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德娜
Chen, Te-Na
論文名稱: 出生於臺灣:〈甘露水〉的社會生命史探查
Born in Taiwan: Exploring the Social Life of “Daughter of Nectar”
指導教授: 謝仕淵
Hsieh, Shih-Yuan
口試委員: 謝仕淵
Hsieh, Shih-Yuan
張隆志
Chang, Lung-chih
邱函妮
Chiu, Han-Ni
口試日期: 2024/07/08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4
中文關鍵詞: 甘露水收藏史社會生命史物質文化文化再創造
英文關鍵詞: Daughter of Nectar, Collecting History, Social Life History, Material Culture, Culture Recreation
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法主題分析歷史研究法世代研究縱貫性研究口述歷史研究深度訪談法田野調查法史料研究博物館學物質文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23年初,〈甘露水〉被指定為國寶。在此之前,她身處的場域曾經歷3次大轉移:1921年誕生於黃土水入選帝展,1958年遺失於臨時省議會搬遷至臺中時,2021年重新開箱。面對這件臺灣美術史上的經典之作,當我們在當代思考其定位時,有必要立足100年的時間尺度以提問未來。
    事實上,在我們無法於公領域看到雕像的1958年至2021年間,〈甘露水〉並未消失,而是進入到私領域持續被觀看。從藏家後代的回憶中,可得知戰後初期雕像被放置於半開放的診所空間,來往之親友、診所員工與中部地區藝文界人士皆可以看到。目前學界對於雕像誕生的日治時期已有豐富且完整的藝術史論述,當代對於〈甘露水〉亦投以極大關注。然而,關於中間隱匿63年的收藏實踐,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立基於口述訪談、藝術品、媒體報導與檔案等史料,從物質文化視角探討〈甘露水〉的社會生命史,以「物」移動於公私領域的路徑為線索,檢視日治、戰後、當代的社會價值發展。
    綜觀而論,〈甘露水〉的社會價值在日治時期產生分歧。一方面戰後藏家隸屬的社群延續了日治的美學品味,並在國家政策下保有相當程度的能動性,故使作品得以收藏於私領域;另一方面,隨著臺灣藝術史論述日益成熟,且成為國家文化政策發展重點,故得以再次提供開箱該作的條件。
    如今,〈甘露水〉在當代詮釋下,已然成為臺灣代表。透過重新爬梳物的社會生命史,我們得以看見一條複雜且延續的脈動。並以物為另一種視角的起點,讓過去在臺灣史中可能被忽略的社群現身,共同思考何謂出生於臺灣。

    In 2023, "Daughter of Nectar" was designated as a national treasure. Prior to this, the piece had undergone three major relocations: its birth in 1921 when Huang Tu-shui was selected for the Imperial Art Exhibition, its loss in 1958 during the temporary provincial council's move to Taichung, and its rediscovery in 2021. Facing this classic work in Taiwan's art history, as we contemplate its positioning in contemporary times, it's necessary to stand on a 100-year time scale to question the future.
    In fact, between 1958 and 2021 when we couldn't see the statue in the public domain, "Daughter of Nectar" didn't disappear but entered the private domain and continued to be viewed. From the memories of the collector's descendants, we learn that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the statue was placed in a semi-open clinic space, visible to visiting friends and relatives, clinic staff, and figures from the central Taiwan art community. Currently, academia has rich and comprehensive art historical discourse on the statue's birth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contemporary times als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Daughter of Nectar". However,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on the 63 years of hidden collecting practices. Therefore, based on oral interviews, artworks, media reports, and archival materials,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social life history of "Daughter of Nectar" from a material culture perspective. Using the path of the "object" moving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domains as a clue, it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value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post-war era, and contemporary times.
    Overall, the social value of "Daughter of Nectar" diverged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On one hand, the post-war collector's community continued the aesthetic taste of the colonial period and, under national policies, retained a considerable degree of agency, allowing the work to be collected in the private domain. On the other hand, as Taiwan's art history increasingly took shape and became a focus of national cultural policy, conditions were provided for the work to be rediscovered.
    Today, under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Daughter of Nectar" has become a representation of Taiwan. By re-examining the social life history of the object, we can re-see a complex and continuous pulse. Starting from the object, we allow communities and perspectives that may have been overlooked in Taiwan's history to emerge, collectively pondering what it means to be born in Taiwan.

    目錄 IV 表次 VI 圖次 VII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材料 7 第四節 章節說明 9 第一章 出生於臺灣:〈甘露水〉的誕生 11 第一節 帝展榮譽標籤:從工作室到公開展示 12 (一)裸體像的優勢:「個性」與「美術」 13 (二)展覽的各自表述:帝展、平和博、返臺 15 第二節 公領域的非日常凝視:社會價值分歧 23 (一)條件限定:被建構的美學與場域 25 (二)無法觸及的雕像:理想觀者缺席 26 第二章 餐桌旁的「姊姊」:成為民間收藏 33 第一節 收藏契機:藏家社會網絡探析 35 (一)張鴻標生平:留學日本,返臺習醫 35 (二)拜師陳夏雨:展開雕塑生涯 39 第二節 雕像的保護網:藝術界的公開秘密 57 (一)沈默默契:保管是最好的選擇 57 (二)與霸權共舞:戰後臺中藝文圈的能動性 60 第三章 成為臺灣代表:〈甘露水〉的重生 73 第一節 雕像在哪裡?尋找熱潮迸發 75 (一)啟蒙於民間:大眾的文化教育 76 (二)跟著文化政策走:捐贈與受藏 81 第二節 文化再創造:當代開箱與詮釋 90 (一)甘露水姊姊:物的擬真與符號化 91 (二)成為國寶:文化定位的鞏固 97 結論 107 一、〈甘露水〉的三階段社會生命史 108 二、出生於臺灣:另一種臺灣敘事的可能 110 引用書目 113 附錄一、張士文口訪紀錄 121 附錄二、「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特展開幕式感言 130 附錄三、張士人口訪紀錄 133 附錄四、1946年至1974年省展裸體雕塑數量分析 146 附錄五、1960年代至2000年後民間收藏捐贈相關報導統計 149

    一、口述訪談
    陳德娜訪問、記錄,〈張鴻標長子張士文訪問紀錄〉,2023年8月18日。
    陳德娜訪問、記錄,〈張鴻標二子張士人訪問紀錄〉,2023年9月21日。
    二、物
    張士文於2021《光》特展上的開幕致詞,講稿由當事人提供。
    張鴻標遺物:雕塑、畫作、日常用品、老照片、雕塑工具
    徐麗萱遺物
    三、報紙/刊物
    (一)1945年之前
    1、報紙
    《中央美報》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新民報》
    《臺灣民報》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大阪每日新聞 臺灣版》
    2、刊物
    《日本》
    《臺灣》
    《太陽》
    《趣味》
    《東洋》
    (二)1945年之後
    1、報紙
    《民報》
    《申報》
    《商工日報》
    《臺灣民聲日報》
    《臺灣時報》
    《民生報》
    《聯合報》
    《中國時報》
    《中央日報》
    2、刊物
    《雄獅美術》
    四、資料庫(檔案/典藏品)
    大臺中藝術工作者資源建置計畫
    文化部典藏網藏品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中華民國官職資料庫
    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美術知識庫
    國史館史料文物查詢系統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國家文化記憶庫
    國家歷史博物館典藏品
    臺中市美術家資料館
    臺灣歷史人物傳記庫(TBDB)
    臺灣人士鑑資料庫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五、電子資料(官網/影片)
    1、網站/FB粉絲專頁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公文)
    中華文化總會
    北師美術館官網
    北師美術館粉絲專頁
    名單之後
    高雄市立美術館粉絲專頁
    國立臺灣美術館官網
    國立故宮博物院官網
    國立員林高級農工職業學校官網
    國立歷史博物館官網
    臺北市立美術館官網
    樹德家專校史專區
    2、影片/音樂
    紀錄片《甘露水》(林君昵、黃邦銓拍攝)
    《甘露水》紀錄片片尾曲《暝尾的祈禱》(2021)(王榆鈞作詞作曲)
    V-Touch 展覽《久子》、《甘露水》與黃土水專訪
    六、專著
    王偉光2005《陳夏雨的秘密雕塑花園》臺北:藝術家。
    古田亮2014《視覺と心象の日本美術史》京都:ミネルヴャ書房。
    李丁讚、陳弱水、錢永祥、顧忠華、吳乃德、夏春祥、吳介民2004《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臺北:桂冠圖書。
    孟悅、羅鋼主編2008《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曼麗、周婉窈、蔣伯欣、石婉舜、陳允元、劉柳書琴、吳俊瑩、陳慧先2022《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
    林絲緞1965《我的模特兒生涯》臺北:文星叢刊。
    曹先錕1957《臺灣省通志稿 教育志 教育行政篇 全一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組。
    教育部1948《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南京:民生印書館。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56《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與文化社。
    教育部1962《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陳曼華著,李賢文、廖雪芳、奚淞、王福東、鄭明進、黃才郎、石守謙口述2011《獅吼》臺北:國史館。
    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著2015《台灣美術史綱》臺北:藝術家。
    葉明桂2018《品牌的技術和藝術:向廣告鬼才葉明桂學洞察力和故事例》臺北:時報文化。
    黃俊傑2000《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正中書局。
    黃貞燕、謝仕淵主編2021《博物館歷史學的方法論 I》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出版;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發行。
    張深切著,陳芳明、張炎憲、邱坤良、黃英哲、廖仁義主編,吳榮斌策劃,張孫煜監製1998《里程碑(上)》臺北:文經出版社。
    張深切著,陳芳明、張炎憲、邱坤良、黃英哲、廖仁義主編,吳榮斌策劃,張孫煜監製1998《張深切全集〔卷3〕北京日記、書信、雜錄》臺北:文經出版社。
    張深切著,陳芳明、張炎憲、邱坤良、黃英哲、廖仁義主編,吳榮斌策劃,張孫煜監製1998《張深切全集〔卷13〕北京日記、書信、雜錄》臺北:文經出版社。
    鈴木惠可2023《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臺灣雕塑的青春,臺灣美術的黎明》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
    廖雪芳2022《完美.心象.陳夏雨》臺北:雄獅圖書。
    蕭瓊瑞研究主持2009《台灣美展80年(1927-2006)(上)》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蕭瓊瑞研究主持2009《台灣美展80年(1927-2006)(下)》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簡志雄等編著1995《國民小學美勞第十冊》臺北:康和。
    顏娟英編著2001《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美術。
    児島薰2013《アジアの女性身体はいかに描かれたか》東京:青弓社。
    東京博覧会写真帖発行所編輯部1922《平和紀念東京博覧会写真帖》東京:東京博覧会写真帖発行所。
    Anderson, Benedict著、吳叡人翻譯2018《想像的共同體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新版)》臺北:時報文化。
    Morizot, Baptiste著、林佑軒翻譯2021《生之奧義》新北:遠足文化。
    Griifin, Em著、展江譯2016《初識傳播學》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C. Alexander, Jeffrey 、Seidman, Steven編,吳潛誠總編校1998《文化與社會》臺北:立緒文化。
    Miller, Toby、Yudice, George著,蔣淑貞、馮建三譯2006《文化政策》臺北:巨流圖書與國立編譯館。
    七、期刊論文
    五十殿利治、陳譽仁、顏娟英2009〈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的開幕與觀眾〉 ,《藝術學研究》4:1-52。
    王慶台1996〈臺灣雕塑歷史的過往〉,《臺灣美術》31:54-60。
    白適銘 2021〈雕塑的「公共化」─ 臺灣現代雕塑的社會性轉化〉 ,《雕塑研究》25:2-28。
    朱家瑩2012〈臺灣日治時期的公共雕塑〉 ,《雕塑研究》7:23-73。
    吳方正2015〈女性與博覽會:以1907年兩場展覽為例〉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6:1-65。
    邱函妮2021〈美術史、展示與認同-在時代中載浮載沉的「臺灣美術」〉,《藝術學研究》29:71-117。
    林明賢2012〈戰後臺灣雕塑發展之觀察〉,《雕塑研究》8:1-17。
    林振莖2013〈大稻埕美術活動的贊助者——以王井泉與山水亭為中心〉,《臺灣美術》93:28-43。
    林振莖2023〈生存之道——黃土水與美術贊助者〉 ,《雕塑研究》30:21-62。
    陳鈺偉2018〈臺中市信用合作社興衰原因〉,《庶民文化研究》17:89-111。
    許惠敏2005〈雕形塑意——二十年來臺灣雕塑研究〉,《臺灣美術》59:30-36。
    陳夢帆2016〈日治時期裸體畫公開化的社會爭議— 以第二回臺陽展(1936)李石樵〈橫臥裸婦〉撤回事件為例 〉 ,《雕塑研究》15:1-45。
    鈴木惠可2015〈邁向近代雕塑的路程─ 黃土水於日本早期學習歷程與創作發展〉 ,《雕塑研究》14:88-132。
    謝佳娟2021〈收藏、流通、展示與傳播:對二十世紀末以來西方藝術史研究取徑的一些觀察〉,《藝術學研究》29:1-70。
    顏娟英1993〈殿堂中的美術:臺灣早期現代美術與文化啟蒙〉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2):469-610。
    八、學位論文
    吳國淳1996〈戰後五十年來臺灣地區中小學美術教育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杜曉惠2008〈戰後初期臺灣初級中學的歷史教育(1945-1968):以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分析為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林沁儀2023〈公立美術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執行經驗 國立歷史博物館個案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景添2019〈西螺程氏家廟之探究〉南華大學人文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新田1995〈藝術與色情——臺灣社會現象解碼〉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聶孝如2013〈戰後台灣國民基礎教育中的藝術圖譜-國小美術教科書的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