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譚愛霖
Tan, Ai-Lin
論文名稱: 應用Loft型式於商業空間之設計創作探討
A Research of Loft-style for Commercial Space Design
指導教授: 梁桂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蘇活閣樓工業風格室內設計商業空間設計
英文關鍵詞: Loft, Industrial-style, Interior Design, Commercial Space Desig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09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1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據近年「Loft」在台灣室設業界越發活躍的現象,觀察到市場相關的書籍媒體常見各自表述其所認知的「Loft」元素與特色,抑或經常參考不斷被複製的市場論點卻無人質疑其有效性,這些未經學術應證的市場型論點最終呈現過於瑣碎的說法而顯得繁雜不一,然而在有限的「Loft」中文文獻中,亦無人系統性整合出明確的論點做為創作時的依據,有鑒於此,本研究將透過探討「Loft」空間型式的發展脈絡與設計元素,重新整合其空間元素與特色,以提供此類空間創作者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並對應各文獻所提的空間特性,得出最大「Loft」特性是:工業元素、流動空間、光線、歷史痕跡與個性展現,再探究其美學價值並將其與當代設計做連結,最終整合出一套系統化的「Loft」設計操作表為創作參考。另因應「Loft」的多元特性非常適合在商業型空間發展,故案例研究對象則鎖定商業性質空間,並藉此觀察其在市場之應用現象,研究結果則利用所整理出的「Loft」系統表作為審視研究案例的對應,創作作品也以商業空間為對象,以此系統作為參考依據,輔以創作並檢視創作過程之應用性。
    藉由研究創作得知,創作作品的表現雖仍受限於實際條件而導向不同成果,然而創作者本身的美學基礎更是主導作品精神與內涵之重要因素。另在面對未來設計時,重新思考「Loft」其後續發展的價值性亦是本研究認為值得深入探究的的議題。

    Since "Loft" units have recently been flourishing in Taiwan’s interior design industry, market-related books and other media have been observed to often express their comments on “Loft” characteristics and elements or frequently refer to increasingly replicated market arguments, but no one questions their availability. Many of those market-oriented arguments has not yet been verified academically as they are currently seen as being too trivial or varied. However, in the limited Chinese literature focusing on "Lofts", no one has systematically integrated them into a clear argument as a basis for their own creation. Therefore, the present study will re-integrate the spatial el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oft" by discussing both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its space types and its design elem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ose creating such “Loft” spaces.

    By performing a literature review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referred to in the corresponding documents, this study comes to a conclusion about the biggest features of a "Loft." They include industrial elements, flowing spaces, abundant light, historical traces, and a presentation of individuality. Then we explore its aesthetic value, combine it with contemporary design, and ultimately integrate a set of systematic design operation diagrams on "Lofts" to serve as a design reference. Since its multivariate characteristics are suitable for commercial-type spatial development, we use commercial spaces as the object of this case study and examine their market applic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demonstrate use of the "Loft" System Diagram, divided into correspondence to review the case study. Furthermore, the commercial spaces are used as creation objects, applying the system as a reference for reviewing the practicality of such a creative process.

    The study creation reveals that a creator’s aesthetic found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part in leading the atmosphere and content of a work. However, as creative works are subject to real conditions, different outcomes may achieve. Therefore, rethinking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value of "Lofts" in future design is another topic worthy of additional research.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X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一、「Loft」的盛行 2 二、「Loft」現象的觀察 3 甲、歐美國家的「Loft」表現 3 乙、「Loft」在亞洲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7 一、 文獻的匯集與整理 7 二、 研究案例之選取 8 三、 研究對象範圍界定 8 四、 設計創作 8 第四節 研究流程 9 第貳章「Loft」空間型式設計探討 11 第一節 「Loft」的興起與文化背景 11 一、「Loft」之起源 11 二、文化背景與發展 14 第二節 何謂「Loft」21 一、元素特性整理 22 二、小結 27 第三節「Loft」風格美學的價值與創意展現 28 一、「Loft」風格美學的價值 28 二、當代設計與「Loft」的連結與對話 32 第四節「Loft」風格設計操作重點歸納 34 一、元素物件 35 (一)材料 36 (二)光線 37 (三)代表色 37 (四)傢飾 38 二、空間語彙 39 (一)工業符號 39 (二)閣樓符號 39 (三)歷史痕跡 40 (四)流動空間 41 三、操作手法 42 (一)展現基本特性 42 (二)個人/藝文色彩 42 (三)混搭美學 42 第五節 綜合整理 43 第叁章 應用於商業空間之設計案例 45 第一節 商空案例分析 45 一、The Dock Kitchen(倫敦) 45 二、鍵屋の敷地 / The Site of Kagiya(日本)51 三、Herban Kitchen & Bar二本餐廳(台北)56 四、DICKIES(台北)64 五、民生工寓(台北)70 第二節 案例觀察綜合分析 76 第肆章 室內設計創作手法與說明 77 第一節 商空設計操作方向 77 一、商空設計操作分析 77 二、連鎖美髮沙龍業空間常見需求 78 第二節 創作對象背景 80 一、基地介紹 80 二、市場定位 85 三、空間需求 85 第三節 基地環境相關分析 86 一、基地位置 79 二、基地原況介紹 86 第四節 創作設計概念 91 一、設計概念 91 二、材料選配 94 三、概念預想 96 第五節 概念的落實 100 一、空間架構分析 100 二、「Loft」風格設計操作手法 101 三、基地施作概況 110 第六節 創作成果檢視 112 第伍章 結論與後續研究建議 117 第一節 結論 117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20 參考文獻 123 附錄 127 圖目錄 圖1-1 蘇活區的The Gunther Building's鑄鐵式閣樓 3 圖1-2 掀起Brooklyn's設計熱潮的設計師群 4 圖1-3 The Dock Kitchen餐廳外觀 5 圖1-4 The Dock Kitchen內景 5 圖1-5 北京798藝術區佩斯北京外觀 6 圖1-6 北京798藝術區創意店入口 6 圖1-7 研究流程圖 9 圖2-1 1801年於英國Salfold的紡織工廠 12 圖2-2 紐約Soho區的範圍 20 圖2-3 紐約鑄鐵建築優美的外觀 21 圖2-4 馬洛斯需求理論層次圖 31 圖2-5 Loft風格需求比例分析圖 31 圖2-6 玻璃之家的大面積採光 33 圖2-7 玻璃之家的鋼柱運用 33 圖2-8 AVIS Hair Salon師大店內景 33 圖2-9 The Rooms of Atsumi之新與舊 33 圖2-10 Woolloomoolooh0餐廳-鍍鋅櫃 34 圖2-11 Woolloomooloo餐廳-鍍鋅浪板牆 34 圖2-12 「初衣食午」內景 34 圖2-13 The Rooms of Atsumi之新與舊 34 圖2-14 材料的展現-京都Ha-Ha-Aprtment藝術工作室 36 圖2-15 中國北京798藝術區 角落一偶-舊管路 36 圖2-16 結構與管線直接裸露 36 圖2-17 Scheldapen社區文化中心 37 圖2-18 現代感家飾與舊建築記憶 39 圖2-19 創意家具與工廠建築效果 39 圖2-20 佬澳單車複合式餐飲-頂棚結構 40 圖2-21 設計歷史關係圖 40 圖2-22 設計操作架構圖 41 圖3-1 The Dock Kitchen外觀 47 圖3-2 The Dock Kitchen內景I 47 圖3-3 The Dock Kitchen內景II 47 圖3-4 以家具與燈飾為主角的設計I 48 圖3-5 以家具與燈飾為主角的設計II 48 圖3-6 The Dock Kitchenh夜晚燈光氛圍 49 圖3-7 金屬色--黃銅牆面 49 圖3-8 刻意敲擊與完整吊燈的衝擊效果 49 圖3-9 The Dock Kitchenht開放式廚房 50 圖3-10 The Site of Kagiya門面效果 51 圖3-11 The Site of Kagiya之新與舊 52 圖3-12 活動陳列台增加動線變化 53 圖3-13 材料俐落的表現 53 圖3-14 材料表現 54 圖3-15 由室內工作桌向外望 54 圖3-16 室內工作桌一隅 55 圖3-17 Herban Kitchen & Bar入口外觀 56 圖3-18 Herban Kitchen & Bar 外觀圍牆設計 57 圖3-19 室內入口-舊木料+金屬窗花+花玻璃 58 圖3-20 新與舊:舊木窗+鋁框玻璃窗 58 圖3-21 新與舊:舊木窗+鋁框玻璃窗 59 圖3-22 室內入口-舊木料+金屬窗花+花玻璃 59 圖3-23 舊時代的印記-金屬窗花與花玻璃 60 圖3-24 天花板的各式咖啡木箱 60 圖3-25 豐富的材料與元素物件 60 圖3-26 舊時代的印記-金屬窗花與花玻璃 61 圖3-27 整片實木切片的吧檯桌板 61 圖3-28 多層次的綠色、木料混搭設計 62 圖3-29 花磚、工業感水槽與阿嬤的縫紉機 62 圖3-30 DICKIES外觀立面 64 圖3-31 一入店內印入眼簾的鐵梯與陳列空間 65 圖3-32 一樓試衣區I-酷冷的黑色調 66 圖3-33 一樓試衣區II-剛烈的工業氛圍 67 圖3-34 樓梯挑空區與二樓展示區 67 圖3-35 二樓展示區回字動線 68 圖3-36 二樓休息暨試衣區 68 圖3-37 店面外觀-大面清玻璃直視室內 70 圖3-38 磚牆粉光面剃除與防水處理 71 圖3-39 座位區磚牆效果 72 圖3-40 地坪水粉光面塗防水層 72 圖3-41 吧檯一隅 73 圖3-42 溫室座位區I 73 圖3-43 溫室座位區II 73 圖3-44 置物架前方為旋轉站位桌 74 圖3-45 冰滴咖啡複合展示架 74 圖3-46 後區一隅I 74 圖3-47 後區一隅II 75 圖4-1 基地位置巷弄寬度圖 80 圖4-2 基地原況外觀範圍-色塊處 82 圖4-3 基地原況1F外觀 82 圖4-4 基地2F入口概況 82 圖4-5 二樓入口上方概況 83 圖4-6 二樓入口與梯間關係概況 83 圖4-7 二樓內部原況-面入口 83 圖4-8 二樓內部原況-面落地窗 83 圖4-9 基地二樓露台原況 83 圖4-10 基地二樓原況平面圖 84 圖4-11 「WANMEI START」基地原況剖立面圖 84 圖4-12 基地位置環境街廓圖 87 圖4-13 與三家同業位置關係圖 88 圖4-14 師大路49巷巷口與基地位置關係 88 圖4-15 同業1-小林髮廊 外觀(2F)89 圖4-16 同業2-LUSSO Hair 外觀(2F)89 圖4-17 同業3-AVIS Hair Salon 外觀(1F)89 圖4-18 「AVIS Hair Salon I」室內空間組合照 90 圖4-19 外觀與一樓入口設計提案簡報 93 圖4-20 二樓室內設計規劃概念提案簡報 94 圖4-21 接待兼收銀櫃檯材料選配 95 圖4-22 樓梯間材料 鑽泥板與選色 95 圖4-23 裸材:水管、磚牆、粉光牆面 95 圖4-24 一樓外觀與入口概念手稿圖I 96 圖4-25 一樓外觀與入口概念手稿圖II 97 圖4-26 一樓入口空間概念手稿圖 97 圖4-27 二樓入口與等待區 概念手稿圖 98 圖4-28 二樓工作區 概念手稿圖 98 圖4-29 接待櫃檯 設計手稿圖I 99 圖4-30 接待櫃檯 設計手稿圖II 99 圖4-31 產品架設計手稿圖 100 圖4-32 二樓原況(左)與規劃後(右)的架構差異比較圖 101 圖4-33 二樓天花燈具配置圖 104 圖4-34 二樓平面規劃與立面指示圖 105 圖4-35 二樓A向立面圖 106 圖4-36 二樓B向立面圖 107 圖4-37 二樓C向立面圖 108 圖4-38 二樓D向活動鏡架立面圖 109 圖4-39 二樓E向毛巾櫃立面圖 109 圖4-40 二樓洗手間立面展開圖與地面磁磚計畫圖 110 圖4-41 外觀幾何造型骨架施工圖 110 圖4-42 磚牆效果 111 圖4-43 柱面展示架效果 111 圖4-44 等待區天花造型 111 圖4-45 接待櫃台造型 111 圖4-46 座位區(獨立鏡面)111 圖4-47 座位區(整體鏡面)111 圖4-48 1F入口處 112 圖4-49 從樓梯間望向2F接待區視覺效果 112 圖4-50 二樓迎賓入口處 形象招牌 113 圖4-51 接待櫃台、形象招牌、座位區 113 圖4-52 二樓接待櫃檯與與等候區 114 圖4-53 接待等候區天花造型 114 圖4-54 座位區一隅 114 圖4-55 座位區 114 圖4-56 置物櫃設計效果 115 圖4-57 洗手間馬賽克拼貼設計 115 表目錄 表2-1 18~20世紀各重大事件時間與Loft關係表 18 表2-2 「Loft」特性之文獻整理表 24 表2-3 各文獻提出「Loft」特性對照表 26 表2-4 「Loft」美學價值發展時期對照表 30 表2-5 「Loft」基本特性與設計操作表 44 表3-1 The Dock Kitchen 之「Loft」基本特性與設計操作表 50 表3-2 The Site of Kagiya之「Loft」基本特性與設計操作表 55 表3-3 Herban Kitchen & Bar之「Loft」基本特性與設計操作表 63 表3-4 DICKIES 之「Loft」基本特性與設計操作表 69 表3-5 民生公寓之「Loft」基本特性與設計操作表 75 表3-6 五案例之「Loft」基本特性與設計操作對照表 76 表4-1 「WANMEI START」空間需求表 86 表4-2 「WANMEI START」與最近3家同業地理位置與品牌分析表 89 表4-3 「WANMEI START」之「Loft」設計操作應用表 91 表4-4 「WANMEI START」一、二樓空間材料選配表 95 表4-5 「WANMEI START」之「Loft」設計操作說明表 103 表4-6 「WANMEI START」之「Loft」創作成果檢視表 115 表5-1 五案例與創作之「Loft」基本特性與設計操作對照表 118

    中文部分:

    王受之(1997),《世界現代設計》,台北:藝術家。
    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紐約建築》。
    林怡萱(2014),《LOFT風格之家居產品設計》。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
    林奕宏(2011),《以體驗行銷觀點探討還究空間規劃因子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玉龍∕張建成譯(1995),Felice Hodges∕Emma Dent Coad∕Anne Stone∕Penny Sparke∕Hugh Aldersey-Williams原著,《新設計史》,台北:六合。
    李朝金譯(2003),商品學研究會原著。《設計的未來考古學》,台北:田園城市。
    李思潼(2010),LOFT 住宅目標消費群體分析。《新西部》,18,頁66-67。
    李廣旭(無日期),淺談“LOFT”專案的工程管理。《管理錦囊》,頁35。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1994),《現代建築事典》,台北:東華。
    吳鄭重譯(2005),Jane Jacobs原著,《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台北:聯經。
    邱銘珠(2003),《以使用者感官經驗為導向的舊建築再利用之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泉,唐慧超(2009),《舊工業建築的LOFT開發模式對比研究-以北京798工廠與深圳華僑城LOFT為例》,瀋陽建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4),頁408-411。
    范肅甯,陳佳良譯(2003),奧里安娜.菲爾汀.班克斯,麗蓓嘉.坦克里原著,《Lofts—空間中的生存》,中國水利水電。
    重慶仁豪景觀設計有限公司譯(2003),費莉西婭.艾森伯格.莫爾納原著,《LOFTS改造與更新設計:城市居住的新設想》,北京 : 中國建築工業。
    徐子超譯(2001),David Brooks原著,《BoBo族:新社會菁英的崛起》,台北:遠流。
    徐純一(2009),《如詩的凝視-光在建築中的安居》,台北:田園城市。
    孫治本(2004),《個人化與生活風格社群》,台北:唐山。
    莫敷建(2005),《閣樓內外解讀空間設計案中的閣樓風格設計》,廣西藝術學院學報《藝術探索》,19(1),頁65-67。
    陳俊偉(2004),《商業區內閒置空間再利用優先順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莉(2009),《Loft空間與中小戶型住宅設計》,《安徽建築》,5,頁25-27。
    張琦(2009),《國際式工業建築空間風格的構成》,《工業建築》,39(5),頁53-55。
    張綺曼(2006),《室內設計的風格樣式與流派》,北京:中國建築工業。
    黃金樺(2014),《紐約Loft空間發展的五個關鍵字》,《Shopping Design》,67,頁40-43。
    黃煜文譯(2007),David Harvey原著,《巴黎,現代性之都》,台北:群學。
    楊昆(2010),《LOFT 設計風格在當今室內設計當中的運用》,《城市建設》,頁223。
    楊惠君譯(2005),Witolo Rybczynski原著,《建築的表情-建築風格與流行時尚的演變》,台北:木馬。
    廖瑞銘主編(1987),《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第五冊,頁344,台北市:丹青。
    劉雨佳(2007),《藝術思潮對室內設計的影響》,中國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蔡毓芬譯(1999),Nikolaus Pevsner原著,《現代建築與設計之起源》,台北:地景。
    龍國英譯(2009),安藤忠雄原著,《建築家安藤忠雄》,台北:城邦。
    韓百慧(2010),《LOFT空間體現的更新設計和低碳理念》,中國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儲豔潔、任磊(2011),《LOFT辦公空間設計研究》,《藝術探索》,25(2),頁116-118。
    謝佩妏譯(2006),Joel Kotkin原著,《城市的歷史》,台北:左岸文化。
    嚴建偉、田迪(2005),《LOFT文化的形成及空間分析》,《南方建築》,頁14-16。

    台灣古蹟學習知識庫(2008),網址:http://service.wordpedia.com/wordpedia_m/Observing.aspx?chapter=07&docid=1954(上網日期:2014年12月15日)
    世界高級品網站LUXURYWATCHER(2013),《ROYAL COPENHAGEN引領時尚混搭潮流》,網址:http://www.luxurywatcher.com/community_detail.php?master_id=QCUlXiQjMTM2NDlAJSVeJCM=(上網日期:2014年12月15日)
    杜佳(2009),《漢和羅馬東西輝映》,網址:http://big5.ce.cn/gate/big5/cathay.ce.cn/history/200909/02/t20090902_19920901_1.shtml(上網日期:2014年12月15日)
    松山文創園區官方網站 ,網址:
    http://www.songshanculturalpark.org/About.aspx?ID=cdff61ae-dc0e-4bba-b576-f9432ca17b1e(上網日期:2014年9月19日)
    邱志杰(2003),《工業建築在中國:從理性訴求到感性載體》,《北京現代商報》,網址:http://www.landscape.cn/news/events/industry/2003/0915/8857.html(上網日期:2014年12月15日)
    明日誌MOT TIME(2010),《全球藝術街區直擊—從波西米亞(Bohemian)到布爾喬亞(Bourgeois) 》,網址:http://www.mottimes.com/cht/article_detail.php?serial=8&type=1(上網日期:2014年9月19日)
    美國在臺協會之America’s Story from America’s Library,網址:http://www.ait.org.tw/infousa/zhtw/American_Story/default.htm(上網日期:2014年7月18日)
    陳玟錚(2010),《粗獷原味 工業風格》,《蘋果日報》。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property/20100806/32715517/(上網日期:2014年12月15日)
    華山藝文特區官方網站,網址: http://www.huashan1914.com/about/history(上網日期:2014年9月19日)
    無名氏(2009),《Art Nouveau「新藝術」運動,Art Deco「裝飾藝術」運動》,網址:http://blog.yam.com/designsponge/article/24870227(上網日期:2014年9月19日)
    無名氏(2002),《蘇活鑄鐵建築》,網址: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yorkny/post/886821(上網日期:2014年11月13日)
    無名氏(2002),《街道的記憶【Sidewalks of New York】:Wooster St.,New York》,網址: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yorkny/post/977861(上網日期:2014年11月13日)
    無名氏(2009),《室內設計的風格樣式與流派》》,網址:http://www.en86.com/16/viewspace-427#xspace-tracks(上網日期:2014年9月18日)
    楊裕富(無日期),《新藝術發展時期影響》,網址:http://140.125.151.167/g9733718/H-2.htm(上網日期:2014年9月19日)
    楊裕富(無日期),《創意將作:建築與室內設計》,網址:http://teacher.yuntech.edu.tw/yangyf/ae/index.html(上網日期:2014年9月19日)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網址:http://www.forgemind.net/xoops/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608(上網日期:2014年7月18日)
    誠品網路書店,網址:http://www.eslite.com/(上網日期:2014年7月18日)
    藝術中國(2009),《紐約藝術區變遷史》,網址:http://art.china.cn/haiwai/2009-07/06/content_3002157.htm(上網日期:2014年9月19日)

    英文部分:

    “Arch Daily” , website:http://www.archdaily.com/ (Accessed:March 2,2014)
    “Mies van der Rohe Society” , website:http://miessociety.org/legacy/ (Accessed:March 2,2014)
    “New York City Loft Board”, website: http://www.nyc.gov/html/loft/html/home/home.shtml (Accessed:November 9,2014)
    “New York State Multiple Dweing Law“。TenantNet.,
    website:http://tenant.net/Other_Laws/MDL/mdl.html (Accessed:November 9,2014)
    Rima Suqi(without date) ,“A Brief History of Brooklyn Design”,NEWYORK GUIDES。
    website:http://nymag.com/guides/brooklyn/style/16790/(Accessed:September 18,2014)
    “Soho Lofts:New York city,NY”, website:http://www.soho-lofts.com
    (Accessed:September 18,2014)
    “TOM DIXON Official“, website: http://www.tomdixon.net/uk (Accessed:March 2,2014)
    Wendy Goodman(2006),“BROOKLYNism”。NEWYORK GUIDES。
    website:http://nymag.com/guides/brooklyn/style/16796/(Accessed:September 18,201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