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維軒
論文名稱: 兩所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績優國民中學之個案研究
A case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in two performance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張樹倫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1
中文關鍵詞: 性別平等教育績優學校個案研究
英文關鍵詞: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performance schools, case stud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3下載:4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進行,選擇臺北市性別平等教育績優學校做為研究場域,選取學校中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之要角做為研究參與者;藉由深度訪談輔以文件分析來瞭解學校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之狀況。本研究旨在瞭解績優學校採取哪些方式提升學生、教師及家長的性別平等意識,並且分析績優學校感受的回饋與遭遇的困境,更進一步探討績優學校如何突破這樣的困境與限制,期待能提供其他學校做為參酌。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績優學校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之情形
    (一) 績優學校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深受《性別平等教育法》影響
    (二) 領導者的觀念影響績優學校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的狀況
    (三) 績優學校的性別平等教育仍由輔導室負責推動
    (四) 績優學校採用多元方式推動性別平等教育
    二、績優學校在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中的經驗與成長
    (一) 績優學校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所獲得的經驗以師生回饋為主
    (二) 績優學校人員在做法及觀念上得到成長
    (三) 績優學校懂得運用校外資源來推動性別平等教育
    三、績優學校遭遇的困境與限制
    (一) 輔導室業務過多影響推動時間
    (二) 升學主義壓縮教學時間與扭曲校園價值觀
    (三) 多數教師對於性別平等教育缺乏熱情,並且性別意識不足
    四、績優學校採用不同的方式來跨越困境

    This research adopted the case study approach. Two performance junior high schools of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in Taipei City we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field, and teachers who are the key characters in 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were selected as participants.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ituation of how the performance schools promoted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explore how the performance schools improved the gender equality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parents, and to investigate how the performance schools broke through the predicaments, in the expectation of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other school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es, this study had reac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sit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schools in 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1)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ct” has an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schools in 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2) The concepts of the school leaders dominate the promotion of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3) The counselors’ office takes the charge in the promotion of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4) Multiple approaches are adopted to promote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2. The experience of the performance schools in 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1) The experience of 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is mainly based on the feedback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2) The practices and concepts of teachers get improved in 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3) External resources are exerted to promote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3. The predicament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performance schools.
    (1) The promotion of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is confined because of the burden the consolers’ office carries.
    (2) The credentialism decreases the time allocated to gender education and distorts the values of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3) Many teachers lack enthusiasm in gender education and are insensitive to gender issues.
    4. The performance schools adopted various approaches to solve their problem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7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13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1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第一節 性別平等教育的樣貌 19 第二節 相關研究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65 第一節 研究取向及方法 65 第二節 研究場域及參與者 73 第三節 研究程序與步驟 77 第四節 研究資料處理 81 第五節 研究倫理 87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89 第一節 海洋國中 89 第二節 原野國中 131 第三節 海洋國中與原野國中之比較 167 第四節 對話:疑問與解答 181 第五節 檢視性別平等教育績優學校審查表 201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建議 207 第一節 研究結果 207 第二節 建議 217 參考文獻 223 一、中文部分 223 二、外文部分 229 附錄 231 附錄一臺北市公私立各級學校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工作審查表 231 附錄二 訪談說明及同意書 241 附錄三 訪談大綱 245 附錄四 訪談田野札記 249 附錄五 研究參與者檢核表 250 附錄六 文件分析表 251

    一、中文部分
    王雅各(1996a)。婦女研究對社會學的影響。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201-239。
    王麗雲(譯)(2002)。Michael W.Apple著。意識型態與課程。臺北:桂冠。
    吳孟真(2010)。性平讀物輕鬆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0,35-44。
    呂秀蓮(1990)。新女性主義。臺北:前衛。
    李苹綺(譯)(1998)。Banks James A.著。多元文化教育概述(A Introducti 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臺北:前衛。
    周祝瑛(2009)。公民教育中的性別議題。研習資訊雙月刊,26(1)。2009年4  月10號取自http://study.naer.edu.tw/images/pdf.jpg
    林世華、陳柏熹、黃寶園、傅瓊儀、趙如錦譯(2005)。Keith F. Punch著。社會科學研究法-量化與質化取向。臺北:心理。
    林芳玫(2000):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34)。 臺北:女書文化。
    林金定、顏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  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昱瑄、劉淑雯(2009)。新自由主義與性別平等的交戰-以臺北市推展性別平等教育為例。論文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主辦之「第三屆亞太地區性別平等教育論壇 : 議程手冊及論文集」。臺北市:教育部。
    洪慧玲(2008)。性別平等教育法形成之論述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凌性傑(2004)。解釋學的春天。高雄市:松濤文社。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性別與空間研究室(2000)。中小學教師校園安  全與性別工作坊研習教材。臺北:教育部。
    國立編譯館、章英華譯(1999)。應用性社會研究的倫理與價值。Allan J. Kimmel  著。臺北:揚智文化。
    張盈堃(2001)。性別與教育-批判教育學觀點。臺北:師大書苑。
    張德銳(1995)。教育行政研究。臺北:五南
    張錦麗(1997)。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律師雜誌,212,27-31。  2009年10月4號取自於http://www.ceps.com.tw/ec/ecjnlarticleView.aspx?jnlcattype=0&jnlptype=0&jnltype=0&jnliid=409&issueiid=10893&atliid=149518 
    教育部(2008)。2008國中小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學實施現況調查。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性別平等教育法實施五周年-性別教育成果回顧與未來展望。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2010年4月15號,取自http://www.edu.tw/files/bulletin/B0042/%E6%95%99%E8%82%B2%E9%83%A8%E6%80%A7%E5%88%A5%E5%B9%B3%E7%AD%89%E6%95%99%E8%82%B2%E7%99%BD%E7%9A%AE%E6%9B%B8%EF%BC%8899%E5%B9%B43%E6%9C%888.doc
    畢恆達(1996)。找尋空間的女人。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畢恆達、吳瑾嫣、唐筱雯、鄭湘敏、吳怡玲、柳廷岳(1999)。建立安全與無  性別偏見的校園空間指標。 2009年10月16號取自  http://content.edu.tw/junior/civics/ks_cn/content/1/6/6-9-2.htm 
    莊明貞(1997)。 多元文化的女性主義觀與兩性平等教室的建構。論文發表於臺灣師大教育系主辦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師大。
    莊明貞審閱(2006)。教師是知識份子。臺北:高等教育。
    莊靜怡(譯)(2006)。Edward P. Lazear著。社會研究法設計。臺北:韋伯文化。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芝筠(2008)。性別平等教育如何在教育現場實施。研習資訊,25(4),99-104。
    陳芬苓 、張盈堃(2005),宰制與抗拒:一所科技主導之大學校園所做的性/別  觀察,女學學誌,19,1-46。
    陳金燕(2008a)。性別與教育:從《性別平等教育法》談起。研考雙月刊,32(4),79-92。
    陳金燕(2008b)。大專院校96學年度推動性別平等教育訪視評鑑報告。臺北:教育部。
    陳建豪(1999)。踏入設計圈,他們就不曾停下腳步。遠見雜誌,274(4)。
    陳柏璋(1988)。意識型態與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陳盈堃(2001)。性別與教育-批判教育學觀點。臺北:師大書苑。
    陳惠馨(2004)。性別平等教育法草案概觀-以法律的有限創造教育的無限。載  於明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部(主辦),「兩性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竹:明新科技大學
    陳惠馨(2005)。認真對待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教育法之立法與展望。國  家政策,4(1),21-32。
    游美惠(2005)。性別教育最前線-多元文化的觀點。臺北:女書。
    游彩勤(2001)。臺灣地區兩性平等教育政策執行概況之研究。載於教育部主辦  之「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6-52)。臺北:杏陵。
    焦興鎧(2007)。我國校園性騷擾防治機制之建構─性別平等教育法相關條文之  剖析。臺北大學法學論叢,62, 41-90。
    黃政傑(1994)。兩性教育與課程設計,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台大  人口研究中心婦女室、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主辦「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
    葛芃蓁(2009)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一所小學的觀察。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臺北市教育局(2008)。檢視臺北市推展性別平等教育執行情形與成效專案。2010年2月2日,取自 http://w4.nhush.tp.edu.tw/joomla/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y&id=38&Itemid=11
    臺北市教育局(2009)。臺北市公私立各級學校97年度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工作  成果審查表。2009年11月10號取自:http://w4.nhush.tp.edu.tw/joomla/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潘慧玲(2001)。九年一貫課程中兩性教育議題的融入與轉化。載於洪久賢、  湯梅英(主編),兩性與人權教育(頁27-50)。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潘慧玲(2003)。性別與教育:追求性別平等的教育。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75-101)。臺北市:高等教育
    潘慧玲、黃馨慧、周麗玉、楊心蕙、莊明貞、洪久賢(2005)。研訂後期中等學校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課程能力指標研究報告。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委託計畫。
    潘慧玲、楊深坑、周祝瑛、洪仁進(2003)。教育改革的脈絡、理念與課題。載  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教育發展的新方向-為教改開處方(頁2-14)。  臺北:心理。
    蔡秀美(1999)。性別與教育:論性別意識之再製與轉化教育。載於王雅各(主  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頁225-252)。臺北:心理。
    薛曉華(2001)。性別平等教育動中「平等」概念的社會學反省,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創刊號:49-78。
    謝小芩(1995)。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載於劉毓秀(主編),台  灣婦女處境白皮書(頁183-218)。臺北:時報。
    謝小芩(2007)。立法之後,玩真的,玩假的,怎麼玩?性別平等教育的組織、行政與資源。2009年4月25號取自  http://www.sinica.edu.tw/~feminist/teach/teach2-20070525-1-2.ppt 
    謝臥龍(1997)。促進兩性平等,教育應扮演的角色。學生輔導雙月刊,48,50-57。
    顏國樑、簡安茹(2006)。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立法背景、過程、內涵及啟示。學  校行政雙月刊,46,279-299。
    羅燦煐,(2005),政策面vs.執行面: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防治之政策分析、現  況檢視及實務芻議,國家政策季刊,4(1),101-140。
    蘇芊玲(1999a)。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臺北:女書文化。
    蘇芊玲(1999b)。兩性平等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  下-性別與文化、再現(頁317-338)。臺北:心理。
    蘇芊玲(2004,8)。臺灣性別平等教育之繼往與開來-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立法過程與內涵。論文發表於教育部主辦之「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頁22-39)。高雄: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
    二、外文部分
    Apple, M. W. (1990). Ideology and curriculum(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Bell hooks(1994). Teaching to transgress: Education as the practice of. Freedom. New York, NY: Routledge
    Bennison, A., Wilkinson, L. C., Fennema, E., Masemann, V., & Peterson, P. (1984). Equity or equality: What shall it be? In E. Fennema, & M. J. Ayer (Eds.), Women and education (pp. 1-18). Berkeley, CA: McCutch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Bowles & Gintis(1977).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New York: Basic Books.
    Fielding, N. , & Fielding, J. (1986). Linking data. Beverly Hills, CA: Sage.
    Freire, P. (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Continuum.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iroux, H. A. (1988).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Massachusetts: Bergin & Garvey.
    Klein Susan S. (1985).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Baltimore, M.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erriam, S.B. (199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approa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iddleton(1993). Educating Feminists: Life Histories and Pedagogy.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Miles, M. B & Huberman, A. M(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
    Nodding, N.(1984).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 and moral education.Berk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odding, N.(1995). Care and moral education .In Wendy Kohli(ed.)Critical conversation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N.Y.: Routledge .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Sadker, M., Sadker, D. & Long, L. (1993), Gender and educational equality, In Banks, J. A. & Banks, C. A.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2nd ed.). 111-128,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hor I. (1992). Empowering education: Critical teaching for social chang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alker, M. U.(1995). Moral understandings: alternative “epistemology” for a feminist ethics. In V. Held, ed., Justice and care—essential readings in feminists ethics Boulder, Colorado & Oxford : Westview Press. p.p. 139-152.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