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馨文 |
---|---|
論文名稱: |
全球化下的海峽兩岸政治關係 |
指導教授: | 黃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2 |
中文關鍵詞: | 全球化 、兩岸關係 、全球治理 、歐盟 、反分裂國家法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25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全球化出現後,支持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熱潮就席捲了全世界,身處其中的兩岸當然也無可避免的必須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各種轉變。換言之,全球化的效應不僅是牽引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推手,更是臺灣長遠發展很受重視的趨勢。
本篇論文的研究主體就是要研究在全球化的情形下,兩岸關係可能會有的契機,以及兩岸政府在全球化改變世界的同時,所能找到解決兩岸問題的方法。本論文中提出四種全球化對國際政治現象的影響,從全球政治、國際體系、國家主權、國家安全等四個觀點進行理論的說明與整理:內容包含因為全球治理的主張使現代民族國家產生的改變,藉以分析推論兩岸未來可能有的政治型態、兩岸可以透過參與各種國際政府組織及非政府組織的方式用以協助處理兩岸事務 、互賴主義對兩岸主權觀念的改變、以及在全球反恐的趨勢下兩岸在區域安全的重要性。
本論文最後從全球治理對兩岸政治關係的影響、政府及非政府組織對兩岸政治關係的重要性、歐盟對兩岸統合的啟示以及普世價值成為兩岸共同遠景的可能性等四方面來說明筆者的研究結果。雖然不管學者提出多少解決兩岸問題的方法,改善兩岸政治關係的決定權還是取決於兩岸政治領導人,面對全球化,我們還是可以樂觀的預期它對兩岸政治關係的正面效應。
參考書目
一、 中文書目:
王良能(2002),《中共的世界觀》,臺北,唐山。
王崑義(2001),《全球化與臺灣:陳水扁時代的主權、人權與安全》,臺北,創世文化。
王艷莉譯,史考爾特原著(Jan Aart Scholte)(2003),《解析全球化》(Analyze globalization),長春,吉林出版社。
文軍譯(2001),柯恩等原著(Robin Cohen and Paul Kennedy)(2000),《全球社會學》(Global Sociology),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朱陽明(2000),《亞太安全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朱景鵬(2004),《國際組織管理-全球化與區域化之觀點》,臺北,聯經。
吳新興(1995),《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李英明(2001),《全球化時代下的臺灣和兩岸關係》,臺北,生智文化。
李英明(2002),《重構兩岸與世界圖像》,臺北,生智文化。
李宛蓉譯(1996),大前研一原著(Kenichi Ohmae)(1995),《民族國家的終結:區域經濟的興起》(The end of the nation state: the rise of regional economies),臺北,立緒文化。
李清(2004),(張亞中《開放政治市場 全球治理臺灣》),《政治 科學季評》,臺大政治系,3月第一期。
呂秀蓮(2004),《臺灣大未來-海洋立國世界島》,臺北,知本家文化。
房思宏(2001),《關於全球化論述的知識對話》,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正義(1998),〈臺海兩岸『信心建立措施』芻議〉,《國防雜誌》,第13卷第12期,頁4。
林祐聖譯,赫爾德等原著(David Held, Anthony McGrew)(2005),《治理全球化-權力、權威與全球治理》 (Governing Globalization-Power, Authority and Global governance ),臺北,韋伯文化。
林碧炤(1990),《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圖書。
林碧炤(1987),〈歐洲整合:理論與爭議〉,《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2卷第2期,頁116。
林庭瑤譯(2001),奈許原著(Kate Nash),《當代政治社會學》(Contemporary political sociology: globalization, politics and power),臺北,韋伯文化。
苗懿明(2002),〈當今國際政治的特異現象-恐怖主義〉,《大連教育學報》,第18卷第1期,頁41。
洪雯柔(2002),《全球化與本土化辯證中的比較教育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俞正粱、陳志敏、蘇長和、郭樹永、王義桅等(2000),《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袁鶴齡(2004),《全球化世界的治理》,臺中,若水堂。
翁明賢(2003),《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臺北,創世文化。
許介鱗、李文志、蕭全政等(1996),《臺灣的亞太戰略》,臺北,業強。
徐偉傑譯(2000),華特原著(Malcolm Waters),《全球化》(Globalization),臺北,弘智文化。
孫治本譯(1999),貝克原著(Ulrich Beck),《全球化危機》(Was ist globalisierung),臺北,臺灣商務。
張五岳、李華球(2003),〈全球化下的反恐趨勢與兩岸民間交流〉,《第三屆 兩岸遠景論壇「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1-300。
張君玫譯(2001),包曼原著(Zygmunt Bauman)(1998),《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Globalization: The Human Consequences),臺北,群學出版。
張亞中(2000),《兩岸統合論》,臺北,生智文化。
張亞中(2002),《開放政治市場》,臺北,聯經。
張亞中(2003),《全球化與兩岸統合》,臺北,聯經。
張駿維(2004),《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 在職專班論文。
黃裕美譯(2003),杭亭頓原著(Samuel P. Huntington)(1997),《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臺北,聯經出版。
戚國仁譯,安東尼等原箸(Leonard Anthony and Rachid Nekkaz)(2000),《無疆界青年問話:G7領袖的回應與夢想》(Millenarium Quel avenir pour lhumanite),臺北,大塊文化。
程光泉(2002),《全球化理論譜系》,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陳世欽譯(2003),柯道爾原著(Mary Kaldor)(1999),《新戰爭-全球性的組織化暴力》(New&Old Wars-Organized Violence in A Global Era),臺北,聯經。
陳延輝、蘇恆宗(2004),〈推動海峽兩岸信心建立措施研究〉,《第五屆海峽兩岸孫中山思想之研究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32。
陳其邁譯(2001),紀登斯原著(Anthony Giddens)(1999),《失控的世界: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省思》(Runaway world: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rping our lives),臺北,時報出版。
陳建助(2002),《從全球化觀點解析新加坡國家機構、經濟市場與市民社會之三角互動》,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瑛(2001),《如何擴大參與國際組織與活動:以具有聯合國諮詢地位之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為橋樑》,外交部委託。
劉小林、張勝軍譯(2000),星野昭吉原著,《全球政治學-全球化進程中的變動、衝突、治理與和平》(Prospect for Global Politics: Change , Conflict , Governance and Peace in Globalization),北京,新華出版社。
楊雪冬(2003),《全球化》,臺北,揚智文化。
樊勇明(2001), 《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潘光(2003),〈全球反恐形勢與中國的反恐國際合作〉,《第三屆兩岸遠景論壇「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6。
潘漢唐(2004),《臺灣與世界對話…潘漢唐訪談9位領袖》,香港,秋海棠文化企業出版。
蕭新煌(2002),《新世紀的沉思:政黨輪替前後的觀察與建言》,臺北,新自然主義。
顧長永(2000),《臺灣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關係:互賴發展的順境與逆境》,臺北,風雲論壇。
齊興霞(2002),〈冷戰後的恐怖主義與國際社會〉,《學術論壇》,第2期,頁25。
郭希誠譯,布里辛斯基原著(Zbigniew Brzezinski)(2004),《美國的抉擇》(The Choice: Global Domination or Global Leadership),臺北,左岸文化。
郭臨伍(1999),〈信心建立措施與臺灣海峽兩岸關係〉,《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頁86-87。
蔡依玲譯,波思特等原著,(William M. Boast and Ph. D. Benjamin Martin)(2000),《擅變-看傑出領袖如何掌握變局》(Masters of Change: How Great Leaders in Every Age Thrived in Turbulent Times ),臺北,方智。
顏建發(2003),〈美中臺三角關係的變遷〉,《第三屆兩岸遠景論壇「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1-232,。
鄭棨元譯(2001),梭第原著(Philip Thody),《歐洲聯盟簡史》(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European Union),臺北,三民。
蘇育琪、陳果蔚、鄭新嘉等譯,梭羅原著,(Lester C. Thurow)(2003),《勇者致富-全球化:在拒絕與接受之間 》(Fortune Favors the Bold──What We Must Do to Build a New and Lasting Global Prosperity),臺北,天下雜誌。
賈宗誼譯(2003),梅爾原著(Gurtov M.)(1998),《人類關注的全球政治》(Global Politics in the Human Interest),臺北,知書房。
楊雪冬、周紅云、陳家剛、褚松燕等譯(2001),赫爾德等原著(David Held, Anthony McGrew, David Goldblatt, Jonathan Perraton )(1999),《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二、外文書目:
Archer,C(2001),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Barry, Jones. R. J(1995), Globalization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 London ﹠New York: Pinter Publishers.
Beck, Ulirich(2000), What is globalization? London:Polity Press.
Finkelstein Lawrence(1995), “What is Global Governance?”, Global Governance, Vol.1, pp. 38-52.
Makinda Samuel. M(1996), “Sovereignt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hallenges for the United Nations”, Global Governance , Vol.2, pp. 150-151.
Keane, J(1988) ,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 New European Perspectives, London: Verso.
Keohan ,R & J .Nye(1989),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Rosenau , James (1995),“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lobal Governance, Vol.1, pp. 13-43.
Samuel S. Kim.(2004), East Asia and Globalization: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New York: Row 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Scholte, J.A.(2000), Globalization: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Macmillan.
Wallace ,M & D .Singer(1974),“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in the Global System 1815-1964”,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 Vol .28, No .2, pp.239-287.
Warkentin, C. & K. Mingst (2000),“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state, and Global Civic Society in the Age of the World Wild Web.”, Global Governance , Vol.6, pp. 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