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兆甫
Hsu, Chao-Fu
論文名稱: 精神官能現象下的強迫性製作- 徐兆甫的曼陀羅式自我藝術療程創作
Psychoneurosis Paintings o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Mandala’s medical treatment about art by Hsu Chao-fu
指導教授: 李振明
Lee, Cheng-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圓點精神官能症面容均值化水墨
英文關鍵詞: round dot, neurosis, homogenization of facial features, ink color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83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8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在社會中人類不自覺中反覆性的行為來作為探討背景,發掘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繁榮表象下,大眾文化對社會價值觀的扭曲及人類心志薄弱困頓的窘境,然而生活中流量極大之一的物質就是廣告訊息,如此的訊息量並非筆者與觀者需要接收的,但過程中依然無法排斥種種來源,例如電視、廣播、電影、手機廣告、印刷品(書籍、雜誌、報紙)等等,新聞內容的生產和傳播者,傳統媒體當然不能無視渠道的變革。至今幾乎每家媒體都在嘗試向移動的相互聯絡網平台延伸,從紙上向線上拓展,希望自己的影響力是沒有限制的,並且是隨時隨地的。影響力從種種渠道到網絡平台是重要性之因素,但追根結底還是要依靠內容的專業,如此,對於並非專業化的訊息大量釋出,新訊息大量爆炸。這樣獲得的新訊息強迫著使人們改變與演化,整個社會下猶如精神官能症中強迫症患者一般,不斷反覆焦慮與掙扎,筆者的生活與藝術創作也有所相同,改變的新訊息是筆者焦慮現象之一,進而出現類「精神官能症」的方式作為筆者創作存在的生存法則。

    On the basis of the human’s repeated behaviors in our society as the background for discussions, this essay aims to explore the distortion of the culture of the masses over social value and the human’s plight of feeble mindedness and weariness in the context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ostentatious prosperity in a capitalism consumer society. Nonetheless, advertising messages are one of matters in volumes in our daily life, and such a message volume is not what the writer and the viewers are necessarily to receive, and, however, we cannot exclude all sorts of sources, such as TV, broadcast, movie, mobile phone ads, printed matter (book, magazine, newspaper), etc., while news producers and disseminators and traditional media shall certainly not ignore reforms in channels. So far, almost each media has tried to extend to the moving mutual network platform by having expanded from papers to online in hopes that their own influence will be unrestricted anytime and everywhere. Influence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ranging from a variety of channels to network platform, but it, basically, still requires to relying on professional contents, thus releasing volumes of non-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that lead to explosive new messages. New messages garnered in such way therefore force people to seek changes and evolution that the entire society is succumbed to repeated anxiety attacks and struggle just as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neurosis that is same to the writer’s life and artistic creations, and the new messages under change exactly embody one of his anxiety phenomena that artificial method of “neurosis” further emerges served as the principle of survival for the existence of his creatio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研究內容範圍與限制--------------------------------------------------------------03   第三節 研究方法------------------------------------------------------------------------------17   第四節 名詞解釋------------------------------------------------------------------------------10 第二章 社會現象下的自我精神官能症來源---------------------------------15   第一節 社會現象下的精神官能症患者之憂慮整體源-----------------------------15   第二節 面容追隨之均值化下的爆炸性憂慮------------------------------------------16   第三節 強迫性訊息的氾濫與憂慮-------------------------------------------------------21   第四節 全球化基因改造下的行為憂慮-------------------------------------------------24 第三章 搜尋重新梳理後的自我原形------------------------------------------25   第一節 藝術治療後重新搜尋梳理的自我原形--------------------------------------25   第二節 強迫性製作下的假性猶疑------------------------------------------------------26   第三節 曼陀羅式的重新調解-------------------------------------------------------------30   第四節 東方「圓」的全新方程式與自我療程-----------------------------------------32 第四章 個人藝術圖像中的對照視覺形象------------------------------------34   第一節 創作者筆下「圓」的可能性------------------------------------------------------34   第二節 創作者筆下「花卉」的可能性---------------------------------------------------37 第五章 個人作品分析--------------------------------------------------------------41   第一節 創作方法與概念論述-------------------------------------------------------------41   第二節 個人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46   第三節 個別作品分析-----------------------------------------------------------------------56 第六章 結論-------------------------------------------------------------------------102 參考書目------------------------------------------------------------------------------104

    專書:

    楊熾宏,《現代美術思潮》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7年。
    王輝雄,《兒童強迫症與鎮之行為治療》台北:健康世界2001年。
    賴瑛瑛,《複合藝術──六○年代台灣複合藝術研究》,台北,國泰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馮川,《榮格文集: 讓我們重返精神的家園》,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
    劉慶英,馮正直,〈抑鬱症的整合情緒記憶模型〉,《心理科學進展》2009年。
    陳燦銳,週黨偉,,高艷紅,〈曼陀羅繪畫改善情緒效果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2年。
    邵培仁,《傳播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張啟發,〈轉基因作物研發、產業化、安全性與管理〉,《中科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學》2004年。
    陳燦銳,週黨偉,高艷紅,〈曼陀羅繪畫改善情緒效果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2年。
    李英,席敏娜,申荷永,〈正念禪修在心理治療和醫學領域中的應用〉,《心理科學》2009年。
    李浩銘、蔡欣記、林喬祥,《強迫症》台北:慈濟醫學2005年。
    葉常林,《公共管理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啟發,〈轉基因作物研發、產業化、安全性與管理〉,《中科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學》2004年。
    馮川,《榮格文集: 讓我們重返精神的家園》,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頁79。
    榮格,《人與神話》,北京︰新華出版,1997年。
    李英,席敏娜,申荷永,〈正念禪修在心理治療和醫學領域中的應用〉,《心理科學》2009年。
    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心理學分析》台北:貓頭鷹出版1990年。
    榮格,《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
    程金城,《原型批評與重釋》北京:東方出版1998年。
    陳燦銳,週黨偉,高艷紅,〈曼陀羅繪畫改善情緒效果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2年。
    胡治國,,劉宏艷,,張學新,〈情緒衝突: 一個新的研究主題〉,《心理科學進展》2008年。
    湯華盛、黃正昌、陳冠宇、陳喬琪,《中文版-布朗強迫症量表的可信度與效度》台北:台灣精神醫學2006年。
    榮格,《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
    蔡美香,《強迫症的面貌》台北:諮商與輔導2004年。
    王永傑,陳克平,陳宇,〈理性認識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生物技術通報》2004年。
    冉艷紅,彭志英,于淑娟,〈生物技術在食品資源開發中的應用進展〉,《廣州食品工業科技》2002年。
    榮格,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榮格,《心理學與文學》上海:三聯書店1987年。
    榮格,《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
    佛德芬-陳大中譯,《榮格心理學》台北:結構群出版1990年。
    陳燦銳,週黨偉,,高艷紅,〈曼陀羅繪畫改善情緒效果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2年。
    王小章、郭本禹,《潛意識的詮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
    陳燦銳,週黨偉,,高艷紅,〈曼陀羅繪畫改善情緒效果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2年。
    松常有慶-蔡東照編著,《曼陀羅的世界》台北:生命潛能出版1996年。
    榮格-楊儒賓譯,《東陽明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台北:商鼎出版2001年。
    拉德米拉˙莫阿卡寧-江亦麗、羅照輝譯,《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台北:商務出版1999年。
    松常有慶-蔡東照編著,《曼陀羅的世界》台北:生命潛能出版1996年。
    蔣孔陽,《美學新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周寶玲:《從羅蘭.巴特符號學觀點論普普藝術︰以安迪.沃荷作品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趙桂英,《文化如畫~普普藝術的大眾趣味與後現代的文化取向》。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1992年。
    露西.利帕Lucy R. Lippard,《普普藝術》臺北:遠流1991年。
    黎珈伶,《全腦學習萬試通》,台北:新自然主義2009年。

    期刊:

    陳燦銳,〈榮格及後榮格學派的自性觀〉,《心理學探新》2000 年。
    冉艷紅,彭志英,于淑娟,〈生物技術在食品資源開發中的應用進展〉,《廣州食品工業科技》2002年。
    勵建榮,〈轉基因食品的優點和安全性〉,《生物技術通報》2002年。
    王永傑,陳克平,陳宇,〈理性認識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生物技術通報》2004年。
    張啟發,〈轉基因作物研發、產業化、安全性與管理〉,《中科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學》2004年。
    胡治國,,劉宏艷,,張學新,〈情緒衝突: 一個新的研究主題〉,《心理科學進展》2008年。
    李英,,席敏娜,,申荷永,〈正念禪修在心理治療和醫學領域中的應用〉,《心理科學》2009年。
    劉慶英,馮正直,〈抑鬱症的整合情緒記憶模型〉,《心理科學進展》2009年。
    陳燦銳,週黨偉,,高艷紅,〈曼陀羅繪畫改善情緒效果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2年。

    網路自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5%B4%E5%BD%A2瀏覽。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9%BC%E5%85%89%E4%BA%8C%E6%A5%B5%E7%AE%A1瀏覽。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81%E5%8B%95%E6%87%89%E7%94%A8%E7%A8%8B%E5%BC%8F瀏覽。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F%83%E9%87%8C%E5%B8%8C%C2%B7%E5%BC%97%E7%BD%97%E5%A7%86瀏覽。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0%83%E9%81%BF%E8%87%AA%E7%94%B1瀏覽。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