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姜楊德
Chiang Yangte
論文名稱: 晚唐、五代「毗沙門天王」研究—以敦煌與四川地區為例
「Vaisravana」in the Periods of Late Tang and Five-Dynasties—Based on Dung-Hung and Si-Chuan Areas
指導教授: 曾肅良
Tseng, Su-L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8
中文關鍵詞: 毗沙門天王毘沙門天王北方天王北方多聞天王行道天王財神護法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7下載:1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論文是探討晚唐到五代時期中國敦煌與四川地區「毗沙門天王」的相關問題。「毗沙門天王」信仰從印度開始發展,經中亞與于闐地區向東傳入中國的過程中,信仰內容經過多次改變,展現出「毗沙門天王」信仰中國化與世俗化的特點。本論文試圖探討:(1)、中國晚唐到五代時期「毗沙門天王」信仰的演變情形。(2)、探尋此時敦煌與四川地區盛行「毗沙門天王」信仰的背景因素。(3)、針對敦煌與四川地區的「毗沙門天王」造像,除解讀其圖像意涵外,也試著整理與比較兩地「毗沙門天王」造像的風格與意涵。

    關鍵詞:毗沙門天王、毘沙門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北方天王、行道天王、財神護法。

    目次 謝辭 摘要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文獻探討………………………………………………………3 第四節 研究方法………………………………………………………8 第五節 研究內容………………………………………………………9 第二章 毗沙門天王相關背景介紹…………………………………11 第一節 密教源流及唐代密教發展情形……………………………13 第二節 四大天王住所、職司及其部眾……………………………21 第三節 兜跋毗沙門天王……………………………………………26 第四節 行道天王……………………………………………………31 第五節 黃財神、財神護法、明王、金剛、力士與密集金剛……34 第三章 毗沙門天王的信仰內容……………………………………36 第一節 四大天王信仰………………………………………………36 第二節 毗沙門天王相關經典………………………………………39 第三節 于闐地區毗沙門天王信仰…………………………………47 第四節 敦煌地區毗沙門天王信仰…………………………………51 第五節 唐、五代中原地區毗沙門天王信仰………………………54 第六節 四川等西南地區毗沙門天王信仰…………………………64 第四章 毗沙門天王信仰流行的背景因素…………………………66 第一節 皇室提倡與官員的崇信……………………………………66 第二節 社會環境的需要……………………………………………70 第三節 信仰內容的特性……………………………………………73 第五章 毗沙門天王的圖像風格分析與探討………………………77 第一節 敦煌地區毗沙門天王的圖像意義…………………………77 第二節 四川地區毗沙門天王圖像意義……………………………98 第三節 毗沙門天王的風格分析…………………………………109 第六章 結論………………………………………………………143 參考書目……………………………………………………………147 圖版…………………………………………………………………159

    參考書目

    一、經典文獻
    1. 唐.不空譯,《毗沙門儀軌》,《大正藏》第21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2. 唐.不空譯,《毗沙門天王經》,《大正藏》第21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3. 唐.不空譯,《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大正藏》第21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4. 唐.不空譯,《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大正藏》第21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5. 唐.不空譯,《北方毘沙門多聞寶藏天王神妙陀羅尼別行儀軌》,《大正藏》第21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6. 唐.般若斫羯囉譯,《摩訶吠室囉末那野提婆喝囉闍陀羅尼儀軌》,《大正藏》第21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7. 宋.法天譯,《佛說毗沙門天王經》,《大正藏》第21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8. 唐.趙謙,《不空三藏行狀》,《大正藏》第50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9. 北涼.曇無讖譯,《金光明經》〈四天王品第六〉,《大正藏》第16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10.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11. 隋.闍那崛多等譯,《起世經》,《大正藏》第1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12. 唐.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四天王品第六〉,《大正藏》第16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13. 宋.贊寧,《宋高僧傳》卷一,《大正藏》第50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14. 劉宋.智嚴、寶雲共譯《佛說四天王經》,《大正藏》第15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15. 吳.支謙譯,《太子瑞應本起經》,《大正藏》第3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16. 唐.慧琳譯,《一切經音義》,《大正藏》第54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17.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出版。
    18. 唐道世撰集,《法苑珠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出版。
    19. 唐玄奘.辯機撰,《大唐西域記》,台中:地平線出版社,1978出版。
    20. 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出版。
    21. 清.王昶,《金石萃編》第三冊,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4出版。
    22. 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台北:德志出版社,1962出版。
    23. 唐.段成式,《寺塔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出版。
    24. 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出版。
    二、中、日文專書
    25. 張廣達、榮新江(1993),《于闐史叢考》,上海:上海書店。
    26. 松本榮一(1937),《敦煌畫研究---圖像篇》,東京: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
    27. 張曼濤編(1979),《密宗概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28. 張曼濤編(1979),《密宗教史》,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29. 湯用彤(1983),《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鐸出版社。
    30. 郭紹林(1993),《唐代士大夫與佛教》,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31. 謝重光(1990),《漢唐佛教社會史論》,台北: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2. 柳存仁(1991),《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林保堯編集(1991),《敦煌藝術圖典》,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34. 李玉(2001),《中國佛教美術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5. 李玉編(1997),《中國佛教美術論文索引》,新竹:財團法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36. 向達著(1981),《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台北:明文出版社。
    37. 史丹利.外因斯坦著;釋依法譯(1999),《唐代佛教:王法與佛法》,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
    38. 吳焯(1994),《佛教東傳與中國佛教藝術》,台北:淑馨出版社。
    39. 山本智教(1987),《佛教美術本流》,東京:每日新聞社。
    40. 王素、李方(1997),《魏晉南北朝敦煌文獻編年》,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41. 李國、高國祥編著(1993),《敦煌石室寶藏》,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42. 張文彬主編(2000),《敦煌: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週年》,台北:天衛文化出版社。
    43. 林樹中主編(1998),《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
    44. 藍吉富主編(1994),《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45.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1988),《佛光大辭典》,台北:佛光出版社。
    46. 望月信亨等編(1933),《望月佛教大辭典》,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株式會社。
    47. 魏慶徵等主編(1989),《外國神話傳說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48. 唐玄奘.辯機撰、季羨林等校注(1985),《大唐西域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
    49. 洪立曜編著(1985),《佛教圖像解說畫典》,台北:常春樹書坊,。
    50.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1990),《英藏敦煌文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51. 劉長久(1998),《中國西南石窟藝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52. 黃永武(1985),《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53. 季羨林主編(1998),《敦煌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54. 李再鈐編(1998),《中國佛教雕塑(上、下)》,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55.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88),《中國美術全集:隋唐雕塑》,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56.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88),《中國美術全集:敦煌壁畫(上、下)》,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57. 中國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89),《中國壁畫全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58. 中國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96),《中國敦煌壁畫全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59.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1982–1987),《敦煌莫高窟》,北京:文物出版社。
    60.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1991),《敦煌壁畫故事》,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61. 段文杰(1994),《段文杰敦煌石窟藝術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62. 敦煌研究院編(1994),《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九窟、第一二窟(晚唐)》,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63. 敦煌研究院編(1994),《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五窟附第一五窟(中唐)》,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64. 敦煌研究院編(1994),《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一四窟(晚唐)》,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65. 敦煌研究院編(1994),《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六一窟(五代)》,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66. 敦煌研究院編(1994),《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八五窟附第一九六窟(晚唐)》,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67. 敦煌研究院編(1994),《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一一二窟(中唐)》,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68. 敦煌研究院編(1994),《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一五四窟附第二三一窟(中唐)》,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69. 敦煌研究院編(1994),《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一五六窟附第一六一窟(晚唐)》,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70. 敦煌研究院編(1994),《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一五八窟(中唐)》,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71. 敦煌研究院編(1994),《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九窟、第一二窟(晚唐)》,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72.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1980-1982),《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三冊,東京:平凡社。
    73.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1980-1982),《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四冊,東京:平凡社。
    74.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1980-1982),《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五冊,東京:平凡社。
    75. 田邊勝美(1999),《毘沙門天像誕生》,東京:吉川弘文館。
    76. 敦煌研究院編(1986),《敦煌莫高窟供養人題記》,北京:文物出版社。
    77. 張振陽、陳清香(1999),《沙漠明珠:敦煌:石窟藝術的寶庫》,台北:大地地理出版社。
    78. 付冬冬(1998),《敦煌莫高窟:絲路上的藝術寶庫》,台北:大地地理出版社。
    79. 金榮華(1980),《敦煌俗字索引》,台北:石門出版社。
    80.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1988),《敦煌藝術寶庫》,台北:地球出版社。
    81. 蘇瑩輝(1984),《敦煌繪畫》,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82. 沈以正(1977),《敦煌藝術》,台北:雄獅出版社。
    83. 寧強(1992),《敦煌佛教藝術》,高雄:復文出版社。
    84. 向達譯(1988),《斯坦因西域考古記》,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85. 胡文和(1994),《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藝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86. 呂建福(1995),《中國密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7. 謝生保、凌元編著(1993),《敦煌藝術之最》,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88. 謝生保編著(2000),《靈異怪:敦煌壁畫史故事》,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89. 雷玉華、王劍平(2002),《廣元石窟》,成都:巴蜀書社出版社。
    90. 李小榮(2003),《敦煌密教文獻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91. 古正美(2003),《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台北:商周出版社。
    92. 王志宏編(2003),《西域記風塵—尋訪玄奘法師取經之路》,台北:經典雜誌出版社。
    93. 馬書田(2001),《中國神衹文化全書—中國佛教諸神》,台北:國家出版社。
    94. 王庭玫主編(1993),《圖說印度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95. 王惕(2001),《佛教造像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96. 黎方銀(1990),《大足石窟藝術》,重慶:重慶出版社。
    97. 閻文儒(2003),《中國石窟藝術總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98.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編(2000),《中國石窟雕塑全集—大足》,重慶:重慶出版社。
    99.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編(2000),《中國石窟雕塑全集—四川、重慶》,重慶:重慶出版社。
    100. 謝和耐、蘇遠鳴等箸.耿昇譯(1993),《法國學者敦煌學論文選萃》,北京:中華書局。
    101. 榮新江主編(2003),《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02. 余萬居譯(1985),《絲路佛教》,台北:華宇出版社。
    103. 文物出版社編輯(1994),《佛門祕寶大唐遺珍—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台北;光復書局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
    104. 鄭阿財(1997),〈論敦煌寫本《龍興寺毗沙門天王信仰靈驗記》與唐五代的毗沙門信仰〉,《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27–442。
    105. 寧強(1989),〈巴中南龕第93號毗沙門天王造像新探〉,《敦煌研究》1989:3,頁11–15。
    106. 臺信祐爾(1991),〈敦煌的四天王圖像〉,《東京國立博物館紀要》27,頁7–150。
    107. 熊谷宣夫(1956),〈中央亞細亞壁畫毗沙門天像〉,《大和文華》19,頁10–12。
    108. 徐梵澄(1983),〈關於毗沙門天王等事〉,《世界宗教研究》1983:3,頁62–70。
    109. 龍騰(1996),〈大足唐代韋君靖摩崖碑探討〉,《四川文物》1996:3,頁36–41。
    110. 苟廷一(1995),〈巴中南龕摩崖造像考述〉,《四川文物》1995:5,頁51–54。
    111. 王熙祥、曾德仁(1988),〈四川資中重龍山摩崖造像〉,《文物》1988:8,頁19–29。
    112. 張划(1991),〈宋代大足石刻崛起內因探討〉,《四川文物》1991:2,頁40–45。
    113. 苟廷一(2002),〈巴中南龕毗沙門天王龕淺談〉,《四川文物》2004:4,頁42–45。
    114. 孫修身(1988),〈莫高窟佛教史跡畫內容考釋〉,《敦煌研究》1988:4,頁26–35。
    115. 李良(2001),〈四川石窟、摩崖造像綜述〉,《四川文物》2001:4,頁49–55。
    116. 丁明夷(1988),〈四川石窟雜識〉,《四川文物》1988:8,頁46–55。
    117. 黎方銀、王熙祥(1988),〈大足北山佛灣石窟的分期〉,《文物》1988:8,頁31–45。
    118. 王熙祥、曾德仁(1989),〈資中重龍山摩崖造像內容總錄〉,《四川文物》1989:3,頁34–40。
    四、英文書籍
    119. Aurel Stein(1980),《Serindia:detailed report of explorations in Central Asia and westernmost China》,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120. Tom Suchan(2002),〈A Survey of Vaisravana Imagery in Sichuan as Facets of Martial Culture of the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eriods〉,《敦煌佛教藝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頁303-356。
    121. Valerie Hansen(1993),〈Gods on Walls:A Case of India Influence on Chinese Lay Religion〉,《In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ang and Sung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75-113。
    五、日文期刊
    122. 田邊勝美(1995),〈美術日本佛教美術影響─神像(兜跋)毘沙門天像羽翼冠比較〉,《東洋文化》第75,頁43-78。
    123. 田邊勝美(1997),〈多聞天言名稱關一考察〉,《大和文華》第98,頁36-4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