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林海音(1918-2001)本名林含英,原籍台灣苗栗,出生於日本大阪,幼年時隨父母移居北京,30歲那年舉家遷回台灣。1953年起,主編〈聯合報副刊〉10年,主辦《純文學月刊》4年多,主持「純文學」出版社27年。林海音於編輯專業外,尚從事於小說、散文、兒童文學等創作。
1955年出版第一本小說《冬青樹》直到1967年共出版了四本長篇小說:《曉雲》、《城南舊事》、《春風》、《孟珠的旅程》及四本短篇小說《冬青樹》、《婚姻的故事》、《綠藻與鹹蛋》、《金鯉魚的百襉裙》總計是五十八個短篇加四部長篇 ,其小說作品多以家庭為背景,擅寫婚姻愛情悲劇。主題除寫出眷戀鄉土外,還因自身經歷,寫出多篇以孤女為題材的篇章。且十分關注婦女命運,以女性的立場寫出封建制度下被壓迫的妻與妾不同的身分地位,共同的哀怨。又寫出受五四新思潮影響及抗戰前後的女性命運、處境與婚姻的諸多問題,對於人物的心理刻畫有很生動的描寫。善用飛白、白描、對比、象徵等藝術技巧,來刻畫人物形象、突顯小說主題。
其成就不僅表現在為台灣女性文學奠基之重大作用,還表現在將文學作為一種人性的藝術所體現的巨大影響力量。這些因時代轉型的故事,深具女性意識的覺醒,目的在使人重新省思女性的地位與尊嚴。而小說中的男性幾乎是呈現諳啞,退居配角的地位,與女性角色成一鮮明的對比。對於家庭中的親子關係亦頗多著墨,從中可見整個時代、社會的縮影,深具前瞻性。
林海音擁有創作者和編輯者、出版者的多重身分,不但創作了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精品,還因為身為「園丁」、「保母」,在編輯與出版的舞台上,佔一重要地位。致力扶植台灣本土作家並拔擢不少台灣文學的新秀,為台灣文學的發展、台灣女性文學的形成和繁榮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二十世紀的台灣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雖她已走入了文學史,但將永遠成為書中美麗的篇章。
(一)林海音著作
1、林海音小說集
《林海音全集--城南舊事、曉雲、冬青樹、婚姻的故事、綠藻與鹹蛋、金鯉魚的百襉裙》,台北市:游目族文化出版,2000年。
《孟珠的旅程》,台北市:純文學出版,民國72年10月二版。
《春風》,台北市:純文學出版,70年5月九版。
2、林海音散文集
《林海音文集--我的京味兒回憶錄、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春聲已遠,寫在風中、作客美國》,台北市:游目族文化出版,2000年。
3、其他著作
林海音:〈婚姻經濟學產生下的養女〉,《台灣新生報》,1951年8月26日,
(二)林海音研究資料匯編
1、台灣博碩士論文集
陳姿夙:《林海音及其作品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汪淑珍:《林海音小說敘事技巧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楊絢:《林海音與兒童文學》,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趙惠芬:《林海音小說中的美學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2、評論專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李瑞騰、夏祖麗主編:《一座文學的橋╱林海音先生紀念文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民國91年初版。
李瑞騰主編:《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論文集》,台南:
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民國92年四月。
(三)參考專書(按照作者姓氏筆劃順序)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
王淑秧:《海峽兩岸小說論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古繼堂:《台灣當代小說創作(上)‧中華文學通史》華藝出版社,1997年。
古繼堂、黎湘萍:《台灣地區文學透視》,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7 月。
白少帆、王玉斌、張恆春、武治純等著《現代台灣文學史》,遼寧出版社,1987。
何欣:《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市:遠景出版社,1979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 ,1995年7月。
李傳龍:《文學創作美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市:木鐸出版社,1986年。
夏祖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台北:天下遠見, 2000年10月。
秦慧珠:《當代名人兩性對話錄》,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7年。
盛英:《中國女性文學新探》,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舒乙、傅光明編:《林海音研究論文集》,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年。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 1990年7月。
楊昌年:《水晶窗外玲瓏月》,台北:里仁出版社,民國88年。
楊澤主編:《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市:里仁書局,民國76年。
魯樞元、錢谷融主編:《文學心理學》,台北市: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
陳繼會等人:《中國鄉土小說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設,1992。
閻純德主編,張默芸:《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上卷•林海音》,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閻純德:《二十世紀中國女作家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
譚正璧:《中國女性文學史話》,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
盛英:《中國女性文學新探》,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
嚴明、樊琪:《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台北市:洪業文化,1999。
(三) 報章與期刊(按照作者姓氏筆劃順序)
丁樹南:〈<綠藻和鹹蛋>的寫作技巧 〉,《文星》,9:5期,民國51年3月。
子敏:〈推車的日子談談<冬青樹>〉,《國語日報》,民國69 年9月8日。
王令嫻:〈喜相逢--讀<冬青樹>的聯想〉,《中央日報》,民國69年。
王晉民:〈林海音的小說〉,《台灣當代文學史廣西人民教育》, 民國 83 年。
王晉民:〈《曉雲》所反應的當代臺灣愛情婚姻悲劇(注:林海音的長篇小說)〉,《臺港文學選刊》,1985年第一期。
古繼堂:〈林海音--台灣女性文學開山人〉,《新文學史料》,2002年3月。
古遠清:〈作為「自由派」作家的林海音〉,《新文學史料》,2002年2月。
丘秀芷:〈女性的書<城南舊事>〉,《女性》,民國69年6月。
朱星鶴:〈淺析林海音的<標會>〉,《中華文藝》,第113期,民國69年7月。
朱介凡:〈林海音小論〉,《文壇》,第1期,民國46年。
成思:〈《城南舊事》〔林海音〕作者〉,《人民日報》,1983年2月21日。
李浚平:〈談《孟珠的旅程》的語言藝術——從語言手段的選用看其藝術風格〉,《語文月刊》, 7-8期,民國76年。
余之:〈小說《城南舊事》藝術特色賞析〉,《文藝理論研究》,1983年2期。
何標:〈人美,心美,文章更美〔介紹林海音〕〉,《臺聲》,2002年1月。
沈衛威:〈呼蘭河傳、城南舊事〉,《臺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1991年4月。
汪淑珍:〈林海音作品目錄〉,《國家圖書館刊》,1998年6月
汪淑珍:〈林海音小說中時序問題探討〉,《書評》
汪淑珍:〈「女性哭歌」-林海音三角婚姻情節模式分析〉,《中國文化月刊》,第229期,1999年4月。
汪仲:〈小說的結尾〉,《聯合報》,民國48年12月7日第 5版,。
宋和、陳奕麟:〈健康世界〉,《變遷中的中國婚姻》,第14期,1977年2月1日。
巫仁和:〈憶「綠藻與鹹蛋」〉,《國語日報》,民國70年1月7日 。
何笑梅:〈曉雲〉,《福建新華書店》,台灣百部小說大展,民國79年7月1日。
余之:〈小說《城南舊事》藝術特色賞析〉,《文藝理論研究 》,第2期,民國 72 年。
林韻:〈又見林海音〉,《文匯讀書周報》,1989年9月23日3版。
林良:〈跟孩子有緣的作家林海音和兒童文學〉,《中央日報》,民國 76 年4月4日,第10版。
周素鳳:〈Marriage and the Theme of Confinement--A Reading of Four Stories by Lin Hai-yin林海音小說中的婚姻與禁錮主題〉,《臺北工專學報》,27:1期,民83年3月
保真:〈她的旅程不孤獨〉,《中央日報》,2001年12月12日。
夏祖麗:〈因為熱愛人生--林海音的文格與風格〉,《台灣新生報》,民國89年10月11日,第15版,。
夏承楹:〈做自己事,出一臂力 〉,《純文學月刊》發刊詞,《芸窗夜讀》
姚儀敏:〈歲月之風--文藝界與出版界的長青樹林海音〉,《中央月刊》,民國80年9月。
封祖盛:〈台灣光復後期二十年鄉土小說一瞥--鍾理和、鍾肇政、林海音等的創作〉,《台灣小說主要流派初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
芃子:〈童心可貴--我看「城南舊事」〉,《中國時報》,民國73年9月18日。
馬森:〈一個失去的時代-燦爛的星空:當現代小說的主潮〉,《中國時報》,1984年9月13日10版。
馬各:〈 流水十年間--主編〈聯副〉雜憶〉,《芸窗夜讀》,頁111。台北市:游目族,2000年。
高陽:〈城南舊事的特色〉,《文星》,1961年4月。
高寶琳:〈現代與反現代--幾篇早期女作家的小說〉,《國文天地》,3:2期,民國76 年7月1日。
孫小英:〈永遠長青的<冬青樹>〉,《新生報》,民國 77 年 1 月 12 日。
韋體文:〈試論林海音小說的獨特性〉,《臺灣研究集刊》,民國75年。
徐學:〈孟珠的旅程〉,《福建新華書店》台灣百部小說大展,民國79年7月1日。
曹婉凌:〈歲月的聲音--我看「城南舊事」〉,《爾雅人》,民國74年11月10日。
張默芸:〈論林海音的小說創作〉,《海峽文壇拾穗》,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年4月。
張默芸:〈林海音論〉,《求索》,第3期, 1995年。
張默芸:〈一首優美動人的敘事詩─《讀孟珠的旅程》〉,《鄉戀、哲理、親情》,福建:鷺江出版社,1986年7月。
張昌華:〈夕陽,牽著駝鈴遠去--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傳記文學》,第80卷
第1期。
張素貞:〈「燭」--為夫納妾的悲情〉,《大華晚報》,民國74年11月 1 日,第10版,。
舒乙:〈熱的書熱的人--讀林海音〈金鯉魚的百襉裙〉〉,《中華日報》,11版,民國 83 年1 月 8 日。
黃發有:〈林海音的女兒情結與文化鄉愁〉,《齊魯學刊》,1999年3月。
黃美惠:〈中國人寫,中國人譯,中國人出版,城南舊事文學新猷〉,《民生報》,1992年7月30日。
游淑靜:〈黃鶯出谷麗事多-林海音與城南舊事〉,《出版之友》,第6卷,第48期,1989年9月。
黃春明:〈我滿懷由衷的感激 〉,《愛書人旬刊》,1967年6月。
黃重添:〈關心女性姻緣路的女作家林海音〉,《台灣新文學概觀》, 民國 81年。
黃重添:〈心靈在傳統與現代撞擊中躁動〉,《台灣長編小說論》,台北:稻禾,1992年。
彭歌:〈不僅是舊憶〉,《聯合報》第8版,民國69年6月6日。
彭作恆:〈讀「城南舊事」〉,《新書月刊》第7期,民國73年4月。
閒明:〈我讀「孟珠旅程」〉,《中華日報》,第10版,民國 62年3月1日。
楊月:〈林海音與「純文學」〉,《新文學史料》2002年2月。
楊義:〈京派小說的型態和命運〉,《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台北:葉強出版,1993年,頁304。
郭松義:〈清代的納妾制度〉,《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1996年8月。
陳大道:〈大阪、北平、台北-林海音純文學蛩聲初探〉,《淡江學報》
陳嬡婷:〈論林海音婚姻與愛情小說中的女性意識〉,《弘光學報》,民國85年8月。
陳克環:〈林海音的海淀姑娘順子〉,《書評書目》,28-29頁,第20期,民國 63 年。 12 月。
陳捷:〈城南舊事鑑賞〉,《台港小說鑒賞辭典》,《中央民族學院》,民國 83年。
潘休:〈三功作家〉,《中央日報》第16版,民國77年6月16日。
蔡美琴:〈林海音小說創作初探〉,《暨南學報》,第2期, 1984年。
鄧寒梅:〈林海音作品中的對比藝術〉,《衡陽師專學報》,第19卷第5期,1998年10月。
賴亭融、陳雪芳:〈林海音《城南舊事》的寫作技巧探討〉,《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8期,民89年6月。
賴素鈴:〈論文十餘篇初探-林海音文學骨架〉,《民生報》,第6版,民國91年12月2日 。
嶺月:〈主婦與寫作讀<冬青樹><綠藻與鹹蛋>有感 〉,《大華晚報》, 民國 70 年1月28日。
鮑曉暉:〈窮開心的日子重讀<冬青樹><綠藻與鹹蛋>〉,《中央日報》副刊,民國 70 年 03 月 25 日
應鳳凰:〈林海音的女性小說與台灣文學史〉,民國88年6月。
應鳳凰:〈閱讀林海音〉,《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第11期,民國92年4月。
應鳳凰:〈林海音的女性小說與台灣文學史〉,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市 : 臺灣學生書局, 1999。
應鳳凰:〈友情是是串珍珠〉,《新生報》,1992年10月29日。
應未遲:〈冬青樹〉,《聯合報 》,第6版,民國45年1月5日。
鍾梅音:〈讀冬青樹 〉,《中央日報》,第 6版,民國45年1月8日 。
關國烜:〈民國人物小傳〉,台北:傳記文學,民國91年2月。
羅蘭:〈「生活者」林海音─讀《婚姻的故事》隨想〉,《婦女雜誌》,185期,198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