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慈娟
Yang Tzu-Chuan
論文名稱: 京劇明星與上海摩登──《申報》中的梅蘭芳(1913-1937)
指導教授: 陳惠芬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8
中文關鍵詞: 上海摩登京劇明星梅蘭芳申報梅黨梅訊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60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0下載:8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二十世紀初,在逐漸邁向現代化的上海,觀賞傳統京劇仍是市民最喜愛的娛樂活動,京劇明星的產生亦與上海鮮明的現代性息息相關。由當時上海大報《申報》對於京劇的大量報導中,可以窺知京劇名伶成為各項娛樂報導、劇評的中心人物以及廣告主打的偶像明星,其中最閃耀的明星非梅蘭芳莫屬。自1913年至1937年間,《申報》中的梅蘭芳相關報導總計高達2300餘則,遍佈報紙各大版面,可謂「梅蘭芳時代」之來臨。作為傳統戲曲藝術的表演者,梅蘭芳能在快速現代化發展的上海藝術界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成為大明星,關鍵即在於他能夠與上海現代性緊密結合。從經濟角度觀之,上海高度商業化的京劇娛樂業已由生產和消費兩股力量建構出京劇明星的製造模式,京劇名伶不僅成為明確的商品,在劇場和觀眾雙方透過媒體的宣傳、包裝和追捧之下,梅蘭芳已被賦予如今日「偶像」和「明星」的意義,並成為一種近代戲曲文化的符號指標。從社會角度觀之,梅蘭芳與上海的摩登生活、啟蒙新思潮和現代化京劇,交織而成深具社會性的京劇明星形象。梅蘭芳的戲劇創作和劇中女性角色形象之塑造,亦呼應社會時代氛圍,不僅融合傳統與現代,更開創京劇藝術新的審美趣味。從文化角度觀之,來自城市的新知識分子運用現代報刊媒體捧角和積極推動京劇創新,成為京劇明星重要的形塑力量。從《申報》的「梅訊」專欄中,清晰可見梅蘭芳與「梅黨」文士的合作和緊密互動的現象,此亦是京劇與城市現代化交融的體現。由本文的考察可以得知,《申報》中的梅蘭芳相關報導具體地呈現京劇明星梅蘭芳之出現與上海現代性發展密切相關的歷史事實。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回顧…………………………..……………………….…………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史料說明…………………..……………..…….………19 第四節 論文架構說明…………………………..…………………...………23 第二章 梅蘭芳與《申報》的相遇……………...……………………............……25 第一節 梅蘭芳在上海……………...............................……………….……25 一、梅蘭芳出身與民初京劇發展………………………………………25 二、梅蘭芳初到上海……………………………………………………28 三、抗戰前梅蘭芳的演藝事業…………………………………………30 第二節 《申報》中「梅蘭芳時代」的來臨……….........…….……………34 一、《申報》中的京劇報導……………………………..………………34 二、「梅蘭芳時代」的來臨………………………………..……………37 第三節 《申報》中梅蘭芳的相關報導……………...…....…..……………41 一、廣告…………………………………………………………………43 二、一般新聞……………..…………………………………..…………50 三、專欄──「梅訊」…………………………………………………...56 第三章 「製作明星」──梅蘭芳的生產消費現象………………………………59 第一節 劇場經營與行銷:廣告宣傳與劇場特寫梅蘭芳…….....……...…60 一、新式劇場的出現……………………………………………………60 二、廣告的刊登…………………………………………………........…66 三、「明星」的行銷…………………………………………………..…68 四、以名角劇作為賣點……………………………………………...….76 第二節 觀眾的追捧:梅蘭芳的明星魅力………………….………..…….82 一、清末民初上海京劇的觀眾組成………………………………..…..82 二、戲迷現象………………………………………………………....…85 三、觀眾品味的影響……………………………………………………91 第四章 「時勢造明星」──時代氛圍中的梅蘭芳形象…………….…............105 第一節 梅蘭芳與日常生活摩登……………………...……………………106 一、京劇與上海的都市現代性……………………………………..…106 二、作為時尚消費的代言者…………………………………..............108 三、新式傳媒的運用:唱片、廣播、電影………………..........……119 第二節 梅蘭芳的京劇女性典型……………….…………………….……133 一、民初上海女性的時尚裝扮…………………………………..……133 二、京劇中女性的時尚美…………………………………………..…134 三、從「新女性」到「女神」……………………………………..…140 四、現代意涵中的「巾幗英雄」…………………………………..…146 第五章 「筆桿生明星」──「梅黨」與「捧梅」………........………………151 第一節 捧角文士與「梅黨」………………….…………………….……151 一、捧客型文人…………...…………………………………………..152 二、菁英型文人…………...…………………………………………..154 三、專業劇評家…………...…………………………………………..159 第二節 「梅訊」中的梅蘭芳…………….…………………………….....161 一、媒體與捧角…………...………………………………………..…163 二、文士筆下的明星形象………………...………………………..…166 第六章 結論………………………………..………………………………......…175 徵引書目…………….…………………………………………………………...…179

    一、史料
    1. 《申報》全文電子資料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 《申報》縮印本(上海:上海書店,1983-1987)。
    3. 《北洋畫報》全文電子資料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4. 《良友》全文電子資料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5. 《春柳》全文電子資料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6. 《風月畫報》全文電子資料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7. 《現實》全文電子資料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8. 《影與戲》全文電子資料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9. 《影戲雜誌》全文電子資料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0. 《戲劇月刊》全文電子資料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1. 〈申報七十五年〉,收錄於林友蘭《中國報學導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
    12. 《菊部叢刊(一)、(二)》,收錄於劉紹唐、沈葦窗主編,《平劇史料叢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根據1922年版影印)。
    13. 丁秉鐩,《菊壇舊聞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
    14. 上海戲曲志上海卷編輯部編,《上海戲曲史料薈萃》(上海:上海藝術研究所,1986)。
    1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京劇談往錄》(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1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京劇談往錄續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17. 王韜,《瀛壖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8.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臺北:大華出版社,1971)。
    19. 易順鼎著、王飆校點,《琴志樓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0. 姚公鶴,《上海閑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1. 胡道靜,〈報壇逸話‧申報六十六年史〉,收錄於《新聞史上的新時代》(上海:世界書局,1946)。
    22. 倪百賢等編,《《申報》戲曲文章索引》,收錄於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輯部編,《上海戲曲史料薈萃》(上海:上海藝術研究所,1986)。
    23. 孫玉聲,《海上繁華夢》(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
    24. 孫耀東述、宋露霞錄,《浮世萬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5. 徐珂,《清稗纇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
    26. 張次谿編,《清代燕都梨園史料(上、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
    27. 張奇明編,《點石齋畫報:大可堂版》,(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1)。
    28. 梅社,《梅蘭芳》(上海:中華書局,1918)。
    29. 梅蘭芳口述、許姬傳著,《舞臺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
    30. 梅蘭芳口述、許姬傳著,《舞臺生涯》(臺北:里仁書局,1979)。
    31. 陳無我,《老上海三十年見聞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32. 齊如山,〈梅蘭芳遊美記〉,收錄於陳紀瀅,《齊如老與梅蘭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
    33. 齊如山,《齊如山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34. 齊如山,《齊如山回憶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8)。
    35. 樊增祥,《樊樊山詩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6. 歐陽予倩,《自我演戲以來》(臺北:龍文出版社,1990)。
    37. 蔡世成主編,《《申報》京劇資料選編》(上海:上海市文化局,1994)。
    38. 顧炳權編,《上海洋場竹枝詞》(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
    二、專書
    1. Paul McDonald著、馬斌、鄒念祖譯,《明星夢工場──炒作好萊塢流行人物》(Hollywood’s Production of Popular Identities──The Star System)(臺北:書林出版社,2003)。
    2. Richard Dyre著、嚴敏譯,《明星》(Star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 么書儀,《晚清戲曲的變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4. 么書儀,《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清代至民初京師戲曲的輝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上海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6)。
    6.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62)。
    7. 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第一、二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8. 王安祈,《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9. 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10.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1996)。
    11. 王敏,《上海報人社會生活(1872-1949)》(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12. 王敏,《近代上海城市公共空間:1843-1949》(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13. 宋軍,《申報的興衰》(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
    14. 巫仁恕等主編,《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10)。
    15. 李仲明、譚秀英,《百年家族──梅蘭芳:蜚聲世界劇壇的藝術大師》(臺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1)。
    16. 李伶伶,《梅蘭芳全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17. 李伶伶,《梅蘭芳的藝術和情感》(臺北:知兵堂出版社,2001)。
    18. 李伶伶,《梅蘭驚豔、國色吐芬芳:梅蘭芳評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9.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慾望與生活》(臺北:一方出版社,2002)。
    20. 李長莉,《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從傳統到現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21. 李維一,《京劇與梅蘭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22.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
    23.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的興起1930-1945》(香港:Oxford University Press;臺北:正港資訊文化出版社,2000)。
    24. 杜雲之,《中國電影史(第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25. 林升棟,《20世紀上半葉:品牌在中國──《申報》廣告史料(1908-1949)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26. 林升棟,《中國近現代經典廣告創意評析:申報七十七年》(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27. 林幸慧,《由申報戲曲廣告看上海京劇發展(1872-1899)》(臺北:里仁書局,2008)。
    28. 波多野乾一著、鹿原學人譯,《京劇二百年歷史》,收錄於《平劇史料叢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根據1926年上海啟智印務公司版重印)。
    29. 姚公鶴,《上海閑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0. 姚旭峰,《梨園海上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1. 姜進主編,《都市文化中的現代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32. 胡平生,《抗戰前十年間的上海娛樂社會(1927-1937)──以影劇為中心的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33. 胡道靜,《上海新聞事業之史的發展》(上海:上海市通志館,1935)。
    34. 唐振常主編,《近代上海繁華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35. 唐雪瑩,《民國初期上海戲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6. 徐城北,《梅蘭芳百年祭──兼及京劇的「三座大橋」》(北京:奧林匹克出版社,1994)。
    37. 徐城北,《梅蘭芳與二十世紀》(北京:三聯書店,1994)。
    38. 徐城北,《梅蘭芳與中國文化》(臺北:商鼎出版社,1991)。
    39. 徐載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報史料》(北京:新華出版社,1988)。
    40. 秦紹德,《上海近代報刊史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41. 翁思再,《非常梅蘭芳》(北京:中華書局,2009)。
    42. 馬少波等主編,《中國京劇發展史(一)、(二)》(臺北:商鼎出版社,1992)。
    43. 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4. 張愛玲著、來鳳儀編,《張愛玲散文全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
    45. 曹正文,《舊上海報刊史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46. 梅紹武、屠珍等編,《梅蘭芳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7. 梅紹武、梅衛東,《梅蘭芳自述》(臺北:大地出版社,2008)。
    48. 梅蘭芳研究學會編,《梅蘭芳藝術論評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49. 梅蘭芳研究學會編,《梅蘭芳藝術論評》(臺北:商鼎出版社,1991)。
    50. 章君毅,《杜月笙傳》1-5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02)。
    51. 許姬傳,《許姬傳藝壇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94)。
    52. 陳巨來,《安持人物瑣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
    53. 陳玉申,《晚清報業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54. 陳均,《空生嚴畔花狼籍──京都聆曲錄》(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1)。
    55. 陳芳,《清代戲曲研究五題》(臺北:里仁書局,2002)。
    56. 陳紀瀅,《齊如老與梅蘭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
    57. 陳惠芬,《現代性的姿容:性別視角下的上海都市文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
    58. 傅謹,《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與本土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
    59. 黃玉濤,《民國時期商業廣告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
    60. 黃志偉、黃瑩,《為世紀代言:中國近代廣告》(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61. 黃瑞祺,《批判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2007)。
    62. 葉文心,《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10)。
    63. 葉長海、張福海,《插圖本中國戲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4. 葉凱蒂著、楊可譯,《上海‧愛:名妓、洋場才子和娛樂文化1850-1910》(香港:三聯書店,2013)。
    65. 葛濤,《唱片與近代上海社會生活》(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66. 賈樹梅主編,《上海新聞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
    67. 趙君豪,《中國近代之報業》(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
    68. 齊崧,《談梅蘭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8)。
    69. 樂正,《近代上海人社會心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70. 潘麗珠,《清代中期燕都梨園史料評藝三論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8)。
    71. 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72. 羅蘇文,《近代上海:都市社會與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6)。
    73. 蘇智良,《上海:城市變遷、文明演進與現代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74. 蘇智良,《上海黑幫》(臺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10)。
    75. 蘇智良、陳麗菲,《海上梟雄:黃金榮與上海社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三、專文
    1. 牛道慧,〈20世紀20年代上海報紙廣告之研究──以1921年《申報》廣告為對象的探討〉,《龍華科技大學學報》,29(桃園,2010.06)。
    2. 王永恩,〈上海新式舞臺的出現與海派京劇的確立〉,收錄於《京劇與現代中國社會:第三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0)。
    3. 王安祈,〈京劇名伶灌唱片心態探析──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相遇(以京劇為例之二)〉,《清華學報》,41:1(新竹,2011.03)。
    4. 王炎龍,〈西學東漸:中國近代報業發展的歷史闡釋〉,《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4(桂林,2003.10)。
    5. 王省民,〈《申報》戲曲廣告對戲曲消費的促進作用──以梅蘭芳1913年至1929年來滬演出為考察對象〉,《上海商學院學報》,14:1(上海,2013.02)。
    6. 王省民,〈從《申報》看梅蘭芳及其表演藝術〉,《戲曲藝術》,33: 1(北京,2012.02)。
    7. 王省民,〈現代傳媒視野下的戲曲演出──以梅蘭芳1913-1926年來滬演出為考察對象〉,《戲劇藝術》,2009年第6期(上海,2009.11)。
    8. 王省民,〈現代傳媒對新型批評話語的建構──以《申報》上有關梅蘭芳的評論為考察對象〉,《戲曲藝術》,32: 3(北京,2011.08)。
    9. 平林宣和,〈古裝新戲的「古」與「新」──略論梅蘭芳〈天女散花〉及其他〉,《戲曲學報》,10(臺北,2012.12)。
    10. 池子華、朱琳,〈三雅園的經營策略與崑劇的命運──以《申報》廣告資料為中心的考察〉,收錄於李長莉、左玉河主編,《近代中國社會與民間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11. 池麗君,〈20世紀30年代上海社會生活的縮影──析1933年《申報》副刊《申報自由談》上的廣告〉,《莆田學院學報》,17: 3(莆田,2010.06)。
    12. 李元皓,〈京劇視聽媒介的演進──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相遇(以京劇為例之一)〉,《清華學報》,41:1(新竹,2011.03)。
    13. 李軍、甄軍芳,〈京劇大師背後的戲曲理論家──論齊如山對蘭芳的影響〉,《大舞臺》,2007年第6期(石家莊,2007.11)
    14. 李莉薇,〈從《順天時報》看近代傳媒對梅蘭芳首次訪日公演的推動〉,《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廣州,2012.05)。
    15. 李菲,〈論近代上海新式劇場的沿革及其影響〉,《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5(上海,2002.09)。
    16. 李達義,〈電影明星〉,收錄於《好萊塢‧電影‧夢工廠》(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0),頁67-93。
    17. 沈達人,〈京劇評論家張肖傖〉,《藝術百家》,2008年第3期(南京,2008.05)。
    18. 周華斌、袁英明,〈民國時期梅蘭芳訪日公演的思考〉,收錄於《京劇與現代中國社會 : 第三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0)。
    19. 屈宏、董紅啟,〈清末民初城市女子服飾變革論述〉,《社會科學論壇》,2008年第10期(石家庄,2008.10)。
    20. 侯雲舒,〈戲曲跨界創新的反思──以梅蘭芳時裝作品中京劇與話劇的媒合嘗試為例〉,《政大中文學報》,16(臺北,2011.12)。
    21. 姚小鷗、陳波,〈《申報》的戲曲廣告與早期海派京劇〉,《現代傳播》,2004年第1期(北京,2004.01)。
    22. 姚小鷗、陳波,〈《申報》與近代上海劇場〉,《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7:2(鄭州,2004.03)。
    23. 姚公鶴,〈上海報紙小史〉,收錄於楊光輝等編,《中國近代報刊發展狀況》(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
    24. 唐雪瑩,〈《申報》對梅蘭芳滬上演出的報導〉,《新聞愛好者:下半月》,2011年第8期(鄭州,2011.08)。
    25. 唐雪瑩,〈從《申報》戲曲廣告看近代上海戲曲市場化〉,《四川戲劇》,2010年第6期(成都,2010.11)。
    26. 徐劍雄,〈京劇與晚清上海社會〉,《史學月刊》,2008年第6期(開封,2008.06)。
    27. 徐劍雄、徐家林,〈都市裡的瘋狂:近代上海京劇捧角現象〉,《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貴陽,2007.03)。
    28. 徐蔚,〈梅蘭芳男旦藝術鼎革論析〉,《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8:3(北京,2007.08)。
    29. 柴俊為,〈梅蘭芳的老唱片〉,收錄於中國戲劇家協會理論研究室編,《德藝馨芳:紀念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10週年》(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30. 秦瑋鴻,〈癡不求知癡更絕,萬千珠淚一瓊枝──論況周頤與梅蘭芳的交往及其詠梅詞〉,《河池學院學報》,25:6(宣州,2005.12)。
    31. 秦燕春,〈戲說晚明:清末民初上海劇壇晚明史劇的演出與宣傳──以《申報》為中心〉,《戲曲研究》,74(北京,2007.06)。
    32. 張一帆,〈1913-2003年研究梅蘭芳之成果綜述〉,收錄於中國戲劇家協會理論研究室編,《德藝馨芳:紀念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10週年》(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33. 曹官力,〈上海京劇票界的生成〉,《戲劇研究》,9(臺北,2012.01)。
    34. 曹明,〈《霸王別姬》為何成為傳世之作〉,收錄於中國戲劇家協會理論研究室編,《德藝馨芳:紀念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10週年》(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35. 許敏,〈士‧娼‧優──晚清上海社會生活一瞥〉,收錄於汪暉、余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
    36. 許敏,〈各種戲曲薈萃一地〉,收錄於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7. 連玲玲,〈從零售革命到消費革命:以近代上海百貨公司為中心〉,《歷史研究》,2008年第5期(北京,2008.10)。
    38. 陳素,〈五四與婦女解放運動〉,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五四運動回憶錄(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39. 黃克武,〈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1912-1926〉,《中研院近史所集刊》,17(臺北,1988.12)。
    40. 黃崇憲,〈「現代性」的多義性與多重向度〉,收錄於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主編,《帝國邊緣:臺灣現代性的考察》(臺北:群學出版社,2010)。
    41. 楊再麗,〈論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對中國女子服飾的影響──以近代上海女子服飾變遷為例〉,《懷化學院學報》30:6(懷化,2011.06)。
    42. 楊慧儀,〈劇院與銀幕──20世紀早期京劇兩種新的感觸結構〉收錄於《京劇與現代中國社會 : 第三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0)。
    43. 葉凱蒂,〈從護花人到知音──清末民初北京文人的文化活動與旦角的明星化〉,收錄於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4. 葉曉青,〈民族主義興起前後的上海〉,收錄於汪暉、余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
    45. 葛濤,〈聲波中的唱片之聲──論民國時期上海廣播唱片的社會境遇〉,《史林》,2005年第5期(上海,2005.09)。
    46. 詹爭艷,〈論梅蘭芳訪美演出〉,《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4: 2(長沙,2013.06)。
    47. 賈佳,〈抗戰前北平雜誌中的梅蘭芳〉,《北京檔案》,2007年第12期(北京,2007.12)。
    48. 賈佳,〈梅蘭芳的媒體形象──從北平期刊的視角(1928-1937)〉,《藝術百家》,2008年第2期(南京,2008.03)。
    49. 鄒元江,〈梅蘭芳的「表情」與「京劇精神」〉,《戲劇研究》,2(臺北,2008.07)。
    50. 鄒振環,〈西餐引入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空間的開拓〉,《史林》,2007:4(上海,2007.08)。
    51. 管芝萍,〈從《申報》戲曲廣告看梅蘭芳來滬演出情況──以1920年梅來滬演出廣告為例〉,《青年文學家》,2012年第5期(齊齊哈爾,2012.03)。
    52. 趙婷婷,〈《申報》劇評家立場的轉變〉,《戲劇藝術》,2008年第1期(上海,2008.01)。
    53. 趙婷婷,〈中國式「蒙太奇」:齊如山與梅蘭方重新組織的現代性京劇〉,《文藝理論研究》,34:6(上海,2014.11)。
    54. 趙婷婷,〈申報京劇評論家的自我建構〉收錄於《京劇與現代中國社會 : 第三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0)。
    55. 趙維國、陳佳,〈《申報》與晚清海派京劇的傳播〉,《戲劇藝術》,2009年第4期(上海,2009.07)。
    56. 劉信成,〈從梅派表演藝術之形塑看流派嬗變的現象〉,《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5(臺北,2009.07)。
    57. 劉珺,〈梅蘭芳的觀眾意識〉,收錄於《京劇與現代中國社會 : 第三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0)。
    58. 劉豐祥,〈民國時期上海人的休閑生活──以1927-1937年《申報》廣告為中心的考察〉,《齊魯學刊》,2007年第3期(曲阜,2007.05)。
    59. 羅亮生著、李名正整理,〈戲曲唱片史話〉,收錄於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輯部編,《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第1集)》(上海:上海藝術研究所,1986)。
    60. 羅檢秋,〈坤角如何走紅──社會文化史事業中的民初京劇〉,收錄於《首屆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61. 蘇育生,〈胡適與梅蘭芳〉,收錄於中國戲劇家協會理論研究室編,《德藝馨芳:紀念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10週年》(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62. 蘇東花,〈梅蘭芳戲曲影片創作簡論〉,《戲曲藝術》,29:3(北京,2008.08)。
    63. 龔和德,〈京劇與上海〉,收錄於中國戲劇家協會理論研究室編,《德藝馨芳:紀念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10週年》(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四、學位論文
    1. 王立寧,〈由《貴妃醉酒》來看梅蘭芳表演藝術的美學特徵〉(石家莊:中國河北師範大學音樂學碩士論文,2009)。
    2. 朱星威,《戲曲出版與商業文化:《戲劇月刊》研究,1928-1932》(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
    3. 朱瑞月,〈申報反映下的上海社會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4. 吳路偉,〈社會轉型與伶人社會網絡的嬗變──以梅蘭芳的生活和事業為例〉(天津:中國天津師範大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碩士論文,2014)。
    5. 吳億偉,〈近代上海畫報戲劇畫之研究(1884-1912)〉(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碩士論文,2005)。
    6. 李康麗,〈清末民初京劇的宣傳與伶人的明星化〉(武漢:中國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
    7. 卓雯君,〈明暗交織的藝術界──《申報》副刊「藝術界」研究〉(上海:中國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8. 林幸慧,〈流派藝術在京劇發展史上的意義〉(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9. 林柏姬,〈梅蘭芳唱腔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1984)。
    10. 林珊如,〈移步而不換形──以梅蘭芳的戲曲舞蹈創作經驗探索戲曲發展新舞式之理論基礎〉(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理論組碩士論文,2004)。
    11. 邱瑞枝,〈從晚清報刊論戲曲改革與啟蒙運動之關係──以上海地區為例〉(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12. 洪佩君,〈華燈初上:上海新舞臺(1908-1927)的表演與觀看〉(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13. 胡至倫,〈「自由談」刊頭女性圖像研究(1911-193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4. 張遠,〈近代城市京劇女演員(1900-1937)──以滬、平、津為中心的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15. 郭鵬,〈二十世紀初葉梅蘭芳戲劇活動與社會反應研究〉(長春:中國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16. 陳佩榛,〈上海《申報》副刊「婦女園地」之研究(1934-1935)〉(宜蘭: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17. 陳佳,〈晚清上海報刊與京劇的傳播〉(上海:中國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
    18. 陳慧縈,〈「滑稽大王」在中國:上海報刊中的卓別林明星形象,1914-192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19. 程文怡,〈媒介論述中明星的擬象建構〉(臺南:臺南藝術學院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0. 黃益軍,〈從《申報》看晚清上海城市娛樂業的發展(1872-1911)〉(蘇州:中國蘇州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07)。
    21. 劉珈后,〈京劇《虹霓關》旦角表演藝術研究──以梅蘭芳為討論重心〉(宜蘭: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22. 蔡佩芬,〈晚清浮世繪:《游戲報》與上海文人的文化想像〉(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23. 賴美佳,〈我國報紙新聞品質研究──以影劇新聞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998)。
    五、其他
    1. 陳志成,〈電影明星與制度〉(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5/45-12.htm, 2013年2月15日)。
    2. 〈百年前「菊榜」曝光,梅蘭芳排名第三〉,《遼瀋晚報》(http://www.guocuijingju.com/jjwz/html/?5106.html,2013年12月28日)。
    3. 翁思再,〈紀念梅蘭芳120周年誕辰──梅蘭芳的老唱片和現代意識〉,《解放日報》(http://www.jfdaily.com/wenyu/bw/201407/t20140705_518895.html,2014年7月5日)。
    4. 〈梅蘭芳:進軍好萊塢第一人,開啟娛樂圈「男色時尚」〉,中國新聞週刊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5/22/c_126532834.htm,2014年8月18日)。
    5. 〈梅蘭芳珍貴泳裝照曝光──愛時髦愛運動敢為時代先〉,中國臺灣網(http://www.taiwan.cn/tp/rw/dl/201405/t20140516_6169693_1.htm,2014年8月18日)。
    6. 〈梅香悠遠 蘭芳如故〉,《東方菸草報》(http://www.eastobacco.com/ycwh/yh/yb/201308/t20130809_303528.html,2014年9月9日)。
    7. 傅謹,〈守望傳統的古典美學──紀念梅蘭芳誕辰120周年〉,《中國作家網》(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4/2014-07-21/211908.html,2014年9月20日)。
    8. 廖太燕,〈梅蘭芳與包天笑〉,《書屋》2012年第十一期(http://www.xzbu.com/5/view-3729172.htm,2014年12月13月)
    9. 〈梅派梅黨梅智囊(上)、(下)〉,《泰州日報》(http://www.tznews.cn/2013/rwtz/pcm/2013/08/2013-08-30300745.html,2014年12月13日)。
    10. 《伴隨》編輯部,《民國文人性情檔案:那些遠去的堅實身影》(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2),引自電子書庫(http://read.wakbook.com/1x0002000006/184520x53762/STANZA_53.html,2014年12月13日)。
    11. 張沛(魯迅),〈略論梅蘭芳及其他(上)〉,原發表於《中華日報》「動向」,1934年11月5日 ,收入魯迅,《花邊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引自電子書庫(http://www.millionbook.net/mj/l/luxun/hbwx/26.htm,2014年10月21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