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佳君
論文名稱: 我國中央政府體制選擇之研究--以內閣制為分析基礎
指導教授: 黃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3
中文關鍵詞: 中央政府體制總統行政院立法院政黨體系單一選區兩票制杜瓦傑定律內閣制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4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是探討自二千年台灣歷經第一次政黨輪替之後,產生許多的憲政困境,也引起社會大眾開始探討我國的中央政府體該何去何從。而本文以「制度抉擇」、「憲政體制」、「制度影響」等三個層面,來探討我國憲政朝向內閣制發展之可行性與影響,並分別從先進國家之經驗、我國憲政之變革、當前憲政之困境等角度,來說明未來採用內閣制之實行方式與該具備的相關配套措施。其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章:「緒論」。本章是在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架構、研究範圍與限制、及名詞釋義與文獻探討。內容上共分四節。期望能夠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利用正確有效率的研究方法,來達到本論文之研究目的。

    第二章:「民主國家中央政府體制分析」。憲政制度的形成與西方國家的歷史演變有極大的關係,例如:英國過去國王與國會之間的爭權與對立,逐漸發展出虛位元首的內閣制。而美國早期移民百姓長期對英國國會壓迫的不滿,便決定採用三權分立的總統制。而法國在第三與第四共和時期經歷內閣更替頻繁與政局混亂的情形下,一九五八年法國戴高樂總統便主導修憲,大幅擴充總統的職權,形成特殊的「半總統制」。因此,藉助西方國家的實行經驗,為我國未來憲政的制度抉擇提供絕佳的參考依據。
    第三章:「我國中央政府體制之理論與實際」。我國中央政府的體制大致上受到兩個人物的思想影響甚大,第一位乃是孫中山,另一位乃是張君勱。前者的遺教是中華民國立國的根本,也是憲法的重要根據。過去在民國二十五年時所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是根據孫中山的構想,而到了民國三十六年所公佈的「中華民國憲法」則受到張君勵的思想影響。本章乃是以這兩位的憲政思想為主軸,討論兩者之間的差異。

    第四章:「修憲後中央政府體制之變遷」。民國三十六年中華民國憲法之制定開啟了民主紀元之里程碑。然而,由於受到國共內戰之影響,政府頒行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大幅擴充總統之職權,以加強總統應變之權力。憲法本文便遭到凍結,一直到民國八十年五月才廢止。而當時的前總統李登輝便開始推動一連串六次的修憲工程,將憲法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因此,有必要透過歷史的回顧,來檢視我國憲政變動的軌跡,並加以檢討反省,為未來的修憲找出明確的方向。

    第五章:「修憲後中央政府體制運作之困境」。近年來經過六次的修憲,使得至今我國的中央體制到底歸於何類,朝野缺乏統一的共識,並形成「一部憲法、各自表述」的爭議,這是現今最嚴重的憲政危機。尤其,台灣在經過2000年總統大選之政黨輪替後,更突顯出憲政運作的困境。其中總統、行政院與立法院之間的權力制衡與競爭,更是憲政問題的核心。所以,必須將所有問題加以分析歸納,找出其解決之道。

    第六章:「我國中央政府體制朝向內閣制發展之探究」。綜觀全世界民主國家的憲政經驗可以得知,內閣制是最普遍被採用的制度,除了美國的總統制是較為例外特殊的。並且以民國三十六年張君勵制憲時的憲政理念也是朝向內閣制設計的。因此,現行「半總統制」的實施為當前的憲政帶來許多的危機與缺失,倘若,我國未來的修憲能朝向內閣制來發展,不僅變動幅度最小,也可以解決許多當前的憲政困境,這也是本文所要探討的重點。

    第七章:「結論」。本章為論文之收尾,總共分為三部分,第一節為研究發現,乃是在本文寫作過程所發現的相關疑點或有待解決之困境,並且嘗試整理出所有相關問題之間的脈絡,以釐清現行制度之盲點。第二節為研究建議,乃是針對上一節所整理之問題,根據本文所歸納的相關探討提供解決之道,並給有興趣之研究人士提供一些淺見或方向。第三節為研究展望,乃是針對本文無法探究的部分加以提出,並期盼有興趣之讀者能繼續加以研究之。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頁次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四節 文獻蒐集與探討 ------------------------------------11 第二章 民主國家中央政府體制之分析 第一節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代表思想 ------------------------21 第二節 內閣制之原型-英國內閣制 --------------------------30 第三節 總統制之原型-美國總統制 --------------------------41 第四節 半總統制之代表 ------------------------------------52 第五節 本章小結 ------------------------------------------63 第三章 我國中央政府體制之理論 第一節 孫中山五權憲法之設計 -----------------------------69 第二節 憲法本文之中央政府體制 ---------------------------77 第三節 臨時條款之中央政府體制 ---------------------------88 第四節 本章小結 -----------------------------------------96 第四章 修憲後中央政府體制之變遷 第一節 前三次修憲工程之發展 ----------------------------105 第二節 第四次修憲之憲政變革 ----------------------------112 第三節 第五、六次修憲之變遷 ----------------------------121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26 第五章 修憲後中央政府體制運作之困境 第一節 中央政府體制定位不明 ----------------------------136 第二節 總統與行政院院長之關係 --------------------------145 第三節 總統與立法院之關係 ------------------------------151 第四節 行政院與立法院之關係 ----------------------------157 第五節 本章小結 ----------------------------------------162 第六章 我國中央政府體制向內閣制發展之探究 第一節 憲法修改的基本概念 ------------------------------167 第二節 從憲政原理論行政權之比較 ------------------------173 第三節 憲政體制與政黨體系之探討 ------------------------179 第四節 選舉制度與政黨競爭之探討 ------------------------186 第五節 本章小結 ----------------------------------------192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9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03 第三節 研究展望 -----------------------------------------215 參考書目文獻---------------------------------------219 附錄 <附錄一>中華民國憲法 -----------------------------------231 <附錄二>第一次增修條文 ---------------------------------241 <附錄三>第二次增修條文 ---------------------------------245 <附錄四>第三次增修條文 ---------------------------------253 <附錄五>第四次增修條文 ---------------------------------259 <附錄六>第六次增修條文 ---------------------------------267

    中文部分
    王聿修、丁大維譯(1953),Magruder Frank A.著,美國政府(American Government),香港新世紀。
    王業立(2001),<再造憲政運作的理想環境-選舉制度、國會運作與政黨協商機制的改革芻議>,《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6期,頁29-39。
    王業立(2001),<聯合內閣的類型與成因之分析>,《聯合政府-台灣民主體制的新選擇?》,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王維芳(2002),<「半總統制」下的政治穩定:以中華民國為例>,《遠景季刊》,第3卷第3期,頁47-74。
    江大樹(1994),《法國第五共和的憲政運作》,台北:業強。
    余元傑(2001),《我國立法院長制度與角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 諶(1992),<對於修憲應有的認知>,《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2卷第5期,頁192。
    朱 諶(1997),<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第二階段憲政改革中央政府制度師法第五共和憲政體制?>,《近代中國》,第117期。
    朱雲漢(1993),<法國憲政體制對我國憲改的啟示>,《國家政策雙週刊》,第73期。
    呂亞力(1985),《政治學》,台北:三民。
    呂亞力(1997),《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
    呂亞力(1996),<內閣制之優劣與我國憲政向該制規劃之商榷>,《政策月刊》,第18期,頁2-3。
    呂世昌(2002),《單一選區兩票制政治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呂炳寬(2002),<我國憲政改革之研究:民國八十年至八十九年>,《中台學報》,第13期,頁1-15。
    吳文程(1990),<總統、行政院與立法院之關係>,發表於新國民黨連線主辦「中華民國憲政改革」學術研討會。
    吳玉山(1997),<歐洲後共產社會的政治制度變遷-以俄羅斯聯邦為例>,《美歐季刊》,第12卷第4期,頁89-145。
    李念祖(2002),<憲政發展中我國總統權力的演變>,《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2期,頁11-21。
    李炳南(1992),《憲政改革與國是會議》,台北:永然。
    李炳南主編(1998),《美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
    李炳南主編(1999),《英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
    李炳南、曾建元(2002),<第五、六次修憲國會制度改革相關議題之政治邏輯語法理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4卷第1期,頁111-173。
    李炳南、曾建元(1997),<第四次修憲之研究-政黨政治過程與制度後果>,發表於國民大會主辦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年學術研討會。
    李國雄(1997),<我國修憲的過程與政治改革:從民主轉型到民主鞏固>,《理論與政策》,第11卷第4期,頁51。
    李鴻禧(1995),《李鴻禧憲法教室》,台北:月旦。
    李鴻禧(1997),《憲法與憲政》,台北:台大法學叢書。
    宋玉波(2004),《民主憲政比較研究》,台北:韋伯。
    林紀東(1991a),《比較憲法》,台北:五南。
    林紀東(1991b),《憲法論集》,台北:東大。
    林育任(2002),《我國中央最高行政權歸屬-理論與實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金朝,<我國修憲後的憲政體制評析>,龍騰文化事業公司92學年度高中社會科多媒體教學光碟。
    林繼文(2000),《政治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
    林繼文(2001),<從憲政工程學的角度論行政權之改革>,《國策專刊》,第18期,頁8-10。
    周世輔 (1995),《國父思想新論》,台北:三民。
    周世輔、周陽山合著(1995),《中山思想新銓-民權主義與中華民國憲法》,台北:三民。
    周良黛(1998),《大法官會議解釋與憲政制度之成長-釋憲案與與立法權之調適》,台北:時英。
    周育仁(2000),<憲政體制何去何從?-建構總統制與內閣制換軌機制>,明居正、高朗著《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的新走向》,台北:新台灣人文教育基金會,頁1-26。
    周育仁(2001),<憲政體制面臨之挑戰與展望>,《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2期,頁94-99。
    周育仁(2001),<聯合政府的憲政意涵>,《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3期,頁163-165。
    周陽山(1996),<總統制、議會制、半總統制與政治穩定>,《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8期,頁50-61。
    易君博(199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
    胡 佛(1998),《憲政結構與政府體制》,台北:三民。
    姚立明(1989),<從憲法對國民大會的設計論其性質>,《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4卷第4期,頁28。
    洪葦倉(2002),<憲法增修後我國總統的地位與性質>,《德育學報》,第17期,頁25-32。
    徐正戌(2001),<左右共治憲政體制之初探-兼論法、我兩國之比較>,《台大法學論叢》,第30卷第1期,頁1-43。
    徐正戎、呂炳寬(2002),<九七憲改後的憲政運作>,《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1期,頁1-24。
    高旭輝(1988),《中華民國憲法論》,台北:帕米爾。
    許志雄(1996),<從比較憲法觀點論雙首長制>,《月旦法學》,第26期,頁30-37。
    許志雄(1999),<九○年代我國憲政改革的問題>,發表於海內外台灣人國是會議。
    許信良(1995),《新興民族》,台北:遠流。
    許信良(1991),<中央政府體制之芻議>,發表於民間憲政會議,台北:保衛台灣委員會。
    馬起華(1983),《憲法論》,台北:黎明。
    韋洪武譯校(2004),M.J.C.Vile 著,最新美國政治,台北:韋伯。
    黃世鑫(2001),<核四預算停止執行釋憲之評議:兼論立法院之預算動支審查權是否違憲>,《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3期,頁70-71
    黃昆輝等編著(1997),《國家發展會議實錄》,台北市:國發會秘書處
    黃於全(2002),《九七體制之制度與實踐》,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昭元(1998),<九七修憲後我國中央政府體制之評估>,《台大法學論叢》,第27卷第2期,頁183-215。
    黃昭元(2000),<當雙首長制遇上分裂政府:組閣權歸屬的爭議>,《月旦法學雜誌》,第67期,頁8-9。
    黃昭元,<以權責分明的總統制建構台灣的中央政府體制>,
    網址:http://www.hi-on.org.tw/nbut/0zerngzheq/develope/saturday/109304.htm
    2003/10/2。
    黃錦堂(1994),<總統直選與憲政體制改革>,《中國比較法學會學報》,第15期,頁735-781。
    陳天祥(1993),《改變歷史的50件大事》,台北:業強。
    陳云生譯(1990),亨利.馬爾賽文、格爾.范德唐合著,成文憲法的比較研究,台北:久大、桂冠。
    陳志華(2003),《中華民國憲法》,台北:三民。
    陳志華(2002),<雙首長制的迷思-突破總統制的侷限與改革趨向>,《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4期,頁1-34。
    陳佳吉(2003),《台灣的政黨競爭規範與民主鞏固》,台北:翰蘆。
    陳佳吉(2001),<從憲法集相關法律修定論台灣地區政黨競爭規範法規之演變(民國七十六年至八十九年)>,《復興崗學報》,第72期,頁99-137。
    陳春生(2001),<再造憲政運作的理想環境>,《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6期,頁40-48。
    陳新民(1997),《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三民。
    陳滄海(1994),《修憲與政治的解析》,台北:幼獅。
    陳滄海(1999),《憲政改革與政治權力-九七憲改的例證》,台北:五南。
    陳淑芳(2001),<再造憲政運作的理想環境-選舉制度、國會運作與國會內協商機制的改革芻議>,《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6期,頁49-60。
    陳銘祥(2001),<現行制度下總統的地位與展望>,《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6期,頁19-28。
    陳儀深(1985),《中山先生的民主理論》,台北:台灣商務。
    陳健民(2000),<堅持雙首長制,貫徹制衡機能,鞏固憲政體制,保障人民權利>,《智庫研究報告》,頁34-36。
    陳健民(2002),<「總統制」修憲研究初探>,《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2期,頁1-10。
    陳愛娥(2001),<我國現行憲法下總統角色的定位-單純國家統一的象徵或真正的政府首長?>,《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6期,頁7-18。
    張台麟(1997),<法國『雙首長制』及第三次『左右共治』之研析>,《美歐季刊》,第12卷第4期,頁61-87。
    張永仰(2002),《憲法增修後總統權力的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君勱(1971),《中華民國民主憲法第十講》,台北:商務台一版。
    張聖時(1998),《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靜影(1983),《比較憲法》,台北:黎明。
    逯扶東(1991),《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
    國是會議實錄編輯小組編(1990),《國是會議實錄》,台北:國是會議秘書處。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1996),《國民大會實錄》,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
    國家發展會議實錄編輯委員會編印(1997),《國家發展會議實錄(上)》,台北:國家發展會議秘書處。
    湯雲騰(2001),《李登輝主政時期憲政改革之研究-分析第三次、第四次、第六次修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德宗(1998),<論九七修憲後的權力分立-修憲工程的另類選擇>,《台大法學論叢》,第27卷第2期,頁135-178。
    湯德宗(1998),《權力分立新論》,台北:三民。
    傅家雄(2000),《民主憲政與發展》,台北:華立。
    曾建元等譯(2002),《總統與國會》,台北:韋伯。
    曾建元(2001),<我國修憲後憲政體制的爭議問題與應應對策>,《立法院院聞》,第29卷第5期,頁60-78。
    曾麗蒨(2002),《李登輝時代第四次修憲議題之探討-以中央政府體制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隋杜卿(2001),《中華民國的憲政工程-以雙首長制為中心的探討》,台北:韋伯。
    隋杜卿(2002),<我國現行中央政府體制的定位、爭議與前瞻>,《國家政策論壇》,頁39-48。
    葉俊榮(1998),<九七憲改與台灣憲法變遷的模式>,《台大法學論叢》,第27卷第2期,頁7-47。
    葉俊榮(2002),<憲政的上升或沉淪:六度修憲後的定位與走向>,《政大法學評論》,第69期,頁29-79。
    葉淑媚(2000),《我國憲政體制之選擇:一九九0到二000》,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錦鵬(2001a),<總統制式可取的制度嗎?>,《政治科學論叢》,第14期,頁75-106。
    彭錦鵬(2001b),<雙首長制挫敗的檢討>,《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4期,頁1-3。
    雷競旋(1989),《選舉制度》,台北:洞察。
    雷飛龍譯(1998),Giovanni Sartori著,比較憲政工程-結構、動機、後果之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
    楊日青(1997),<中央政府體制之變遷>,《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年》,台北:國民大會,頁301。
    楊日青(2000a),<政府體制、選舉制度、政黨制度與內閣組合的關係>,《新野論壇》,第三期,頁1-14。
    楊日青(2000b),<憲法修改與政黨重組對憲政體制的影響>,《理論與政策》,頁199-218。
    楊日青(2003),<憲政運作之亂象及改進之道>,《國家政策論壇》,頁1-12。
    楊芳(2001),《法國第五共和與我國憲政體制之比較-總統、內閣與國會三者間權力互動關係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文雄(1998),<英國內閣與政策之形成>,《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學報》,第7期,頁47-97。
    齊光裕(1998),《中華民國的憲政發展-民國三十八年以來的憲法變遷》,台北:楊智。
    鄭又平等譯,王業立主編(2003),Michael G. Roskin著,最新各國政府與政治:比較的觀點,台北:韋伯文化。
    蔡學儀(2003),《解析單一選區兩票制》,台北:五南。
    蔡熊山、陳俊德、陳景堯等譯(1999),Dieter Nohlen著,<拉丁美洲的選舉制度與選舉改革>,《新興民主國家的憲政選擇》,(Institutional Design in New Democracies),台北:韋伯。
    劉真主編(2000),《中山先生民權主義正解》,台北:台灣書店。
    劉軍寧譯(1994),S.Huntington著,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
    薩孟武(1993),《政治學》,台北:三民。
    薩孟武(1996),《政治學》,台北:三民。
    盧瑞鍾(1995),《內閣制優越論》,台北:三民。
    盧瑞鍾(1999),<總統制與內閣制優缺點之比較>,《政治科學論叢》,第六期,頁1-32。
    薛化元(1999),<張君勱議會(責任)內閣制主張之研究(1922-1947)>,《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頁123-145。
    薛化元(2001),<憲政體制之困局與改革策略>,《國策專刊》,第18期,頁11-13。
    謝復生(1995),<內閣型態與憲政運作>,《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2期,頁1-10。
    謝瑞智(1992),《比較憲法》,台北:地球。
    謝瑞智(1993),《憲法大辭典》,台北:千華。
    蕭閔仁(2002),《九七憲改後我國總統與立法院權力互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子喬(1999),<從當前憲政體制的論辯釐清我國九七憲改後中央政府體制的定位>,《憲政時代》,第25卷第2期,頁96-112。
    蘇子喬(2002),<我國當前憲政體制中總統、行政院院長與立法院之三角關係-應然面與實然面之探討>,《憲政時代》,第27卷第3期,頁84-119。
    蘇永欽主編(2001),《聯合政府-台灣民主體制的新選擇》,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蘇永欽(2002),<台灣新局下的憲政主義危機>,《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2期,頁22-28。
    羅孟浩(1958),《論責任內閣制》,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英文部分
    Anderson,William and Edward W.Wedidner(1953)., American Government,New York:Holt.

    Baron, D. P. (1993),Government Formation and Endogenous Parti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New York:NYU Press.

    Blondel ,Jean (1955), Comparative Government:An Introduction,2nd ed., New York:Prentice-Hall.

    Derbyshire, J. D. and Derbyshire, I.(1996), Political Systems of the World. New York:St.Martin`s.

    Downs,Anthoy(1957),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Harper and Row.

    Duverger ,Maurice(1980) ,A New Political Model:Semi-Presidential Government ,in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Duverger ,Maurice(1969),Political Parties: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Translated By Barbara and Robert North. London: Methuen.

    Elster,Jon(1997)Afterword:The Making of Postcommunist Presidenci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ines ,Jennifer S.(1968), The British Political System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ane,Jan-Erik and Svante Eresson(2000),The New Institutional Politics:Performance and Outcomes,New York,NY:Routledge.

    LeLoup,Lance T. and Steven A. Shull(1993),Congress and the President:The Policy Connection, California:Wadsworth Inc.

    Lijphart,Arend(1984),Democracies: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wenty-One Countries, 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

    Linz,Juan J.(1994),Presidential or Parliamentary Democracy: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Linz,Juan J.(1997),Introduction:Some Thoughts on Presidentialism in Postcommunist Europe,Cambridge University Perss.

    Riker,Willianm H.(1962),The Theory of political Coalition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erss.p182

    Sartori,Giovanni(1994),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 ,New York:NYU Press.

    Sartori,Giovanni(1997)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 : An Inquiry into Structures,Incentives, and Outcomes,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Shugart,Matthew Soberg and Carey,John M.(1992), President and Assmblies:Constitution Design and Electoral Dynam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aver, R. Kent and Bert A .,eds.,Rockman, eds.(1993)Do Institutions Matter?:Government Capabilities in the Unites States and Abroad,Washington,D.C:The Brooking Institution.

    Wilson, Frank Lee(1990),European Politics Today:The Democratic Experience,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50/01/0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