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文銘 JHANG, WUN-MING |
---|---|
論文名稱: |
馮夢龍《三言》中「串場人物」研究 |
指導教授: |
李志宏
Li, Chi-H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8 |
中文關鍵詞: | 三言 、串場人物 、話本小說 、功能 、情節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61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7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馮夢龍《三言》為研究文本,探究其串場人物在文本內容上的功能與價值。《三言》作品每部四十卷,共計一百二十卷,約一百五十萬字,其中宋代和明代的故事特別多,廣泛的採用這些社會上發生的事件做為題材,其所著的小說,可以看出其主要的目的仍是想透過這些作品,來達到喚醒世人、勸喻世人、警誡世人功用。《三言》中對於「人物」的研究現況成果頗盛,但大都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因為在小說故事中,對於故事內容的發展,我們往往會將注意力及焦點集中在故事主人翁或男女主角之上,這是合理的。本論文的書寫,在試圖探討「串場人物」功能在文學史上被關注的可能性,從串場人物的對話、表現、動作的經營,來凸顯主角人物的人物性格,並且達成扮演故事及達成開展故事主題情節的任務。故事或情節往往要求引人入勝,結構嚴謹,脈絡發展有跡可循,且與所呈現的主題相輔相成。筆者專以活躍於文本各篇章中的串場人物作為研究對象,針對串場人物的類型、功能做分析、以情節設計為基礎,進行敘事模式分析,透過這關鍵的一角,提供故事情節的脈絡發展,打破僵局、埋下伏筆或在主人翁無法做決定時給予建議的選擇……等。
無英文摘要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一)古籍
(明)馮夢龍編撰,廖吉郎校注,繆天華校閱:《醒世恆言》,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警世通言》,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喻世明言》,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二)專書(依姓氏筆畫排列)
大衛.波普諾著,劉雲德、王戈譯:《社會學》(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中文大辭典(九)》(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1985年。)
中華書局編:《辭海》(臺北:中華書局,1980年)。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平陵:《寫作藝術論》(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
王石番:《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探討》(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3月)。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
王凌:《形式與細讀﹕古代白話小說文體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王朝聞:《審美談》(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申丹、王麗業:《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白安茂:《文學暨戲劇辭典》(臺北:文橋出版社,1994年)。
石麟:《中國古代小說評點派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年)。
朱立元編:《美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衣若蘭:《三姑六婆一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臺北:稻香出版社,2002年)。
余漢東:《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臺北:國家出版社,2001年)。
佛克馬、蟻布思:《二十世紀文學理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佛斯特:《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臺北:商周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李桂奎:《元明小說敘事型態與物慾事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亞里斯多德著,羅念生譯:《詩學》(北京:人民人學出版社,2000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上冊》(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96年)。
林保淳:《三姑六婆妒婦佳人-古典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新北:暖暖書屋,2013年)。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古典小說中的「三姑六婆」》(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姜龍昭:《戲劇編寫概要》(臺北:合記圖書,2003年)。
派屈克菲利普斯:《解密電影不可不知的5個故事》(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胡士瀅:《話本小說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孫一貞:《明末白話短篇小說抉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孫遜、孫菊園:《明清小說叢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2年)。
容肇祖等著:《馮夢龍與三言》(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徐朔方:《古代戲曲小說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10年)。
郝蔭柏:《戲曲劇本寫作教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2008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主編:《話說說話-三言二拍名篇賞析》(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張兵:《三言兩拍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2016年)。
張勇:《元明小說發展研究-以人物描寫為中心》(上海:復旦大學出版,2003年)。
張健:《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
張煒:《小說坊八講》(香港:商務印書館,2011年)。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人物類型與中國市井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 司,1995年)。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傅承洲:《明清文人話本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傅修延:《文本學-文本主義文論系統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傑拉德.普林斯著,徐強譯《敘事學:敘事的形式與功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普羅普著,賈放譯:《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黃秀愛:《兩拍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2011年)。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臺北:洪葉文化,1995年)。
楊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楊義:《三言選評》(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6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香港:三聯書店,2006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葉國良:《古典小說的諸面相》(臺北:大安出版社,2010年)。
葉慶炳:《古典小說論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葛紅兵:《小說類型學的基本理論問題》(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2年)。
董上德:《古代戲曲小說敘事研究》(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出版社,1990年)。
劉萍:《文學概論》(臺北:華聯出版社,1972年)。
劉勵操:《寫作方法一百例)(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0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9年)。
歐麗娟:《紅樓夢人物主體論》(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蔣勳:《微塵眾 紅樓夢小人物1》(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繆咏禾:《馮孟龍和三言》(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羅小東:《三言二拍敘事藝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羅書華:《中國敘事之學:結構、歷史與比較的維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8年)。
羅盤:《小說創作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黨月異、張廷興著:《明清小說研究概論》(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11年)。
顧俊:《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書局,1988年)。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臺北:台灣學生,2003年)。
二、期刊論文
(一)、國內期刊論文
王三慶:〈從市場經濟看明代小說的幾個問題〉,《古典文學》第15集,2000年9月。
李志宏:〈試從馮夢龍「情教說」論《三言》之編寫及其思想表現〉,《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8期,2003年6月。
胡萬川:〈從馮夢龍編輯舊作的態度談所謂宋代話本〉,《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
孫春艷:〈《三言》《二拍》文人化傾向研究〉,《語文學刊》(高等教育)2007卷9期,2007年9月。
康韻梅:〈「三言」中婦女的情欲世界及其意蘊〉,《臺大中文學報》第8期,1996年4月。
陳美朱:〈論三言、二拍中的負心漢〉,《中國文化月刊》第250期,2001年1月。
陳萬益:〈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黃仁宇:〈從「三言」看晚明商人〉,《明史研究論叢》第一輯,1999年10月。
趙修霈:〈從「情史」看馮夢龍「發乎情」的文學觀〉,《東吳中文研究期刊》第10期,2003年9月。
歐陽代發:〈《情史》與「三言二拍」關係補考〉,《文獻》第79期,1999年1月。
(二)、大陸期刊論文
王希慧:〈《三言》所反映的家庭道德生活擇偶觀〉,《安順學院學報》第13卷第2期,2011年4月。
任麗惠:〈《三言》《二拍》中的三姑六婆〉,《邊疆經濟與文化》(文化論壇)2008年第1期。
吉玉萍:〈奇葩競放各有千秋:三言二拍與一型情節結構之比較〉,《語文學刊》(高教版),2005年第7期。
吳淑玲、呂志:〈《三言》的教化意識及其負價值〉,《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4期,2003年12月。
李利軍:〈《三言》中的商人形象及其當代性意義〉,《商業時代》(商業文化),2011年12期。
李軍鋒:〈《三言》《二拍》中的愛情婚姻觀及其文化意蘊〉,《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2010年8月。
李桂奎:〈《三言》《兩拍》占卜敘事的藝術功能〉,《語文學刊》2001年第2期。
姜良存:〈三言二拍宗教敘事的文化闡釋〉《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11卷第2期,2009年6月。
姜良存:〈從三言二拍看佛道對世俗社會生活的影響〉,《齊魯學刊》2009卷2期,2009年3月。
孫春艷:〈《三言》《二拍》文人化傾向研究〉,《語文學刊》(高等教育)2007卷9期,2007年9月。
陳冰荷:〈論《三言》中幾個出色的鴇母形象〉,《安徽文學》2010年第8期。
游珍海:〈《三言》與馮夢龍的民俗觀〉,《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2011年2月。
游珍海:〈民俗文化在《三言》建構中的功用〉,《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2010年6月。
程國賦、周彩虹:〈三言二拍選本研究〉,《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2005年3月。
劉雨過:〈論《三言二拍》中「三姑六婆」的語言藝術〉,《河池學院學報》第27卷第6期,2007年12月。
劉勇強、楊慶茹:〈《三言》與《十日談》敘述語式與語體比較〉,《北方論叢》2006年第4期,2006年3月。
蘆宇苗:〈三言二拍中的監生形象探析〉,《學術交流》2007年第4期,2007年4月。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一)、國內博碩士論文
王世明《《三言》中女性角色的形象塑造與婚姻愛情觀–以《三言》中明代小說為主體的考察》,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王吟芳:《《三言》「發跡變泰」題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
王芊月:《三言果報觀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王珍華:《馮夢龍《三言》小說寫作藝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王淑均:《《三言》主題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王瑞宏:《「占花魁」故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王筱蘋:《《三言》中的諺語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國語文碩士論文,2002。
王瀚珮:《「三言二拍一型」中「三姑六婆」形象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
白素鐘:《《三言》中才德觀研究-以才子佳人小說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石朝菁:《《三言》娼妓故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任明玉:《啖蔗、三言二拍與今古奇觀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何萃棻:《《三言》中小人物的功用-從「人物形象」及「情節安排」切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論文,2010。
余真在《畢曉普及其《三言》研究──《三言》在英美漢學界由華語教材到專題研究之轉折》,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吳玉杏:《《三言》之越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吳珮嫣《《三言》人物形象研究——以違反道德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阮寧:《明清新倫理論述的建構──以「三言」等小說文本為場域的分析》,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裕肱:《《三言》《二拍》僧侶形象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林漢彬:《「三言」福禍始微觀念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
林麗美《《三言二拍》的女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金明求:《《三言》的死亡故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咸恩仙:《三言愛情故事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胡衍南:《二拍的生產及其商品性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柯瓊瑜:《《三言》教化功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柳之青:《三言人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倪連好:《《三言》公案故事計謀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2。
徐筠絜:《《三言》、《二拍》推理成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9。
崔垣:《《三言》題材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張倩雯:《「三言」小說中的民俗題材研究──以節日、婚俗、數術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張詩萱:《《三言》的青樓故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許恬寧:話本文體英譯研究:以《三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許雪芬:《「三言」詈罵語探討》,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許懿丰:《《三言》幻異故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5。
陳秀珍:《《三言》、《兩拍》情色探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陳怡初:《從《三言》故事看明代刑律中「姦罪」之規範》,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1。
陳國香:《根據三言二拍一型見證傳統的女性生活》,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陳琬瑜:《《情史》與《三言》對應篇目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雅紅:《《三言》中的士商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陳裕鑫:《細緻與奇巧—「三言」的細節、情節與心理描寫》,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
陳嘉珮:《《三言》、《兩拍》愛與死故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
陳曉蓁:《「三言」人物心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
陳頴吉:《明代小說中「儒商」之研究—以《三言》《二拍》為依據》,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薏安:《馮夢龍《三言》裡的士子與商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游棨淞:《馮夢龍作品中的姦僧淫尼──以《三言》為例的一個分析》,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
馮翠珍:《《三言二拍一型》之戒淫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黃玉君:《《三言》娼妓故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
黃明芳:《馮夢龍編作三言的社會經濟基礎》,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黃昭憲《三言二拍中的官吏形象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論文,2000。
黃惠華:《《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5。
楊孟儒:《《三言》異類故事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楊莙華:《《三言》中商人形象的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楊凱雯《《三言》幽媾故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詹淑杏:《《三言》公案小說所反映的明末社會現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廖珮芸:《邊緣人物的功能與意義─馮夢龍三言中的配角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劉灝:《三言二拍一型中的婦女形象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劉文婷:《馮夢龍《三言》商人形象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劉純婷:《《三言》貞節觀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素里:《「三言二拍一型」的貞節觀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劉翊群:《「三言二拍」佛道人物形象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劉樹斌:《「三言二拍」中的士人處境劉樹斌《「三言二拍」中的士人處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蔡佩潔:《《三言》、《情史》共同本事作品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蔡蕙如:《《三言》》中的婚姻與戀愛》,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蔡蕙如:《《三言》與《十日譚》婚姻愛情故事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蔣美華:《馮夢龍文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蔣慈玲:《《三言》案獄訴訟故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鄭文裕:《馮夢龍「三言」故事源流察考》,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賴文華:《三言二拍中的游民探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
霍建國:《三言公案小說中的罪與法》,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鍾杏:《「三言」異類故事及其常民文化心理之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
韓卓君:《《三言》《二拍》中的三姑六婆》,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二)、大陸博碩士論文
伍雪平:《《三言》《兩拍》敘事藝術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洪娟:《論《三言》中的商人、文人和妓女形象》,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程虹:《《三言》《二拍》中的媒妁形象研究》,四川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楊智慧:《《豆棚閑話》與《三言》敘事藝術比較研究》,中國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鄔全俊:《《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兩難境遇及創作矛盾》,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劉霞:《《三言》《二拍》小說中婢女形象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劉宇恆:《試論《三言》《二拍》中發跡變泰故事類型中的人物群象》,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劉志宏:《明清傳奇敘事藝術研究》,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四、網路資源及其他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檢索「串場」一詞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126098 2016.07.01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檢索「跑龍套」一詞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023423 2016.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