論幽默〉,《論語》,第35期,1934年2月16日,頁522-524。
    19. 胡鵬林:〈幽默與滑稽的詞源學探源和審美分析〉,《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5期,2008 年,頁24-26。
    20. 宮奇市定:〈《史記‧滑稽列傳》優孟的釋疑〉,《古今藝文》,14卷1期,1987年11月,頁24-25。
    21. 徐仁甫:〈《史記》「滑稽」解〉,《文史雜誌》,第1期,1986年,頁17。
    22. 高婉瑜:〈勸諫辭令的語用分析——以觸龍說趙太后、滑稽列傳為例〉,《華語文教學研究》,第2卷1期,2005年6月,頁37-50。
    23. 陳學志:〈「幽默與心理衛生」專題導讀:中外古今覓幽默,喚起民族幽默感〉,《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23卷第2期,2010年6月,頁173-182。
    24. 張茜:〈《史記‧滑稽列傳》的人物價值〉,《文學教育》,2011年,第6期,頁39。
    25. 張寶林、郁鳳環:〈淺談《史記‧滑稽列傳》〉,《克山師專學報》,第1期,2000年,頁64-67。
    26. 程軍:〈公道杯創製時間考〉,《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8卷第6期,2012年12月,頁95-96。
    27. 粟新華:〈公道杯、常滿樽、陽燧樽漫說〉,《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4期,2003年8月,頁68-69。
    28. 湯智君:〈滑稽與幽默:〈滑稽列傳〉的作意與價值初探〉,《聯大學報》,第7卷2期,2000年12月,頁19-40。
    29. 黃志傑:〈《史記‧滑稽列傳》析探上〉,《國文天地》,第18卷第1期,2002年6月,頁87-91。
    30. 黃志傑:〈《史記‧滑稽列傳》析探下〉,《國文天地》,第18卷第2期,2002年7月,頁91-95。
    31. 趙映誠:〈中國古代諫官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3期,2000年5月,頁97-104。
    32. 諸葛志:〈釋「滑稽」〉,《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2002 年,頁1-5。
    33. 魏立明:〈簡論古代優人進諫的語言藝術〉,《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10年1月,頁110-111。
    34. 譚潤生:〈讀「史記」——優孟衣冠〉,《中國語文》,第81卷第2期,1997年8月,頁30-33。
    五、電子資源
    1. ﹝春秋﹞孔子,﹝東漢﹞馬融:《忠經、孝經》,〔電子資源〕,長春:吉林攝影出版社,2003年。
    2. ﹝西漢﹞劉向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編輯:《說苑》,〔電子資源〕,臺北: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3. 高愷傑:《攻心的藝術》,〔電子資源〕,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3年。
    4.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zh
    5. 蘇富比http://www.sothebys.com/zh/auctions/2014/chinese-art-through-eye-of-sakamoto-goro-ding-hk0542/sakamoto-goro1/2014/02/the-owl-in-early-chi.html(2019年7月30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