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仙武
論文名稱: 清代陰騭文化研究-以《文昌帝君陰騭文》相關文獻為討論中心
指導教授: 莊吉發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68
中文關鍵詞: 陰騭善書通俗文化《文昌帝君陰騭文》《了凡四訓》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3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陰騭」基本上是「積陰德、得好報」的一種觀念,所謂「陰騭文化」,就是在以儒家《尚書‧洪範》粗樸的天人感應之理為核心,加上佛道二教因果報應、積善獲福的觀念衍生之後,希望透過人為努力來趨吉避凶所形成的一種宗教文化概念,這種概念普遍盛行於明末三教思想合流以後的中國社會,通過有心人士和善書的推廣,逐漸形成「陰騭文化」,清代以後,由於《文昌帝君陰騭文》善書的風行,「陰騭文化」充滿在社會各個層面當中,本文的原創性,就是發掘出清代「陰騭文化」盛行的各個層面,證明「陰騭文化」確實存在於有清一代的宗教心靈當中。
    善書對「陰騭文化」的推廣,就是明白揭示出人為努力是可以改變命運的,社會大眾必須透過修行補過、趨吉避凶,而後就有機會提升自己和家族的社會地位。「陰騭文化」的這種說法,無形之中化解了士庶分途之歸屬性(ascribed)的絕然分割狀況所帶來的內在緊張,「積陰騭,得善果」的說法,在科舉文化的影響之下,善書出現了大量「積陰騭,中科舉」的故事,給予有心於科舉宦途者無限生機,也給明清以降的中國社會,出現了許多動機複雜的善行、善舉、善事,這些錯綜複雜的現象,都呈現在各種善書文獻裡。
    透過《了凡四訓》等善書的現身說法,加強了陰騭德報的宗教信念。而《文昌帝君陰騭文》的出現,代表著「陰騭文化」系統化成為一個完備的宗教理念,時代的因緣際會和明末清初的宗教氛圍,《文昌帝君陰騭文》經典化成為神聖典籍,三教中人都有人投入作注、刊印和推廣。而各種筆記小說、數術、蒙教書籍裡也出現、強調「陰騭文化」的各種「此世」和「彼岸」功能,「陰騭文化」又世俗化進入清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層面,成為通俗文化的重要元素。

    關鍵字:陰騭、善書、通俗文化、《文昌帝君陰騭文》、《了凡四訓》。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資料 18 第二章 天理昭昭:陰騭文化的發展背景 29 第一節 古典的陰騭思想 29 第二節 道教發展與陰騭思想 34 第三節 三教合一的潮流與陰騭思想 44 第三章 靈驗感通:陰騭文化的宗教氛圍 59 第一節 經典權威與陰騭文化 59 第二節 陰騭報應觀與陰騭文化 86 第三節 民間宗教的法船思想和陰騭文化 118 第四章 垂訓雅俗:陰騭文化與《文昌帝君陰騭文》 139 第一節 《文昌帝君陰騭文》的歷史考察 139 第二節 《文昌帝君陰騭文》的版本流通 168 第三節 《三聖經》與民間善書的經典化 187 第五章 箋注發明:陰騭文化與崇儒重道的基本國策 207 第一節 官書典籍裡的文昌信仰與陰騭觀念 207 第二節 地方官員提倡陰騭文 221 第三節 蒙教書籍裡的《文昌帝君陰騭文》 237 第六章 潛移默化:陰騭文化的社會教化功能 247 第一節 小說裡的《文昌帝君陰騭文》 247 第二節 數術裡的陰騭觀念 262 第三節 醫學文獻裡的「陰騭方」 278 第七章 勸化金箴:陰騭文化的影響與發展 291 第一節 善書裡的陰騭觀念 291 第二節 鸞書裡的陰騭觀念 301 第三節 《安士全書》對《文昌帝君陰騭文》的推廣 313 第八章 結論 343 徵引書目 351

    徵引書目

    一、檔案資料
    1.《月摺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2.《奏摺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3.《軍機處檔.月摺包》,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4.《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66年11月~69年4月。
    5.《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71年5月~77年7月。
    6.《宮中檔嘉慶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影印本。
    7.《宮中檔道光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影印本。
    8.《宮中檔咸豐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影印本。
    9.《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0.《起居注冊》雍正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1.《起居注冊》乾隆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2.《起居注冊》嘉慶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3.《起居注冊》道光朝,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4年。
    14.《起居注冊》咸豐朝,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2年。
    15.《起居注冊》同治朝,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2年。
    16.《起居注冊》光緒朝,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6年。
    17.《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
    18.《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4月
    19.《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9月
    20.《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4月。
    21.《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4月。
    22.《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80年。
    2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起居注》(上、中、下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2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6月。
    2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2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編,《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上冊,江西:黃山書社,1996年。

    二、官書典籍
    1.《丹桂籍》,《仙佛靈異叢書》,臺北:廣文書局,民國78年。
    2.《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品》,《仙佛靈異叢書》,臺北:廣文書局,民國78年。
    3.《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v.1-v.12,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88年。
    4.《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續編v.1-v.12,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95年。
    5.《金盞心燈》,《仙佛靈異叢書》,臺北:廣文書局,民國78年。
    6.《起生丹》,《仙佛靈異叢書》,臺北:廣文書局,民國78年。
    7.《雲笈七籤》,宋•張君房編,李永成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
    8.《龍虎山志》,《仙佛靈異叢書》,臺北:廣文書局,民國78年。
    9.《藏外道書》v.1-v.35,成都:巴蜀書局,1992年8月。
    10.《覺修錄》,《仙佛靈異叢書》,臺北:廣文書局,民國78年。
    11.《紫微斗數全書》,臺北:武陵出版社,民國94年。
    12.明.成祖朱棣,《為善陰騭》(《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一二一,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4年。
    13.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北京:中華書局,1959。
    14.明.凌濛初作﹔陳邇冬,郭雋杰校註,《二刻拍案驚奇》,臺北:光復書局,民國87年。
    15.明.凌濛初原著,劉本棟校訂,《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民國81年。
    16.明.沈德符著,《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17.明.袁了凡,《功過格分類彙編》,《叢書集成續編》第六十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8年。
    18.明.馮夢龍編,曹光甫標校,《警世通言》,臺北:建宏書局,民國84年。
    19.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喻世明言》,臺北:三民書局,民國87年。
    20.明.馮夢龍編撰,廖吉郎校訂,《醒世恆言》,臺北:三民書局,民國84年。
    21.明.謝肇淛,《五雜俎》,臺北:新興書局,民國70年。
    22.明.愍山德清,《愍山大師夢遊全集》,臺北:新文豐出版,民國72年。
    23.明.蓮池,《竹窗隨筆》,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民國87年。
    24.明.蕅益選定,《淨土十要》,臺南:淨宗學會,民國84年。
    25.清.康熙,《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
    26.清高宗著,《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27.清.何秋濤纂輯,《朔方備乘》,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5年6月。
    28.清.吳承恩,《西遊記》 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0年。
    29.清.吳敬梓,《儒林外史》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0年。
    30.清.李汝珍,《鏡花緣》 臺北:三民書局,民國78年。
    31.清.咫觀,《修西聞見錄》,《卍續藏經》第13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6年。
    32.清.施耐庵,《水滸傳》,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6年。
    33.清.昭槤,《嘯亭雜錄》,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6年。
    34.清.曹雪芹,《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民國72年。
    35.清.李海觀,《歧路燈》,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91年。

    36.清.彭際清,《居士傳》,《卍續藏》14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6年。
    37.清.彭際清,《淨土聖賢錄》,《卍續藏經》第13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8年。
    38.清.惠棟,《太上感應篇註》,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8年。
    39.清.錢泳輯,《履園叢話》,《清代史料筆記叢刊》36,北京:中華書局,1979。
    40.清.顏元,《顏元集》上,北京:中華書局,1987。
    41.清.顏正註釋,《丹桂籍》,臺北:廣文書局,民國78年。
    42.清.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臺北:民國53年。

    三、專書著作

    1.[美]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吳家恒譯,《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02年。
    2.[美]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05年。
    3.[美]包筠雅(Brokaw, C. J.)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4.[美]韓森(Hansen, V.)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5.〔美〕歐大年著,《中國民間宗教教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6.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1年。
    7.方孝謙,《殖民地臺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臺灣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臺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90年。
    8.王志宇,《臺灣的恩主公信仰—儒宗神教與飛鸞勸化》,文津出版社,民國86年。
    9.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民國85年。
    10.王見川主編,《民間宗教》v.1~v.3,臺北:南天書局,民國84年。
    11.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6年7月。
    12.王紹隆傳、潘楫注:《醫燈續焰》,收在《中國醫學大全》第三冊,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
    13.江瓘著:《名醫類案》,北京:中國中藥出版社,1996年。
    14.艾伯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15.何其敏,《中國明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6.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6年。
    17.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7年。
    18.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1年。
    19.宋軍,《清代弘陽教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20.南懷璟,《中國道教史概論》,臺北:老古出版社,民國95年。
    21.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 1901-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22.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8年。
    23.李尚英,《中國清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24.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 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民國85年。
    25.李中梓著,《李中梓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年。
    26.李梴著,《醫學入門》,收錄於《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27.車錫倫,《中國寶卷總目》,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28.車錫倫,《信仰、教化、娛樂—中國寶卷研究及其他》,臺北:學生書局,民國91年。
    29.車錫倫,《中國寶卷研究論集》,臺北:學海出版社,民國86年。
    30.金 澤,《中國民間信仰》,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31.侯杰、范麗珠,《世俗與神聖-中國民眾宗教意識》,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32.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民國93年。
    33.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
    34.徐志平,《清初前期話本小說之研究》,臺北:臺灣書局,民國87年。
    35.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1年。
    36.酒井忠夫著,許洋生譯《功過格的研究》,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七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37.福井康順等監修,朱越利、徐遠和、馮佐哲譯,《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38.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39.張之傑,《臺灣善書小說選》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2年。
    40.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8年。
    41.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遷與社會控制.民間意識形態的國家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42.梁啟超著,《飲冰室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7年。
    43.梁啟超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書局,1967年。
    44.莊吉發,《真空家鄉: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91年。
    45.莊吉發,《清代秘密會黨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3年。
    46.莊吉發,《薩滿信仰的歷史考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5年。
    47.許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臺灣商務印書館,民89年。
    48.陳垣著,《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9年。
    49.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50.喻松青,《民間祕密宗教經卷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3年。
    51.喻松青,《民間秘密宗教經卷研究》,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3年。
    52.喻松青,《明清白蓮教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53.游子安,《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54.游子安,《勸化金箴—清代善書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55.黃兆漢,《明代道士張三丰考》,臺北:學生書局,民國77年。
    56.黃遵憲著、錢萼孫註 ,《人境廬詩草箋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
    57.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稲鄉出版社,民國91年。
    58.薛公忱主編,《醫中儒道佛》,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99年。
    59.趙璞珊著,《中國古代醫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60.鄭欽仁等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61.鄭志明 ,《中國文學與宗教》,臺北:學生書局,民國82年。
    62.鄭志明 ,《中國善書與宗教》,臺北:學生書局,民國82年。
    63.鄭志明,《無生老母信仰溯源-明代羅祖五部六冊宗教寶卷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4年。
    64.鄭志明,《臺灣扶乩與鸞書現象:善書研究的回顧》, 南華管理學院,民國87年。
    65.鄭志明,《臺灣的鸞書》,板橋:正一善書出版社,民國79年。
    66.鄭志明,《明代三一教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9年。
    67.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風雲時代出版,民國85年。
    68.戴玄之,《中國秘密宗教與秘密會社》(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9年。
    69.戴思恭著:《推求師意》,收在《四庫醫學叢書》《推求師意外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70.濮文起,《民間宗教與結社》,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71.濮文起,《秘密教門-中國民間秘密宗教溯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72.濮文起主編,《中國民間秘密宗教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6年。
    73.魏志仲,《臺灣儒宗神教法門著造善書經懺史鑑》,臺北:清正堂,民國66年。
    74.譚正壁,《三言兩拍資料》,臺北:里仁書局,民國70年3月。
    75.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臺北:東初出版社,民國81年。
    76.伯特.海寧格(Bert Hellinger),《家族星座治療》(Love’s Hidden Symmetry :what makes love work in relationships ),周鼎文譯,臺北:張老師文化,2001年。
    77.戴比‧沙皮爾(Debbie Shapiro),《身體密碼》(The Bodymind Workbook),臺北:采竹文化,2001年。

    四、期刊論文
    1.王見川,〈臺灣「鸞堂」的起源及其開展—兼論儒宗神教的形成〉,中研院文哲所主辦,《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民國84年4月。
    2.王見川輯,〈一員道十三祖楊守一資料〉,《民間宗教》,第1輯,臺北:南天書局,民國84年。
    3.王爾敏,〈秘密宗教與秘密會社之生態環境與社會功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0期。
    4.包筠雅,〈明末清初的善書與社會意識型態變遷的關係〉,《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6期,民國82年,頁30-40。
    5.宋光宇,〈清代臺灣的善書與善堂〉,《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漢學研究中心,民國83年。
    6.宋光宇,〈解讀清末在臺灣撰作的善書《覺悟醒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中央研究院,第65本,第3分,83年9月。
    7.宋光宇,〈關於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新史學》5:4,民國83年,頁163-199。
    8.李世偉,〈日治時期臺灣的宣講勸善〉,《臺北文獻》,直字第119期,民國84年3月。
    9.李世偉,〈日據時期鸞堂的儒家教化〉,《臺北文獻》直字124期,民國87年6月。
    10.李世偉,〈戰後臺灣有關民間宗教研究的回顧與評介(1950-2000)〉,《臺灣宗教研究通訊》,第5期,民國92年6月。
    11. 李亦園,〈中國文化中小傳統的再認識〉,發表於「中國文化廿一世紀前瞻國際研討會」,杭州大學,1994年。
    12.李貞德,〈最近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收於李玉珍、林美玫主編《婦女與宗教:跨領域的視野》,臺北,里仁書局,民國92年。
    13.李豐楙,〈導言〉,《性別神格與臺灣宗教論述》,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院籌備處,民國86年6月。
    14.李孝悌,〈十七世紀以來的士大夫與民眾研究回顧〉,《新史學》第4卷第4期,97-139。
    15.邱仲麟:〈不孝之孝──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初探〉,《新史學》六卷一期,1995年3月。
    16.金仕起:〈古代醫者的角色──兼論其身分地位〉,載於《新史學》六卷一期,1995年3月。
    17.車錫倫,〈中國寶卷研究的世紀回顧〉,《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1卷,第4期。
    18.范純武,《清末民間慈善事業與鸞堂運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19.張之傑,〈善書與醫療衛生〉,《思與言》第30 卷第4 期,1992 年12 月。
    20.張仙武,〈經典、歷史與文化------明清之際士人文化圈中的《金剛經》〉,《第十三屆全國中文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78~91,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1996年。
    21.莊吉發,〈「真空家鄉無生父母」民間秘密宗教的社會功能〉,《歷史月刊》,民國84年3月號。
    22.莊吉發,〈三教應劫:清代彌勒信仰與劫變思想的盛行〉,《清史論集》(十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94年。
    23.莊吉發,〈世治聽人,世亂聽神:清代臺灣民變與民間信仰〉,《臺灣文獻》,第5卷,第2期,民國90年6月。
    24.莊吉發,〈四海之內皆兄弟:歷代的秘密社會〉,《清史論集》(十四),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93年。
    25.莊吉發,〈正統與異端:盛清時期活躍於民間的宗教信仰〉,《清史論集》(十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93年。
    26.莊吉發,〈信仰與生活—從現藏檔案資料看清代臺灣的民間信仰〉,《清史論集》(八),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9年。
    27.莊吉發,〈故宮檔案與清代民間宗教信仰研究〉,《清史論集》(九),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91年。
    28.莊吉發,〈清代民間秘密宗教的寶卷與無生老母信仰〉,《清史論集》(四),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9年。
    29.莊吉發,〈清代道光年間的秘密宗教〉,《大陸雜誌》,第65卷,第2期,民國71年。
    30.莊吉發,〈評路遙《山東民間秘密教門》〉,《中國現代史書評選輯》,第26輯,臺北:國史館,民國90年。
    31.莊吉發〈清代臺灣秘密會黨的發展與社會控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5 卷第1 期,1992年。
    32.陳捷先,〈從清初中央建置看滿洲漢化〉,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
    33.陳兆南,〈臺灣的善書宣講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本土歷史心理學研究》,民國81年2月。
    34.陳元朋:〈宋代的儒醫──兼評Robert P. Hymes 有關宋元醫者地位的論點〉,載於《新史學》六卷一期,1995年3月。
    35.陳碧苓,〈臺灣鸞書的死後世界觀--以天堂遊記與地獄遊記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36.陳秀芬,《羅教的知識系譜與權力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37.曾雨萍,〈近十年來兩岸明清民間秘密宗教研究之回顧(1993-2003)〉,《師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二期。
    38.楊惠南:〈《金剛經》的詮釋與流傳〉,《中華佛學學報》第十四期,臺北:中華佛學院,2001年。
    39.管東貴,〈滿族入關前的文化發展對他們後來漢化的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0本上冊,民國57年。
    40.管東貴,〈滿族的入關與漢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本第3分,民國59年。
    41.蔣竹山,〈宋至清代的國家與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顧與討論〉,《新史學》1997年6月。
    42.鄭志明,《明代羅祖五部六冊宗教寶卷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43.鄭志明,《明代三一教主研究--林兆恩的人格與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44.鄭志明,〈臺灣民間鸞堂儒宗神教的宗教體系初探〉,《臺北文獻》直字第68期,民國73年。
    45.鄭志明,〈臺灣瑤池金母信仰研究〉,《臺灣民間宗教論集》,臺北:學生書局,民國73年。
    46.鍾雲鶯,〈臺灣扶鸞詩初探…—種民間創作的考察〉,《臺北文獻》直字128期,民國88年6月。
    47.蕭世勇《袁了凡(1533~1606)的經世理念及其實踐方式》,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年。
    48.釋聖嚴:〈明末的居士佛教〉,《華岡佛學學報》第五期,臺北:中國學術院佛學研究所,1981年
    49.釋見曄,〈以羅祖為例管窺其對晚明佛教之衝擊〉,《東方宗教研究》,第5期,民國85年10月。

    五、外文資料

    1.Pamela Kyle Crossley,A Translucent Mirror: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2.William T. Rowe, Saving the world : Chen Hongmou and Elite Consciousnes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3.中村元等編,《東アジア諸地域の佛教》,東京:俊成出版社,1976年
    4.橘樸,《道教と神話傳說》,東京:改造社,1945年。
    5.吉岡義豐,〈太上感應篇の作者について〉,東京:《宗教研究》127期,1951年。
    6.吉岡義豐,〈功過格思想の源流〉,東京:《東方宗教》第15號,1959。
    7.吉岡義豐,《道教の研究》,東京:法藏館,1952年。
    8.荒木見悟,《明末宗教思想研究》,東京創文社,1979年。
    9.奧崎裕司,《中國鄉紳地主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78年。
    10.秋月觀暎,《中國近世道教の形成》,東京:創文社,1978年。
    11.秋月觀瑛編,《道教と宗教文化》,東京:平河出版社,1987年。
    12.秋月觀暎,〈道藏本功過格と淨明道〉,東京:《文經論叢》史學篇6卷4期,1971年。
    13.酒井忠夫,《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72年。
    14.澤田瑞穗,《地獄變-中國の冥界說》,東京:法藏館刊行,1968年。
    15.澤田瑞穗,《增補寶卷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年。
    16.濱島敦俊,《明代江南農村社會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2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