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瑞賓 Chang, Jui-Pin |
---|---|
論文名稱: |
明洪武朝北邊衛所的軍糧問題及其因應 Solving the Army's food problem at the Northern Frontier Wei-So System, during the Ming Hong-Wu Period |
指導教授: |
林麗月
Lin, Li-Yue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2 |
中文關鍵詞: | 明太祖 、明蒙戰爭 、邊防 、軍屯 、戶部 、大明寶鈔 |
英文關鍵詞: | Ming-Tai-Zu, Ming-Mong War, Frontier Defence, Zuen-Tuen, The Board of Revenue, Paper Notes in Ming Dynasty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97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1 下載:4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明太祖(1328-1399)將蒙元勢力逐出塞北以後,必須屯駐重兵於北邊,以鞏固邊防。吳晗研究《明史.食貨志》的記載後認為,洪武朝北邊軍糧之供給,以「軍隊屯田,自給自足」為主,北邊軍糧無虞。王毓銓研究《萬曆大明會典》等材料後以為,軍屯不足以完全自給自足,但仍解決了相當程度的軍食問題。黃仁宇則質疑洪永時期的軍屯成效,並提出當時北邊軍糧供應以「民運糧」為主的不同說法。
本文考察明初史料發現,《正德會典》有關洪武朝北邊軍屯的記載,與《萬曆會典》的敘述有所不同,洪武七年《明太祖實錄》也有「北邊軍食,一出於民」的太祖自述。因此,本文乃逐頁耙梳史料,以釐清洪武時期北邊軍糧供應問題的實際情況。
根據本文的研究,洪武朝軍屯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其中,洪武七年(1374)以前北邊軍屯初辦,成效不彰;因此七年以後,明廷開始推動「董兵屯田」,並逐步奠定了軍屯的基礎;但受到明蒙戰爭情勢的干擾,迄洪武二十一年(1388)以前軍屯成效有限。《明史.食貨志》所描述北邊軍糧主要依賴「軍屯自食」解決的說法,較適用於洪武晚期的解釋,至於明蒙戰爭時期(洪武元年至二十一年,1368-1388)北邊軍糧的供應問題,則另當別論。
依照洪武朝官制規定,軍屯以外的北邊軍糧缺口,戶部必須設法補足,則戰爭時期戶部如何填補此缺口,亦是本文的研究重點之一。根據本文考察,「田賦」輸邊是戶部解決北邊軍糧短缺問題的主要思惟,因此,洪武元年至三年(1368-1370),戶部調撥「南方田賦」以充北邊軍糧;惟三年以後,由於南方田賦多用於供給「首都消費」,戶部乃在北方大興屯田,冀望透過「北方田賦」輸邊以充北邊軍糧。但北方田賦的真正恢復,晚至洪武十四年(1381)左右,因而此前在田賦以外,戶部又運用「鹽課」、白銀、「大明寶鈔」等多種辨法,以協助解決北邊軍糧不足的問題。
惟明蒙戰爭結束後,由於北方邊防威脅減輕,並為去除「病農養兵」之弊,明太祖遂轉而嚴格要求北邊軍士屯田以圖自食,並漸次裁減了戶部支應北邊軍糧的運作,《明史.食貨志》有關邊軍糧食主要由軍屯自食解決,若有不足則輔以鹽糧的說法,較適合描述洪武晚期北邊軍糧的供應情況。
徵引書目
一、傳統文獻(依時代順序排列):
(一)正史官書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明)夏原吉等撰,《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
(明)明太祖敕錄,《諸司職掌》,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
(明)夏原吉等撰,《明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
(明)張輔等撰,《明宣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
(明)丘 濬著,林冠群、周濟夫點校,《大學衍義.補》,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
(明)陳建著,錢茂偉點校,《皇明通紀》,北京:中華書局,2008。
(明)李東陽等著,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明)李東陽等編纂,山根幸夫解題,《正德大明會典》,東京:汲古書院,1989。
(明)徐學聚著,吳相湘主編,《國朝典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據國立中央圖書館珍藏善本影印,1986。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11。
(二)地方志
(明)盧 熊纂,《蘇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據明洪武十二年鈔本影印,1983。
(明)李維楨修,《山西通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4冊,北京:中國書店,據明萬曆刻本影印,1992。
(明)杜應芳修,陳士彥、張文德纂,《河間府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3冊,北京:中國書店,據明萬曆刻本影印,1992。
(明)荊州俊修,唐懋德纂,《臨洮府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9冊,北京:中國書店,據明萬曆三十三年刻增修本影印,1992。
(明)梁明翰修,傅學禮纂,《慶陽府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9冊,北京:中國書店,據明嘉靖三十六年刻增修本影印,1992。
(明)汪宗伊、程嗣功修,陳舜仁等纂,《應天府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10冊,北京:中國書店,據明萬曆五年刻本影印,1992。
(清)袁國梓纂修,《嘉興府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15冊,北京:中國書店,據清康熙刻本影印,1992。
(清)張俊哲修,張壯行、馬士騭纂,《祥符縣志》,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34冊,北京:中國書店,據清順治十八年刻本影印,1992。
(明)樊深纂,《河間府志》,收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據明嘉靖十九年刻本影印,1985。
(三)文集與其他
(明) 陳子龍等輯,《皇明經世文編》,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崇禎平露堂刊本影印,2002。
(清)黃宗義著,《明夷待訪錄》,收於氏著《黃宗羲全集第一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清)計六奇撰,魏得良、任道斌點校,《明季北略》,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4。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第一冊。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一)專書
于志嘉,《明代軍戶世襲制度》,臺北:學生書局,1987。
于志嘉,《衛所、軍戶與軍役:以明清江西地區為中心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王毓銓,《王毓銓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
毛佩琦、王莉著,《中國全史一百冊:中國明代軍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新亞研究所,1972。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一》,北京:中華書局,2011。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二》,北京:中華書局,2011。
李劍農,《宋元明經濟史稿》,北京:三聯書店,1957。
吳 晗,《朱元璋大傳》,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
吳緝華,《明代社會經濟史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
范中義、王兆春、張文才、馮東禮,《中國軍事通史全十七卷:第十五卷明代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林麗月,《奢儉.本末.出處──明清社會的秩序心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4。
林滿紅,《銀線: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
郁維明,《明代周忱對江南地區經濟社會的改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原瑞琴,《大明會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南炳文,《輝煌、曲折與啟示:20世紀中國明史研究回顧》,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南炳文,《明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2007。
馬金科、洪京陵編著,《中國近代史學發展敘論(1840-1949)》,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4。
梁方仲,《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補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梁方仲,《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
梁方仲,《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集遺》,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0。
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1997。
韋慶遠,《明代黃冊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61。
唐文基,《明代賦役制度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張海鵬主編,《中國歷史學30年(1978-200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2013。
陳高華、史衛民著,《中國經濟通史.元代經濟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陳學文,《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
陳 鋒,《清代的軍費》,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陳梧桐,《洪武皇帝大傳》,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許倬雲,《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臺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15
郭松義、張澤咸著,《中國屯墾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傅衣凌主編,楊國楨、陳支平,《明史新編》,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
傅樂成,《中國通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2008。
傅樂詩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0。
彭 勇,《明代班軍制度研究─以京操班軍為中心》,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
楊一凡,《明大誥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
楊 暘,《明代遼東都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楊 遠,《西漢至北宋中國經濟文化之向南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楊永漢,《論晚明遼餉收支》,臺北:天工書局,1998。
趙 靖,《中國經濟思想通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錢 穆,《國史大綱》,修訂三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
賴建誠,《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
薄音湖,《明代蒙古史論》,臺北:蒙藏委員會專題研究叢書,1998。
謝貴安,《中國史學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蕭啟慶,《內北國而外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7。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元.明時期》,臺北:曉園出版社,1992。
嚴耕望,《治史經驗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美)何炳棣,《中國古今土地數字的考釋和評價》,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美)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
(英)崔瑞德、(美)牟復禮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日)加藤繁,《唐宋時代金銀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日)和田清著,潘世憲譯,《明代蒙古史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日)和田清編,《明史食貨志譯註》,補訂版,東京:東洋文庫,1996。
(日)高橋弘臣著,林松濤譯,《宋金元貨幣史研究:元朝貨幣的形成過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二)學位論文
尹貞粉,《明代軍屯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方鐘鋒,《明代陝北防衛體系與邊餉供應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堃輝,《征戰與納降-論明洪武時期的蒙古政策》,臺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杜祐寧,《從屯堡到邊墻─明代北邊防務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徐 泓,《明代的鹽法》,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2。
孫 明,《清朝前期鹽政與鹽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張松梅,《明代軍隊餉銀供給演變探析》,曲阜:曲阜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黃阿明,《明代戶部機構及其運作─以16世紀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黃阿明,《明代貨幣與貨幣流通》,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李華彥,《晚明戶部尚書畢自嚴財經政策研究(1628-1633)》,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李華彥,《崇禎朝薊遼兵變與餉稅重整》,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
曾美芳,《晚明戶部的戰時財政運作》,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
楊順波,《明代軍制與軍餉》,昆明:雲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三)期刊及專書論文
于志嘉,〈試論明代衛軍原籍與衛所分配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0本第2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9年6月。
于志嘉,〈明代軍制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2年。
于志嘉,〈明代兩京遷都與衛所軍戶遷徙之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1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2月。
于志嘉,〈明武職選簿與衛所武官制的研究-記中研院史語所所藏明代武職選簿殘本兼評川越泰博的選簿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9本第1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3月。
于志嘉,〈明清時代軍戶的家庭關係-衛所軍戶與原籍軍戶之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4本第1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年3月。
朱 鴻,〈近十年來(1989-2000)有關朱元璋研究之介紹〉,《漢學研究通訊》,總77期,臺北:2001年2月。
全漢昇,〈明中葉後中日間的絲銀貿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卷4期,臺北:1984年12月。
林麗月,〈商稅與晚明的商業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臺北:1988年6月。
吳 晗,〈明代的軍兵〉,收於氏著《讀史劄記》,北京:三聯書店,1955。
吳 晗,〈記大明通行寶鈔〉,收於氏著《讀史札記》,北京:三聯書店,1955。
梁庚堯,〈歷史並未停滯:從中國社會史分期論爭看全漢昇的唐宋經濟史研究〉,《臺大歷史學報》,第35期,2005年6月。
韋祖松,〈明代邊餉結構與南北轉運制度〉,《鹽業史研究》,2005年第2期。
姜道章,〈明代的鹽業〉,收於《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研究報告》,第十三期,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系,2000。
孫 賓,〈明洪武朝寶鈔的支出與印造探微〉,《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8月。
唐文基,〈論明代的寶鈔政策〉,《福建論壇》,福州:2001年1月。
陳 昆、李志斌,〈財政壓力、貨幣超發與明代寶鈔制度〉,《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7期,南京:南京審計學院金融學院,2013。
鄭永昌,〈中日有關明代白銀史研究之回顧〉,《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20期,臺北:1992年6月。
顧 誠,〈明前期耕地數新探〉,《中國社會科學》,第4期,北京:1986。後收於氏著《隱匿的疆土:衛所制度與明帝國》,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
(日)宮澤知之,〈北宋的財政與貨幣經濟〉,收於《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四)英文專書與論文
Man-Houng, Lin. China Upside Down:Currency, Society, and Ideologies, 1808-1856,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Huang, Ray. “Fiscal Administration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Hucker, C. Chinese Government In Ming Dynasty: Seven Studie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73-128.
Taylor, Romeyn. “Yuan Origins of the Wei-so System,” Hucker, C. Chinese Government In Ming Dynasty: Seven Studie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