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莊德仁
Chuan David
論文名稱: 從「西周井田制度」的討論看當代古史觀念的轉變
指導教授: 王仲孚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1996
畢業學年度: 8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西周井田制度的討論,從戰國到現在,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在此漫長時間所累積的豐富資料,很值得我們重視,尤其是現代學者在這段時期(一九二0~一九四五)的討論,不僅對前此的討論重心有革命性的大轉變,對以後的討論方向也有啟發性的影響,為研究方便起見,本論文乃分為三個時期,分別討論其間的特色與差異,而以民初這一階段的討論為重心。在歷代文獻記載中的「井田制度」,首先是亞聖孟子所描得繪的三代治國理想,與對滕國土地問題的具體建議,由於儒學的經典,除了傳述外,更有實踐的要求,之後「井田制度」的討論,乃在經典記載的「理想性」與歷代土地政策「現實性」的衝突與調合下進行。在強調「黃金的三代」的儒學傳統下,即使是朱熹的懷疑也都無法憾動「井田制度」的存在價值。直到胡適於民國九年提出了革命性的主張﹑跟本的質疑,「井田制度」乃重新被檢討,在當時對古代社會的理解,已由「今不如古」的退化論轉變為「古不如今」的進化思想,上古的「黃金盛世」也轉變為「野蠻封建」社會了!這種革命性的舉動,造成當代古史觀念的轉變,而新史學即在此空氣下成長,並受其影響,表現在新史學發展脈絡上,由「疑古」轉變到「釋古」;對古史信仰上也由「肯定」到「懷疑」;隨著世變益烈,討論則更加地激烈化且「血淋淋」了。這對古代社會解釋架構的轉變,可由「大陸馬克思主義史學」唯物史觀討論中,看到極明顯的繼承與發揮,而其學術風氣,則更加深了政治壓力的陰影與控制。表現在史學討論議題受政治決議影響,一九七九年以前,「井田制度」討論主要是回答古代社會性質與歷史分期兩大問題,目的是為建立「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歷史解釋體系,一九七九年後政治決議又批判以往教條主義風氣,「井田制度」討論乃趨於多元化。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