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潘秉旻
Pan, Ping-Min
論文名稱: 楊牧詩與中國古典的互文性研究
指導教授: 陳義芝
Chen, I-Ch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楊牧傳統中國古典跨文本性晚期風格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H.007.2018.A0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4下載:6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楊牧詩,以及詩中蘊含的中國古典為考察對象,檢視兩者間的互文關係,欲達成以下幾個研究目標:一、析理楊牧如何取材、承繼古典傳統;且如何與所處時代的語境、社會、文化互動,進而結合,產生「新變」之文本效果。二、此「新變」之效果,又映照詩人何種生命歷程、個人情志、與現世關懷。上述核心課題,為筆者期許自前人論述的視野上,再度尋索切入、立足之位置。

    再者,本文所使用的理論方法,將藉熱奈特(Gérard Genette)五種「跨文本性」類型,以探索楊牧詩與中國古典的互文關係。而所謂「互文性」,不同於「原文本」對於後出「當前文本」的單向性影響;「互文性」講求原文本素材進入當前文本後,產生何種新變。及此新變又如何豐富原文本隱而未明的意義裂縫處。使得文本的意義網絡相互交織,進行雙向、甚至是多重的流動。

    章節安排方面,筆者首先揀選出楊牧詩中的古典要素,依序以「先秦文學」、「六朝文學」、「唐宋文學」等文學史朝代分類方式作為劃分。以下為各章節內容。

    第貳章,探討楊牧詩與先秦文學的跨文本關係。其中,《詩經》、《楚辭》、及《尚書》為楊牧學術研究素材。透過考察,進一步得知詩人如何將學術活動過程,及研究成果,轉化為詩筆下的創作實踐。此外,為了確保本文論述脈絡的完整,此章第一節為筆者另闢篇幅,溯源楊牧於葉珊時期之詩作,如何與中國古典生發關係,由此作為論述上的啟程。

    第參章,探討楊牧詩與六朝文學的跨文本關係。其中,此章論述要旨,將著重在楊牧詩與陶淵明詩「同題」互涉的考察。楊牧十首與陶詩同題之作,若進行初步內文探究,與陶詩內蘊、意旨竟無任何呼應、契合的跡象。故,筆者嘗試從作品所呈顯的生命情態著手,自精神層次上的「神似」之處,探究楊牧與陶淵明的跨文本關係。且進一步,細究「神似」內蘊,帶出楊牧「晚期風格」的詩作特色。

    第肆章,為楊牧詩與唐宋文學的跨文本關係探究。並著重於楊牧詩的樂府情韻分析。可再細分為兩種書寫脈絡:其一,為承續舊有樂府古題,其開創之義,為呼應古典語境的同時,如何與寫作當時的社會情勢相互映照,形成「古典──現代」此多重內蘊的交織與辯證。其二,則循「即事名篇,無復依傍」之義,自鑄現代性的「新題樂府」。此部分詩作,在詩題及內容上,看似與樂府古題毫無相涉。然而透過熱奈特跨文本性理論的檢視,以及自樂府詩的核心精神進行分析、連結,亦可尋索到古題、和新題樂府間的互涉關係。

    第伍章,為楊牧詩與古典人物範型的跨文本關係探究。須說明的是,筆者前述參章所論詩作,其跨文本性多聚焦在「詩文本」與「詩文本」間的互文。此章所論詩作,為楊牧擷取「史傳人物」及「小說虛構人物」性格、生平等經歷中,富有戲劇張力的片段以入詩。由於詩的內蘊聚焦在人物典型的推衍、塑造,故在分類及作品分析上,便有相異於前述章節之處。又不可斷然自本文論述脈絡中割捨,筆者另闢蹊徑的原因在此。

    楊牧作為當代華語世界的頂尖詩人,他追隨傳統,承繼傳統,進而以創作實踐,進行全面性的應和,頡頏,與超越。此鍾情古典的宏闊胸襟,不僅是作為詩人、作為創作者需具有的態度。他揭示的,更是現代知識分子理當具備的視野及自覺。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0 一、 互文性概念的流變 10 二、 熱奈特五種「跨文本性」類型 13 第四節 研究步驟 16 第貳章 楊牧詩與先秦文學 17 第一節 楊牧詩中的古典發端 17 第二節 楊牧的學術研究與創作實踐 23 第三節 古典愛情母題的轉化與再造 28 第四節 「招魂」的現代意義啟示 33 第參章 楊牧詩與六朝文學 39 第一節 〈文賦〉理論的發揚 39 第二節 楊牧詩與陶詩的「同題」互文關係 43 第三節 楊牧詩與陶詩的「神似」關係 45 第四節 「神似」的內蘊──晚期風格 51 一、 陶淵明的晚境之作 51 二、 楊牧的晚期風格 53 第五節 聲韻、色彩的激盪──楊牧詩與謝朓詩 69 第肆章 楊牧詩與唐宋文學 74 第一節 楊牧詩的樂府情韻 74 第二節 楊牧詩的「新樂府」書寫 76 一、 古典情節的現代化挪移 76 二、 公理和正義的追尋──自鑄「新題」的「現代樂府」 87 第三節 楊牧詩與唐、宋詩詞的跨文本關係 95 第伍章 楊牧詩與古典人物範型 105 第一節 史傳人物範型 105 第二節 虛構人物範型 110 第陸章 結論 117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1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120 徵引文獻 122

    一、楊牧著作(以徵引版本年份先後排列)
    1.葉珊:《傳說》,臺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
    2.楊牧:《葉珊散文集》,臺北:洪範出版社,1977年。
    3.楊牧:《楊牧詩集I》,臺北:洪範出版社,1978年。
    4.楊牧:《搜索者》,臺北:洪範出版社,1982年。
    5.楊牧:《陸機文賦校釋》,臺北:洪範出版社,1985年。
    6.楊牧:《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出版社,1989年。
    7.楊牧:《楊牧詩集II》,臺北:洪範出版社,1995年。
    8.楊牧:《隱喻與實現》,臺北:洪範出版社,2001年。
    9.楊牧:《失去的樂土》,臺北:洪範出版社,2002年。
    10.楊牧:《人文蹤跡》,臺北:洪範出版社,2005年。
    11.楊牧:《掠影急流》,臺北:洪範出版社,2006年。
    12.楊牧:《奇萊後書》,臺北:洪範出版社,2009年。
    13.楊牧:《楊牧詩集III》,臺北:洪範出版社,2010年。
    14.楊牧:《長短歌行》,臺北:洪範出版社,2013年。

    二、古籍文獻(以年代先後排列,同朝代則按姓氏筆劃)
    1.﹝秦﹞呂不韋:《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2.﹝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3.﹝漢﹞趙曄原著,張覺譯注:《吳越春秋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4.﹝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5.﹝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收錄於《四史》第八冊,臺北:藝文印書館,
    1955年。
    6.﹝南朝齊﹞謝朓著,郝立權注:《謝宣城詩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7.﹝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冊),臺北:五南圖書,1991年。
    8.﹝唐﹞韓愈:《韓昌黎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9.﹝唐﹞韓愈著,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
    10.﹝唐﹞韓愈著,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11.﹝南唐﹞馮延巳:《重校陽春集馮正中年譜》,臺北:世界書局,1970年。
    12.﹝宋﹞朱熹,﹝清﹞姚鼐等:《五家楚辭注合編》(上),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2年。
    13.﹝宋﹞范成大:《石湖居士詩集》(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14.﹝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15.﹝宋﹞張炎撰,吳則虞校輯:《山中白雲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16.﹝宋﹞歐陽修著:《歐陽脩全集》,臺北:華正書局,1975年。
    17.﹝明﹞施耐菴撰,金聖嘆批:《水滸傳》,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
    18.﹝清﹞曹雪芹撰,饒彬校訂:《紅樓夢》,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72年。
    19.﹝清﹞彭定求等編著:《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三、近人著作(按姓氏筆畫排列)
    1.王瑾:《互文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2.王叔岷編:《陶淵明詩箋證稿》,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3.李玉平:《互文性──文學理論研究的新視野》,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14
    年。
    4.李星瑩:《楊牧詩及其晚期風格探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6年。
    5.李建崑:《韓孟詩論叢》下冊,臺北:秀威資訊2005年。
    6.何寄澎:《永遠的搜索──台灣散文跨世紀觀省錄》,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
    年。
    7.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8.柯思仁、陳樂著:《文學批評關鍵詞:概念‧理論‧中文文本解讀》,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08年。
    9.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10.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1.馬持盈註:《史記今註》(第四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12.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13.陳芳明:《深山夜讀》,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14.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15.張惠菁:《楊牧》,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
    16.陳義芝:《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17.陳義芝:《風格的誕生──現代詩人專題論稿》,臺北:允晨文化,2017年。
    18.黃麗明:《搜尋的日光──楊牧的跨文化詩學》,臺北:洪範出版社,2015年。
    19.楊勇編:《陶淵明集校箋》,臺北:正文書局,1999年。
    20.裴普賢編著:《詩經評註讀本》(上),臺北:三民書局,1983年。
    21.蔡英俊:《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22.鄭樹森編:《世界文學大師選》,臺北:洪範出版社,1999年。
    23.謝旺霖:《論楊牧的「浪漫」與「台灣性」》,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24.羅秀美:《宋代陶學研究──一個文學接受史個案的分析》,臺北:秀威資訊,2007年。

    四、外文譯作(按外文姓氏順序排列)
    1.熱奈特著(Gérard Genette),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選‧批評譯文選》,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2.史泰司(W.T. Stance)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
    3.蒂費納‧薩莫瓦約(Tiphaine Samovault)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4.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Said)著,彭懷棟譯:《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臺北:麥田出版,2010年。

    五、期刊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列)
    1.丁旭輝:〈楊牧現代詩中的樂府書寫〉,《樂府學》第七輯,2012年4月,頁219-234。
    2.李玉平:〈互文性新論〉,《南開學報》第3期(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頁111-117。
    3.李貞慧:〈典範、對位、自我書寫:論蘇軾集中的《和陶擬古》九首〉,《清華學報》新三十六卷第二期,2006年12月,頁427-463。
    4.李錫鎮〈論鮑照仿古樂府詩的文類慣例與風格特性──由篇題有無「代」字的區辨述起〉,《台大中文學報》第三十四期,2011年6月,頁137-182。
    5.何寄澎、許銘全:〈模擬與經典之形成、詮釋──以陸機〈擬古詩〉為對象之探討〉,《成大中文學報》第十一期,2003年11月,頁1-36。
    6.周明儀:〈古典詩文中的桐樹意象與文化意涵〉,《明新學報》第32期,2006年08月,頁35-50。
    7.奚密:〈楊牧:台灣現代詩的Game-Changer〉,《台灣文學學報》第十七期,2012年12月,頁1-26。
    8.郝譽翔:〈抒情傳統的審思與再造──論楊牧《奇萊後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9 期,2011 年1 月,頁209-236。
    9.張晶、周曉琳:〈試論中國古代文學的橋意象〉,《新學術》,2009年,頁106-109。
    10.陳信安:〈以山水體道──從冥契觀點考察現代學者詩人的山水經驗〉,《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七期,2013年12月,頁155-205。
    11.泰海鷹:〈互文性理論的緣起與流變〉,《外國文學評論》第3期,2004年,頁19-30。
    12.曾珍珍:〈從神話構思到歷史銘刻:讀楊牧以現代陳黎以後現代詩筆書寫立霧溪〉,《城鄉想像與地誌書寫:第二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00年,頁31-53。
    13.曾珍珍:〈生態楊牧──析論生態意象在楊牧詩歌中的運用〉,《中外文學》第31卷‧第8期,2013年1月,頁161-191。
    14.黃偉倫:〈論蘇軾〈和陶詩〉中的「本色」意義〉,《高雄師大學報》第二十一期,2006年,頁33-48。
    15.程錫麟:〈互文性理論概述〉,《外國文學》第1期,1996年,頁72-78。
    16.劉正忠:〈楊牧的戲劇獨白體〉,《臺大中文學報》第三十五期,2011年12月,頁289-328。
    17.鄭智仁:〈寧靜致和──論楊牧詩中的樂土意識〉,《台灣詩學學刊》第二十號,2012年11月,頁127-160。
    18.賴芳伶:〈《時光命題》暗藏的深邃繁複〉,《興大中文學報》第十四期,2002年2月,頁21-64。
    19.賴芳伶:〈有限的英雄主義,無盡的悲劇意識──楊牧〈卻坐〉與〈失落的指環〉的深沉內蘊〉,《興大人文學報》第三十二期,2002年6月,頁55-88。
    20.賴芳伶:〈楊牧〈近端午讀Eisenstein〉的色/空拼貼〉,《中外文學》第31卷第8期,2003年1月,頁217-233。
    21.賴芳伶:〈孤傲深隱與曖昧激情──試論《紅樓夢》和楊牧的〈妙玉坐禪〉〉,《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頁281-316。
    22.〈緬懷:羅杰瑞教授紀念特稿〉,《東華漢學》第18期,2013年12月,頁425-428。

    六、報章雜誌(按姓氏筆畫排列)
    1.何雅雯:〈楊牧──詩演化而常新〉,《誠品好讀》第22期,臺北:誠品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頁62-64。
    2.奚密、葉佳怡:〈楊牧斥堠:戍守藝術的前線,尋找普世的抽象性──2002年奚密訪談楊牧〉,《新地文學》第10期,臺北:新地文化藝術,2009年12月,頁277-281。
    3.楊牧:〈和陶詩三首〉,《自由時報》第D9版,2011年4月11日。
    4.楊照採訪,王妙如記錄整理:〈一位詩人的完成──專訪楊牧〉,《中國時報》第37版,1999年12月18日至23日。

    七、電子資源
    1.曾珍珍:〈英雄回家──冬日在東華訪談楊牧〉,《人社東華》第1期(花蓮:東華大學,2014年),http://journal.ndhu.edu.tw/e_paper/e_paper_c.php?SID=2
    2.《每天為你讀一首詩》,http://cendalirit.blogspot.tw/2015/06/20150624.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