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莉莉
Lin, Li-Li
論文名稱: 同志家族創傷書寫與照片敍事—以陳俊志《台北爸爸 紐約媽媽》為例
Family Trauma Writing and Photographic Narratives in Gay writing﹕Chen Junzhi's ”Taipei Dad, New York Mom”as case analysis
指導教授: 曾秀萍
Tseng, Hsiu-Ping
口試委員: 曾秀萍
Tseng, Hsiu-Ping
李欣倫
Li, Hsin-Lun
陳佩甄
Chen, Pei-Jean
口試日期: 2025/01/09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0
中文關鍵詞: 陳俊志《台北爸爸、紐約媽媽》父權體制同志創傷書寫照片敍事
英文關鍵詞: Chen Junzhi, CheTaipei Dad New York Mom, Patriarchy, Trauma writing, Photo narration
研究方法: 主題分析敘事分析內容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29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9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紀錄片導演陳俊志(1967-2018) 在2011年以自身經歷出版《台北爸爸,紐約媽媽》,輯錄逾百幀涵蓋家人、物件照片,以近似紀錄片手法,透過圖文並行的敘事方式來撰寫自我的生命故事。該書描寫個人情感與家庭故事的交融,突破了單純以同志議題為主的創作範疇,展現同志文學與家族記憶的融合。
    本文爬梳《台北爸爸,紐約媽媽》中的父權、創傷與照片敍事,以父權體制來分析父親與作者、家族女性成員之間相依相抗的矛盾情感,藉由創傷書寫理論探討作者對父權、家庭等創傷記憶的重構與自我療癒。透過理解照片敍事重新詮釋記憶的策略,揭示作者將家庭創傷轉化成對家的追逐和構築的動力。藉由研究《台北爸爸,紐約媽媽》文字與照片的多元敘事,挖掘台灣同志文學中獨特的文本素材,亦可凸顯陳俊志對台灣多元性別與家庭議題上的貢獻。

    Documentary director Chen Junzhi (1967-2018) published Taipei Daddy New York Mommy in 2011, based on his experiences. The book includes over a hundred photos covering family members and objects. Using a documentary-like approach, he narrates his life story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text and images. The book depicts the intertwining of personal emotions and family stories, breaking through the confines of purely LGBTQ+-themed creations and showcasing the fusion of LGBTQ+ literature and family memories.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themes of patriarchy, trauma writing, and photo narration in Taipei Daddy New York Mommy using patriarchal theory to explore the conflicting emotions of dependence and resistance between the father, the author, and female family members. Through trauma writing, I examine the author's reconstruction and self-healing of traumatic memories related to patriarchy and family. Through Chen’s strategy of photo narration to reinterpret memories, this thesis reveals how the author transforms family trauma into a driving force for pursuing and reconstructing his home. Studying the diverse narratives in the text and photos of Taipei Daddy New York Mommy uncovers unique textual material in Taiwanese LGBTQ+ literature and highlights Chen Junzhi's contributions to advancing diverse gender and family issues in Taiwa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5 第二節、文獻回顧24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方法43 第四節、章節概要與說明44 第二章 父權的壓迫與和解46 第一節、父權影響:壓力與傳承47 第二節、父權的雙重性:依存與對抗 55 第三節、父權與親情的角力:衝突與和解63 第四節、小結68 第三章 創傷敍事﹕從理解、諒解到和解69 第一節、家變下的創傷 70 第二節、父權下的創傷78 第三節、情變下的創傷81 第四節、小結89 第四章 照片敍事下的重現與再現92 第一節、照片中的刺點:情感記憶的凝視與和解94 第二節、照片的重現與再現111 第三節、照片與文字的跨界交織作用129 第四節、小 結140 第五章 結論142 參考書目 144 一 專書 144 二 論文 146 三、電子媒體 149

    丁乃非、劉人鵬編,《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新北﹕蜃樓出版社,2011)
    厄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著/曾凡慈譯,《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台北﹕群學,2010﹚。
    片山恭一著/林少華譯,《空鏡頭》(中國﹕青島出版社,2012)。
    古斯塔夫·莫卡杜﹙Gustavo Mercado﹚著/楊智捷譯,《鏡頭之後﹕電影攝影的張力、敘事與創意》﹙The Filmmaker’s Eye: Learning ﹙and Breaking﹚ the Rules of Cinematic Composition﹚(新北市﹕大家出版/遠足文化,2012)
    朱迪·韋澤(Judy Weiser)著/張喆、王瑞、洪昇利、陳偉譯,《照片治療技術﹕探究個人照片與家庭相冊的秘密》(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4)。
    朱偉誠主編,《台灣同志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5)。
    米凱萊·L·克羅斯利﹙Michele L. Crossley﹚著/朱儀羚、吳芝儀、蔡欣志、康萃婷、柯嬉慧等譯,《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市﹕濤石文化,2004)。
    艾莉絲.摩根(Alice Morgan)著/陳阿月譯,《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台北﹕心靈工坊,2008)。
    西爾維安·阿加欽斯基﹙Sylviane Agacinski﹚著/吳靜宜譯《性別政治》(台北﹕桂冠,2005)。
    亞倫·強生﹙Allen G Johnson﹚著/成令方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2008)。
    周志建,《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台北﹕心靈工坊,2012)。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著/曹晚紅譯,〈早期記憶〉,《自卑與超越﹕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台北﹕好人出版社,2020)
    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著/鄭玉英,趙家玉譯,《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契機》(台北﹕張老師文化,1993)。
    約翰·柏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2021)。
    約翰·柏格﹙John Berger﹚著/劉惠民譯,《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出版,2002)。
    胡紹嘉,《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
    海澀愛著/林家瑄、楊雅婷、張永靖、張瑜玶、劉羿宏譯,《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台北: 蜃樓出版,2012)。
    張小虹,《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0)。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
    莊慧秋主編,《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台北﹕心靈工坊出版社,2002)。
    莫尼克‧西卡爾(Monique Sicard)著/陳姿穎譯,《視覺工場﹕圖像誕生的關鍵故事》(台北﹕邊城,2005)。
    許榮哲,《小說課-折磨讀者的祕密》,﹙台北﹕國語日報,2010﹚。
    許維賢,《從豔史到性史:同志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台北﹕遠流出版,2015)。
    陳俊志,《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台北﹕時報文化,2011)。
    陳耀民,〈我們都是一家人?—論《孽子》及《逆女》中的家庭機制╱身份認同與抗爭之可能性〉,收錄於何春蕤主編《同志研究》(台北﹕巨流,2001)。
    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大衛‧艾普斯頓(David Epston)著/廖世德譯,《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台北﹕心靈工坊,2018)。
    喀飛,《台灣同運三十:一位平權運動參與者的戰鬥發聲》(台北﹕一葦文思 /漫遊者文化,2021)。
    提姆·克雷斯維爾﹙Tim Cresswe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 (台北﹕群學,2006)。
    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台北﹕爾雅出版,2003)。
    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出版社,2001)。
    蔡崇隆編,《愛恨情仇紀錄片﹕台灣中生代紀錄片導演訪問錄》(台北﹕同喜文化出版工作室,2009)。
    鍾文音,《昨日重現—物件和影像的家族史》(台北﹕大田出版社,2001)。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 (La chamber Claire)》(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7)。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劉森堯譯,《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Par Roland barthes)》(台北﹕桂冠圖書,2002)。

    二 論文
    (一) 期刊論文
    白斐嵐,〈是懺情錄,還是和解書? 評人力飛行劇團《台北爸爸.紐約媽媽》〉,《表演藝術雜誌》232期 (2012/04),頁62-62。
    葉德宣,〈陰魂不散的家庭主義魑魅—對詮釋《孽子》諸文的論述分析〉,《中外文學》283期(1995/12),頁66-88。
    朱偉誠,〈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0期 (1998 / 06 ),頁35-62。
    朱偉誠,〈國族寓言霸權下的同志國:當代台灣文學中的同性戀與國家〉,中外文學 ; 36卷1期 (2007/03 ),頁67-107。
    李東霖,〈臺灣當代男同志散文的慾望書寫〉,《華文文學與文化》創刊號(2011/12 ),頁145-195。
    李欣倫,〈時間、人稱與鏡頭:《袒露的心》和《台北爸爸,紐約媽媽》的敘事策略〉,《淡江中文學報》45期(2022/12),頁205-235。
    徐孟真,〈許我們一個結婚的權利—訪「美麗少年」導演陳俊志〉,《人本教育札記》132期(2000/06),頁20-23。
    曹惠民。〈臺灣「同志書寫」的性別想像及其元素〉,《華文文學》第 78 期(2007/01),頁49-54。
    郭亮廷,〈比幻覺更美好、比現實更殘酷的夢境—陳俊志的書寫與黎煥雄的劇本改編〉,《PAR表演藝術雜誌 》230期( 2012 /02),頁40-41。
    曾秀萍,〈驕傲現身下的負面情感:陳俊志「同志三部曲」紀錄片的幸福政治及其反思〉,《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3期 (2016/10 ),頁69-103。
    駱俊宏、林燕卿、王素女、林蕙瑛,〈從異性戀霸權、父權體制觀看同性戀者之處境與污名〉,《臺灣性學學刊》,第 11 卷第 2 期(2005/ 09),頁 61-74。
    謝文宜、曾秀雲,〈臺灣同志伴侶的家庭圖像〉,《臺大社會工作學刊》 31期 (2015/06 ) ,頁1-54。
    劉湘吟,〈「美麗壞女人」陳俊志﹕就愛撞擊異性戀僵固父權文化〉,《新觀念》127期(1999/05),頁42-43。
    許綺玲,〈變化中的家庭形象(1970—1990)﹕快拍照風格與攝影論述中的家庭題材〉 ,《文化研究》(2006/03),頁24。
    許綺玲,〈破鏡裡頭尋祖先?談台灣家族相片的變途或再生〉,(《中外文學》 29卷2期 (2000/07),頁69-98。
    張瑞芬,〈美麗少年,月之暗面—評介陳俊志《臺北爸爸,紐約媽媽》〉,《文訊》第305 期(2011/03),頁120。
    簡家欣,〈書寫中的現身政治—九○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聯合文學》,第 148 期(1997/02),頁66。

    (二) 學位論文
    楊偉誠,〈家路難行/尋—論當代臺灣男同志散文的家庭書寫〉﹙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學位論文﹚碩士論文,2016。
    沈俊翔,〈九0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學位論文﹚碩士班論文,2004。
    孫中文,〈我「聽」故我在:林俊頴家族書寫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碩士論文,2022。
    陳建豪,〈走過情慾洪流,尋找回家的路—一個出櫃男同志的敘說與實踐〉﹙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2013。
    陳培驊,〈見與不見—同志現身經驗的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惠菁,〈新國民浮世繪—以駱以軍為中心的台灣新世代小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曾寶瑩,〈同性戀主體與家庭關係互動歷程探索〉,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黃宗潔,〈當代台灣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討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劉育豪,〈家—出櫃男同志與家人的關係切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劉韋佐,〈儒教與同志—台灣男同志文學中的倫理權力〉,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鄧兆娟,〈同志甘苦知多少—陳俊志「同志三部曲」所再現之當代同志生活樣貌研究〉﹙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三、電子媒體
    《新網新聞網》台北特稿報導2011/1/17,(網址: https://newnet.tw/Newsletter/Comment.aspx?Iinfo=5&iNumber=1726 )
    王曉玟,〈導演陳俊志—絕境倖存,粉身碎骨也要愛〉,《天下雜誌》第566期2015/02/15,(網址﹕https://www.cw.com.tw/article/5064314?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Promotion&fbclid=IwAR23JnjtgPUKcxoWEyT-XAIFHEMH-U_DOPOIrVPgo0B_syjdX_hwoHymdmQ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官方網站,(網址: https://www.tidf.org.tw/zh-hant )。
    林木材,〈永遠的美麗少年﹕追憶陳俊志導演〉,「上報 Up Media」。 (網址﹕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5&SerialNo=54217 ) 2018/12/17。
    討喜小姐,〈《台北爸爸 紐約媽媽》家庭有時不是靠山,是傷痕〉2012/01/05,(網址: https://www.damanwoo.com/node/54680 )
    盛浩偉,〈#拜託已讀要回|盛浩偉讀《臺北爸爸,紐約媽媽》:如果你能看到這時代,那該有多好〉2019/05/28,(網址﹕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10005 )
    潘韜宇,〈緬懷重要台灣紀錄片創作者!TIDF特別放映李孟哲、陳俊志生前作品〉「立報傳媒」2021/03/29,(網址﹕https://www.limedia.tw/fea/18943/ )
    鄭秉泓,〈記陳俊志最後一支影像作品:《用性命去拚搏》〉,「聯合新聞網/嗚人堂」2019/08/16,(網址﹕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012/3992827 )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