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施瑞樓 Shih Jui Lou |
---|---|
論文名稱: |
鹿港聚英社南管戲之演出及〈益春留傘〉身段之探討 Lukang Juying Nankuan opera performances and the discussion of the posture in the act of "Ih-Chen left umbrella" |
指導教授: |
姚榮松
Yao, Rong-So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8 |
中文關鍵詞: | 梨園戲 、荔鏡記 、益春留傘 、李祥石 、聚英社 |
英文關鍵詞: | Liyuan Opera, Li- Jing -Ji, " Ih Chun left umbrella", Li Xiang Shi, Jyuh-Ying-Sheh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6 下載:2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梨園戲》在台灣稱為《南管戲》,是目前漢文化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向有戲曲活化石之稱。又明代嘉靖丙寅(公元一五六六年)刊本《荔鏡記》,是現存閩南語最古之劇本,或可視為閩南語「第一本字書」,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文獻記載:梨園戲是最早隨著先民來台的劇種,搬演三百多年,期間影響台灣本土布袋戲、歌仔戲、車鼓戲甚巨。然而文獻對其演出的實錄少有書寫,有的大多為負面的批評,還一度被認定為淫戲而禁演。
本文將針對一向標榜貴族音樂、只准上九流人士加入、只演奏不演戲的南管社團,接納子弟們演出南管戲的過程及影響進行探討,主軸以1979年引領風潮的鹿港聚英社,演出〈益春留傘〉為開端,展開筆者親身演出的經驗談,並配合理論擷發南管戲的精髓。除就〈益春留傘〉的劇本淵源及其身段表演加以探討、分析外,更進一步也將針對李祥石藝師,與台灣南管社團和南管戲的演出,其關聯加以闡述。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資料蒐集,文獻閱讀,調查演出南管戲的子弟社團(非專業),訪談參與者,耙梳南管子弟戲演出過程及演出實況等,此外更以自己參與演出的經驗感受,印證演出南管戲的甘苦,以此作為對傳統戲曲參與者的支持,與虔誠的敬意。並填補傳統戲曲演出實況,少為人知的空白。
"Liyuan Opera" also called "Nangun Opera" in Taiwan, is the oldest opera in Chinese culture. "Li Jing Ji" published in AD 156ost ancient script of the existing Minnan ,or as Tai language book, its importance is evident.
Literature: Liyuan Opera if the first operas with the ancestors first came to Taiwan,performed over 300 years, during those years the Taiwanese puppet theater ,opera, car drum play is tremendous. Record rarely registered the literature shows, However, some are mostly negative criticism, but also once identified censorship of kinky play.
This article will advocate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ngun Opera. The main theme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enjoy opera in Lukang community starting in 1979 from performance of <Ih-Chen left umbrella> Furthermore also clarify the linkage between Li Xiangshi Arborist and the Taiwan Nanguan Societies and Nangun opera performances. This article also investigates the origin and the performance style of the play.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essay includes: data collection, literature review, survey the Nanguan Play Children Societies ( non-professional), interview with participants ,understand Nangun Children play during a performance, and live performances.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personal performance experience is also included. All of these is to support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traditional opera, with pious respect. And fill blank of the lesser-known traditional opera performances.
一、專書類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王耀華、劉春曙:《福建南音初探》,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王櫻芬:《台灣的南管──曲》,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8月。
叶小梅:《千秋梨園之南戲遺響》,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5年。
吳守禮 校註:《明萬曆刊荔枝記戲文校理》,臺北市:從宜工作室,2001年。
吳守禮 校註:《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校理》,臺北市:從宜工作室,2001年。
吳守禮 校註:《清光緒刊荔枝記戲文校理》,臺北市:從宜工作室,2001年。
吳守禮 校註:《清順治刊荔枝記戲文校理》,臺北市:從宜工作室,2001年。
吳文星:《鹿港鎮志-人物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年。
吳捷秋等:《梨園戲專輯》上冊,台北市:施合鄭基金會,1992年。
吳捷秋等:《梨園戲專輯》下冊,台北市:施合鄭基金會,1992年。
吳捷秋:《梨園戲藝術史論》上冊,台北市:施合鄭基金會,1993年。
吳捷秋:《梨園戲藝術史論》下冊,台北市:施合鄭基金會,1993年。
吳守禮、林宗毅編輯:《明清閩南戲曲四種》,日本東京:定靜堂,1976年。
吳守禮校註:《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校理》,台北市:吳守禮,2001年。
吳守禮校註:《清順治刊荔枝記戲文校理》,台北市:吳守禮,2001年。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1961年。
呂錘寬 著:《台灣的傳統音樂概論.歌樂篇》,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呂錘寬 著:《台灣的傳統音樂概論.器樂篇》,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呂錘寬 著:《台灣傳統音樂》,台北:東華書局出版社,1996年。
呂錘寬 著:《南管音樂》,台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呂錘寬 著:《泉州絃管(南管)指譜叢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7。
呂錘寬:《泉州絃管(南管)研究》,台北市:學藝出版社,1982年。
李國俊、洪瓊芳著:《玉簫聲和:南管耆宿蔡添木生命史》,宜蘭縣:台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2011年。
李國俊《千載清音—南管》,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李國俊、林麗紅:《周水松先生紀念專輯》-臺灣高甲戲的發展,彰化縣:彰化縣文化局,2000年。
辛晚教:《南管戲》,台北縣汐止鎮:漢光文化事業,1998年。
沈冬:《南管音樂體製及歷史初探》,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6年6月。
邱坤良 著:《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台北市:自立晚報,1992年。
曾永義、游宗蓉、林明德 合著:《臺灣傳統戲曲之美》,台中市:晨星,2002年。
曾永義:《戲曲經眼錄》,臺北市: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2002年。
邱坤良:《昨自海上來—許常惠的生命之歌》一書,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
施炳華 著:《《荔鏡記》音樂與語言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施炳華 編註:《南戲戲文 : 陳三五娘》上,台南縣:台南文化中心,1997年。
施瑞樓 整理 :《李祥石藝師南管戲劇本--口述傳本》, 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4年。
劉美枝 主編:《臺北市式微傳統藝術調查記錄-南管南管實地調查報告》,〈臺北市南管發展史〉,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2年。
張再興 編:《南樂曲集》,台北市:伊士曼印刷公司,1988年再修訂增版。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上、下冊,台北市:大鴻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許常惠 主編:《鹿港南管音樂之調查與研究》,鹿港文物維護地方發展促進委員會出版,1982年序。
許常惠 總編纂:《彰化縣音樂發展史》論述稿,彰化:彰化縣文化局,1997年。
陳香 著:《陳三五娘研究》,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連橫:《台灣通史》,《台灣文獻叢刊》,台北市:眾文圖書,1979年。
陳芳 主編《臺灣傳統戲曲》,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曾其秋 編譯:《指譜名曲精華》,台北市:學藝出版社,1985年。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下冊,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
楊蔭瀏:《戲曲音樂研究叢書》,〈語言與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
劉鴻溝 編:《閩南音樂指譜全集》,菲律賓:金蘭郎君社,1953年。
蔡郁琳 主編:《彰化縣口述歷史(第七集):鹿港南管音樂專題》,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6年。
蔡郁琳:《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南管音樂〉,台北市: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
劉鴻溝編:《閩南音樂指譜全集》,菲律賓金蘭郎君社,1963年再版。
鄭國權 主編:《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第一卷梨園戲‧小梨園劇目(上),泉州: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
鄭國權 主編:《荔鏡記荔枝記四種》第一種 明嘉靖刊本《荔枝記》書影及校訂本,泉州市:中國戲曲出版社,2010年。
鄭國權 主編:《荔鏡記荔枝記四種》第二種 清代順治刊本《荔枝記》校訂本,泉州市:中國戲曲出版社,2010年。
鄭國權 主編:《荔鏡記荔枝記四種》第三種 清代道光刊本《荔枝記》校訂本,泉州市:中國戲曲出版社,2010年。
鄭國權 主編:《荔鏡記荔枝記四種》第四種 清代光緒刊本《荔枝記 》校訂本,泉州市:中國戲曲出版社,2010年。
戴瑞坤:《鹿港鎮志-藝文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年。
薛宗明〈南管樂踪〉,《泉州南管藝術》,泉州:泉州市文化局編,海峽文藝出版社,1988年。
二、學位論文(按年份順序)
孫靜雯:《南管音樂研究》,台北: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呂錘寬:《泉州絃管(南管)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
所碩士論文,1982年。
沈 冬:《泉州絃管音樂歷史初探》,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王嘉寶:《南管器樂曲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林淑玲:《鹿港雅正齋及南管唱腔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李秀娥:《民間傳統文化的持續與變遷──以台北市南管社團的活動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碩士論文,1989年。
李惠綿:《戲曲搬演論研究-以元明清曲牌體戲曲為範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黃振南:《南管器樂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蔡郁琳:《南管唱唸法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游慧文:《南管館閣南聲社研究》,台北: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陳衍吟:《南管音樂文化研究─從歷史向度、社會功能與美學體系談起》,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曹珊妃:《「小梨園」傳統劇本研究─以泉州藝師口述本為例》,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曾韻清:《小梨園旦角科步初探》,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朝彥:《鹿港地區之南管手抄本研究》,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秋華:《南管指套〈趁賞花燈〉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所國語文教育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張啟豐:《清代臺灣戲曲活動與發展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文博士論文,2004年。
林秋華:《南管指套〈趁賞花燈〉研究》,台南: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國語文碩士論文,2004年。
康尹貞:《梨園戲與宋元戲文劇目之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柯世宏:《南管布袋戲《陳三五娘》之創作理念與製作探討》,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鈞偉:《南管藝師張鴻明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6年。
溫秋菊:《論南管曲門頭(mng-thâu)的概念及其系統》,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胡惠雲:《南管嗩吶之音樂功能及其音色分析》,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雅琴:《南管藝師吳素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錦萍:《南管在梨園戲的運用與表現》,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佳雯:《臺灣所見南管系統的戲劇鑼鼓研究─以小梨園《高文舉》為例》,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沈怡秀:《臺灣公立南管樂團之經營管理研究-以彰化縣文化局南管實驗樂團為
例》,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蘇靜蘭:《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 —以高雄地區為例》,
臺北: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劉美芳:《七子戲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楊淑娟:《南管與明初五大南戲文本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洪靜儀:《吳素霞七腳戲舞台演出本研究》,臺北:國立台北大學民族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筱芬:臺灣《陳三五娘》今昔的演出差異與變化,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金玉琦:《朱弁戲曲故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鄭智勻:《南管戲《呂蒙正》及音樂之研究》,台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三、期刊論文(按筆畫順序)
王櫻芬:〈淺談台灣南管館閣文化的傳統與變遷〉,《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台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12月。
王秋桂、吳素霞、陳美娥、楊玉君、莊淑芝:〈南管曲譜所收梨園戲佚曲表初稿〉,《民俗曲藝》第七十六期,台北市:施鄭合基金會,1992年。
王愛群:〈泉腔論〉,《南戲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吳素霞:〈無聲不動 有歌必舞〜七子戲〉,《傳統藝術》第十期,宜蘭縣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0年,頁7〜9。
呂錘寬:〈近年來臺灣南管戲活動〉,《民俗曲藝》,第十五期,台北市: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2年,頁67〜73。
呂錘寬:〈南北管與台灣社會〉,《台灣史蹟研習會講義彙編》,1996年2月。
呂錘寬:〈南管的音樂特徵〉,《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台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12月。
汪照安:〈梨園戲音樂的繼承與發展〉,《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正文化,1998年。
洪惟助:〈1963年台灣七子戲培訓班始末及其影響〉,《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正文化,1998年,頁73〜90。
邱坤良:〈談南管藝術的維護〉,《民俗曲藝》,第十六期,台北市: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2年,頁30〜33。
施瑞樓:〈南管與我〉,《民俗曲藝》,第七期,台北市: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1年,頁67〜75。
張舜華、何懿玲:〈鹿港南管滄桑史〉,《民俗曲藝》,第1期,1980年,頁39~65。
郭忠雄:《彰化藝文》,〈曲藝與語言--為南管樂和鹿港話的傳習盡一份心〉,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6年,34期,頁52〜55。
黃美英:〈訪問南管大師李祥石〉,《民俗曲藝》,第二十期,台北市: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2年,頁41〜46。
吳春熙、呂錘寬:〈泉州絃管古樂與地方戲曲〉,《中華民俗藝術年刊七十.國際南管會議特刊》,台北市: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1981年。
吳捷秋:〈南戲源流話「梨園」〉,《南戲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吳捷秋:〈梨園戲之形成及其歷史地位〉,《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正文化,1998年。
李國俊:〈古雅南管〉,《表演藝術》第二十期,1994年6月。
李國俊:〈南管戲曲滾門牌調系統芻論〉,《南、北管音樂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五結鄉:傳統藝術中心,2004年。
李國俊:〈南管唱曲特色淺說〉,《傳統藝術》第五十五期,宜蘭縣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年5月。
呂訴上:《台灣南管戲略史》,《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七輯 126》,台北市:東方文化,1977年。
余承堯:〈南管淵源〉,《中華民俗藝術年刊七十.國際南管會議特刊》,台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1981年。
林珀姬:〈南管音樂的傳承──從學校教育系統中的教學活動談起〉,《南、北管音樂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五結鄉:傳統藝術中心,2004年。
陳美娥:〈南管戲瑰寶—李祥石〉,《傳統藝術》第二期,宜蘭縣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999年8月。
曾永義:〈南管中古樂與古劇的成分〉,《中華民俗藝術年刊七十.國際南管會議特刊》,台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1981年。
曾永義:〈梨園戲之淵源形成及其所蘊含之古樂古劇成分〉,《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正文化,1998年,頁7〜35。
曾金錚:〈梨園戲《蘇秦》縱橫談〉,《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正文化,1998年。
曾金錚:〈梨園戲幾個古腳本的探索──《王魁》《王十朋》《郭華》《呂蒙正》〉,《南戲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蔡郁琳:〈日治時期台北地區的南管音樂〉,《重中論集》第2期,2002年6月。
劉湘如:〈梨園戲三探〉,《南戲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錢南揚:〈宋元南戲百一錄〉,《永樂大典戲文三種.附錄二種》,台北市:長安出版社,1978年。
謝家群:〈福建南部的民間小戲〉,《民俗曲藝》第十六期,台北市: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2年。
蘇志祥:〈南音的沿革與危機〉,《中華民俗藝術年刊七十.國際南管會議特刊》,台北市: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1981年。
紀慧玲:〈南管的三度驚豔──《洛神賦》〉,《PAR表演藝術》第161期,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6年5月號。
四、報紙(按筆畫順序)
邱坤良:〈要躍上舞台‧也要走進生活〉,中國時報‧民俗週刊,1989年1月23日,24版。
謝淑玲:〈無動不舞的素靜之美—介紹南管名劇《益春留傘》〉,中國時報‧民俗週刊,1988年9月26日,19版。
五、影音資料
教育部:《南管戲李祥石》VCD-《教育部重要民族藝術藝師精華影輯》,臺北:得意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製作,2003年。
彰化縣文化局:地方文化館:《南北管賞析之旅—南北管戲曲及藝師風華》DVD,彰化:彰三傳播事業有限公司製作,2008年。
六、網路資源
清水清雅樂府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jw!JV8POIGRA0P9YKusp0LW/article?mid=917&prev=934&next=916&l=a&fid=38,2012.5.4搜尋
合和藝苑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jw!R0SifKCaERptjjQlKFE0e.4-/article?mid=298,2012年5月10日搜尋。
鹿港龍山寺地圖:http://tw.image.search.yahoo.com/search/images?_adv_prop=image&fr=yfp-s&va=%E9%B9%BF%E6%B8%AF%E9%BE%8D%E5%B1%B1%E5%AF%BA%E5%9C%B0%E5%9C%96,網路搜尋於2012.5.10
施炳華《鹿港、臺南及其周邊地區南管之調查研究》,1997年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
http://taiwanopera.moc.gov.tw/research/paper/south/07.pdf,網路搜尋於2012.5.30
林正三《詩學概要》:
http://home.educities.edu.tw/bise/big5/books/poemgist/index.htm,網路搜尋於2012/5/30。
七、田調資源(按筆畫順序)
王家和:2011年3月20日訪,地點:基隆暖暖區麗寶台北大鎮
吳素霞:2012年4月22日訪,地點:彰化南北管音樂戲曲館。
林彰三:2012年1月23日訪,地點:鹿港鎮大有街18號,自宅。
卓聖翔:2011年3月20日訪,地點:基隆暖暖區麗寶台北大鎮
郭應護:2012年3月29日,電話訪問。
陳金燕:2012年4月11日訪,地點:台北民權西路吉野家。
曾憲章:2012年1月28日訪,地點:鹿港鎮老人會館。
黃政彥:2012年5月1,電話訪問 。
楊玉華:2012年1月23日訪,地點:鹿港鎮德興街雅莉美髮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