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洪聖凱 HUNG SHENG KAI |
---|---|
論文名稱: |
臺灣布袋戲影音產品經營策略之研究-以洪連生木偶劇團為例 A Study of Business Strategy of Video Products Industry in Taiwan:The Hong Liansheng Puppet Theatre Case |
指導教授: |
董澤平
Dong, Tse-P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7 |
中文關鍵詞: | 布袋戲 、影音產品 、經營策略 、文化創意產業 、洪連生木偶劇團 |
英文關鍵詞: | puppet show, video products, business strategy,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Hong Liansheng Puppet Theater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885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已於2010年1月三讀通過,現階段各領域團體推展相關文化創意產業,必須要有豐厚的在地文化根基背景及創意人才的結合。而臺灣在全球化潮流中,應以此在地豐厚之傳統文化為基礎來發展,才能突顯文化特色及特殊性,面對國際競爭的挑戰。布袋戲是國內最具在地文化特性之劇種,且跟隨時代演變,發展出各種表演形式與媒介平台,如廟口文化、戲院文化、電視影音產品等,本研究將以洪連生木偶劇團布袋戲影音產品經營策略及其於民國八十年代退出影音市場所遭遇限制,探討經營策略與未來發展之建議。
本研究首先由洪連生木偶劇團師藝傳承、發展分期及過去製作模式、表演特色、布袋戲產品發展限制等內容,探討劇團特色及其事業策略設定,再透過分析影音產品功能性策略,進行內部資源與能力之研究,了解產業市場及發展限制。
本研究為深入洪連生木偶劇團之布袋戲影視產品功能性經營策略,將布袋戲產品製作涉及劇本產生、前置作業、戲偶週邊、道具製作、節目拍攝與後製剪輯等,將透過製作布袋戲相關的十大項目,包含傳播媒介、演出劇本、表現特質、表演特色、劇團組織、資金來源、產品行銷、人力資源、其他技術、政策環境等面向,進行產品功能策略之實務分析。另外透過與「霹靂布袋戲個案」經營策略、競爭優勢、關鍵成功因素之比較研究,期望由不同的製作模式與優劣分析,提出對洪連生木偶劇團製作影視產品之經營策略方向建議,刺激偶戲影視節目的創新發展。
Law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of Taiwan has gone through the Third Reading in the Legislative Yuan since January 2010. Each group in different fields that want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should have abundant cultural bases locally and know how to cooperate with creative manpower. In the stream of globalization, Taiwan should face the international challenge with its own traditional and local culture, emphasizing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 Puppet industry is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genre of drama in Taiwan, and it has developed many performance forms and practiced through different kinds of media, such as Miaokou culture , theater culture, TV or video products, and etc. This study is a case study of Hong Liansheng Puppet Theater’s video products business strategy; it also discusses the restrictions of Hong Liansheng Puppet Theater underwent when the puppet theater had withdrawn from the video products market in the 1980’s and provides future suggestions for the puppet theater.
This study researches how Hong Liansheng Puppet Theater passed down their traditional arts, development periods, production mode, characteristics of performance, and the restrictions of peripheral products. It also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business strategy setting and finds out the puppet industries market and developing restrictions by analyzing the puppet theater’s video products functional strategy and studying internal resources and abilities.
This study deeply focuses on Hong Liansheng Puppet Theater’s video products functional strategies, including script writing, preparing works ,relative products, props making, program filming, film editing, and etc. It is a practical product functional strategy analysis of ten items, which includes communication media, scripts, presenting forms,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theater organization, financial resources, product marketing, human resource, other techniques, policies and environment, and etc. In addition, this study compares Hong Liansheng Puppet Theater with “Pili Puppet Show”, focusing the operational strategy,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rucial successful elements of “Pili Puppet Show.” With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roduction modes, this study suggests the business strategy of Hong Liansheng Puppet Theater’s video products and stimulates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video puppet shows.
一、專書
外文部分
McGrath, M.E., 2000, “Product Strategy for hight- Technology Companies:Accelerating Your Business to Web Speed”,Second Edition.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Ansoff,H..I(1965)《Corporate Strategy》McGraw-Hill Book Co.New York,P.104。
Aaker,D.A.(1984),《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P70 、P27-35、P201-276。
Cannon,J.T.(1968)《Business Strategy and Policy》Harcourt Brace of World,New York,P9,P50-58。
Gluck,W.F.(1976),《Business Ploicy:Strategy 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Action》,2nd ed.,Mcgraw-Hill Book.Co,New York,P115-147。
Poter,Michael E.(1985)《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Free Press,New York,pp12-16、37。
Rockart.J.F.(1979),“Chief Executives Define Their Own Data Needs”《Harvard Business Review》,P81-93、 P27-35、201-276。
Leidecker,J.K. and A.V.Bruno(1984),“Identifying and us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Long Range Planning》,Vol.17,NO1,P23。
中文部分
謝安田著(1980)《企業經營管理》。臺北:成龍圖書有限公司,第51、603-752頁。
沈平山(1986),《中國掌中藝術─布袋戲》,臺北:作者自印。
大前研一著,黃宏義譯(1987),《策略家的智慧》。臺北:長河出版社。
吳明德(1990),《臺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之美》。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呂理政(1991),《布袋戲筆記》。臺北:臺灣風華雜誌社。
邱坤良(1992),《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臺北:自立晚報社。
司徒達賢著(1995),《策略管理》。臺北:遠流出版社。
林明德(1998),《臺灣民俗技藝之美(五)》。南投市:臺灣省政府文化處。
Mike.Baxter著,張健成譯(1998),《產品設計與開發》。臺北:六合。
Wolf, Micheal J.著、汪睿祥譯(2000),《無所不在─娛樂經濟大未來》。臺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何貽謀(2001),《台灣電視風雲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吳思華(2001),《策略九說》。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羅綾(2001),《風起雲湧1劇集攻略本》。台北:霹靂新潮社。
湯明哲(2003),《策略精論:基礎篇》。臺北:天下遠見。
Richard Caves著、仲曉玲 徐子超譯(2003)。《Creative industries─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文化創意產業上─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白光華(2003),《創新協同產品研發─PMD應用實務》。臺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林贊庭(2003),《台灣電影技術發展概論》。臺北:文建會、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尤英夫(2004),《有線電視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世紀法商雜誌社。
楊錦洲(2004),《策略創造優勢》。臺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James.P.Lewis&Louis Wong著,林宜萱 劉復苓譯(2005),《產品研發專案管理》。臺北:2005,美商麥格羅希爾出版社。
Charles W.L.Hill. Gareth R.Jones著、朱文儀 陳建男 黃豪臣譯(2007),《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策略管理》。臺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小三兒編(2007),《造型達人書-創新布袋戲文化的打造之路》。臺北:霹靂新潮社。
文建會(2009),《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第二期)修正計畫2008—2013 年》。臺北:文建會(未出版)。
行政院(2009),《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2009-2013》。臺北:行政院(未出版)。
邱繼漢著(2010),《霹靂震寰宇之刀龍傳說》。臺北:霹靂新潮社。
二、論文
丁士芳(1999),《電視布袋戲《霹靂狂刀》之性別論述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林振煌(2009),《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經營與發展-以霹靂布袋戲為例》,佛光大學經濟學系。
宋丁儀(2001),《消費社會的閱聽人-以霹靂布袋戲迷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吳進榮(2003),《霹靂國際多媒體創新專案與核心能力累積之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
吳秉琦(2008),《文化商品的消費意義詮釋-以霹靂布袋戲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
吳培賢(2008),《應用Java建置Web 2.0數位內容影音平台-以偶戲王網站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阮淑儀(2005),《掌中乾坤布袋戲數位博物館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
李珊珊(2007),《掌中戲產業的變革—「霹靂布袋戲」之文化創意元素探析》,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
洪聖凱(2004),〈七O年代台灣布袋戲之秀場表演形式分析〉,《2004雲林國際偶戲節研討會論文集》雲林:雲林縣政府文化局。
洪文駿(2007),《霹靂布袋戲行銷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管中祥(1997),《我國有線電視發展歷程中的國家角色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陳龍廷(1991),《黃俊雄電視布袋戲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陳怡樺(2002),《聖石傳說現象的後現代文化邏輯》,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班。
陳俊良(2007),《台灣布袋戲國際市場拓展與文化產製創新關係之研究》,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
陳俊安(2008),《布袋戲口白研究-以霹靂布袋戲為中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陳建霖(2008),《以Java為平台建構布袋戲網路戲院》,朝陽科技大學網路與通訊研究所。
陳淑玫(2010),《從文化創意產業談布袋戲產業創新問題 ─以雲林黃家班霹靂布袋戲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碩士班。
張軒豪(1994),《本土文化產業的全球化—以霹靂布袋戲為例》,國立交通大學。
張荏傑(2006),《文化創意產業之市場區隔分析-以布袋戲為例》,佛光大學經濟學系。
張祐慈(2008),《霹靂布袋戲戲偶造型與角色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
張凱華(2009),《品牌迷群之情感依附:以霹靂布袋戲為例》,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張雅婷(2010),《探討文化創意產業網絡與群聚之研究-以布袋戲產業為主要範圍》。國立屏東技術學院休閒事業經營系暨休閒遊憩與創意產業管理研究所。
郭書吟(2006),《掌中春秋,百年癡迷——霹靂布袋戲迷文化》,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莊惇惠(2006),《台灣媒體化布袋戲音樂與音響之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黃能揚(2001),《全球化時代裡的本土文化工業—以電視布袋戲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玉玲(2005),《文化創意產業之智慧財產權管理與經營-以霹靂布袋戲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
馮世人(2006),《霹靂布袋戲產業鏈發展指標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曾瓊瑩(2009),《傳統文化產業之創新:以霹靂布袋戲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楊惠中(2011),〈霹靂布袋戲偶雕刻研究-以沈春福、徐柄垣、劉韋成昆仲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廖文華(2000),《台灣布袋戲電影「聖石傳說」之行銷傳播策略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廖重榮(2007),《迷群商品消費動機與意義研究—以霹靂布袋戲迷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
潘富聖(2009),《藍海策略價值創新與實務運用之研究—以霹靂布袋戲為例》,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
鄧翰嶽(2007),《台灣現代金光布袋戲音樂文化之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劉得臣(2007),《地方文化產業全球化:以霹靂布袋戲為例》,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
劉一德(2007),《霹靂布袋戲發展歷程解析》,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
劉才賢(2008),《不朽的神話─霹靂布袋戲本土文化行銷之研究》,臺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系碩士班。
劉勳蕙(2010),《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霹靂布袋戲為例》,長榮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
謝佩螢(2004),《台灣布袋戲之武俠敘事風格研究── 以洲派媒體布袋戲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三、期刊文章
Kuczmarski.T, 1998, ’ Managing New Pruduc,’“Pru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 p.17-29。
沈平山(1976),〈流傳三百年的布袋戲〉,《雄獅美術》,臺北:雄獅美術月刊社,頁21-27。
秀吉(1984),〈新型電視布袋戲『狂風飄雨』〉,《華視綜合週刊》,第651期。臺北:華視文化,頁30-33。
秀吉(1984),<「風雨雷擊」連錄六次,堂堂出擊;請你給它打分數,看它有什麼突破,有什麼出奇!>,《華視綜合週刊》,第652期。臺北:華視文化,頁24-27頁,台北,
洪聖凱(2001),〈洪連生布袋戲傳奇錄〉,《北縣文化》,第69期。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頁106-120。
陳龍廷(1990),〈電視布袋戲的發展與變遷(上)〉,《民俗曲藝》,第67期,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出版。
陳龍廷(1990),〈電視布袋戲的發展與變遷(下)〉,《民俗曲藝》,第68期,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出版。
蔡銘(1982),〈新西遊記出擊六合三俠〉,《華視綜合週刊》,第570期。臺北:華視文化,頁16-17。
蔡銘(1983),〈布袋戲白馬英雄傳 神秘人物真不少〉,《華視綜合週刊》,第587期。臺北:華視文化,頁18-19。
駱凡(1984),〈布袋戲進軍錄影帶市場〉,《電視周刊》,第1155期。臺北:臺視文化,頁73。
薛菊秀(1983),〈「大驚奇」布偶也愛打棒球?洪連生推出一周年紀念代表作「小流星」〉,《華視綜合週刊》,第612期。臺北:華視文化,頁64-67。
薛菊秀(1984),〈華視新型布袋戲‧元月十四日登場 把西方童話故事融入中國布袋戲「金孔雀」寒假期間給兒童帶來新歡樂〉,《華視綜合週刊》,第638期。臺北:華視文化,頁46-49。
華視綜合週刊(1982),〈新西遊記再現高潮〉,《華視綜合週刊》,第575期。臺北:華視文化,頁14-15。
華視綜合週刊(1983),〈布偶也有情〉,《華視綜合週刊》,第613期。台北:華視文化,頁28- 31。
華視綜合週刊(1983),〈洪連生「掌上功夫」非等閑!不但讓多少人看得眼花撩亂,也贏得一位美麗的太太!〉,《華視綜合週刊》,第622期。臺北:華視文化,頁26-29。
四、網站
行政院,《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 (http://www.ey.gov.tw/ct.asp?xItem=63679&ctNode=2907&mp=1,2009年10月29日於行政院網站查閱)。
行政院新聞局,〈96年電視事業(含無線、衛星及有線)產業調查研究、第一章科技決定論!?臺灣電視產業的問題與因應〉
(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46357&ctNode=4998&mp=5 2012年2月18日於行政院新聞局網站查閱)。
吳明德,〈內台俊影-「五洲園二團」黃俊卿的布袋戲演藝風華〉,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網站(http://120.107.164.187/taiwuncenter/index.php/creation/teachers/wumingte/3-2009-12-30-02-16-53,2012年8月6日查詢)。
經濟部工業局數位內容產業推動服務網,《2010數位內容產業年鑑》(http://proj3.moeaidb.gov.tw/nmipo/content/publish/viewcontent.aspx?sn=86D3108F4E2C48178FB08DB7EF2FAF19#Scene_1,2012年2月26號於數位內容產業推動服務網查閱)。
霹靂網網站http://www.pili.com.tw/。
五、新聞報導
大成報(1991年1月1日),反安非他命 鄉土草根有一套 布袋戲也來參一腳。
工商時報(2012年10月11日),娛樂媒體業 未來5年大翻轉。
中央日報(1989年2月23日),布袋戲宗師 轉往錄影帶發展。
中央日報(1992年10月29日),黃俊雄布袋戲 加盟飛梭頻道。
民生報(1982年5月23日),華視布袋戲播出受阻 不關鬩牆之爭莫非欺師滅祖。
民生報(1984年11月7日),布袋戲被指廣告化「流星海底城被罰」。
民生報(1983年10月14日),三台午間檔又有新戰況 懸疑劇 喜鬧劇 布袋戲分別上場別苗頭。
民生報(1985年4月10日),黃俊雄父子兵將橫跨三台-黃文耀「紅蓮寺」十五日在華視播出。
民生報(1987年12月27日),電視布袋戲 面臨跌停板 黃俊雄求生二度請濟公。
民生報(1990年7月6日),布袋戲閩南語連續劇有新局面 射雕 觀音 今晚上檔。
民生報(1995年3月16日),校園演出布袋戲 臺南一中師生回響熱烈 洪連生木偶劇團鮮活表演贏得掌聲不斷 有助推動傳統民俗藝術扎根校園工作。
自由時報(2001年12月11日),天子傳奇超霹靂。
自由電子報(2009年4月28日),租影片 超商24小時不打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pr/28/today-e6.htm,2012年7月8日查閱)。
經濟日報(2012年3月19日),霹靂布袋戲 挺進上市櫃。
聯合報(1982年5月1日),布袋戲又來了 台視申請播出獲得通過。
聯合報(1987年1月2日),遊俠行情大幅滑落 臺視要黃俊雄改進。
聯合報(1987年1月3日),新型態節目日新月異 電視布袋戲已見式微。
聯合報(1987年4月23日),電視布袋戲陳腔濫調 三台打回票渴望新血。
聯合報(1991年1月3日),宣導反毒 廣電一起來 中視密集播放布袋戲曲錄製的公益廣告。
聯合報(1995年3月12日),共賞布袋戲 嘉中師生聚一堂 學生看戲忘了放學 班會不會再是開會演講。
聯合報(1995年3月16日),南一中公演布袋戲 師生樂透 洪連生口白、特技精彩 博得滿堂喝采。
聯合晚報(1991年1月9日),打擊安公子 搬上布袋戲。
蘋果日報電子報(2010年12月29日),壹電視開播了透過機上盒收看 「有嶄新的感覺」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071616/IssueID/20101229/applesearch/ ,2012年2月18日查閱)。