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宋佳靜 Sung, Chia-Ching |
---|---|
論文名稱: |
促進國中生自主學習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to Promot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王秀玲
Wang, Hsiu-Ling |
口試委員: |
王秀玲
Wang, Hsiu-Ling 張民杰 Chang, Min-Chieh 湯仁燕 Tang, Ren-Yan |
口試日期: | 2022/01/14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領導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7 |
中文關鍵詞: | 自主學習 、班級經營 、國中生 |
英文關鍵詞: |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RL, classroom managemen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研究方法: | 行動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11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6 下載:7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運用班級經營的規劃與實施,促進國中生自主學習。
研究方法採質性取向的行動研究,以課堂觀察、半結構訪談、學生問卷、文件
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透過二階段的教學行動循環歷程,引導協助學生自主學
習能力的發展。
研究結論如下:
一、實施會考自主學習方案,引導學生訂定讀書計畫、設定個人學習目標,有
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二、建立課前自學預習、課堂小組學習、課後複習與家庭作業等的班級自主學
習常規,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三、營造「學習投入的班級氣氛」與「互賴支持的人際關係」的班級自主學習
環境,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最後,本研究依據結論提出建議,提供國中教師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班級 經營、以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關鍵字:自主學習、班級經營、國中生
The main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how to use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class management to promot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uj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qualitative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was conducted to elicit data needed.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student questionnaires, document analysis,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sed, research findings were listed as follows:
1. Implement the self- regulated learning plan for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program, guide students to formulate reading plans and set personal learning goal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RL ability.
2. Establish self-regulated learning routines through preview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s, student team learning, review after class to clarify the concept and homework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RL ability.
3. Create a support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class atmosphere of learning engagement" and " 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RL ability.
Final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suggestions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classroom management to promote students' SRL ability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RL, classroom managemen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第四版)。五南。
王金國(2002)。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 145-
163。
王聖捷(2012)。 國小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內容、困擾與因應方式之個案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王中瑜(2019)。 國中導師班級經營中輔導角色與功能之質性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文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
29-50。
卯靜儒(2015)。構繪一位歷史教師的教學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18(4),
57-83。
朱文雄(1998)。 班級經營。復文。
朱琪(2017)。 教育戲劇融入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 - 以臺北市一個高中班級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李雅卿(1998)。 乖孩子的傷,最重:自主學習書信集。元尊文化。
李雅卿(2006)。 自主學習理念六講—知、行、悟的流轉。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
主學習促進會。
李園會(2001)。 班級經營。五南。
李昆翰(2014)。跟著家庭作業去旅行:階級、時間資源與教育機會均等的分
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李郁然(2002)。 臺北市國小學生家庭作業現況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李旻憲、張俊彥(2004)。地球科學教室學習環境問卷之研發與初探。科學教育
學刊,12(4), 421-443。
Earl Babbie(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李美華等譯)。時英。(原著出版年:1996)
洪詠善(2020)。停課不停學:當自主學習成為日常。課程研究,15(1),15-
33。
江志宏、施月麗(2013)。一位初任教師參與「學習共同體」之實踐經驗。庶
民文化研究,7,96-112。
余肇傑(2014)。淺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5), 122-
125。
吳清山(1990)。 班級經營。心理。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概念與方法分析。五南。
吳清山(1998)。巧婦的柴米油鹽-班級行政經營的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班級
經營 3(1), 3。
吳福源(1999)。 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氣氛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
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吳耀明(2004)。國小優良教師對班級經營觀點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
12,111-134。
吳心怡(2006)。 國小教師設計家庭作業理念探究—以幸福國小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吳明隆(2006)。 班級經營管理論與實踐。五南。
吳善揮(2015)。香港中學中文科教師推動學生自主學習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
刊,95,133-154。
吳靜吉、程炳林(1993)。國民中小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之相關
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6,13-39。
M. Q. Patton(2008)。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ion and Research
Method)。(吳芝儀、李奉儒譯)桂冠。(原著出版年:2002)。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五南。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林天祐(1997)。 家長與學校關係。載於吳清山(主編),有效能的學校(頁
141-160)。 國立教育資料館。
Barry J. Zimmerman, Sebastian Bonner, & Robert Kovach(2000)。自律學習
(Develping Self-Regulated Learners)。(林心茹譯)。遠流。(原著出版年:
1996)
林文正(2005)。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能力、對教師自我調整教學之知覺、動
機信念與數學課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屏東師院學報,22,147-184。
林進材(2005)。 班級經營。五南。
林秀玉(2006)。 小組合作學習達到真正成功必備的要點。科學教育月刊,
295,23-32。
林進材(2009)。有效班級常規的經營。師友月刊,501,55-60。
林佩璇(2009)。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論述:從自我到社會文化。教育實踐與
研究,22(2),95-122。
林和春(2018)。教師班級經營應加強重視的議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
(6),83-86。
林堂馨(2018)。大學推動自主學習課程概況之分析。南臺學報社會科學類,3
(1),89-104。
林志成(2020)。如何營造自主學習的環境空間。師友雙月刊,624,160-166。
林佳秀、張自立、辛懷梓(2013)。透過「學習共同體」模式進行補救教學之
研究。國民教育,54(1),105-111。
周沛儀(2020)。 新課綱下國小教師班級經營之個案研究-以 B. Bernstein 的理
論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
兒福聯盟(2017)。臺灣學童學習狀況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news_detail/1771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
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 141-157)。 巨流。
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
的教育學概論:科技整合導向(頁 517-575)。 學富。
高寶玉(2018)。香港自主學習的探索:融合東西方理念的嘗試。課程研究,
13(1),29-53。
孫敏芝(1995)。國民小學教師對班級常規觀點之質化研究。屏東師院學報,
8,4 3 - 7 0。
郭世明(2000)。關懷數學的學習:人文關懷與學習關懷對學習知覺的影響。博
愛,133,33-50。
郭明德(2001)。 班級經營:理論、實務、策略與研究。五南。
陳木金(1999)。 班級經營。揚智。
陳奎憙(2001)。 教育社會學導論。師大書苑。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
陳木金(2006)。從班級經營策略對教學效能影響看師資培育的實務取向。教育
研究與發展期刊,2,33- 62。
陳惠珍(2010)。 國中生對任課教師自主支持知覺.自主動機與學習投入之關係
研究--以數學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
學系所。
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1996)。 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三术書局。
Schunk & Zimmerman(2003)。自我調整學習:教學理論與實務(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陳嘉皇,
郭順利,黃俊傑,蔡玉慧,吳雅玲,侯天麗等譯)。心理。(原著出版年:
2000)
莊石瑛(2004)。英文寫作自我效能、目標導向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探討(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教育部(2014)。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作者。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2020)。
https://learning.cloud.edu.tw/onlinelearning_file/附件-線上課程教學與學習參
考指引 pdf。
黃政傑(1996)。 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漢文。
黃政傑(1997)。 教學原理。師大書苑。
黃淑苓(1997)。國內教師信念研究的現況與未來展望。興大人文學報,6,
135- 152 。
黃瑞琴﹙1999﹚。 質的教育研究方法﹙二版﹚。心理出版社。
黃德祥(2002)。 青少年發展與輔導。五南。
黃台珠、Aldridge, J. M., & Fraser, B. J.(1998)。台灣和西澳科學教室環境的跨
國研究:結合質性與量的研究方法。科學教育學刊,6(4), 343-362。
國民中學導師手冊編輯小組(1993)。 春風化雨:國民中學導師手冊。張老師。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作者。
國中教育會考(2021)。 認識會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
發展中心國中教育會考。https://cap.rcpet.edu.tw/index.html
張春興(1996)。 三化取向教育心理學(重修二版)。東華。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
35,87-120。
張青松(2013)。學習共同體在國文教學之實踐成效與建議―以101學年度中正
高中一年級國文科為例。中等教育,64(3),117-127。
張錫勳(2015)。「關鍵五堂課」改變成真的關鍵—課程意識下的教學覺醒與行
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 43-45。
張錫勳(2020a)。 學習新動力:「自主學習」在十二年國教的多元展現。新北
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張錫勳(2020b)。 國中科學探究教學之教師實務知識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張春興、林清山(1993)。教育心理學。東華。
張蔣耀文、施登堯(2018)。學習者中心與學生中心之內涵解析。臺灣教育評
論月刊,7(7),94-98。
梁雲霞(2006)。從自主學習理論到學校實務 - 概念架構與方案發展。當代教
育研究,14(4),171-206。
梁雲霞(2008)。自主能力的發展與自主學習。國教新知,55(3),11-19。
梁雲霞(2009)。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嗎?華人教師對自主學習觀點之探究。論
文發表於香港小學教育國際研討會。香港。
梁雲霞(2017)。自主學習:教師觀點的探究分析。教育論叢,5,169-198。
單文經(1995)。班級常規的經營策略。載於李吟、單文經(著),教學原理
(頁 226-257)。 遠流。
單文經(1998)。 班級經營策略研究。師大書苑。
游淑婷(2007)。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實施家庭作業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溫雲皓(2018)。 臺南市國中學學生知覺導師班級經營風格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
楊俐容(2010)。支持孩子找到生命的蝴蝶。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43539
趙志成(2015)。 推行自主學習的進路、策略與再思。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究
所,1-10。
鄭章華、林佳慧、范信賢(2020)。 學習新動力:「自主學習」在十二年國教的
多元展現。國家教育研究院
廖彥棻(2000)。 臺灣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歐用生(1995)。 質的研究。師大書苑。
甄曉蘭(2003)。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9(1), 63-
94。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五南。
潘淑滿(2006)。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
鍾啟泉(1995)。 班級經營。五南。
劉佩雲(1998)。 兒童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謝水南、顏國樑(1996)。國民小學作業指導之探討。載於黃正傑(主編),班
級實務的改進(頁 97-140) 。師大書苑。
簡梅瑩(2008)。促進反思教學發展與實施之行動研究。中等教育,59(1),
22-35。
簡菲莉(2019)。十二年國教課綱高中自主學習建制化之實踐研究(未出版之博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顏火龍、李新明、蔡明富(2001)。班級經營-科際整合取向。師苑。
英文部分
Ausubel, D. P.(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Prentice-Hall .
Borich, B. (1993). Clearly outstanding: Making each day count in your classroom. Allyn and Bacon.
Borich, G. D. (1994). Observation skill for effective teaching. Macmillan.
Bredekamps, S., & copple, C. (1997).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Bronson, M.B. (2000). Self-regul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nature and nature. Guilford Press.
Calhoun, E. F.(1993). Action research: Three approache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2), 62-65.
Connors, N. A.(1991). Homework: A new direction. National Middle School Association.
Cooper, H. (2001). Homework for all-In moder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8(7), 34-38.
Elton Report (1989). Discipline in schools.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f Enquiry chaired by Lord Elton. HMSO.
Doyle, W. (1986).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acmilla.
Emmer, E. T. (1981).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Edwards, C.H. (1993). 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management.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Inc.
Elliott, J.(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Open University Press.
Good, T. L., & Brophy, J. E. (1997). Looking in classrooms (Seventh ed.). New York, NY.
Jackson, P. W. (1968). Life in the classrooms. Holt, Rinehart & Winston.
Jones, V. F., & Jones, L. S. (1995). 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creating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all students. Allyn & Bacon.
Lemlech, J. K. (1988). Classroom management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2nd ed.). Longman.
Little, D. (1996). Freedom to learn and compulsion to interact: promoting learner autonomy through the us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R. Pemberton, et al. (Eds.) Taking Control: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pp. 203-218).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Munn, P., Johnstone, M. & Chalmers, V. (1990). How do teacher talk about maintaining effective discipline in their classroom? The Scottish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Paris, S. G., & Paris, A. H. (2001). Classroom 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self- Regula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6(2), 89-101.
Pintrich, P. R. (2000).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M. Boekaerts, P. R. Pintrich & M. Zeidner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pp.451- 502). Academic Press.
Pressley, M., & Ghatala, E. S. (1990). Self-regulated learning: Monitoring learning From tex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5, 19-33.
Schon, D. 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Basic Books.
Schunk, D. H. & Zimmerman, B.J. (2001).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2nd ed).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chunk, D. H., & Zimmeman, B. J. (2007). Influencing children’s self-efficacy and self-regulation reading and writing through modeling. Reading and Writing Quarterly, 23(1), 7-25.
Sylwester, R. (1994). How Emotions Affect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2(2), 60-65.
Wheatley, G.H. (1991).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Science Education, 75 (1), 9-21.
Yuzulia, I. & Yusuf, F. N. (2019). EFL Teachers’ Perspectives on Learner Autonomy. Journal Perspectiv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Literature, 7 (1) , 51-64.
Zimmerman, B. J. (1990).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n overview.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5(1), 3-17.
Zimmerman, B. J. (1998). Developing self-fulfilling cycles of academic regulation: An analysis of exemplary instructional models. In D. H. Schunk & B. J.
Zimmerman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from teaching for self-reflective practice (pp. 1–19). Guilford Publications. Zimmerman, B. J. (2001). Theorie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n overview and analysis. In B. J. Zimmerman, & D. H. Schunk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pp. 2-37).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Zimmerman, B. J., & Schunk, D. H. (200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entury of contributions. Erlbum. Zimmerman, B. J., Bonner, S., & Kovach, R. (1996). Developing self-regulated learners: Beyond achievement to self-efficacy (Psychology in the Classroom).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hological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